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八十四章

清和 第八十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北平郊外,农人正在田中劳作。

进入九月,沉沉的穗子压弯了麦秆,将近丰收之时,农人们更加不敢懈怠。

不久前,县中大令召集耆老,宣称王爷有令,免夏粮,冬税与往年平齐。据闻是世子进言,去岁不丰,民多困苦,王爷慈爱,才减免了粮税。

农户们无不感念燕王和世子的恩德,河北一地,燕王的声望彻底压过了南京的建文帝。

宁王和晋王见状,再不情愿也得捏着鼻子仿照实行。既然决定跟着朱老四造反,总得做出点实际行动表示一下。

让宁王和晋王无奈的是,下令减免粮税的是自己,辖地内农户感激的仍是燕王。

叔侄俩摸摸鼻子,苦笑一声,没办法也只能认了。

自此,北疆三地,连同山东境内的德州,燕王的慈爱之名一时无两。

同时声名远播的还有世子朱高炽。不能跟随燕王出征,照样能在政务上努力。守卫北平为朱高炽累及了不小的政治资本,但还不够。若想牢牢坐住世子之位,甚至在将来更进一步,他还要更加努力。

如果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是同母兄弟,朱高炽的危机感尚不会如此之重。兄弟三人都是父王和母妃的嫡子,两个弟弟又随大军出征屡立战功,在将领中的评价很高,朱高炽不得不急。这才有了对燕王进言,免除夏粮一事。

当然,凭借从德州搬来的军粮,朱高炽才有了底气,否则打死他也不敢这么干。

军队吃不饱,还要免粮税?朱棣能一巴掌拍扁他。

明知朱高炽借此博得声望,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无可奈何。世子此举得了燕王的夸赞,咬牙也要附和两声“世子仁善,应当学习”。

兄弟三人的争夺渐露端倪,王府中的气氛开始有了变化。

孟清和的日子也不安生。

自回到北平,世子身边的王安和高阳郡王身边的王全隔三差五过来串门,没话题也要闲扯几句。王府里又没关着高巍一样的人物,到他面前晃悠,目的为何,不用细想都能明白。

拉拢。

之前,孟清和只是个指挥佥事,受燕王赏识也是有限。如今,不过一次出征就升了指挥同知,成功打入燕王心腹团体,地位早已超过一般军中将领。

加上济南城下助燕王脱困,又为朱高煦挡箭,在燕王妃跟前也挂了号。这样的人才,拉拢是必须的,暂时拉不过来,至少不能交恶。

朱高炽与孟清和有“共事”的交情,朱高煦自认同孟十二郎是“过命”的兄弟,朱高燧比兄长们慢了一步,却借燕王妃赏赐的机会,亲自来给孟清和道喜。

看到站在面前的朱高燧,孟清和当真是牙疼。

偏偏道衍又来凑热闹,“徒儿”两字叫得无比亲热,牛皮糖一样怎么甩也甩不掉。

牙疼之外,孟清和的头也开始疼。

花团锦簇,烈火烹油,就是这种感觉?

借着回家探亲的名义离开王府,本能松口气,看看同行的沈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吃一堑长一智,沈指挥的真实性格绝对和“表里如一”搭不上边,行动也往往出人预料。

只是单纯的登门拜访?如果孟清和相信了,脖子上的脑袋就白长了。

想起之前被问及的生肖和生辰八字,孟清和表情有点僵。若真如所料,自己该如何应对?

痛快答应还是欲拒还迎一下?

关键是这事会不会吓到家中的老娘?

可能性相当大。

路走到这里,回头是不可能的。胆敢说出这样的话,估计沈指挥真会把他人道毁灭了。

走在田头,马蹄染上了青草的的气息。

田中劳作的孟氏族人看到马上的孟清和,纷纷直起腰打着招呼,笑道:“十二郎回来了。”

笑容和声音里都带着亲切,亲切得让孟清和有些惊讶。过后才知,这是孟王氏用布匹和香料做出的人情。

一行人尚未走到屯子,孟重九和孟王氏已经得了消息。

孟重九立刻让人通知其他族老,孟王氏也带着儿媳孙女清扫院子和堂屋,烧水煮茶。

十二郎得燕王殿下重用,孟氏一族的荣耀都系在他的身上。有孟虎和孟清江摆在那里,只要脑袋清醒的都该知道,族里后生的前程十有八-九要落在他的身上。

加上孟王氏会做人,受到的欢迎太过热烈,竟让孟清和有些不知所措。上次回来还没这样,他在外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沈瑄看到孟重九和几位族老身上的新衣,表情中闪过一丝了然。能教出十二郎这样的儿子,心计定然是有的。想起没能送出的鸾凤玉佩,沈瑄挑了一下眉毛,若想达成所愿,怕是会费一番周折。

软的不行,干脆抢人?

