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八十八章

清和 第八十八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建文三年,正月辛酉朔,依洪武年定下的规矩,建文帝告天地宗庙,御奉天殿受朝贺。

辛未,大祀天地于南郊。

丁丑,享太庙,告东昌捷。

跪在太-祖高皇帝神位前,建文帝泪流满面,皇帝这工作当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从登基到现在,好事没有,闹心事一大堆,根本没过几天舒心日子。

削藩不利,燕王造反,朝中大臣整日闹腾,一团乌烟瘴气。耿炳文,李景隆,平安,郭英,吴杰,俞通渊……一个个将领带着希望出征,送回的只有战败的消息。

燕王武力值爆表,又有大风这个作弊器,每每挥出一套组合拳都能把建文帝揍趴下。

在燕王面前,建文帝的细胳膊细腿根本不够看,皇帝的尊严被燕王踩在脚底下狠狠碾压。

想到几百个憋屈的日子,建文帝越哭越伤心,控制不住的向洪武帝告状,朱棣太不厚道,用拳头揍人不算,还妄图控制舆论。

自己小心谨慎二十多年,积攒个仁厚的名声容易吗?那个不良中年先举着靖难大旗造反,想法设法的抹黑自己。又两次放粮,被百姓颂扬仁慈。更可气的是,那些粮食压根不是他的,是从自己手里抢的!

有没有这么无耻,这么欺负人的?

刚登基的时候,还有两个番邦派使臣朝贺,虽比不上洪武年间,到底也是个安慰。

结果燕王一造反,连个影子都见不着。蕞尔小邦也敢藐视天家尊严,胆敢不按规矩办事,连派遣使臣解释一下都没有,朱允炆心中的愤怒和憋闷简直是无法形容。

陪同祭祀的宗室和众臣,见皇帝哭得如此伤心,完全误会了他哭泣的内容,还以为是触景伤情,怀念太-祖高皇帝,难免感叹,皇帝果真是仁厚纯孝之人啊!

翰林学士方孝孺当即决定撰文一篇,好好赞扬一下皇帝的纯孝。顺便再写一篇檄文,揭露一下燕王的丑恶本质。

两篇文章一起书就,一起传檄天下,定教世人看清朱棣的真面目。

什么仁慈的藩王,奉高皇帝命靖难,朱棣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造反者,为了一己之私掀起兵祸的乱臣贼子!

方孝孺咬牙切齿,心中已然有了腹稿。

神位前,向洪武帝声讨过朱棣的种种不法,种种无耻之后,建文帝哭声一转,开始祭告东昌大捷。

东昌之战让建文帝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燕王不是无法战胜的,就算自己被他揍得鼻青脸肿,只要找对帮手,还是有能力反败为胜的。

拳头不行,那就用脚踹。

踹也不成,直接拍板砖。

有了东昌大捷,建文帝相信,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想到能将一直藐视自己,动不动就给自己几巴掌的叔叔狠狠拍死,朱允炆更是泪如雨下。

太激动了。

这样美好的场景到底何时才能到来?

高皇帝在天有灵,是否能给个指点?

如果朱元璋真的在天有灵,会对此作何感想?只有他老人家自己知道。

建文帝在洪武帝神位前大哭特哭时,燕王也没闲着。

过年归过年,造反归造反。过年不妨碍打仗,也不妨碍他找南军的麻烦。

占据真定的平安最先被盯上。

自己的地盘上驻扎朝廷军队?坚决不行!

朱棣召集谋士和将领,咬牙道:“必须给这小子一点颜色看看!”

建文帝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时,燕王派杨铎郑亨领兵攻下了威县。

建文帝在太庙痛哭表东昌大捷时,燕王的军队横扫深州。

平安武力值高,却没有三头六臂。南军的人数多,架不住将领平庸,根本不是杨铎郑亨等人的对手。往往两三个回合就被斩于马下。主将被杀,小兵立刻溃散。几场仗打下来,就算平安时刻发扬救火队的精神,战马却没消防车的速度。

收到求救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燕军早已捞够好处跑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满地尸体和翻滚哀嚎的伤兵。

囤积在各处的军粮和军械大多被抢走,抢不走的干脆一把火烧掉。要么就敲锣打鼓的告知百姓,燕王又在某处放粮食,快点去,晚了一粒麦子都得不找。

众人即使对硝烟未散的战场发憷,到底抵挡不住粮食的诱惑,在燕军游哨的帮助下,搬空了库中的粮饷。

搬粮时不忘排队,当真是秩序井然。

整整一个月,平安都在疲于奔命中度过。看到空空如也的库仓,狠狠将长枪扎在地上,他还没打过这么憋屈的仗。

这是军队吗?简直是比流寇还要流寇!

