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九十章

清和 第九十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夹河一战,朝廷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战场局势发生彻底扭转,燕王最终占据了优势。

燕王一边调集军队,打算乘胜追击,一边给南京的建文帝上疏,要求建文帝罢免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并施以严惩。哪怕知道齐泰黄子澄在建文帝身边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反而拖后腿的时候比较多,燕王仍旧看他们不顺眼。

南京的建文帝也急了,各地卫所有战斗力的边军几乎被抽调一空。为防备倭寇和安南等番邦,沿海和西南等地的守军坚决不能动。算下来,朝廷的兵力已是捉襟见肘。

朝中曾有大臣提议将镇守西南的黔宁侯沐晟召回。沐晟曾同何福一起讨伐平定麓川之乱,熟通兵法谋略,麾下上万善战将兵,当可讨伐燕王。

仔细考虑之后,建文帝否决了这一提议。

燕王起兵造反仍令边军守卫北疆要塞,防卫冲要之地。他身为一国之君,又怎能置边防于不顾?

抽调卫所诸军已减弱了海防。上月便有倭寇犯浙东,钱仓所千户易绍宗率兵出战,在壁上留书后与妻诀别,同倭寇力战而死。

“设将御敌,设军卫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

这是一个明朝军人的铮铮铁骨,也是男儿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朝廷收到奏报时,倭寇已被打退,众臣纷纷颂扬天威。

天威?

建文帝苦笑一声,燕王正造反呢,朝廷军队连战连败,自己哪来的武功盖世,万邦臣服?比起这些歌功颂德,他更想知道朝中还有几个“易绍宗”。 虽然会做事发抽,不代表朱允炆真是个傻子,能轻易被几句好话糊弄。

打断了礼部左侍郎的滔滔不绝,建文帝说道:“拟旨,厚葬易绍宗,赐行祭,勒碑纪念死于战中的卫军,厚赏其家人。”

这道旨意并不过分,重臣齐声称是。

但在建文帝说出要追赠易绍宗三等伯爵时,文官队伍中的御史立刻跳了出来。

“陛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一个小小的千户,五品的武官,不过杀了几个倭寇,竟然要被追赠爵位?这是什么道理!若是文官倒还罢了,武官?坚决不行!

御史康郁打头阵,户科和礼科给事中先后出列,坚决反对皇帝对易绍宗的追赠。

厚葬行祭都可以,立碑厚赏也没问题,追赠爵位坚决不行!没有给一个千户追赠的道理,不和规矩。

御史和给事中言辞咄咄,建文帝的表情越来越阴沉。

站在御座旁的宦官脸色发白。大臣们不知道,宫中侍奉的人都清楚,皇帝的脾气可不像世人认为的那么好。回忆起建文帝掀桌踹凳子的场景,宦官看向康郁等人的目光变得极不友善,嗖嗖的飞着刀子。

这几位倒是痛快了,宫里伺候皇帝的可就要倒霉了。

蹦得最欢的那个,咱家可是记住了!

由此可见,由宦官掌管的东厂和西厂比锦衣卫更喜欢请文官去喝茶聊天,并非没有因由。

“够了!”

建文帝一声怒喝,打断了言官们的“直言”,愤怒使得他脸色发红,声音中却似带着寒冰,“几位卿家也能为国力战而死,朕亦会追赠!”

“陛下!”

“退朝!”