沈指挥的确在认真考虑此举的可行性。

“九叔公,清和有礼。”

同族老们见礼之后,孟清和送出之前备好的礼物,又留下一辆马车,“这是给族中的一点心意。”

看到马车上卸下的东西,不少族人都愣在了当场。

方形的藤箱中整齐码放着笔墨纸砚,还有散发着墨香味的书籍。不用说,一定是给族中读书子弟准备的。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点心,香料,给族老准备的好酒,羊肉。

孟重九用帕子擦过手,弯腰从藤箱中取出一本书,细细摩挲着,道:“十二郎这般为族人着想,石头也该捂热了。若是再有人背地里说三道四,眼红捻酸,就拍拍胸口,问一问自己的良心!不说人话,不办人事,配不配叫个人字!”

一番话掷地有声,几个长舌的族人满脸羞惭,低下了头。

在族人稀奇的看着藤箱中的书籍笔墨,等着分点心和香料时,孟刘氏无声的退出人群,快步朝家中走去。经过大郎的事,十二郎的东西,她是没脸拿的。孟王氏送到家中的布匹都让她脸红。

平日里与孟刘氏有些交情的,发现孟刘氏不见了,互相看看,默契的都没有出声。

大郎险些害了一族的性命,若不是有十二郎周旋,又看在四郎的情面,孟广孝一家还能舒舒服服无病无灾的留在屯子里?

孟刘氏人还算不错,架不住有个糊涂的男人和不干人事的儿子。

小刘氏被娘家接走,至今也没送回来。原本都是姓孟的,互相帮衬一下也是应该。可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若有女儿,乐意要大郎这样一个女婿?躲都躲不及。想明白之后,帮忙劝和的心思也就歇了。

倒是四郎还没定亲,虽有不成器的老子和大哥,却与五郎和十二郎交好,成亲后分家也碍不着什么。亲戚家有姐儿的不免都动了心思。

孟虎的亲事铁定是孟重九说得算,旁人插不上手。十二郎如今是三品的官,亲事更不会马虎,恐怕不会在乡里找。余下孟清江,成为众人心目中的佳婿人选。

只要人好,又有本事,断了两根手指又如何?

待到孟清江回屯拜见族老时,求亲的几乎踏平门槛。饶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孟四郎也被吓了一跳,只有撒丫子逃跑的份。

孟清和没有孟清江的烦恼,却要面临更大的难关。孟清江只需定个好姑娘成家即可,他要定下的却压根不是姑娘。

在家门前下马,亲兵接过缰绳,一身武官服的孟十二郎脚步踌躇,硬是迈不出去。

万一沈瑄当面说出什么,老娘会不会举扫帚把他们赶出来?

应该不会吧?孟清和心中实在没底。

“不用担心。”沈瑄握住孟清和的手腕,温度透过掌心传来,“一切有我。”

孟清和张张嘴,很想说有你才担心。

可这话能说吗?明显不能。

最好的选择就是闭嘴,沉默是金。大不了老娘举扫帚的时候,脚底抹油,跑快一点。

堂屋里,一身浅色团衫的孟王氏端坐着,发髻上一枚银簪,手腕上两只银镯,都是孟清和之前归家时孝敬的。

孟张氏和孟许氏依旧留在堂屋后的厢房,孟三姐和孟五姐见礼后,抱着孟清和给的点心也跟了过去。

只留孟王氏,归家探亲的孟清和,以及再次登门的沈瑄。

互相见礼之后,三人都没说话。

养在院子里的大雁突然叫了一声,没有打破沉默,反而令气氛更加尴尬。

想到大雁的来历,孟清和下意识去看沈瑄,孟王氏的表情也有些微妙。

沈瑄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视线扫过孟清和,嘴角微勾。乌墨一般的眉,漆黑的眸子,俊美的面容,没有战场上的煞气,却另有一种势在必得。

放下茶盏,沈瑄说道:“伯母,晚辈此次登门,专为十二郎。”

一句话,一个炸雷。

为了十二郎?

孟王氏心中一咯噔,表情有些僵硬,“沈指挥此言,民妇不明白。”

“晚辈思慕十二郎,欲同十二郎结秦晋之好。”

噼里啪啦!

炸雷之后,一道闪电劈下,孟王氏瞬间石化。

孟清和也傻了。

说了?

真说了?

就这样说了?!

一点铺垫没有,也没有任何转折,神态自然,语气平缓,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是沈瑄特立独行,还是大明朝的侯二代就是如此的彪悍?

他是穿的,沈瑄是明朝土生土长的,没错吧?

“沈指挥,”孟王氏的声音有点抖,“民妇是不是听错了?”