收到战报,盛庸也想不出太好的解决办法。河北是燕王的老巢,开战之初,耿炳文能守住真定,是因燕王实力尚弱。现如今,燕王掌控三省之地,有了宁王和晋王的支持,更是走出河北,打进了山东。想在朱棣的老巢里扎根钉子,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盛庸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平安派去更多的援军,送去更多的军粮。好歹撑到三月,届时朝廷聚集起大军,方可与燕王决一雌雄。

平安无法,只能咬牙撑着。

实在对燕军游骑没办法,干脆主动放弃了附近的州县,死守真定城,不给燕军任何下手的机会。

一旦遇上燕军游骑,必定以两三倍的兵力围攻,火器弓弩齐上,杨铎同郑亨率领的骑兵很难再如之前一般来去如风,便宜任占。

燕王召回了大部分游骑,只在真定城外留小股骑兵刺探情报。此举也是告诉平安,睡觉的时候最好留心,说不定本王哪日兴起,到真定城外试一试最新开发出的火炮威力。

站在城头之上,平安手按长刀,看着城外的小股燕军,目光深沉。

“都督?”

“传令守军,再有游哨靠近,只用弓箭驱逐,不必出城迎击。”

“可……”这岂不是纵敌?

平安转过头,冰冷的视线刺在部将身上,煞气之下,部将不敢再提出任何异议。

“卑职领命!”

真定城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燕王,敲着膝盖,朱棣凝眉深思。

“平保儿此举何意?”

道衍捻着佛珠,宣了一声佛号,“王爷,平都督是聪明人。”

“聪明人?”

“平都督或有示好之意,王爷可借机示恩,得饶人处且饶人。”

燕王没说话,东昌一败,张玉战死,对盛庸和平安二人,他已是恨之入骨。

得饶人处且饶人?他更信奉老爹的理念,事情做绝,斩草除根。

“王爷,当以大局为重。”

燕王很没有威仪的翻了个白眼。

道衍微微一笑,知道燕王这是同意了。

不过,平安此举真意为何,还要再观察些时日。若是缓兵之计,则要另作计较。

河北境内的战火稍息,山东的盛庸专注于布阵练兵,燕王同道衍开始制定春季的进攻计划,南京的建文帝突然又脑袋发抽,发下一道让朝中大臣十分不满的敕令。

因靖难被罢官的齐泰黄子澄官复原职,铁铉升任兵部左侍郎。

此令一下,朝中顿时炸开了锅。

曾参奏铁铉生活问题的言官纷纷表示反对,这样一个德行有亏的人怎么能担当如此重任?

召齐泰黄子澄回朝更是荒谬,寸功未立,祸患倒是不少,让他们官复原职,明摆着对燕王叫嚣,老子不惧你,有能耐你就打到南京来啊?

这是挑衅,绝对的挑衅!

皇帝是觉得燕王造反的底气还不够足,势头还不够大?

魏国公府

徐辉祖放下笔,沉思良久,最终叹息一声,将写好的奏疏点燃,扔进火盆烧成了灰烬。

不过一场胜利,皇帝便如此行事,徐辉祖当真是无话可说,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他可以肯定,自己费尽心血递上的进言,比不上齐泰黄子澄的一通胡说八道。与其送上去给自己添堵,不如烧掉,落得个清净。

皇帝若要用他,自然会派他领兵出征。

皇帝若不用,徐辉祖也不想再自讨没趣。

比起徐辉祖的沉闷,徐增寿倒是满面春风。皇帝敕令一下,他往曹国公府和京城谷王府的脚步更加频繁。送到长兴侯耿炳文府上的拜帖也极少再被退回。听着曹国公李景隆对皇帝重新任命黄子澄,却仍令他闭门思过的不满,徐增寿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既如此,九江兄何不给皇帝上疏,以求立功?”

徐增寿貌似“善意”的提醒,让李景隆重新升起了希望。

一封洋洋洒洒声情并茂的奏疏,很快由通政使司封存,送到了皇帝面前。

奏疏送上的很是时机,哪怕黄子澄口沫横飞坚决反对,念在亲戚关系,建文帝还是原谅了李景隆,许他不必再闭门思过,并任命他为金川门守将。

建文帝的想法很简单,李景隆打仗不行,守城门总行吧?可惜,建文帝以为的施恩,在李景隆看来却是大材小用,让他生了一肚子怨气。

从几十万大军的统帅沦落到城门守将,心理上的落差非同一般。

堂堂国公守城门?还不如让他继续闭门思过。

见皇帝重新启用黄子澄和李景隆,被孟清和黑了一把的高巍也试着给上疏,结果却石沉大海,一点消息都没有。

高老先生很是忧伤,不免在家中对月长叹,伤春悲秋,成功病倒,卧床不起。就算此时皇帝想启用他,也是不可能了。

南京城的风风雨雨经秘密渠道传入北平,燕王决定再添一把火,亲笔撰文,历数齐泰黄子澄的罪状,咬死两人是不忠不义的奸臣,令他们官复原职是大错特错,必定会祸乱超纲。

皇帝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是昏君之兆!

