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八十章

清和 第八十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不设防的德州,像一个好客的主人,准备好美酒,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着客人的到来。

这比喻有点俗,但在孟清和看来,实在没有更好的词句能形容眼前的情形。

城门大开,城内守军不见踪影,城头上只留下空荡荡的防守工事。城内百姓紧闭门户,连乞丐都不见踪影。

衙门里能跑的都跑了,只剩家在本地的胥吏,战战兢兢的守着空荡荡的班房。

燕军前哨抵达时,城中巡检司是唯一“人员齐备”的部门,其余如知州、同知、判官等全都卷起包袱,跟在李景隆身后一起跑没影了。

德州不只没了守军,连政府部门都停摆了。

听完哨骑回报,孟清和不禁挑高了眉毛。

白沟河一战之后,撤到德州的南军至少也有十几万人,一个不剩全都跑了?

李景隆弃城逃跑不奇怪,他手下的将领跟着跑也不稀奇,竟连德州的官员都无心守城?意思也总要意思一下吧,文人的风骨呢?

“真的连个判官都没有?”

“回同知,的确没有。”

前锋哨骑也十分纳闷,做了这么多年斥候,今日所见绝对是头一回。十几万大军连象征性的抵抗一下都没有,这也配称是汉子?

“我知道了。”

孟清和示意哨骑继续打探,即便可能性极低,也要防备城中设有陷阱。

“遵令!”

哨骑再次呼啸而去,孟清和亲自向沈瑄回报。

沈瑄难得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想到德州的守将是李景隆,惊讶之色渐消。

一头草原狼带领羊群,照样可以用犄角对付敌人。一头羊率领的狼群,遇到敌人就只能撒丫子跑了。何况李景隆带领根本就不是狼群。

未及,燕王率领的大军陆续抵达,得知德州城内情况,众将面面相觑。

以为有仗要打,不想城池已被双手奉上?

孟清和派出的哨骑已入城探查,确定城内没有任何埋伏的迹象,反倒是南军留下的大营一片狼藉,帐篷都未收起,像是仓促之间离开。据一名主动为哨骑带路的巡检报告,城中府库内留有大量的粮食,军械,全都未被带走。

这不是诱敌之计?

大多数人心中仍有疑问。

李景隆跑路不奇怪,但距离攻城军队抵达还有两三天的时间,至于跑得这么急吗?粮食军械不带,十几万大军吃什么,用什么打仗?就地征粮?收夏粮的时间都未到,山东一地有多少粮食可以征收?

“王爷,可要入城?”

“李九江如此美意,孤却之不恭。”

心情大好,燕王竟开起了玩笑。

出师大捷,不废一兵一卒拿下德州,燕军的自信顿时成倍的膨胀。入城时,部分将士已在讨论何时打进南京,见识一下京城是何等的繁华。

燕军入城后,朱棣当众下令不得扰民,违者以军令处罚。

前锋部队奉命前往城中府库,查明巡检所言是否属实。

南军留下的帐篷被重新利用,简单收拾一下,燕军士卒直接拎包入住。

李景隆的中军大帐本该拆除,朱棣却摆摆手,“不必。”

众人还要劝说,不设亲王大帐不合礼仪。燕王却是主意已定,能省些力气,何必拘泥于小节。

今日,他在李景隆的中军大帐议事,他日,便将取代建文那黄口小儿,坐在南京奉天殿中。

这个天下,终将为他所有!

张玉朱能谭渊等大将多少能猜到燕王的心思,不再多言,开始就进攻济南的路线和方针积极发言。

陈晖郑亨等恭立帐中,新投燕王不久的安陆侯吴杰也在帐内听宣。带兵将领嗓门都不小,你一句我一句,传到帐外,不知内情的怕会以为马上就要打起来。

纪纲投靠燕军之后,并未得到太大的重视,被杨铎调入归附的南军部队,连个燕山卫都没捞上。好在有孟清江三不五时的照顾,现如今升任为一名小旗。

照顾纪纲是孟清和特地关照的。孟清江不认为这个动不动就哭的矮子有哪里特别,可十二郎总有他的道理。反正不费什么事,照做便是。

继孟清和之后,纪纲也记下了孟清江的人情,心中暗道,他日纪某人发达了,这个情一定要还。

此次随大军进入山东,纪纲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不在德州,就在济南。

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获得燕王殿下的赏识。他不甘心只做个不入流的下层军官,连个品级都没有。否则何必放弃读书的机会毅然从军。

没有错,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也曾是读书人。前半段人生经历与孟十二郎略有几分相似。后半段的人生却是截然不同,用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形容也不为过。

让人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两条平行线,在历史的某个拐点意外的碰撞了一下。

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连带效应?