建文帝被气得头疼,衣袖一挥直接走人。还有许多话没说完的康郁等人面面相觑,皇帝这样的态度还是第一次见。

文官队伍末尾的解缙杨士奇等人表情微变,想起不久前通政使司递到宫中的奏疏,心中有了计较。浙东的事只是个引子,皇帝发怒的根由怕是仍在燕王那里。

康郁等人八成是被迁怒,毕竟皇帝对文官一向仁爱,应该不会因为御史的直言便恼羞成怒。

解缙等人的猜测并非没有根据。

自建文帝登基以来,朝中文官的地位已隐隐压过了武官。洪武帝曾严令生员不许议论朝政,对读书人各种鄙视,如今短短不过三年,太学中的监生哪个不是高谈阔论?便是府学县学中的生员,动不动也能对朝廷指指点点。

朝中的大多数文官对此乐见启程,同乡、同窗、同年,各种关系网变得更加庞大。

武官心中有怨气却无处发泄,总不能去找皇帝讨个说法吧?尤其是洪武朝至今的勋贵,不能对皇帝抱怨,就只能对着文官们鼻孔喷气。

不能怪建文帝手下跳槽的武将越来越多,要怪只能怪老板给的工作环境不好,待遇也是差强人意。拼死拼活的打仗,还要被几个酸儒压在头上,动不动就捕风捉影,被污蔑生活作风问题,换成神仙也要发脾气。

燕王成功利用了朝中武官和勋贵对皇帝的不满,通过小舅子徐增寿的牵线搭桥,联合宫中的宦官,在建文帝身边织了一张透明的大网。

建文帝早晚会落入网中,被硬生生的拖下皇位。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回到乾清宫,建文帝如宦官预料一样,掀翻了桌案。

内侍监太监王景弘低头弯腰,跟在皇帝身后,时刻警惕皇帝伤到龙体。宫内的宦官与女官走路都踮起了脚尖,不敢发出丁点声响。

“混账!”

建文帝又将宫灯挥倒,王景弘心里打了个突,朝身后使了个眼色,立刻有小宦官去打探早朝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照这情形,事情绝对不小。

火气发出来,建文帝的脸色总算好了些。转身走进内殿,立刻有宦官和宫人收拾满地狼藉。

王景弘小心的跟了上去,见皇帝自己动手,铺开纸张,写下了两份旨意。

追赠钱仓千户易绍宗为三等伯。

削去齐泰黄子澄官位,令有司籍录其家。

敕令之后,建文帝又写了一封密令,内容是告知齐泰黄子澄,削其官位只为麻痹燕王,抄家也是走个过场。将两人送出京城,为的是暗中募兵对抗燕王。

南方有战斗力的卫军大部分被抽调,余下的又不能动。建文帝实在没办法,只能令两人在民间募兵。

密令写好马上封存,在敕令下达之前送到齐黄两人手中。建文帝相信,齐泰黄子澄或许能力不足,对他却是绝对的忠心。募兵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应该放心。

不放心也没办法,数来数去,真正能信得过的人只有几个。不把事情交给齐泰黄子澄,难不成让方孝孺去办?方孝孺做学问一流,论实务,恐怕连三-流都算不上。

建文帝自以为做得机密,却忘记了站在身后的宦官。

洪武帝不许宦官读书,为行事便易,只许部分宦官识字。王景弘在内侍监做事,有幸进入了扫盲班,加上为人聪明,记忆力超群,很快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了内侍监太监。燕王起兵造反,王景弘很快投靠,成为了潜伏在皇帝身边传递消息的重要情报人员。

记下“密令”的内容,王景弘退后两步,暗中思量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递送出京。很快,心中有了腹案。

建文三年,闰三月

朝廷下达了追赠易绍宗和罢免齐泰黄子澄的旨意,王景弘也成功将消息送出了南京。

获得情报的燕王连连冷笑,和他玩心眼,皇帝还嫩可些!

当月,燕王便下令出兵真定。

真定城高池深,平安坚守不出,勉强打下来,己方损失也不会小,只能想办法诱敌出战方能取胜。

燕王问策于众将,众人也是挠头。想让平安上当可不容易,万一露出破绽,被将计就计,偷鸡不成蚀把米,麻烦可就大了。

众人犹豫不定时,真定城外的游哨来报,混入城内的细作送出消息,平安已被调走,如今驻守真定的是都指挥陶铭。

陶铭是谁?别说平安,连武定侯郭英都比不上,水平和燕王的手下败将徐凯旗鼓相当。

燕王大喜,众将也是面露喜色,纷纷出言,平安不上当,陶铭绝对不是问题!大可以诱敌出战,真定必下!

