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九十一章

清和 第九十一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高老先生在燕军大营前下了马车,燕王闻报,亲自出迎。

“老先生许久不见,一向可好?”

高巍无官无职,只有个使臣的名头,虽然作戏的成分更多,但在不知情的人看来,燕王此举堪称礼贤下士,为人谦逊的典范。

谁说燕王是造反?不见对皇帝派来的使臣礼遇有加?倒是皇帝做事有些欠考虑,使臣品级不论,竟然派个没有官职的人来,这是藐视燕王还是看不起燕军?

燕王很热情,亲自携着高巍的手,将他迎进大营。

营中的军汉却不怎么客气,一路行来,高巍身上差点被怒目扎成筛子。

期间,更有士卒抬着扎满箭矢的大纛走过,高巍不解,这是作甚?搞行为艺术?

燕王哈哈一笑,“战场上留下的,带回北平做个纪念。”

纪念?高巍眉头一跳,手心有些冒汗。

适逢大军正埋锅造饭,麦饼和肉汤的香气一同在风中飘散。

咕噜。

高巍的肚子叫了起来,表情顿时僵硬。

燕王刻意忽略了高巍僵硬的表情,将人请入大帐。候在一旁的郑和弯腰行礼,退出了大帐。很快,散发着香气的肉汤和烤饼被送了上来。

“行军途中,饭食难免简陋,老先生莫怪。”

燕王请客,再简陋也必须视为珍馐佳肴。

高巍此行是为同燕王“和谈”,自然不能给燕王脸瞧。况且,帐外的带刀军汉虎视眈眈,大义凛然必定要付出代价。高老先生谢过燕王,拿起一张麦饼,感叹一声,“一饭一食皆是农人辛苦所得,何谈简陋?”

感情表完,一口咬下去,嚼一嚼,高老先生表示,没错,就是这个味!回南京后当真是日想夜想啊!

燕王很高兴,“既如此,先生同孤一道回北平如何?”

这么怀念他家的伙食,干脆跳槽,跟着他一起造反怎么样?大饼绝对管饱。

高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只能尴尬的笑两声,道:“王爷莫要说笑了。”

吃饼,继续吃饼!

咳!

噎住了。

幸好燕王的确只是说笑,此时把高巍带回北平没多少用处,相反,让他回南京更利于行事。

高巍见燕王没有在“跳槽”的事上继续纠缠,松了口气。不敢再攀感情拉关系,一心一意的吃饼喝汤。五个面饼很快下肚,才只有七分饱。北平一行,高老先生的饭量随着体积大增,再未能回落,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帐外,孟清和巡营走过。

身为指挥同知,本不用亲自带队巡逻,可他着实想见“故人”一面。不只高巍“怀念”北平的日子,孟同知对高老先生也十分的怀念。这么容易坑,还坑得如此成功的实例,不怀念很难。

酒足饭饱,高巍终于有机会同燕王谈及正事。

燕王抬手,“且慢。”

旋即令郑和升帐,召集麾下大将一同参与本次谈话。

“老先生不介意吧?”

“……不介意。”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北平的遭遇,南京的日子,皇帝的冷落,连番打击之下,已让高巍从不知变通开始变得圆滑。

被燕王放归时,高巍尚未如此。回到南京之后,皇帝的不信任,同僚的不理解,好友的冷落嘲讽才是改变了高巍的元凶。他依然忠诚于皇帝,奉行正统,但对燕王,却不会如以往那般开口逆臣闭口贼子了。

骂上一千句,依旧不耽误燕王造反,何必浪费口水?

如高巍一般的例子并不少,大才子解缙也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从敢于上疏指责洪武帝,到厚着脸皮向建文求官,再到燕王打到南京时夜奔出城,其中的心酸与苦闷,人生和官场的大彻大悟,非普通人能够体会。

燕王也发现了高巍的不同。几个月前,这老头几句话就能气得自己头顶冒烟,恨不能-操-刀子砍人,如今却安坐帐中,对自己摆出一张笑脸,朱棣都想感慨一下,这简直是太神奇了!