沈瑄笑了,笑得格外迷人。

“伯母没有听错,瑄思慕十二郎,欲同十二郎结发,结秦晋之好,白首不离。”

结发,秦晋之好,白首不离。听到这样的话,着实应当感动一下。现实却是,雷声太大,闪电太强,来不及感动,孟同知已经焦掉了。

孟王氏瞪大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

按照常理,她该果断拒绝。

阴阳之礼,夫妇之义,两个男子如何结缡?

可看看出身相貌家底全都无可挑剔的沈指挥,再看看自家只有长相能拿出手的儿子,话到嘴边,却诡异的变了味道,“沈指挥,怎会思慕十二郎?”

孟清和:“……”亲娘?!

沈瑄愣了一下,似乎也没想到孟王氏会问出这句话来。

想过千百种可能,就是没想过这一种。

厢房里的孟许氏和孟张氏满脸愕然,没想到小叔的上官会有这个心思,更没料到娘会是这个反应。最该做的不是举起扫帚把人撵出去吗?

妯娌俩互相看看,好吧,官比小叔大,没法撵。

“娘,祖母在说什么?”

听到堂屋传来的说话声,孟三姐和孟五姐眨巴着大眼睛看着母亲,表情中满是好奇。

孟许氏和孟张氏脸色一变,忙捂住女儿的耳朵,这样的对话,儿童不宜。

很快,堂屋里又陷入了沉默。

很显然,就算冷不丁抽了一下,孟王氏的脑子却很清醒。丈夫和两个儿子不在了,十二郎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若是和一个男人……到了地下,她也没脸见孟家的列祖列宗。

“沈指挥,此事不妥,民妇万万不能答应。”

“为何?”

为何?这还用问吗?

孟王氏皱眉,“十二郎是家中唯一男丁,还要承继祖宗的香火。”

“单是为此?”沈瑄挑起一边的眉毛,“十二郎还有侄女,招婿即可。”有他在,自无人敢怠慢十二郎的亲人。

“不行!”

孟王氏斩钉截铁,出口才意识到,沈瑄是她儿子的上官,这样扫对方面子,会不会让十二郎难做?还是因为他的官位才让儿子无法开口拒绝?

想到这里,孟王氏的脸色变了。

气氛又陷入了僵持,孟清和看看沈瑄,再看看孟王氏,一咬牙,噗通一声跪下了。

“娘,请成全儿子。”

“儿啊,你这到底是为何?”

“娘,”孟清和用力掐了一下大腿,眼圈发红,“儿子、儿子不行。”

“不行?”孟王氏先是不解,片刻之后终于了悟,脸色顿时发白,“儿啊,莫要骗为娘。”

孟清和一脸沉重,“娘,儿子真的……不行。”

事已至此,早晚有这么一天,不如一次解决的好。他喜欢男人,自然对女人不行。既不能真心相待,勉强娶妻不是害人一生?

“娘,儿子曾在边塞受过军棍。”孟清和咬牙,艰难说道,“自那以后,便……也请大夫看过了,实在无法。儿子不想让娘伤心,可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害了旁人。”

孟王氏脸色骤变,忙拉起孟清和,用力拍了两下,哽咽道:“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为娘说?你这是要剜了娘的心啊!”

“娘,是儿子不好,您打儿子吧!”

“娘怎么舍得打你,”孟王氏拉着孟清和,“若不是为了咱们这个家,你如何会去从军,又如何会这样?娘只怨自己无用,拖累了你!”

孟王氏哭得伤心,厢房里的孟许氏和孟张氏也忍不住垂泪。原来竟有如此内情,小叔现今风光,当初指不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罪!都是她们的拖累!

“三姐,你记住娘的话,将来一定要孝敬十二叔,否则娘第一个不认你!”

“娘,我记得了。”

“五姐也一样。”

一个谎言,就算带着善意也终究是谎言。

孟清和心中有愧,扶着孟王氏,好言安慰,总算让孟王氏收起了眼泪。

沈瑄没想过孟清和会道出这样的“秘辛”。

不行?他是不信的。

沈指挥相貌清风朗月,性格却不是那么阳春白雪。同睡一榻这么长时间,虽然还算清白,可该碰的也是碰过了。

此时,孟王氏的关注点已不再是沈瑄的求亲,而是孟清和的身体。

“儿啊,可还留下了其他的病根?”孟王氏的语气中满是担忧。

“娘,给儿子诊治的是皇宫出来的御医,自不会留下病根。”

孟王氏仍是不信,几番询问,孟清和一口咬定,却也无法。

“娘,便是不同沈指挥结发,儿子也不会成亲。儿子是这样,再成亲就是害了旁人,请娘体谅儿子。”