孟清和也积极参与其中,实在是武将想出的计策太过简单粗暴,要想成事,细节必须掌握。

“禀王爷,卑职认为,可令人佯做躲避兵祸的的百姓混入真定,再调守军出城,例外接应趁机夺城。”

燕王点头,“大善!”

“为求逼真,人数必定不能少。”

燕王继续点头,“然!”

“最好是大包小裹、拖家带口,抱个孩子就更好了……”

话说到一半,大帐中变得格外安静,或许该说,太安静了。

孟十二郎定睛一看,包括燕王和沈瑄在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的身上,隐隐带着绿光。脑子里顿时响起报警的讯号,这是什么情况?

燕王侧头同沈瑄低声讨论了两句,沈瑄先是摇头,随后又点头。

燕王大笑,拍了拍沈瑄的肩膀,“我儿甚好!”

随即面向孟清和,“孟同知此计大善,依此计行事必能事成。”

“卑职谢王爷!”

离开大帐之后,沈瑄告诉孟清和,燕王已将诱敌出城并伺机夺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待到一切准备妥当,便可依计行事。

“指挥要亲自去?”

沈瑄点头,说道:“孟同知需要随行。”

“卑职领命。”痛快的应了一句,孟清和又有些迟疑,想了想,还是开口说道,“指挥,卑职换件衣服就成,可指挥……”想不被人认出,八成得换张脸。

脸藏住,这身煞气也藏不住。

沈瑄的杀神之名太过凶残,凡是同燕军打过仗的南军,没亲眼见过,也从同袍嘴里听过这位的凶名。

“无碍。”沈瑄除下铠甲,松开袖口,“我自有计较。”

既然沈指挥胸有成竹,孟清和不再多问。有沈瑄同行,危险系数攀高,安全系数也是直线上升。两相对比,孟清和更乐于和沈瑄一起行动。

当夜,孟清和睡了个好觉,还做了个不太纯洁的美梦。

隔日醒来,沈瑄正在净面。

水珠扑在如玉的面容上,随着沈瑄起身的动作流淌,滑过下颌和颈项,领口染上一抹湿痕。

半晌,沈瑄转过头,目若朗星,视线扫过孟清和,挑起一边的眉毛,似有些惊讶。

走到榻边,修长的手指擦过孟清和的嘴角,眼中染上了笑意,“十二郎如此悦我?”

低头扫了一眼,孟清和羞愧捂脸。

这样都能流口水,还能再没出息一点吗?

都是那个梦的错!

帐外响起了亲兵了声音,沈瑄直起身,暧--昧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

帐帘被掀起,亲兵送来了几套布衣。

拿起一件灰色的团龄外衫,孟清和有些怀念。自离家中之后,袢袄和武官服再未离身,极少有机会再穿此类布衣。

不想手里的外衫突然被沈瑄取走,取而代之的是一身浅色的衫裙。

孟清和眨眼,再眨眼。

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男子的长袍,而是一身裙子!

未及询问,又有亲兵送到帐前两个娃娃。

看向含着手指头的娃娃,再看淡定自若的沈指挥,孟十二郎瞬间石化。

谁来告诉他,是不是他又穿了?还是燕王等人被集体穿了?

又是裙子,又是娃娃,这馊主意谁想出来的?!

沈瑄默然的看着他,意思很明白。

孟清和抽了两下嘴角,再次捂脸。

好吧,是他自己。

可是,就算要带上“伪装”,也用不着他一个男人穿裙子吧?