朱能、沈瑄等将领被召到大帐,孟清和在沈瑄身边蹭了个站位。高老先生目光扫过来,友好的咧嘴一笑。老先生顿时如遭雷劈,浑身斯巴达了。

这张脸,化成灰他也认得!

孟清和继续笑,高巍的脸色由红转白,由白变青,由青成黑,若不是燕王出声惊醒,怕是会一直黑下去。

“高先生此行,为劝孤罢兵。”

燕王开了头,高巍站起身,拱手道:“巍临行前,上言,殿下旦释甲,谒孝陵,许殿下归藩,赦罪不责。”

朱棣没说话,手指一下一下敲着膝盖,似在认真考虑。

高巍继续说道:“上亲言,殿下为太-祖高皇帝亲子,孝康皇帝亲弟,陛下叔父。刀兵相见有违亲亲之情,但有损伤,他日不见宗庙神灵乎?”

燕王的神情变了。

建文帝提及宗庙神灵,不能不让燕王顾忌。

朱允炆不见宗庙,自己就行吗?

“天子几番严令将兵不得伤害殿下性命,”说到这里,高巍眼圈红了,“殿下竟不能体会陛下拳拳之心,吗?”

“孤……唉!”燕王叹息一声,“孤又何尝愿意如此?实乃朝中奸佞当道,向陛下屡进谗言,坏祖宗法度,迫害藩王,祸及黎民。孤奉高皇帝遗命,岂能坐视朝纲败坏!此番靖难只为扫除奸臣清君侧。若陛下能驱逐朝中奸佞,孤便……”

不等燕王说完,朱能立刻出列,大声说道:“殿下不可!殿下一旦罢兵,定为奸臣所害,天子亦忧!”

燕王皱眉,大声叱喝道:“士弘何出此言?还不退下!“

“臣请殿下三思!”

扑通一声,朱能单膝跪下了。

张玉死后,论资排辈,朱能成为了燕军第一大将。沈瑄威名再甚,仍要列在朱能之后。

见朱能都跪地上了,其他人也不能不出声,纷纷跪地,同声道:“请王爷三思!”

“你们……”燕王指着众人,语气十分无奈,“你们这是陷孤于不义!”

众将跪地不起,燕王劝说无果,只得转头对高巍苦笑道:“老先生可见?孤与天子乃是至亲,孤的父王是天子大父;天子之父更是孤的兄长。孤为藩王,富贵已极,复何望!天子仁厚,素厚爱老臣,只因奸臣构陷以致于此。 起兵靖难情非得已,为正朝纲,救死难耳。蒙诏罢兵,天子不罪,孤不胜感激。然朝中奸臣未散,大军未还,麾下将士担忧奸臣害孤,心存疑虑不愿解甲。望天子诛灭奸臣,召回大军,我父子四人愿单骑归阙下,任陛下处置。”

说罢,握拳凝目,不愿再语。

“殿下!”帐中诸将虎目含泪,孟清和更是高声道,“王爷一心为天下社稷,被世人误解指责尚且不惜。我等并未顾惜自家性命,实不忍见王爷为奸臣所害。若天子能驱逐奸佞,散去大军,我等愿随王爷一同前往南京,听凭处置!”

高巍脸色丕变。

朝廷不撤兵就要继续打,朝廷撤兵仍要跟着燕王一起进京。知道的,这是谢罪,不知道的,是想继续攻打南京?

这是坚决一心造反到底了?

高巍僵硬的坐着,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陈桥兵变四个字突然闯进脑海,让他悚然一惊。

就算将领的手中没举着龙袍,哪怕燕王暗地里放出了“周王辅政”的信号,实际如何,朝廷内外都一清二楚。

名为靖难,实为造反。朱棣盯准的是皇位,诸多借口全是虚的,不过是为面子上好看。张开的炮口,冰冷的刀锋才能代表他最真实的意图。

朱棣不说话,高巍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突然意识到,此次出使根本是个错误。燕王不可能罢兵,与其浪费时间和他玩心眼,不如多招募士兵,多制造军械来得实际。

这一刻,曾经被四书五经圣人学说塞住头脑的高老先生顿悟了,清醒了,整个人都升华了。回忆之前的种种,忽然发现自己当真是傻得冒泡。

建文帝是靠不住的,可皇帝再靠不住,仍必修维持天下正统。

这是立场问题,更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高巍可以变得圆滑,却不能丢掉自己的气节。

