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 第312章 天启二年、三年条约【三章第一章,晚了点,莫怪】

按照卫民钱庄的规矩,那可就多了,不仅依照表格挨个填好,还需要有主事之人的签名、加印,一级一级的来,最后才可以加钱庄出纳印信。

银钱搬走,事儿还不算完,钱庄还会对后续进行评估,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一旦出现丁点问题,就会被归入诚信评级,下次再想申请银钱就更加困难、严格,也更加细致。

双方如同猫和老鼠,钱庄就是个笨拙一些的猫,在应对狡猾的老鼠时候,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亏吃多了终是会长些记性,双方你来我往中,不知不觉中逐渐成长。

千步廊各官署,包括司礼监,随着钱庄一再收紧审核程序,也跟着不断栽跟头,皇帝朱由校却极为赞赏钱庄的作为,对于官员们的不满全当视而不见。

数亿两,当报纸上登出三个月来收上来的宝钞后,当看到卫民钱庄欠下了大明百姓数亿两银钱后,所有人都傻眼了,面对群臣的不满,朱由校直接将数亿两银钱扔在朝臣面前,朝臣勾结山西商贾弄出的灾难,是内库拿出数亿两银钱,还是外库承担?

所有人也全都闭嘴不言,默认了卫民钱庄欠下了数亿两银钱的事实。

内库、外库银钱并不会遗失半分,只是放在钱庄里面,给百姓增添信心的,可这出纳银钱也太难了,孙承宗需要装备武器,原本朝臣们都不愿意购买刘家寨武器,如今外库的钱财都被卫民钱庄掌控,这下好了,朝臣们全票通过,但卫民钱庄却让所有人暗自心惊,孙承宗拿着盖了印的条子要钱,却连续数次被钱庄拒绝,理由就是讨要与账目不相符。

卫民钱庄细化的极为严苛,军卒上上下下全部都要细化,原本讨要的八十万两,三下五去二,而且还是刘卫民在朝堂上,当着皇帝、群臣的面,一项项详细说明,最后也只需要六十万两,若由刘家寨提供制式兵器,所用的银钱更是仅四十万两。

四十万两,当着所有人的面,所有大臣面对一张纸却无话可说,此事后,孙承宗在朱由校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各部所用钱财愈发需要卫民钱庄的审核。

见皇帝又要让魏忠贤去跟卫民钱庄打交道,一干人嘴里全是苦涩,却又无可奈何,卫民钱庄每次提供给他们拒绝的理由,都让他们难以辩驳,心下厌恶,却又无可奈何。

一群大臣摇头无奈离开,朱由校也再次拒绝净军收回的建议,几个月来,刘卫民除了夺了朝廷财赋权,些许话语权,余者与之前也并无不同,净军又跑到了他手里。

天启三年,看起来整个大明朝都比较平静,天启二年,小豆芽与一干辽东将领北返,与登莱水师汇合后,百艘大舰炮轰江户,并登陆三千明军,在明军大量使用开花弹情况下,摧毁倭军战船两百艘,并击溃倭军两万,德川家族领残军躲入山中,于天启二年十二月初七,明军统军大将马云鹏于京都签下了《天启二年明日京都条约》,倭国承认小琉球、虾夷国独立王国,并赔付金银一百万两、粮三十万石。

明军一把火烧了江户,至于抢了多少财物,谁也不知晓,并无任何人记录,小豆芽刘忠国因功成为了虾夷国第一任总督。

刘卫民正在处置大明宝钞的时候,三月,朝鲜西党人金鎏、李贵等西人党反叛,朝鲜王李珲战败逃入皮岛毛文龙所部,并随之向镇江堡刘卫海、登莱留守马云鹏求救,等到四月刘卫民前往山东之时,明军已经夺回汉城,并在汉城强迫李珲与侄子李东西两立,李珲占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四道,而李占全罗道、庆尚道,大明出兵平息叔侄萧墙之祸,还朝鲜平和,李珲、李需付银十万两、粮四十万石,并且平安道、咸镜道、耽罗岛归属大明朝,此为《天启三年明朝汉城条约》。

小豆芽领军十艘大舰,兵一千,于天启三年四月收复苦兀,得民千五。

四月,刘卫民经河运,带着两百艘河运船只,自东昌府南下,一路搬卸红薯苗秧,期间又回了一趟,等到他第二次领两百余艘苗秧运往山东时,登莱才传回消息。

刘卫民指挥一群农夫栽种红薯,山东之地大多平整,山岭也多是些土山,而土山最为适合栽种红薯,指挥着农夫开垄栽种,一勺草木灰一颗红薯苗,再浇上水就算齐活。

孟承礼看着他指挥农夫栽种红薯,却说起另一件事儿来。

“镇国,朝鲜的事情你听了吧?”