沈瑄没说话,换上外衫之后,示意亲兵先把两个友情出演的孩子带下去。等在帐外的,还有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族中有亲族从军,燕王有令自然不敢不从。

孟清和依旧对着手里衣服运气,忽然被沈瑄按坐在榻上。不解的抬头,沈瑄抬手散开了他的发。

修长的手指缓缓在发间梳过,像是有羽毛轻轻扫过孟清和的心间。

两人都没有说话,静谧中,情绪似乎要从胸口溢出,说不清,道不明。

孟十二郎捂着胸口,不就是穿裙子吗?为了美人,他穿!

想当初草裙都穿过,这又算得了什么?!

心理建设做好,孟清和很是大义凛然。认真考虑要不要到燕王帐前喊几声口号,如此牺牲,总要让大佬看见。至于丢脸什么的……一切为了王爷的大业,抛头颅洒热血!

结果,孟十二郎没能如愿。

沈瑄为他梳好了发,另叫人送了一套男子的外衫。

换上外衫,孟清和怀疑,之前的裙子,果真不是沈指挥拿来逗他的?

走出帐篷,孟清和有些意外,竟在同行的队伍中见到了杨铎。

杨同知一身团领右衽短衫,头发只用布带束起,脸上抹了泥灰,仍不掩俊朗。

“卑职见过沈指挥。”

杨铎抱拳向沈瑄行礼,队伍中假扮百姓的军汉也单膝跪地,“卑下见过指挥,遵指挥令!”

作为临演的里中百姓有点惊慌,怎样行礼的都有,沈瑄亲自扶起一名老者,说道:“晚辈谢耆老高义!”

“使不得!”老者连忙摆手,道,“王爷慈爱,为百姓放粮,小老儿一家才得以活命。为燕王殿下做事是小老儿求都求不来的,莫要说什么高义,小老儿当不得。”

听完老者的话,孟清和心中颇有感触,转头望向燕王大帐,抿了抿嘴唇,目光愈发坚定。

建文三年闰三月乙亥,上百名躲避战祸的百姓奔入真定城。孟清和和沈瑄等人混在百姓队伍中,未被守军发现。

入城后,曾同沈瑄叙话的老者主动求见城门裨将,言有密报。

“燕逆正在里中收粮。”老者跪在裨将跟前,哭诉道,“小老儿家中粮食都被抢走,活不下去了,但求天军庇佑。”

孟清和假作老者的孙子,见缝插针,添油加醋,哭得比老者更加凄惨。一边哭一边大骂燕军不是东西,家里的粮食和牲畜都被抢走,只剩几件衣服,几个破碗,一路嚼草根啃树皮才熬到真定。

“小的命苦……小的一家都命苦啊!”

孟十二郎哭得很有节奏,李景隆都蒙过,一个裨将不在话下。

唱作俱佳之下,裨将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不再有任何怀疑,将情况报告了陶铭。

陶铭召来谋士商议,认为燕军四处征粮,营中必定空虚,正是偷袭的大好时机。

“将军高明!”

谋士和部下的吹捧,让陶铭忘记了平安临行前的叮嘱:固守城池,千万不要主动迎敌,否则真定定然不保。

平安一番好意,在燕王的狡猾和陶铭的愚蠢之下付诸东流。

陶铭果断中计,率军出城偷袭燕军大营,一头撞进了燕王设下的圈套,在滹沱河遇上了等待多时的燕军,两军立刻展开了交战。

交战中,燕王再次发挥了奋勇向前、一马当先的精神。没有沈瑄紧跟在身边,更是砍了个过瘾。

朱棣只领数骑在阵中杀进杀出,愣是没有南军敢对他怎么样。被燕王砍了,只死自己一个,不小心砍死砍伤了燕王,怕会死全家。

当此时,真定方向窜起了黑色的浓烟,这是混入城中的沈瑄等人夺门成功的讯号。

燕军登时再无顾忌,朱棣一声令下,喊杀声震天。

陶铭心知中计,丢了真定,官位必然不保,项上人头也未必能安稳。干脆豁出去同朱棣拼命,或许还能得个死后哀荣。

南军见主帅开始拼命,也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不敢朝燕王身上射箭,干脆对着燕军的帅旗撒气,箭雨之下,燕王的中军大纛很快被射成了刺猬。

旗卫擎着大纛,不知该作何反应。

这算什么?精神胜利法?

