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七十九章

清和 第七十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3-30 18:22:56 来源:笔趣阁

孟清和在沈瑄帐中犹豫不决,拿着礼单只觉得烫手,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已驶入了孟家屯。

充当车夫的,都是身着燕军袢袄的士卒,打头一辆马车上跳下一名身着青色武官服的百户,正是曾在开平卫与孟清和共事的周荣。

车队惊动了孟重九等人,迎出来才得知,周荣等人没有歹意,也不是来-抽-调丁壮,而是到十二郎家送礼。

“孟佥事已升任同知,此乃指挥一点心意。”

来之前,周荣也纳闷,不过年不过节,沈指挥怎么突然给孟同知家送礼。粮食布匹香料糕点样样不缺,铜钱金银不少,还有几样活物。

莫非是孟同知升官了,指挥想进一步与之交好?这样也用不着送大雁吧?

军汉心思粗,不代表不通晓世情。大雁是能随便送的吗?还是沈指挥亲手猎的一对,活的!若非孟同知家中没有姐妹,送东西来的军汉八成以为这是下聘。

周荣道明来意,孟重九立刻遣人去知会孟王氏,又让人去请来几名族老,送上茶水,顺便打听一下孟虎与孟清江现在军中如何。

十二郎是个有能耐的,这才几天,又升官了。从三品的武官,光是听着,许多族人的腿就有些哆嗦。

“孟虎?”周荣接过茶碗,想了想,“若是燕山后卫的孟五郎,我倒是知道。孟五郎为人不错,现在是个总旗,早晚也能升任百户。”

周荣话落,孟重九连声道谢,又问起孟清江。

仰头喝干茶水,周荣一抹嘴,“孟清江?知道,一样是燕山后卫的总旗,有名的打仗不要命,弟兄们都佩服。”

换做旁人,周荣未必愿意说得这么详细,还只捡好话。换成孟清和的族人,那就不同了。

孟同知是什么人?屡次得燕王殿下亲口夸奖,身为佥事就能出入王帐听命。又有沈指挥看重交好,据闻王府内的佛爷还收了他做徒弟。

不及弱冠,从三品的武官,国朝开创以来,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几个。

白沟河一战,孟清和一人斩首五级,砍伤八人,又出计火攻,大破李景隆中军大营。此战过后,提起燕山后卫的孟同知,再没人敢藐视他为酸丁,如此战功,绝对配称一声“汉子”!

当然,同沈指挥这样的猛人不能相比。但在一般军汉眼中,已是相当了不起了。

沈指挥又亲自备下重礼,孟同知今后必定是官运亨通水涨船高。等到王爷成就大业,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一边想着,周荣与孟重九等人说话时显得更加热络。

孟王氏在家中得知了消息,谢过来送信的族人,和两个儿媳一起收拾了堂屋,备好茶水。三姐五姐也凑手帮忙,人不大,活干得十分利落。

饶是有了心理准备,见到十几辆满载的马车,孟王氏也被吓了一跳。

这么重的礼,到底该不该收?十二郎之前也没送个信回家,孟王氏不免心焦。转头去看孟重九,想请他帮忙拿个主意。孟重九也有些惊讶,看周百户提起十二郎三个熟络的样子,他还以为孟王氏提前得了信。

这么多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十二郎也该同家里说一声吧?

纵使孟重九与孟王氏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沈瑄送礼之前压根没告诉孟清和,礼送出后才给了他一张单子。

实打实的先斩后奏。

“见过老夫人。”

燕王可以给麾下授官,却不能封爵,更不能封诰命。只有真正打进南京,把建文帝赶下龙椅,取而代之,他才有这个权力。

因此,孟王氏身上没有诰命,但作为孟同知的母亲,周荣称她一声老夫人并不为过。

准备好的礼单送上,周荣令部下将活着的一对大雁,两只狐狸和一窝兔子抬下马车,说道:“这是指挥的一番心意,还请老夫人笑纳。”

狐狸和兔子倒是还好,看到那对大雁,孟王氏有点傻。

上次的鸾凤玉佩,这次又是一对大雁,就算孟王氏心比黄河宽,也不得不多想。

有心不收,又怕扫了沈指挥的面子,让十二郎在军中难做。收了,算怎么回事?

孟王氏对着大雁,万分纠结,眉头皱成了川字。

孟重九不知道鸾凤玉佩的事,只觉得这对大雁送得着实蹊跷。可沈瑄送的活物不只这个,还有狐狸兔子,如此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

不管孟王氏和孟重九怎么想,礼物送到,周荣任务完成,回头吆喝着军汉们动作快点,卸车之后便要告辞离开。

孟王氏连忙问了一句孟清和,周荣抱拳,说道:“老夫人放心,孟同知在军中一切都好。”

话落,单臂一撑,跃上车辕,孟王氏目送车队走远,关上了大门。

堂屋里,两个儿媳正摸着如小山一般的布匹,挑出几匹素色的,商量怎么给一家人裁衣。

三姐和五姐好奇的看着笼子里的一窝兔子,眼睛发亮。

见孟王氏进来,孟许氏和孟张氏停下动作,上前扶着孟王氏坐下。婆婆的脸色不太好,她们也收起了之前的欣喜。

莫非,这礼收不得?

