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八十五章

清和 第八十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建文二年十月,北平

昨日还是秋高气爽,一夜过去,大雪便纷纷扬扬落下。

推开房门,孟清和跺跺脚,搓搓手,哈了一口热气,总算驱散了些许凉意。

从南京传来消息,盛庸率领的大军已经出发,不日将到济南。宫中宦官尽职尽责,情报工作做得十分细致,包括大军的领兵将官,行进路线,以及大致进攻计划都密报给了燕王。

驻守德州的安6侯吴杰压力最大,盛庸一到济南,肯定先打德州。不下德州,进军河北都不会安心。

燕王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将都提议进军山东,趁朝廷大军未到,先一步-插-下钉子。

不料命令下达,进攻目标却是辽东。

辽王被建文帝一道诏令叫去南京,进京后就被困在辽王府,待遇不比被软禁的齐王好多少。

辽东一地,大半州府已归顺燕王,余下的犄角旮旯,北元打谷草都不会光顾,除了苦就是寒。别说州县,边卫都极少,大冬天派军队攻打这些地方,吃饱了撑的?

将领们很不理解,一向英明果决的燕王殿下,怎么会做出这样近乎抽风的军事计划。

可命令已下,反对是没有用的。

军令如山,张玉朱能等将领只能听令行事。

沈瑄仍为前锋,从草原归来的杨铎被归入朱能麾下。

朱高煦和朱高燧随同出征,北平留给了朱高炽防守。有了李景隆的前例,知道朱棣离开北平,盛庸也不会轻易冒险。就算要打北平,也要等春天来了再说。

若是朱高炽再发狠办一次冰雕展览,谁受得了?

孟清和没有随大军出征,天气骤寒,他开始发热咳嗽,赵大夫看过,说是旧伤复发,伤了身体底子,需要静心调养。

朱高炽趁机向燕王要人,天寒地冻,孟同知跟随出征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不如留在北平帮他处理政务,顺便让王府良医为他调养。

“孟同知不及弱冠,身负大才,若不能保重身体,难免可惜。”

不管朱高炽是出于何种目的,到底帮了孟清和。

如果真随大军出证,孟清和不知自己是不是能扛过来。今年似乎比上一年更冷。

“既如此,孟同知可留在王府,听世子调遣。”

“谢父王。”

留下孟清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归附的草原部落。

挑选出的部落勇士随军出征之后,留下的老幼妇孺需要妥善安排,这是燕王交给朱高炽的任务,朱高炽总要找几个帮手。说来也奇怪,北平布政使司和王府官属上下,没一个官员能同这些蒙古人沟通良好,孟清和却是个特例。

语言不通?没关系,有翻译。再不行,可以直接画。

遇上蒙古部落派人来要粮食要盐要各种生活物品,文官们要面子,抱着圣人学说,不好因为三瓜两枣的和他们计较,武官大大咧咧,脾气火爆,一言不和马上吹胡子瞪眼,桌子掀不起来照样摔凳子。

换上孟清和,从接待到讨价还价再到把人送走,用不上两盏茶的时间。

同样被派到朱高炽处听命的侯显难免感叹,当初若有孟同知随行,忽悠……不对,因仰慕王爷归附的部落必定会更多。

事实上,孟清和不比侯显等人的手段高出多少,他只是更具观察力,能最大限度揣测这些归附部落的意图。进而开始讨价还价。

比不上文官要面子,也不会动不动发脾气,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

要粮食,可以。

要盐和香料,也可以。

要布匹,更没问题!

但是,东西不能白给。

孟十二郎笑眯眯的打着算盘,“如今诸位搭帐篷的地儿都是王爷给的。开春后放牧的草场也是由王爷划分,难道诸位不想要好一些的草场,养更多的牛羊,生活得更好?”

一番话切实瘙到了对方的痒处。

壮汉们桌子不拍了,眼睛也不瞪了,眼巴巴的瞅着孟清和,双眼直冒星星。

骏马任骑,牛羊成群,再不用为过冬会饿死牲畜,冻死族人发愁。

多么美好的生活!

