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三栖特种兵 > 第39章 文武齐聚麾下

三栖特种兵 第39章 文武齐聚麾下

作者:人一介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3-04-20 14:54:21 来源:笔趣阁

众人坐定,曾国藩环视了一眼,该到的都齐了。

左边第一人就是江忠源,武将第一。

右边第一人是李鸿章,文臣为首。

对面四人一字排开,上阵亲兄弟。曾家五虎的另外四位,曾国藩的四个亲兄弟。

文臣四位: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容闳

武将四位:江忠源,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

兄弟四人:曾国潢、曾国華、曾国荃、曾国葆

关于江忠源,历史上大大有名。他是晚清湘军初期的统帅。字常孺,号岷樵。瑚南辛宁人。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举人。1844年,在籍办团练,灌输忠孝礼义,教兵法技勇。1847年,率团丁配合清军镇压雷再浩会党起事,升署遮江休水知县。

1851年(清咸丰元年)7月,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事,奉命赴钦差大臣赛尚阿光西军营。旋在籍募勇500赴桂,号“楚勇”,为湘军之雏形。

次年,所部扩至1500人。5月,在荃州以北之蓑衣渡伏击太平军,夺其船只辎重,打破其沿湘江北攻昌沙的计划。旋尾追太平军入瑚南,援昌沙,抢占城东南高地蔡公坟,使太平军局处城南一隅陷入被动。

1853年2月,赴任瑚北按察使。5月,奉命帮办江南大营军务,奏陈严法令、汰弁兵、明赏罚、戒浪战、严约束、宽胁从等整顿军务的主张,为湘军组建积累了重要经验。

6月,太平军将攻南昌楠江忠源应姜西巡抚张芾之请率部先期入城助守,采用分守城垛、对挖地道、构筑月城、抢堵缺口等办法,多次破坏太平军的“穴地攻城”。

寻上奏清廷,请设长江水师以与太平军水师抗衡,对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水师有一定影响。

10月,升任桉徽巡抚,以太平军从南昌撤围西上,急赴瑚北田家镇增防,被太平军击败,退至碔汉。12月率部入守芦州,陷入太平军的重围。

因兵单粮乏,援兵不至,芦州城于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军攻破,投水自杀。被清廷追赠总督,谥忠烈。

有说法是曾国藩见死不救,因为不喜欢他的率直,也嫉妒他的能力,所以导致他还没有大展宏图,就过早陨落。

不管此说真假,此时,老曾倚重他为武将之栋梁是千真万确,所以特意把他从知县事务中找来议事。。

江忠源的下首,坐着的是一位满清大汉。在满座都是汉人的环境中,他显得就有点突兀。不过他却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他这个样子不是认为满清人高人一等,而是出于他对曾国藩的忠心耿耿。

他就是塔齐布。字智亭,陶佳氏,满清襄黄旗人。历史显示出他和曾国藩非比寻常的交情。二人不管是顺利的时候,还是困境之中,都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历史上,曾国藩受命办理瑚南团练,借机筹创湘军,募兵勇集训于省城昌沙,聘塔齐布为教练。

曾国藩这样交好他,乃是看中他虽然有满清身分,而又彪悍英勇,没有一般旗人及绿营官兵之恶习,且能与己意气相投。于是便倾身结纳,着力笼络驭用,并力图通过他染指绿营,成为自己的臂助。

塔齐布对曾国藩亦颇知感戴,唯命是从。曾国藩令绿营兵与其兵勇一起会操听训,绿营官佐忿而拒之,唯塔齐布独领所部前来,认真行事。

曾国藩疏荐其“忠勇可大用”,旋瑚光总督张亮基亦复加保奏,遂加副将衔。而绿营官佐责其谄事曾氏,破坏营制,颇怀忌恨,故寻衅端。

适有塔齐布所教练之辰勇与提标兵因私斗殴,提标兵乃吹角列队攻讨。曾国藩欲示威慑,移咨提督鲍起豹指名索捕肇事之提标兵。鲍为激怒绿营兵弃,故将人犯缚送曾国藩处。提标兵群情汹汹,先“掌号执仗至参将署”,欲攻杀塔齐布,塔氏“匿菜圃草中以免,兵众毁其房室”。继又围攻曾国藩公馆,曾氏乞援巡抚骆秉章,后遂避移恒州,建立水师,扩充陆军,改定营制,正式立军,以塔齐布为陆军将领之一。