南军为活命而战,一时之间,燕军竟拿他们毫无办法。

奈何上天好似真的站在燕王一方,两军交战最激烈时,又是一阵大风,掀屋拔树,对着南军的方向猛吹。

从白沟河,到夹河,再到滹沱河,这已经是第三次有大风助阵。

朱棣想不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都不可能了。

南军的战阵终于溃散,燕军趁势追杀,一直追到藁城,斩首六万余。主将陶铭失踪,事后也未能寻得踪迹。不过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哀荣”是不可能了,“光荣”却是一定的。

守军溃散,燕王重新夺回真定,顺便接收了南军留下的大批粮草和军械。这些本是平安为守城准备,经过陶铭的手,全都送给了燕王。

献计的孟清和遭到了燕王的表扬,沈瑄杨铎等将士也各有恩裳。

助计划成功的老者和里中村民得到了燕王的亲切接见,回去时,有军汉专门推着粮车。燕王再次借花献佛,仁慈的名声更胜往昔。

立功的孟同知回到帐中,却见沈指挥正在擦拭长刀。

鲨鱼皮的刀鞘放在一旁,刀身映出了沈瑄俊美的面容。

自真定城一行,沈指挥貌似就有点不太对。

“指挥?”

“十二郎与杨同知交情不错?”

“啊?”孟清和被问得愣了一下,“谈不上交情,只是之前共事过。”

“恩。”

沈瑄放下布巾,收刀回鞘,“过来。”

孟清和老实的过去了,然后,嘴被堵住,衣领也被扯开了。

一连几天,孟十二郎颈侧的印子都没消。

当时,他咬回去了,结果……不能想,越想越是心酸。

拿下真定之后,燕王率军继续进攻。

闰三月癸丑,,燕军攻占顺德、广平。

夏四月,燕军再临大名城下,城中官吏主动出迎,表示大家早就等着燕王殿下的到来,全都盼着这一天呐!

同月,建文帝派遣的时臣从京城出发,带着皇帝的诏令拜见燕王。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高巍。

当时,闻听皇帝要派人使燕,朝中文臣武将纷纷告假。理由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宗旨只有一个,坚决不能被皇帝逮住!

燕王是好相与的吗?

去了十有八-九就回不来了。

建文帝气结,却也拿这些鹌鹑没办法。

点名直接摊派?文臣直接晕倒,武臣当殿大哭,臣愚钝,担当不了重任,皇帝还是另择贤才吧。

方孝孺主动请命,建文帝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位和燕王绝对说不到一处去。派他使燕,拖延时间别想了,说不定会刺激得燕王立刻抄刀子直奔南京。

不得不承认,虽然建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脑袋上有坑,对方孝孺这个人,他还是看得相当准的。

左思右想,在大臣中拨拉过来拨拉过去,最终,在家中闭门思过的高巍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此人曾主动使燕,和燕王的关系很是说不清道不明。

派他去,就算无功也能无过吧?

于是,建文帝拍板,就是你了!

卧病在床的高老先生好不容易聆听一次圣音,不想却是如此“重任”。

想起在燕王府内遭受的种种,老先生险些白眼一翻晕过去。不是假晕,绝对的真晕。

奈何皇帝旨意已下,高巍想推辞都没办法。

既然皇帝还肯用自己,高老先生跺跺脚,不就是使燕吗?他不惧!

高老先生带着皇帝的诏书一路向北,最终在大名见到了燕王。

彼时,燕王正与部下商议,准备向彰德进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