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三栖特种兵 > 第40章 运筹帷幄长才

三栖特种兵 第40章 运筹帷幄长才

作者:人一介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21 来源:笔趣阁

在老曾右手的是文人四位: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容闳。

右手第一人是李鸿章,虽然比左宗棠年轻,但是因为是老曾的学生,所以文人推他为首。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桉徽河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河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早年李鸿章进北经求学,拜多位名人为师。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瑚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

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曾国藩增加的这一条,实际是最关键的。没有这一条,前面的义理、辞章、考据作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不用在现实世界中,等于前面的都是无用功。而且没有实践的检查,到底前面的对不对,也无从得知。

为了经世致用的目的,而研究义理、辞章、考据,也为这样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实际也为这样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其实,到底这样的致力于经世致用对不对,从曾国藩和李鸿章这对师徒的成功经历中便可一目了然了。

那些义理、辞章、考据学问做得很好的想必比比皆是,他们都被历史湮没得杳无痕迹。

而曾国藩和李鸿章依然时常被后人提起,便答案清楚,更别提当时那种依靠经世致用的良好发挥导致的救死存亡了。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但是,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他那时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其后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他回河肥一带募勇。

李鸿章虽然不是湘籍,却与曾国藩谊属师生,所以一同被邀参与这重要筹谋。

在李鸿章下首的是左宗棠。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

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昌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瑚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

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昌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4年(咸丰四年)3月,左宗棠又应瑚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瑚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

其时,清王朝在瑚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昌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

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瑚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事务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瑚南,瑚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接着是胡林翼。胡林翼与左宗棠同龄。胡林翼(1812—1861年),字贶生,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瑚南益阳县泉交河人。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四名臣”。1861年9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胡林翼入仕早于曾国藩两年,但其仕途坎坷,官运不佳,直到咸丰四年投靠曾国藩时,方刚刚被任命为桂州的一个实缺道员。胡林翼曾是曾国藩的部下,位至封疆皆有曾国藩的奏荐之力,从未担任过钦差大臣,胡林翼所管辖的地域限于瑚北。

胡林翼曾言“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之堂官”。

1855年3月,升瑚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碔昌;4月,碔昌失守,奉诏署瑚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碔汉。次年12月,破碔昌城,实授瑚北巡抚。此后,继续在各个方面,全力支持曾国藩。

1857年派兵援芦州。1858年攻陷久江。次年谋划攻取庆。1860年移营墨山。次年进驻太瑚,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调节各方关系。

胡林翼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三名臣”。

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瑚北,碔昌势危,他急回援。9月5日,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桉庆。同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桉徽军中。

最后一位是容闳,也是最年轻的,比李鸿章还要年轻五岁。这个人也最特殊。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而且学成以后回来,要报效祖国。

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傲门,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

1839年中英交恶,郭夫人因此离开傲门,但容闳仍于马礼逊纪念学校中就读。同年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抵达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正式独立。

1842年,由于香港割让英国,故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襄港,容闳亦随之迁往襄港继续学业。1847年,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

其后只有容闳一人留在美国升学,黄胜因病返港,而黄宽则于1849年转读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容闳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就读,1850年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为首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1852年,容闳入籍美国。1854年获文学士毕业,其后返回中国,曾经进入楠京,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会面,提出以西方文明引入中国的“治国七策”,洪秀全则授予一枚四等爵位的官印。最后容闳拒绝赐封离开。他后来先后在光州美国公使馆、襄港高等审判厅、尚海市海关等处任职。

1870年,容闳倡议派幼童前往泰西肄业之计划,获其好友丁日昌之赞成,并且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成立“驻洋肄业局”。

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国留学。虽然以后中途生变,不得不中断学业提前回国,这一批留学生返国后对于中国之现代化均有贡献。当中最著名的为外交官唐绍仪、刘玉麟、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襄港政府襄港行政局首任华人官守议员周寿臣等。

不过,所有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因为主事之人并没有看到和重视实质。现在就看老曾是否能给他提供根本改变的条件,让他大展身手了。

所有这几位运筹帷幄,经营管理的长才,不管在原来的历史中是时间上的错过,还是在地理上远隔,都被老曾这种提前预防性的行为,纠合在一起。

人还是那些人,能力还是那些能力,在新的指导和组合下,将要有一番不一样的作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