看似迂腐,却是这样的坚持,造就了如高巍一样的读书人。

高巍终究不是解缙。

这也是高巍死后被奉为忠臣,解缙空有才子之名,却先后被朱棣父子用完就丢,最终死在锦衣卫手中的根本原因。

想通之后,高巍突然变得轻松了,压力瞬间减轻,大脑也变得清晰。

“和谈”终究不会成功,劝说燕王罢兵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想法子迷惑朱棣,哪怕只能拖延一下燕军进攻的脚步也是不虚此行。

孟清和跪在沈瑄身侧,一边随着众人高呼,一边观察高巍的表情。

燕王的演技已是炉火纯青,哪怕知道他在演戏,也不免被感动一下。感情太真挚,表情太到位,绝对是大明朝的影帝! 朱允炆在他面前压根不够看,唯一能同朱棣飙演技的,大概只有躺在陵墓里的朱元璋了。

高巍也变得不同,至少比在北平燕王府时高出了不少段位。

孟十二郎垂眼,想再坑他一把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知道孟清和的心理活动,高老先生绝对会哭。天下那么多人,朝中的大臣也不在少数,怎么只盯着他一个坑?这是什么道理?!

最终,燕王妥协在众将的苦求之下,高巍带来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

或许是为建文帝的面子和自己的名声考虑,燕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并派指挥武胜随高巍一同进京,面呈天子,说明燕王不罢兵实在是情非得已,要打到南京也是形势逼的。燕王同时在信中说明,为表诚意,武胜进京期间,燕军不会继续向南攻打。

潜台词是,不打归不打,手里的地盘也别想他会还回去。

高巍回京之后,将同燕王的谈话写成奏疏,一股脑的上报给了皇帝,然后主动在家闭门思过。高老先生想得很清楚,建文朝的官,他是不会做了。朝廷打败燕王也好,燕王进入南京也罢,大不了殉国,名利如过眼云烟,不会再让他产生丝毫动摇。

建文帝很诧异,之前还主动请求起复,现在这是闹哪样?

一次使燕,竟然产生这般效果,不只是一头雾水的建文帝,怕是高巍自己都没想到、

“忠于本心,何惧一死?”高巍站在大案之前,挥笔书就,“为人之道。”

高老先生关门过起了自己的日子,建文帝还要召见燕王派来的信使武胜。

武胜是个有头脑有胆略的人,明知此行艰险九死一生,仍是主动请命。燕王也没打算将他视做弃子,暗中派杨铎带人保护左右。

据悉,被问及谁可当此重任时,沈瑄与朱能一同推荐了杨铎。

燕王点头,表示赞同。杨铎多次进京,同小舅子徐增寿也见过面,比较熟悉南京的地形,一旦武胜遇到危险也好想办法捞人。

下达了任务,燕王很满意,同朱能夸奖沈瑄有才干,不只武力值超群,还有识人用人的本事。

沈指挥很谦虚,一再表示,全都仰赖王爷教导。

“杨同知行事沉稳,善于把握时机,若有他在京城,他日大军过江,直抵城下,当成大功。”

一番话有理有据,顺便畅想了一下美好的未来。

燕王连连点头,想到杨铎的父亲曾在锦衣卫混得风生水起,很有家学渊源,一拍大腿,沈瑄提醒了他,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宫中的宦官只能传递消息,徐增寿肯定被建文帝盯着,又有是敌非有的徐辉祖,是该派人进京好好活动一下了。

于是,在保护武指挥进京的同时,杨铎又接到了长期潜伏京城,配合徐增寿进行多方联络,伺机而动的重要任务。

杨同知恭敬领命,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虽然比不上战功来得快,但若能高质量完成这份工作,燕王登上九五之日,功劳绝对不小。至于人身安全问题,造反本就是个掉脑袋的职业。潜伏京城危险,上了战场也是一样。造反成功,大家升官发财,分田分房子,造反失败,一起脑袋落地。

经过一番思考,杨铎摆正了心态。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场机遇。成败全看他自己。

听闻是沈指挥推荐了他,杨同知不解。似乎,他同沈瑄并没多少交情?难道是一起夺取真定城的原因?