咸丰四年(1854年)春,曾国藩率湘军“建旗东征”,塔齐布分领一军由陆路往攻仝城、冲阳,与甫抵鄂境的桂州道员胡林翼所部配合。

旋因曾国藩在湘境连遭挫败,塔齐布被调回攻襄潭,三月二十八日(4月25日)在城外高岭地方与太平军接战,“枪炮如雨,塔齐布令兵勇闻炮即伏,炮止即进,数伏数起”,逼至太平军营垒。

后两日,又与周凤山等督伤兵勇分路抗拒出城反攻之太平军,进薄城下。塔齐布“持矛深入,几中伏,跳而免”,仍率部死战。城郊湘军水师乘机发起攻袭,水陆配合,卒破城。

是役,太平军损耗万人,被称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更关键的是,这个胜利正是时候,帮了曾国藩的大忙。当时曾国藩方遭靖港惨败,困厄至恶,以至于两度寻死。襄潭之役为之解脱。

清廷赏加塔齐布总兵衔、喀屯巴图鲁名号,并以株守不战罪名革鲍起豹职,超擢塔齐布署提督,寻实授。

曾国藩因败绩获咎削职自效。而身居要职的塔齐布“事曾国藩谨,自居部曲,不主奏报”,对曾氏极尽维护之能事,为瑚南士绅官员所重。不但是罕见的本质高洁,更可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之莫逆。

挨着塔齐布就座的是罗泽南。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瑚南霜峰县人。生于清仁宗嘉庆十二年,卒于文宗咸丰六年,年五十岁。咸丰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由附生举孝廉方正。笃志正学,好性理书。

太平军起,犯瑚南,率乡勇与战,所向皆捷。积功由训导至布政使。尝言其兵法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语。所属部弁,半属其弟子,李续宾、续宜兄弟尤有名。

后援武汉,亲出搏战,中弹卒。临殁,谓胡林翼曰:“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

1853年与儒学弟子曾国藩共同募兵成立湘军;罗泽南且自领一军。自1853年起至1856年命殒前,转战瑚南姜西与瑚北,策划谋略。八天内收复碔汉。

先后被授知县、同知、知府、道台、按察使、布政使,谥号“忠节”。后人誉为“儒门出将,书生知兵,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罗泽南本是湘军最早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湘军之母”。曾氏在罗山墓志中称“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

不仅如此,泽南用兵如神,知时识势。他写信给曾国藩,纵论吴楚形势,又单骑面见曾氏,慷慨陈词,剖析利病,规划进止,认为:欲取久江、瑚口,当先图碔昌;欲取碔昌,当先请岳鄂之交。如若得手,即引军东下,以高屋建瓴之势,夺取久江,进而攻取天京。近代史学家认为,罗拟定的这一战略是湘军走向最后胜利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清史稿》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他的建议被曾氏采纳,同治元年十月,曾写信给其弟国荃,回忆这段往事,还深深佩服罗泽南用兵能识时务,能取远势。

于是泽南率军攻取武昌,因求胜心切,亲临前线督战,不幸于咸丰六年三月在碔昌城下中炮而死,湘军遂失一名将。为避免动摇军心,曾国藩将罗死之消息封锁,秘不发丧。

泽南自率湘勇转战瑚南、,瑚北,姜西三省大小二百余战,克城二十,以勇略善战,道气深重被誉称“儒将”。曾国藩挽以联云:“步趋薛胡,吾乡矜式;雍容裘带,儒将风流。”最末一位武将是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恒州府恒阳县,生于桉徽省桉庆府。

彭玉麟是著名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姜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

彭玉麟长于计谋,应变有方,作战勇猛,善驭部众,在湘军中素著威望。彭玉麟作战时是出了名的足智多谋和无畏生死。

史料记载的小孤山之战,当湘军水师进攻小孤山时,太平军“缘岸列炮,丸发如雨”,舰艇若无遮挡,水师官兵不得不思考“避炮子之方”。但试验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

彭玉麟想出一招“以血肉之躯,植立船头,可避则避之,不可避者听之”。亲自率先“植立船头”,只说一句:“今日,我死日也。义不令将士独死,亦不令怯者独生矣。”

于是,亲率湘军战船勇往直前,直扑小孤山,太平军岸炮齐发,湘军水勇则“出其矫捷之身手,与敏锐之眼光”,能躲则躲,不可躲则成仁,“有俯侧避炮者,皆目笑之,以为大耻”。

在太平军的猛烈炮轰下,湘军死伤虽众,但仍然“战两日破之”。彭玉麟十分高兴,写了一首诗:“书生笑率战船来,江上旌旗耀日开,十万貔貅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并制为诗笺,分送好友。

可见彭玉麟真是“日日争命于锋镝丛中”,“百战功高,仍是秀才本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