这些部落之所以被侯显说动,愿意内附,归其根本是在草原上过不下去了。

本就生活困难,加上大部落的压榨,部落里的牛羊和人口一直不断减少。大人吃不饱,孩子养不活,如何与艰难的生活环境做斗争?长此以往,迟早会被其他部落吞并。

伟大成吉思汗的荣耀只能在梦中追忆,黄金家族已经衰落。乞儿吉斯部,阿苏特部阿鲁台和卫拉特部正在混战,草原牧民的生活一日比一日艰难。

大鱼吃小鱼,小鱼却吃不虾米,如此恶性循环,等到小鱼被吞噬殆尽,大鱼只能彼此消耗,等待这些大鱼的也只有死亡。

侯显和杨铎的招揽,给了这些部落生机,孟清和则告诉他们,想要好处必须付出代价。

“王爷仁慈,给了诸位一个容身之地,诸位也当有所回报。毕竟这世上没有白吃的饭,也没有白拿的好处。”

孟清和笑得沉稳,胸有成竹。他已从侯显口中探明这些部落的底细,让他们接受自己开出的条件并不是难事。之前谈不下来,无非是接触的官员不了解谈判对手,也抹不开面子。

想到这里,孟清和就不免叹气,开口问一问是难事吗?向宦官和武官请教真会伤了自尊?

看来,不只建文帝手下的文官不着调,燕王手下的这些文官也是一样。

说穿了,清高的读书人看不起军汉,对内宦更无好感。没有蹦高骂人算不错了,还请教?根本不可能。

孟十二郎摇摇头,文武不和,哪个朝代都有,却在大明朝放大到了极点。

也算是一种特色?

壮汉们最终被孟清和说服了,主动将粮食和布匹的数量减少一半,用部落里的牛羊换了鸡鸭和盐,在孟同知画出的交换契约上按了手印,拉着额外赠送的马车高高兴兴回了营地。

临走时,还拍着胸口叫孟同知兄弟。

孟清和笑着目送马车走远,一点也没觉得亏心。

看着挤在院子里的羊群,朱高炽和王府官员们半天没说出话来。

孟同知出手果然不同凡响。不只给出的粮食减少一半,还收获了上百头羊!

“禀世子,这些只是定钱。”孟清和抱拳,对朱高炽说道,“另有二百五十头羊,会在三日内送来。”

“多少?”

“二百五。”不自觉的抽了一下嘴角,定下这个数字,他也没想到。

朱高炽大喜,拊掌大笑,道:“孟同知果真了得,孤被这些蒙古人闹得头疼,始终想不出妥善的办法。孟同知是如何说服他们的?”

孟清和没说话,只从怀里取出一叠按了手印的“契约”,双手奉上。

朱高炽好奇的翻看,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精彩。

第一张,他熟悉,一头狰狞的绵羊,五个简笔小人。朵颜三卫手里的白条也是这个类型。

第二张,同样是一头狰狞的绵羊,两只胖墩墩的,什么东西?

目光看过去,孟清和一咧嘴,“回世子,是鸡。”

朱高炽:“……”

斩首五级一头羊,一头羊却只能换两只鸡?

这是什么道理,会算数吗?蒙古人竟然答应?

孟清和表示,合同内容千真万确,生意也是童叟无欺。

至于原因,他没做别的,只是带着这些蒙古人参观了道衍和尚开办的“养鸡场”。

燕王造反之前,为了地下-兵-工厂的保密问题,在王府养了大量的鸡鸭,还被投诉扰民。

当初,王府用养鸡鸭是为祈福,坚决不能杀的理由搪塞了张昺。夺取北平之后,这些家禽就被移到王府一处偏僻的院落养着,数量越来越多。杀了一批,又有一批成长起来,用作军粮不合算,不如和归附的蒙古部落交换。

部落的问题解决了,给朵颜三卫的红利也有了。

“卑职认为,这些部落归附王爷,为的也是填饱肚子。部落中的男人跟随王爷出征,冬季又没有合适的草场,不如将牛羊换成鸡鸭,有肉和禽蛋可以食用,多的还能到集市上换取其他需要的东西。”

孟清和又取出几张纸,纸上画着两个大小相似的圆圈,一个圈着两头羊,另一个却是七八只鸡。

“在草原上,这些部落要逐水草迁徙,归附王爷之后,有些习惯适当可以更改,只要日子过得更好,应该没人会有怨言。”

孟清和说得有些模糊,朱高炽却听得十分明白。

“你答应了给他们草场?”

“是。”孟清和说道,“不过卑职没有说是哪里,等王爷成就大业,四分五裂的北元自然不是对手。拿下几块草场定不是问题。”

后边的话孟清和没有说,一旦归附的部落过惯了定居的日子,还会想到草原上去风餐露宿吗?

明显不可能。

朱高炽点点头,把两叠纸收起递给一旁的文官传阅,“看看吧,父王将这件事交给孤,是信任孤。孤请托各位,也是看重诸公的才干。孤体谅诸公,孤的难处,诸公也当体谅。”

众人面露羞惭,孟清和却暗暗叫苦。

朱高炽是看重他还是害他?明摆着拉仇恨值啊!

该庆幸他立场坚定的站在武官队伍中,不用时常和这些文官打交道吗?