文章末尾,燕王郑重写到,皇帝若不马上改正错误,驱逐二人,做叔叔的为了社稷着想,不会继续小打小闹,一定会领兵进入南京,清君侧!

“非臣本意,无他法,只能效仿周公辅成王,还社稷清明。”

简言之,皇帝不听劝阻,任用奸臣,必定会危急朝纲。为了社稷安稳,他必须打进南京!

这封奏疏送到御前,建文帝的表情会有多精彩,可想而知。

刚晴朗几天的京城上空,又一次阴云密布。

在山东练兵的盛庸接到旨意,皇帝表示,要粮给粮,要枪给枪,要人给人,必须在春季决战中打败朱棣!

盛庸苦笑,皇帝决心如此坚定,是否能将不杀亲的命令先收回去?否则,士兵拼了老命也抓不住燕王。

只要燕王平安无事,照样能带着麾下的将领造反不止,靖难不息。

想归想,话却不敢说,也不能说。只能狠掐大腿,领旨谢恩。

甭管能不能抓住燕王,兵要继续练,仗还要继续打。至于能不能打得赢,尽人事听天名罢了。

北平城

沈瑄伤好得很快,正月里便能下床行走。相比之下,朱高煦伤势虽轻,却因中毒的关系,恢复得慢一些。

除轮值之外,孟清和大部分时间都围着沈瑄转悠。

刘大夫诊脉,他看着。

医户换药,他守着。

沈瑄用饭穿衣,也要搭把手。

理由光明正大,沈指挥伤重,部下应该勉尽所能。

“卑职在军中伤病,全仰赖沈指挥照顾,如今不过是报偿一二。”

睁着眼睛手瞎话,当真是一点也不脸红。

孟清和挠挠下巴,没办法,说出真相的后果实在难以想象,还是善意的谎言更能为人接受。

燕山后卫的军汉们被孟清和感动了,孟同知果然是讲情义的真汉子,纯爷们!

燕王也称赞孟清和是个知恩不忘报的仁义之人,燕王妃又给下了不少的赏赐。

只有道衍和尚一言未出,看着忙进忙出的孟十二郎,敲着木鱼笑得高深。

几次下来,孟同知基本是望道衍而旋走,实在是这和尚笑得太渗人。

朱高煦躺在床上,朱高燧闲得无聊,不能随军出征,让他跟着世子办事又不情愿,干脆也缠上了孟清和。

名义上是为探望新鲜出炉的义兄,顺便和义兄讨教一下兵法。实际上,却是想听孟清和口中的番邦故事。

朱高燧一直记得孟清和提及的那个老者,也惦记着为老者立碑。可惜没等请示燕王,先被燕王妃给否决了。

燕王妃巾帼不让须眉,见识自然非凡。

老者身份不明,姓氏是否为真都难以确定。这样的人怎么立碑?他日真能找到老者口中的作物,再为其正名亦可。听朱高燧转述,海外之土和多产作物似真有其事。既有真腊爪哇等番邦,那盛产土豆玉米等物的美洲应也存在。

若能寻得土豆等物,当是利得天下的好事。

只是,此事需从长计议,此时也非最好的时机。

听了燕王妃的教诲,朱高燧心中顿悟,想起孟清和提及的开创家业一说,对他更生好感。

于是,孟十二郎照顾沈指挥之际,还要费精力应付朱高燧。好在世子那里没再抓壮丁,否则他真不晓得日子该怎么过。

盯着沈指挥用过药,敏锐察觉情况不对,孟十二郎立刻倒退一步,却还是被沈瑄扣住了腰,拉到怀里,尝了一嘴的苦味。

自从沈瑄醒来,每次吃药都要来这么一遭。

口头抗议?压根没有。

武力反抗?每次都被镇压,何况,以他的武力值,哪里是沈瑄的对手。

好言好语的商量,结果很可能是被拉到怀里上下其手。

总结沈指挥养伤的日子,孟清和最深的感触,沈指挥像头狼,他是狼嘴边的肉。不知原因,一直没扯碎吞掉,却是隔三差五的尝一下味道,貌似在考虑从哪里下口最好。

摸摸被留了个牙印的肩膀,孟十二郎生生打了个激灵。

活了两辈子,他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绝对的力量对比,手腕被扣紧,整个人都被锁住,望进漆黑的眼眸,只余心悸。

必须承认,这种感觉使人颤栗。

看看依旧没多少肉的小身板,好吧,他承认,自己只有被颤栗的份。

沈瑄侧过头,蹭了一下孟清和的脸颊,手指挑起他的下巴,“十二郎在想什么?”