叹息一声,孟王氏又能如何?硬压着孟清和成亲,她自认做不到。两个孙女招婿不是不可,从族中过继也是办法。可答应沈瑄,到底还是觉得别扭。

“儿子,你容娘再想想。”孟王氏擦干眼泪,放开孟清和,对沈瑄说道,“沈指挥,婚姻大事非同儿戏,请容民妇想一想。”

“伯母所言甚是。婚姻大事不是儿戏,自当慎重。”说着,沈瑄从怀中取出一张庚帖,双手奉上,“这是晚辈庚帖,时间仓促,未能请得冰人,伯母见谅。”

孟王氏:“……”

这是求亲还是强娶?如果自己再不答应,莫不是要直接抢人?

遇上这样一个霸道的,又是儿子的上官,真的好吗?

孟王氏表情复杂的接过了庚帖。孟清和眼珠子一转,对孟王氏说道:“娘,您放心,沈指挥也同儿子一起挨过军棍。”

孟王氏:“……”

沈瑄:“……”

厢房里的孟许氏和孟张氏呆滞片刻,齐齐又捂上了女儿的耳朵。

事情办妥,孟清和与沈瑄决定午后离开孟家屯,返回王府。

饶是心情再复杂,孟王氏还是带着两个儿媳整治了一桌饭菜,席间,沈瑄开口一声“母亲”,差点把孟王氏手中的筷子吓掉。

孟清和专心吃饭,夹起一块五花三层的红烧肉,一口咬下去,满嘴浓香。

吃饭,专心吃饭。

随同前来的护卫有族人招待,沈瑄下令不必拘束,除了没有喝酒,各个都吃得腰带发紧。

临行时,孟重九等族老亲自来送,孟清和抱拳向族老告辞,沈瑄也向孟重九行了晚辈礼,孟重九连忙躲开,连道不敢,脸上的笑意却是遮挡不住。

正三品的指挥,多有面子!

族人都如此礼遇,足见十二郎多得重用。

挠挠下巴,孟清和没有出言解释。误会就误会吧,说出真想,吓到这些老人家,他罪过可就大了。

回王府的路上,沈瑄策马走在孟清和身边,挑起一边的眉毛,笑容不似以往,带着让孟清和后颈发凉的味道,“一起挨过军棍,恩?”

孟清和缩缩脖子,这是事实,不是吗?

笑意更深,黑眸深邃,“来日,十二郎可亲自试一试。”

“……”除了表里不一,还有脸皮厚这一属性?

九月中,燕王在北平秣马厉兵,等待再次出征。

侯显与杨铎带队从草原返回,同行的还有七八支草原部落。部落大小不同,人口总计上千,骑着骏马,赶着牛羊从开平卫入塞。

燕王将安置这些部落的差事交给朱高炽,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能者多劳,这样的工作只有交给你,父王才能放心。世子,父王相信你!

朱高炽笑得像哭,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做好!老爹交代下的任务,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完成!

朱高煦和朱高燧主动请命,要为世子分劳,燕王很高兴,手一挥,大善。

朱高炽终于流下了滚烫的热泪,面对燕王,还要坚决表示,这是感动,绝不是心酸。

回到王府,孟清和就被抓了壮丁,看到挂着两个黑眼圈的世子和同样脸带憔悴的朱高煦朱高燧,孟同知四十五度角望天,流下了一滴忧伤的眼泪,拿老朱家的工资,果然不是件容易事。

感慨完了,撸起袖子,认命干活。

北平的燕王在忙,南京的建文帝也没闲着。

调到兵部的铁铉实力过硬,几次上疏请皇帝下令北伐。给事中的弹劾,根本不被铁铉放在眼里。和济南的流言的比起来,这样不痛不痒的骂几句算得了什么。

铁铉表示,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老子不惧!

建文帝被铁铉感动了,令他赞理兵事,即便没有兵部尚书的头衔,手中的权利却相当实在,一点不打折扣。

之后,更在早朝上力排众议,诏历城侯盛庸为大将军,集合大军北上讨燕军。都督平安和徐凯都成为了盛庸的副将。

此令一下,朝中争议不断。

济南一战,盛庸表现突出,可令他为主将,平安为副,着实大出众人预料。

论资历,论战功,论对军队的指挥能力,盛庸哪里比得上平安?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义子,盛庸算哪颗葱?

五军都督府上疏,请皇帝慎重考虑。平安虽未出声,可让他担任一个无名小卒的副将,也难免有气。

承天门突然一场大火,更让朝中怀疑之声四起,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

建文帝咬牙,顶住各方压力始终没有松口。

他就认准盛庸和铁铉了,至于朝中那帮鹌鹑,哪凉快哪歇着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