孟清和咂咂嘴,无解。

当夜,孟清和辗转反侧,想了很多。留在北平或许并不是个好主意。真跟着燕王出征?他不想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道衍和尚念了一夜的佛经,精神依旧很好。从内宦口中得知归附部落的问题已经解决,派人将孟清和请来,又着人回报世子,今日他要与徒儿讨论佛法,请世子见谅。

潜台词是:大和尚要和徒弟谈心,世子要抓壮丁暂且找别人去吧。

能暂时脱离繁重的工作,孟清和自然开心。代价是被大和尚嗡嗡,咬咬牙,总能撑过去。

走进道衍的厢房,一步暖气迎面扑来。

厢房里布置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除了一个书架,一张桌案,两个蒲团,再无其他。

道衍示意孟清和不必拘礼,坐下说话。

炭炉上架着水壶,还有几块焦黄的烤饼,散发着诱人的麦香。

孟清和盯着烤饼,眼珠子一动不动。

道衍捻着佛珠,微微一笑,“徒儿可是腹中饥饿?”

“是有点饿了。”对于道衍动不动就叫他徒弟,孟清和已经麻木了。

叫就叫吧,反正也不会少块肉。

“既如此,便和为师一起用吧。”

有宦官送上米粥和小菜,道衍夹起一张烤饼,放到孟清和面前的空碗中,“多用些,吃得多,身体才能好。”

喷香的烤饼有些烫嘴,一口咬下去,麦香中裹着肉香。

孟清和诧异的看向道衍,肉馅的?

和尚不老实!

道衍将自己碟中的烤饼掰开,却是素馅的,意思很清楚,荤食是为好徒弟准备的,他是出家人,怎么会轻易破戒。

出家人?

孟清和又咬了一口饼,灌下大半碗粥,出家人六根清净,六道皆空,视世俗为无物,会心思用尽的鼓动燕王造反?

道衍似能猜到孟清和的心思,没解释,只是一口一口吃饼喝粥,食不言寝不语。

沉默中,面前的食物被一扫而空,内宦送上茶水,孟清和长舒一口气,很长时间没吃得这么饱了。

用过茶,室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道衍可以静坐整日,孟清和不行,只能先开口问道:“大师叫我来,可是有事吩咐?”

“的确有事。”道衍点点头,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递给孟清和,很是高深的说道:“此书,望徒儿好生研读。”

孟清和看看道衍,再看看书籍的封面,《道德经》三个字赫然入目。

“大师,你确定要我仔细钻研这本书?”

身为一个和尚,竟然让徒弟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就算拿本《金刚经》也比《道德经》强吧?这和直接让他叛出师门有什么区别?

不对,他还没拜师,也没加入这个和尚的不良门派!

没等孟清和想明白,手里的书突然又被拿走了。

抬起头,道衍和尚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为师拿错了,这几本才对。”

孟清和接过,低头再看,《易经》。也没比《道德经》好到哪里去。

怀疑的看向道衍,这位真是佛门弟子?

“大师教诲,在下一定好好钻研。”

从书页来看,手中的《易经》定然是古本,怕是宋以前流传下来的。不谈书中的内容,单是书籍本身便已价值连城。

《道德经》和《易经》都不是佛家的东西,大和尚是疏忽了,还是故意的?

道衍捻着佛珠,很想说几句话来挽救一下在徒弟心目中的形象,孟清和却忽然站起身,只道今日与大师一晤,获益匪浅,回去后定当苦心钻研典籍,绝不负大师的看重。

“大师,在下告辞了。”

孟同知转身出门,动作干脆利落。

道衍坐在蒲团上,半晌没说出话来。

许久,合目轻笑,又念起了佛经。

这个徒弟当真是狡猾,得了便宜,仍不肯叫他一声师父。

没关系,和尚他有的是耐心。

徒弟总归是跑不掉的。这声师父,叫与不叫,倒也无妨。

接下来数日,孟清和时常被道衍请去“谈论佛法”,朱高炽每每想抓壮丁都落了空。

这也未免太凑巧了?直到燕王妃提醒,朱高炽才恍然。

“你父王将北平政务交给你,也是想看看你的驭下之能。”燕王妃仍有些许病态,气色却比两个月前好了许多,“孟十二郎有才,你要用他,也需思量该怎么用。”

“儿……”

“你自幼受儒师教导,不像你两个弟弟一样张扬,这是好事。”燕王妃顿两顿,接着说道,“可也别尽学酸儒肚子里的那些弯弯绕,让人寒心。”

朱高炽没有说话。

“你父王为何能得拥戴?你两个弟弟为何更得武官夸赞?”燕王妃看着朱高炽,目光凌厉,“你年纪渐长,母妃不愿多说,只有一点,看看南京的皇帝,还不能明白吗?”