孟同知耸了耸肩膀,摊开手,天知道。

不过,能让锦衣卫都指挥使欠下人情,终归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纪纲带领手下的十个步卒继续巡营,孟清和已站在了府库门前。

黑漆大门,铜将军把守。土墙夯实,以外观颜色来判断,近期应重新修整过。

带路的巡检是个高大的汉子,说话瓮声瓮气,眼神却透出几分精明,“禀同知,这里就是府库了。府库的钥匙一直是知州和同知看管,日前都跟着朝廷军队一起跑了。”

“哦。”

孟清和不置可否,脸上没太多表情,让人猜不出他此刻的心思。跟在燕王身边日久,光是磨练演技没用,必须学会隐藏情绪,这是为官的基础。

“来人。”

“卑下在。”

“砍了。”

“遵令!”

孟清和手指的方向,是府库的大门。不巧,带路的巡检恰恰站在门边。“砍了”两字一出,吓了他一跳,差点坐到地上。见几名燕军的目标是库门上那把铜锁,才出了一口长气。

好歹,别拿他的脑袋开玩笑。

他想过跟上官一起跑,毕竟燕军残-暴的名声着实不好听。奈何妻儿老小都在德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如留下投燕,若能立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

铁斧砸在铜锁之上,发出了刺耳的声响。

一个燕军砸了两下没砸开,高福推开他,唾了两口唾沫,挥起铁斧用力一砸,铜锁登时坠地。

当啷一声,溅起一片尘土。

高福将铁斧交给士卒,双手用力一推,随着吱嘎声响,黑漆库门大开。

挥开飞起的沙尘,定睛一看,堆积如山的粮食挤满了库房。

阿里巴巴开启四十大盗宝库时是何种心情,孟清和算是彻底体会到了。

不只是孟清和,与他同来的燕军将士全都目瞪口呆,包括带路的巡检也屏住了呼吸。在粮食和布匹才是硬通货的时代,眼前一切与一座宝山无异。

大军出征,动辄几十万担的军粮,孟清和曾从事押运粮草的工作,是见过世面的,可眼前这一幕实在太具震撼力,想保持平常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用力掐了一下大腿,疼痛之下总算回神。

“高福。”

“卑下在。”

“立刻带人……不,你亲自去禀报沈指挥,请指挥定夺。”

“卑下遵令!”

高福知道,这是孟清和给他在沈指挥跟前露脸的机会,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有机会见到燕王殿下。在同袍羡慕的眼神中,高百户跃身上马,以最快的速度向燕山后卫营盘奔去。

除了孟清和发现的大量粮食,郑亨麾下在城中另一处库仓发现了大量的军械,其中有不少的火炮和铁球。

沈瑄和郑亨得到回报,先后赶往燕王大帐,帐中正就进军济南一事争论得热火朝天,猛然听到沈瑄二人的禀报,顿时一静。

“此言属实?”

“回王爷,确凿无误。”

“好!”

燕王已知南军在城内留下了大量的粮草和军械,却没料到数目如此之多。朱允炆那黄口小儿果真是财大气粗。

此时此刻,燕王陡然生出了一种微妙的心态,按照孟清和的话来说,可以概括形容为两个字:仇富。

燕王不穷,身为北疆最有实力的藩王之一,朱棣每年的收入相当客观。但这不妨碍他对更有钱的建文帝羡慕嫉妒恨。

在亿万富翁面前,百万富翁基本都可以洗洗睡了。

有了这批粮食军械,燕军攻占济南打下山东的信心更足。燕王下令在德州短暂休整,清点粮草军械,除将部分粮食运回北平,其余皆充作大军物资。

当夜,沈瑄与孟清和都不需轮值。指挥和同知巡营,还要百户和总旗做什么?

躺在帐中,孟清和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沈瑄被他吵醒,侧过身,单手撑着头,“睡不着。”

“指挥,卑职有事……”

“恩?”

“……子玉。”黑暗中,孟清和咬了一下舌头,“关于那批军粮,我有点想法。”

“哦?”沈瑄靠近了些,拇指擦过孟清和的嘴角,“有何想法,说说看。”

“我从带路的巡检口中得知,府库中的粮食,有不少是从当地征收,不只德州城内,辖下县中的农户也是家无存量,撑到秋粮下来多少有些困难。”

沈瑄没出声,眉头微蹙,隐约猜到了孟清和的意思。

“你是说?”