“想很多。”孟清和顺着下巴上的力道仰起头,看着俯视自己的美人,“指挥,你身上的伤还没好。”

“我知道。”沈瑄又啄了一下孟清和的嘴唇,见他因汤药的苦涩皱眉,低低的笑出了声音。

“……”这是调戏还是纯粹的欺负人?

怎么想,都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心酸中,孟十二郎再次怀念上辈子的好身材。

奈何怀念终究只能是怀念。

呜呼哀哉。

悲哀时,忽听门外传来朱高燧的声音,孟清和连忙起身,扣在腰上的手臂却纹丝不动。

“指挥?”

沈瑄低头,如玉的面容带着浅笑,“终有一日,十二郎要习惯的。”

习惯?

孟清和有点傻眼,甚至忘记了挣扎。

指尖探入衣领,挑起一段锦绳,送到唇边,黑眸盯着孟清和的双眼,“十二郎不曾想过?”

朱高燧已经到了门口,房门开启的吱呀声在耳边不断扩大。

孟清和张张嘴,根本发不出声音,他有点被吓到了。

沈瑄终于松开了手臂,看着孟清和,黑眸中闪过笑意,借着屏风的遮挡,啄了一下他的鼻尖,“吾欲与十二郎白首,十二郎当真明白?”

屏风外,朱高燧兴冲冲说道:“沈指挥,孟同知,我又来讨教了。”

屏风内,沈瑄直起身,乌发墨眉,纻丝蓝袍,修竹如玉,君子雅然。

只有孟清和石化当场,他想同沈瑄在一起,也想过各种困难,但沈瑄预期达到的目标,比他的设想高出无数个百分点。

僵硬的随着沈瑄行礼,口中应着朱高燧的话,孟同知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天边。

比起大明的侯二代,他果真是一点也不够看吗?

建文三年,三月

燕军与南军同时做好了大战的准备。

张玉战死后,沈瑄被任命为中军大将,张辅、郑亨为副。有拼杀出的凶名,加上燕王义子的身份,军中无人不服。

朱能将左军,右军主将李彬战死,安6侯吴杰奉命顶上,徐忠领前军,房宽仍将后军。

鉴于房宽在白沟河之战中的表现,朱棣本想将后军交给谭渊。又经东昌之败,为了稳定军心,房宽才没被撤下。但他清楚,如果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不能好好表现,后军主将一职仍要退位让贤。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如果不想落到何寿邱福一样的待遇,房宽就必须-操-起家伙同南军拼命,没有其他选择。

南军方面也已摆好了阵势。

燕王率军抵达滹沱河时,盛庸已在夹河立下营盘,平安率军从真定出发,驻师单家桥。

燕军前锋过陈家渡,两军相聚不过四十里。

燕王派出游骑探查盛庸大军情报,随军出征的孟清和主动请命,却被沈瑄无情的打了回票。看着彪悍的边军骑兵和敦实的蒙古汉子,孟同知摸摸鼻子,好吧,他去负责后勤。

辛巳,两军列阵夹河。

盛庸排出以火器和弓弩为中心的战阵,即便无法再诱燕王进阵,却足以克制燕军的骑兵。

战阵前有特制的立盾,盾牌后的南军哼着小曲,轻松射击敌人。只要燕军敢往前冲,绝对的铁珠弩箭招呼,来多少杀多少。

一次冲锋,倒在阵前的燕军骑兵尸体就有上百具。

燕军也用火铳与弓箭回击,却都被阵前的盾牌挡了下来。

燕王亲自发起冲锋,结果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成了敢死队,敢于往前冲,也敢于被南军杀死。

盛庸打定了主意,骑兵冲锋,南军绝对不是燕军的对手。既然不能在对冲中取胜,那就干脆和敌人拼消耗。

摆出这样乌龟壳似的防守阵型,不能把燕王磨死也能把他逼疯。

燕王的确无计可施,冲又冲不上去,射箭开-枪都被盾牌挡住,用火炮轰倒是个办法,可为了大军加快速度,增强机动性,压根没带几门火炮,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局势对燕军十分不利,继续这样下去,怕会真如了盛庸的意。

孟清和也看到了战场上的情形,盛庸果然厉害,这样的阵型简直是量身为燕军打造。碰上其他军队未必管用,可对上以骑兵为主的燕军,绝对是克星。

想要攻破战阵,必须先突破那片盾牌。

孟清和也想到了火炮,然后摇了摇头,随即,目光落在运粮车的长杆上,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顿时眼睛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