“……是。”

退出燕王妃所居的正殿,朱高炽的额前出了一层薄汗。

想起母妃的话,不免心中一沉。

为何道衍大师突然将孟清和请去,为何母妃会突然如此教导,还以两个弟弟做比?

驭下之道?

朱高炽呼出一口气,有些恍惚,又似明白了些什么。

燕王妃与世子谈过之后,道衍请孟清和钻研佛法的次数逐渐减少,至少王安去找人时,不会次次扑空。

王府官属的气氛也发生了改变,随着世子交代的工作逐渐减轻,盯着孟清和的视线越来越少。即便有,也不再如往日一般扎人,着实让孟十二郎轻松许多。

工作的间隙,孟清和开始捧着道衍交给他的典籍研读。

《易经》很难懂,认真去读,却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体会。先人积累的智慧,是在浮躁的钢筋水泥社会中难以获取的珍宝。

静下心来,便能发现到身上的许多不足。

小聪明,争强好胜,妇人之仁,瞻前顾后。

以为自己很低调,却处处成了出头的椽子。

自以为路走得很稳,殊不知脚下正踩着独木桥。

渐渐的,孟清和明白了道衍的用意。

某日又被道衍叫去研究佛法,孟十二郎真心诚意的向道衍行礼,道:“多谢大师。”

道衍捻着佛珠,“仍不愿叫贫僧一声师父?”

孟清和:“……”感激归感激,加入不良门派,免谈。

“也罢。”道衍笑了,“终会有那么一天的。”

小样,看你还能嘴硬多久!

十月中旬,前方的战报传回北平。

燕王下达的军令是征伐辽东,中途却转道向南,借道天津,过直沽,兵指不久前被徐凯攻下的沧州。

部将不解,燕王给出的理由是“夜观星象,见有白气两道,自东北指向西南,必是利南!”

玩封-建-迷-信,燕王驾轻就熟。

上天指引,南边好,南边有便宜可占,咱们不去辽东了,向南进攻!

出兵之前,燕王与道衍定下这条声东击西之计,为的是迷惑朝廷,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除了制定计划的两人,连张玉朱能等大将都被瞒着。出兵之后,众将发现前锋探路的方向不对,一问之下,燕王终于道出了因由。

冬季酷寒,雨雪泥淖,攻城不是易事。只有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进驻沧州的徐凯是朱棣的手下败将,一合而下不是问题。

拿下沧州之后,再进山东,与德州的吴杰汇合,同朝廷军队决战。

“天寒时节,大雪封江,正可借道过河,直达沧州城下。”

担任前锋的沈瑄率先出发,杨铎领三千骑兵左右呼应。路上遇到南军的侦骑,立刻擒杀。

燕军的前锋部队抵达沧州时,驻守此处的徐凯仍没有察觉,还一心一意的督促士兵构建城防,防备朱棣。

直到沈瑄和杨铎领骑兵出现在城下,城中的守军才发现大事不妙。

燕军来得太快,徐凯一点情报都没得到。

不是说燕王突发奇想打辽东去了吗?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沧州?

趁着城内的混乱,燕军从四面发起进攻。

在弓箭的掩护下,燕军架起云梯,攀城而上。

守军砍死一个,马上会有第二个接上。悍不畏死的架势,很快击溃了守军的意志。

徐凯亲自督战也没压住阵脚,尤其是沈瑄也攀上城头,亮出长刀,被某个经历过白沟河之战的南军认出后,一声惊呼,城头的守军纷纷转头就跑。

这尊杀神不是好惹的,连勇冠三军的平都督都顶不住,不跑等着掉脑袋吗?

沈瑄拿着刀,看着城头的南军如潮水般退去,6续攀上城头的燕军紧追在后,脸上的表情十分难以形容。

张玉看着“被孤立”的沈指挥,到底忍住没笑。

朱能就不是那么客气了,一巴掌拍在沈瑄的背上,大笑道:“你小子了不起!老子杀了瞿能都没这份待遇。”

沈瑄:“……”

沧州一战而下,主将徐凯,都督陈暹,都指挥俞琪、赵浒等均被生擒。燕军斩首万余,其余皆降。缴获大量辎重,除补充大军所需,都运回了北平。

前锋部队将士均有斩获,沈指挥却意外一个首级都没捞到。在他靠近时,南军一概撒丫子就跑。跑不掉也立刻投降,坚决不给他砍人的机会。

可见,武力值太高,不只没有朋友,连敌人都很难找。

这人生,怎一个彪悍了得。

孟同知不在,没人能驱散沈指挥身上的煞气,燕山后卫的军汉们只能自求多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