直到出发,杨同知仍没能想清楚这其中的关窍。

出发之前,杨铎意外点了纪纲随行。纪百户颠颠的跑过去,万分感谢杨同知的赏识,好似忘记了在德州时,差点命丧在杨铎手中。

孟清和偶然得知杨铎曾在战场上救过自己,在真定城中表达过感谢,杨铎出发时又亲自去送。看到队伍中的纪纲,眼眸微闪,果然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送行带来的结果,当夜,孟十二郎的后颈又留下了一个清晰的牙印。

摸了摸脖子,仰头望天,好像明白了沈瑄这段日子以来不对劲的原因。

勉强压下不停上翘的嘴角,好吧,他就偷着乐了,怎么着吧!

五月初,抵达京城多日的燕军指挥武胜终于得到了皇帝召见。

这是一次成功的会面。

武胜表示,燕王对朝廷的忠心天地可表。燕王靖难都是朝中奸臣逼的,绝没有对皇帝不满的意思。

如果没经历过之前的种种,建文帝说不定会相信他的话,如今仗都打了三年,还说燕王没有不臣知心,是骗三岁孩子呢?

就算生气,建文帝也没想把武胜怎么样。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高巍好好的回来,武胜也该全须全尾的送回去。

如果建文帝真这么干了,说不定能为黄子澄和齐泰的募兵争取更多时间。毕竟是燕王亲口保证使臣在京期间不向南动兵。

千算万算,却没算到方孝孺突然插了一脚。

嫉恶如仇的方大学士表示,燕王欺人太甚!竟敢派人蒙蔽天子,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能把燕王怎么样,必须严惩武胜!

建文帝好被他激烈的言辞吓了一跳,“爱卿,如此不妥吧?”

“陛下,燕逆游说不可轻信!武胜助纣为虐必须严惩!”

“可战事不利,又斩来使,”耳根子再软,到底也是皇帝,朱允炆直觉处置武胜绝不是个好主意,“容朕再想想。”

不料方孝孺就是个认死理的,认准一件事,八头牛也拉不回来。见皇帝有迟疑之意,当即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客串了一把言官,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决意让建文帝深刻意识到,不听方大学士的话绝对是错误,大大的错误!只有处置了武胜,才能给燕王一个震慑。展示天子之威,表示燕王再能打,咱们也不怕!

“若燕王大举南下……”

“陛下,”方孝孺正色说道,“如今雨水不绝,燕军多不习惯,必不能久战。若燕军南犯,陛下正可号令天下勤王,何愁燕逆不灭!”

最终,建文帝被方孝孺说服了。

正在鸿胪寺中收拾行囊准备离京的武胜,就这样被抓了起来。未经大理寺和刑部,也没有任何罪名。抓人的是宫中侍卫,手里连驾帖都没有,如狼似虎的冲进鸿胪寺,人一捆,直接关进了锦衣狱。

洪武帝当众焚毁锦衣卫刑具,解除了锦衣卫的刑讯办案职权,却没彻底解散这个部门,毕竟锦衣卫还干着仪仗队的活。同样,刑具没了,关押犯人的监狱仍在。朱元璋精打细算惯了,推倒牢房再盖实属浪费行为,耗费人力物力又不能增加gdp,必须坚决予以杜绝。况且,现在用不上,谁知道以后是不是还有大用?

不得不佩服洪武帝的神机妙算,不用等到永乐帝登基,建文帝三年,闲置许久的锦衣狱就迎来了久违的住户。

被带走之前,武胜将随身的腰牌踢到了榻下。宫中侍卫只管抓人,没有接到搜房的命令,这块腰牌最终落在了杨铎手中。

武胜被抓的消息当天便送出京城。

燕王闻听,当即大怒,下令部队开拔,立刻向南进攻。

给脸不要脸,就别怪他做叔叔的再扇侄子几巴掌!用手不够给力,直接上木板,不扇几颗牙下来,咱们不算完!