“别多想。”孟王氏拍拍两个儿媳,又把两个孙女叫到身边,“东西都收好,粮食咱们自己留着,这些布,挑出些颜色鲜亮的送给族人。之前你二堂叔和三堂叔给咱家松了两头羊羔,人情总得还。”

孟王氏将礼单递给两个儿媳,看着上面列出来的一长串,孟张氏和孟许氏都开始眼晕。

单是粮食,就足够一家人吃上几年。听孟王氏要送布,妯娌俩还有点舍不得,照这礼单来看,光是送布还不成,那些香料和糕点八成都要送出一些。

“娘,这些金银,铜钱还有玉石该怎么办?”

东西送来时,全屯的人都看到了,若是有人起了歹心,孤儿寡妇的一家子,十二郎又不在,可怎生是好。

“这些都是压在粮食下边的,你九叔公都不知道。”

儿媳能想到的事情,孟王氏自然不会忽略。

“东西咱们收好,也管好三姐五姐,别在外边说漏了嘴。不是为娘吝啬,到底人心难测。十二郎在外边打仗,咱们一家也没个男人,凡事总要多加小心,别为一家人招祸。”

孟王氏表情严肃,两个儿媳恭敬的应道:“是。”

孟三姐和孟五姐也走到孟王氏跟前,“祖母,孙女听话,绝对不乱说。”

“好孩子。”孟王氏欣慰的笑了笑,将两个孙女拉到怀里,“不等到十二郎归来,这些金银铜钱都不能动。”

“娘,媳妇明白。”

孟许氏和孟张氏重新挑拣布匹,将暂时用不上的鲜亮颜色挑出来,按照孟王氏的吩咐送给族人。

族老们另备下香料,盐和小半扇羊肉,孟广顺和孟广友家中额外添了一成,便是孟广孝也没落下。

“娘,大堂伯那里也送?”孟张氏有些不乐意,那一家子,除了四郎没一个好人。

“送,为何不送?”

孟广孝可以不仁,十二郎不能不义。无论如何不能给十二郎落下凉薄的名声。儿子想不到的,孟王氏会帮儿子做。

孟许氏拉了孟张氏一下,“照娘说的做,不过是一匹布,省得让人说嘴。”

别扭了一下,孟张氏到底不愿违背婆婆的意思,闭上嘴不说话了。

傍晚时分,屯子里升起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从每家每户飘出。

孟三姐和孟五姐提着两盒糕点,手牵手来到孟重九家中,道明来意。

“祖母说,这件事还要劳烦曾祖。”

小姑娘长相可爱,说话脆生生的,不是一般的惹人喜欢。

听到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孟重九眼中闪过了一丝了然。

“行,回去告诉你们祖母,这事我应下了。”

马车进屯时,族人们都见到了。自从十二郎三人从军,逢年过节都会往家中送些东西,但像这么大的手笔还是头一回。得知礼是孟清和的上官送的,众人更是羡慕不已。眼红的也不是没有,可谁让自家没有个十二郎?

孟王氏要给族人送布,连孟广孝一家都没落下,之前说酸话的不免脸上发热。想起孟广智当年的慷慨和种种好处,难免唏嘘,难怪人家能够发迹,这份心胸自家实在是比不得。

布匹只是个开头,送给族中老人的羊肉和香料却是重头戏。这份礼送出,今后再有哪个不开眼的说十二郎一家的不是,族老第一个不会放过。

十二郎一家仁义,往这样的人家身上泼脏水,该遭天打雷劈。

东西送完,孟王氏暂时松了一口气,想了想,把自家积攒的铜钱和宝钞取出,分给了两个儿媳。

孟许氏和孟张氏还要推辞,孟王氏却道:“拿着吧,以后咱家只会更好。十二郎说了,要给两个丫头十里红妆,平时见着合心的,慢慢给两个丫头备起来吧。”

“娘……”

“八郎九郎不在了,两个丫头还有叔叔,今后福气大着呢!再有那嘴碎的拿两个丫头无父说事,你们只管当面啐过去!”

“是。”孟许氏眼圈有点红,“娘,您放心,等到小叔成了家,多给您生几个大胖孙子,那就是咱们一家的福气。”

孟王氏也笑了,视线扫过堂屋里的两只大雁,笑容微微一凝。

大胖孙子?