“百万担的粮食,除了大军征讨所需,运回北平肯定需不少时日,沿途很难保证不出波折。不如取出部分,分给德州百姓,一来可为王爷收拢人心,二来,可为大军减少后顾之忧。”

靖难是燕王挑起的,建文帝占据正统,燕王的名声自然不会好听。

德州不比河北,燕王想要在此立足,光靠军威是没用的。历史上,德州在燕军和朝廷军队之间数易其手就很能说明问题。进攻济南,燕军的大部队开拔,能留在德军的守军并不多,若能适当的收拢人心,在大军攻打济南期间,必定能减少不少麻烦。

沈瑄微垂双眸,似在斟酌考量,手指却没有从孟清和的脸颊上移开。良久,他俯身,轻啄了一下孟清和的鼻尖。

“我知道了,睡吧。”

话落,揽住孟清和的肩膀,将人捞进了自己怀里。

拍拍,睡觉。

孟清和:“……”

这算是同意?还是当个梦话听过就算?

心中有事,孟清和迷迷糊糊的一夜未能安枕,翌日起身,脸上挂了两个淡淡的黑眼圈。

沈瑄不在帐中,孟清和穿上外衣,系好腰带,走出帐篷,一股食物的香气随风飘来。抽抽鼻子,白面馒头,绝对的!看来,劫了一回富的燕王打算给手下将士改善一下生活。

“见过孟同知。”

早有亲兵为孟清和取来饭菜。果不其然,两个白-生生的大馒头,一大碗飘着油花的炖菜,上边还铺着两片香喷喷的五花肉。

孟清和接过碗,“兄弟们都吃了?”

“回同知,大家正吃着。”亲兵年纪不大,长得机灵,说话时露出两颗虎牙,“难得吃这么好,您是没瞧见,火头军那里连点汤水都没剩下。”

“恩。”由于睡眠不足,孟清和的胃口算不上太好,夹起一块肉,见亲兵咽口水,笑了笑,“张嘴。”

“啊?”

只发出一个单音,余下的话都被肉堵在了嘴里。

“同……知?”

“吃吧。”孟清和分给亲兵一个馒头,“还没吃饱吧?”

“嘿嘿。”亲兵挠挠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两个军汉拳头大的馒头仍旧填不饱肚子。接过馒头,三两口吞进了肚子。

用过饭,孟清和询问亲兵沈指挥去了哪里,得到的答案让他愣了一下。

“沈指挥一大早就去了王爷的大帐。”

“是吗?”

沉吟了一下,孟清和没再继续追问。

临到午时,燕王突然令人在城中贴出告示,着留在城中的胥吏和巡检到里中传达消息,燕王将开仓放粮。

消息一出,众皆哗然。

朝廷大军征粮,燕王却放粮?

兵过如篦,匪过如梳,吃进嘴里的还能吐出来?

放粮的同时,燕王下令籍录德州吏民,重新造册,丁壮从军可免当年徭役。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只有德州在燕王手中,这个承诺才有效。朝廷军队回来,该服的徭役照样不能免。

两份告示一出,德州顿时炸开了锅。

起初,燕王在德州人心里是反贼,是瘟神,但在现下,同李景隆在德州的所作所为相比,燕王简直是好人得不能再好人。

城中百姓尚在观望,里中的农户却不管那么多,得到消息之后连念了几声阿弥陀佛。朝廷大军在德州期间,先后征集了三回军粮,许多民户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了,管他放粮的是谁,填饱肚子要紧,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家人饿死。

很快,德州城内排起了长长的领粮队伍,文吏和燕军士卒一边分粮一边记录名册。里中的粮食都是由里长和甲首代领,回去后分发,有里中老人监督,谅他们也不敢全划拉进自己的口袋。

每户分到的粮食不多,却着实是解了燃眉之急。

一时之间,德州再无燕王大逆不道的骂声,反倒是夸赞燕王仁慈之声不绝于耳。还有里中老人相携到前来拜见燕王,口称“殿下活命之恩,无以为报。”

燕王亲自将老人搀扶起来,眼眶发红,语带哽咽,“因朝中奸佞当道,孤奉太--祖高皇帝遗训,为匡扶社稷起兵靖难,实万不得已。兵祸因孤而起,孤愧受耆老大礼。”

话落,双手抱拳,深揖到地。

“王爷,使不得!”