盛庸军在德州始终未能站稳脚跟,得知十数万燕军南下,守城将领不战而逃,军队也很快溃散。

沈瑄奉命截断南军粮道,燕王对攻打济南存在心理阴影,不打算硬碰硬,直接断粮,困也能困死城中的守军。

济南军粮多赖漕运,且有重军守卫,想要截断粮道,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军将领多建议强攻,打败南军,凿船沉江。此计不能说不好,却相当耗费时间。仗打完还要凿船,肯定会拖慢大军的速度,给济南守军袭扰的机会。

沈瑄沉吟不决,孟清和出言道:“将军,卑职有一计。”

“何计?”

“卑职认为,济南守军虽众,战力却是一般。且由各卫抽调,彼此互不相识。不若集合千余骑兵,换成守军袢袄甲胄,缚布条于颈间,或插柳条于背上,不能混入城中,也可趁机对粮道守军发起进攻。混乱时,用火箭烧河中船只,船只既毁,自然无法运粮,从他处抽调也需要一些时日。彼时,便是不破济南,也能攻下其他州县,让济南成为一座孤城!”

众人商议片刻,都认为此计可行。

沈瑄采纳了孟清和的建议,决定亲自带兵出战。

有朱棣这样的主帅,燕军中的将领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喜欢带兵冲锋,身先士卒。乐于光着膀子上战场的宁王都忍不住羡慕,王兄麾下人才济济,小弟佩服。

没等沈瑄走出帐篷,就被中军将领合力拦住了。

“将军坐镇军中,这等小事交给麾下即可。”

“此言甚是!我等需要将军的指挥,有将军压阵,我等才有信心!”

“将军,您在军中,卑职才能冲杀在前!”

“杀鸡焉用牛刀,朝廷军队不堪一击,不需将军出战。若打不下营阵,卑职提头来见!”

“将军,为了战争的胜利,您还是留下吧!”

甭管莽夫还是智将,有志一同,坚决不让沈瑄带队冲锋。

开玩笑,沈指挥一冲,到嘴的鸭子都跑了,还去什么地方捞战功?光烧几条船,别人愿意听,他们都不好意思说。孟清和明智的选择站在“包围圈”外,没见沈指挥已经乌云罩顶电闪雷鸣了?这个时候往前凑是找死还是找死啊?

孟同知的预想很快成真,以郑亨为首,中军将领一个接着一个飞出了大帐,在半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落体,溅起沙尘一片。

摔得惨了点,回报却是丰厚的。

沈瑄留在了军中,将带队发起进攻的任务交给了郑亨。

五月辛未,沈瑄麾下中军奉命截南军粮道,计破多处守军,先焚谷亭,再同邱福薛禄合兵,大败南军于沙河、沛县,焚毁两船,得军粮百万旦,军械无数。

六月,朱能率军败盛庸麾下大将袁宇,斩首万余。

七月,燕军袭彰德,燕王派兵袭扰守军,不许城内百姓外出砍柴。一旦发现,当即遣送到城下,绝不伤及性命,运气好的,还能带回家几个馒头面饼。如此行事,百姓尚好,城内守军却不得不拆屋推墙,取得木头石料建造守城工事。很快,百姓便怨声载道。

当时,都督赵清镇守彰德,担心民怨沸腾,给燕军破城的机会,不得不主动出城迎敌,正中燕军埋伏,被擒杀千人。燕王并未穷追猛打,反而派人招降赵清。

赵都督无法,只能出城,言道:“殿下至京城日,但以二指许帖召臣,臣不敢不至,今未敢也。”

燕王表示同意,饶过赵清性命,派薛禄带兵进彰德,带大军继续向南进攻。

到八月间,除济南等少数州府,燕王已占据了大半个山东。

消息至京,满朝震动。

建文帝坐在皇位上,一边掉眼泪一边捶胸口,他怎么就听了一个书呆子的话?悔听孝孺之言啊!

正在建文帝垂泪,燕王的得意之时,北平突然传来消息,平安突然率军出现在北平城外五十里!数万大军扎营平村,威胁北平。

燕王大惊,平安可不是李景隆,现在也不是寒冬,没机会给朱高炽做冰雕。一旦北平有失,打下整个山东也是白费!

不过,平安这几万人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朱棣很是费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