“嗯,前些日就已经得了消息,马小子做的不错。”

孟承礼不由一阵苦笑,说道:“镇国,你知不知道,朝廷又会起了怎样的争执?”

“争执?”

刘卫民赤着脚扒了个土窝窝,回头看了眼孟承礼,见他一脸担忧,又用拳头大小的木勺从木桶中勺了一勺草木灰,嘴里却毫不在意道:“朝鲜究竟占了咱们多少好处?小子没恢复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汉之四郡就不错了,平安道、咸镜道也是抢的咱们的,唐朝时,李家不与他们一般见识,小子……小子却扣着呢!”

刘卫民用大手掌“啪啪”拍了几下泥土,又用老大的水瓢勺了两大瓢水浇下,为了保证土壤足够湿润,上面又覆盖了一层土,嘴里说着话语,没有回头,他也知晓孟承礼的无奈表情。

“朝鲜一有屁点大事儿就找咱们,为了他们,咱们究竟吃了多少亏?花费了多少银钱、粮食?”

“用了他们屁点地方,整日与咱叽叽歪歪,小子可都一笔一笔给他们记着呢!”

“哼!”

刘卫民直起身体,舒展了下四肢,看向孟承礼,说道:“这样的屁事,孟老就别管了,哪位大人若想替朝鲜与小子打官司,那就让他们尽管来,小子一笔一笔跟他们算,谁若拿出五百万两银子,小子立即将平安道、咸镜道还给朝鲜,若不能……”

“哼!”

一听要算账,孟承礼就更加无奈,北京城发生的事情,就算在邹县家中,他也能听了个一清二楚。

经过衮州民乱后,孟府对他有了很大的改观,大明宝钞欲要废弃成白纸的消息,沿着运河一路南下,衮州很快就得了消息,其他府县发生了很大骚动,反倒是衮州二十四县百姓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听说是刘大驸马蛊惑的大明皇帝,本应骚动不安的二十四县反而平静若水。

没过两日,几十个小宦官来到了衮州,挨个村寨宣扬,孟承礼这才明白是个怎么回事,也不得不感叹刘大驸马再次为百姓做了件好事。

大明宝钞自发行的那一日,一直到崇祯末年,竟然贬值了一万倍,朝廷年年发行,谁能想到仅宝钞一事,究竟吞噬了民间百姓多少钱财?

孟承礼不知道最后会贬值了一万倍,今日也只是贬值百倍而已,就算如此,宝钞年年、日日贬值是事实,于大明各府县开设卫民钱庄,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做到的,而无数宦官出京,甭管是富裕的地方,还是偏远的,兑率一律定位一百兑一,不至于让偏远之地吃亏。

随后孟府更是从报纸上得知,眼前小子竟然扛下了数亿两银钱的债务,整个衮州,整个天下,任谁也没想到,一个抢了孔府两千万两的贪婪小子,会一人扛下整个大明朝两百年的债务,数亿两啊!

一座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看着眼前小子撅腚栽种红薯,谁又能想到,如此之人,身上竟然背下如此巨额债务。

“镇国,你……你若成功了,你会名留青史……”

“呵呵……小子也觉得是呢,得了老大的地盘,应该算是开疆拓土吧?!”

刘卫民以为他说的是平安道、咸镜道的事情,依然弯腰扒窝栽种红薯。

“国与国之间,应当先利而后礼,不能总拿咱自个银钱扔水里,再说了……咱自个还穷着呢!”

“人与人,国与国,并不是总是好的时候,不是有句话语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咱自个穷的时候,就要先保住自个,若不是二兄被迫去了镇江,若不是朝鲜对咱大明叽叽歪歪,或许小子还不恼怒呢。”

“他们困难时,被倭人打的差点灭国,咱们救了他们一把,咱们困难了,只是让他们腾出些地方,供些镇江军卒粮食食用,就他娘地不乐意了?”

“这等墙头草,自私自利之人,根本不值得交心。”

孟承礼沉默片刻,微微点头,朝鲜的事情,他们孟家知道的也不少,对于朝鲜的小心思,明眼人都能一眼看了出来,从前两日登莱送来的消息来看,叔侄两人很可能就此成为两个国度,而马云鹏分开叔侄二人,他就知道,叔侄二人就算不想反目都不可能。

“镇国,报纸上所说,你欠下了数亿两银钱,是不是真的?”

“嗯?”

刘卫民不由转身看了眼,又继续低头栽种。

“以龙票国债形式收回咱大明朝的宝钞,自洪武年发行宝钞至今,大概发行了千万亿宝钞,但是咱大明朝宝钞质量很差,除非保存的很好,否则是无法存世这么久的,小子给打个对折,现存世五百亿两,按照百兑一,大概小子欠下了五亿两银钱,当然了,实际上应该没这么多,从回收情况来看,也就欠了三亿两吧……”

“三亿……”

孟承礼喃喃低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