老人被感动了,见到这一幕的德州人也被震撼了。

谁说燕王是个武夫,是大逆不道之人?分明是个仁慈,谦逊的好人!起兵靖难是奉太-祖高皇帝遗训,就算有私心,也肯定是被皇帝逼到家门口,实在没办法了。

哪怕是平头百姓,被人以强制手段剥夺房屋财产也要奋起反抗,何况是堂堂藩王?

燕王在德州停留数日,反贼形象得到彻底扭转。

就算他本质上仍是个造反头子,也是仁慈善良体恤黎民的造反头子,值得敬仰追随。

五月庚辰,燕王率大军从德州出发,百姓纷纷出城相送。燕王过处,沿途乡人夹道,流泪行跪拜大礼,口呼千岁之声不绝。

朱棣深受感动,心中似有一股奔腾的情绪酝酿发酵,与以往杀敌冲阵,斩获帅旗完全不同。

这就是民心?

“瑄儿。”燕王骑在马上,召来沈瑄,“从你所言果然大善。人心可用,何愁济南不破,山东不下。”

沈瑄在马上抱拳,道:“回王爷,此计非卑职所出,实乃麾下孟同知所献。”

“是他?”燕王点点头,“此子当真有才,难怪大和尚定要守他为徒。待下济南,孤必定重赏。”

为了收徒,道衍不惜利用舆论造势,以图造成既成事实。燕王身边的心腹,几乎没人不知道道衍与孟十二郎的“师徒关系”。

长此以往,孟十二郎再狡猾,也注定掉进道衍和尚的钵盂。

对道衍收徒一事,沈瑄没有多言,无论孟清和到底拜不拜师,对他要做的事都没有影响。

玉佩和大雁都送了,人还跑得了吗?

燕军前哨经过济阳,县令和县丞早闻风逃跑,主簿自然不会落单。找来找去,哨骑只找到一个县学教谕,姓王名省。

哨骑本想从王省口中打听一下前方的路况,话没来得及出口,就被王省喷了一脸唾沫星子,之乎者也长篇大论,听得满眼蚊香圈。

抓住王省的骑兵被同袍怒目而视,差点被戳成筛子。抓谁不好,抓来这么一位!念经水平堪比王府中的那位佛爷。王爷正“仁慈”,这人不能杀只能放,一顿骂白受了,憋气不憋气?

王省骂到关键处,正打算来个挥袖-暴-起,增加一下气势,却见燕军拍马从他身边径直绕过,逮住他的燕军还从怀里掏出一张宝钞,塞到他手里,道:“压惊的,先生收好。”

孟同知说过,问路总要有点表示。反正宝钞越来越不值钱,几张换不来半担粮食,送出去还能找上司报销,哨骑一点也不吝啬。

给了买路钱的燕军哨骑扬长而去,王教谕手持一张宝钞,迎风而立,满面愕然。

有县学生员看到这一幕,顿时传言四起,王教谕已经投燕,还收了钱!

“吾乃亲眼所见,绝不会错!”

“噫乎,教谕尚且如此,人心不古。”

“兄台何出此言?燕王在德州放粮,亦不曾滥杀,足见其仁慈。且有太--祖高皇帝遗训,何能称其为反贼!”

“强词夺理!”

县学中很快吵成一团,王教谕回到县学,升明伦堂,本打算为学生讲授君臣之道再以死明志,结果下边的生员却吵成一团,吵到不可开交时,干脆挥起拳头,抄起长椅板凳互殴。王教谕喊了两嗓子,压根没人听他的。

真理不辩不明,架不打不行。

甭管三七二十一,先拍扁眼前这小子再说!

生员们混战不休,满地烟尘。

王教谕含泪凝望明伦二字,怅然不已。

如此情形,课还怎么讲,志还怎么明,柱子还怎么撞?

正悲愤不已,一方砚台突然从战团中飞出,携雷霆万钧之势,直击王教谕面门。

砰的一声,墨汁满脸,正中目标。

堂中顿时一静。

片刻之后,王教育口吐白沫玉山倾倒,生员们扔掉手中凶器,大声痛哭,“教谕!”

王省未能撞柱,却被一方砚台击倒,因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无心再走仕途,伤愈后归乡,以耕田教书为生,倒也为大明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

闲暇时,王省习惯撰写手记,其中一篇着墨最多,题为“改变余人生的那一方砚台”。

历史上,王省本该以头撞柱壮烈殉国,阴差阳错之下,却因一张宝钞改变了命运。

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孟清和对此却毫无所知,甚至连王省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此刻,他已随燕王的靖难大军抵达济南城下,战争的号角,即将再次吹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