建文二年,五月

燕王6续调集军队,开始了冲出河北,进军全国的第一步。

出兵山东之前,燕王听取道衍的建议,把关在王府内的高巍给放了出来。

高巍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送上了马车,怀里塞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踏上了返回南京之旅。

车夫和随行的护卫都是被燕王策反的南军和高巍带来的随从,坐在车厢里,已从西瓜成功跃升至超级大窝瓜的高参军,死死盯着亲自送行的燕王,恨不能扑上去-肉-搏,打不过也能出口气。

朱棣此时放他回南京,绝对没安好心。

脑门盖着个反贼的大戳,回到南京,哪怕以头抢地,皇帝都不会相信他,只会视他为燕王派出的细作。

君臣离心,同僚相疑,好友唾弃。

高巍几乎能预料到自己回到南京后的悲惨遭遇,可他必须回去。

燕王是反贼,建文帝才是正统,誓死,他也不会从贼!

可惜,高巍的意志再坚定,准备再充足,以他如今的外在条件,加上社会主流舆论,打死建文帝也不会相信他。越是表现得坚贞不屈,就越是可疑;越是哭诉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越让人无法相信。

众人看到的,只是一个在燕王的地盘上好吃好喝,改换门庭,反过来给前任老板使无间的伪君子,真小人。

高巍有苦无处诉,想以死明志都不可能,建文帝绝对不会让他死,否则,苦心营造的仁厚形象必将崩塌。

高巍在燕王的地盘上活得好好的,还胖了不少,回到南京却转眼没命,说是自杀,就像证明他没有投燕一样艰难。再加上高巍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喷在建文帝身上的口水绝对不会少。

人死为大。

高巍活着,他就是2臣,细作,人人得而骂之。

高巍死了,建文帝就是昏君,暴-虐-多疑,没有容人之量,更要骂之。

读书人的一张嘴一支笔,恰如武人手中磨过的刀枪,锋利无比。砍下去,刀刀见血。

在朝廷上砍完还不够,闲暇之时做几首诗,写几句词,再撰几篇话本,建文帝的昏君形象必将跃然纸上,更加丰满。

朱棣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当初建文帝派高巍来北平,几次气得他想-操-刀子砍人。现在风水轮流转,人送回去,看那个黄口小儿怎么办。

留着只能膈应自己。杀了,好名声就别想要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不良中年,被一群读书人喷唾沫骂造反,朱棣不过是掏掏耳朵,吹口气,任由你们去骂,等着江山到手,老子再和你们算总账!

换成品学兼优,心理承受能力却有点弱的建文帝,被如此口诛笔伐,不吐血也得神经衰弱。

人送回去不算,朱棣还给建文帝写了一封亲笔信,痛陈朝中奸佞当道,视太-祖高皇帝法令于无物。衙门的名称和官员品级都是说改就改,简直是大逆不道!

国朝法礼典章,均为太--祖高皇帝的心血,是祖宗之法,岂能说改就改?绝对不可以!坚决不行!

虽然皇帝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位,可朝中的奸臣仍是不少,必须扫除!

为了灭除奸臣,靖难的伟大事业必须干下去!

燕王表示,他会率领众多仁人志士,遵照太--祖高皇帝的遗训,高举靖难大旗,打出河北,打进山东,直到进入南京。

所以,皇帝不用担忧,在南京等着叔叔上门即可。

“臣一片忠心,天地可表!”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这还有下限吗?

看完这封信,建文帝没吐血,直接气晕了。

跪在殿中的高巍当即被拖了下去。

高巍奋力扑腾,两个大汉将军累得满脸是汗,只能再叫几个帮手,把高参军抬出了宫门。

气晕了皇帝,不是始作俑者也被视为帮凶,高巍很快丢掉了官位,被剥夺一切政-治-权利,关在家中闭门思过。访客一律谢绝。

以左都督徐增寿为首的燕王派,突然跳了出来,纠集起一部分官员为高巍喊冤求情。

言辞凿凿,大声疾呼:高巍一颗红心向朝廷,绝无投靠燕王之意。这是冤-假-错-案,必须平-反。

“皇帝此举,怎不令亲者痛仇者快?”

监察御史康郁成了出头的椽子。严格算来,康郁并不是纯粹的燕王派,只对建文帝采取的削藩手段表示过不赞同,还曾直言,请皇帝顾念亲亲之情,恢复周王岷王等藩王的封地,为湘王修墓,以劝说燕王罢兵。

建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更不会听取他为高巍求情的言论。

为高巍求情的人越多,越是落实了他细作的身份。

建文帝打定主意,必须坚持一回,谁劝也不听!

此举传到北平,同样拒不投降的的安6侯吴杰和前河北都指挥使张伦都产生了动摇。

高巍的遭遇给他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回到南京,当真可行吗?皇帝能怀疑高巍,难保不会疑心他们。

燕王又适时的放出郭英被除官归乡的消息,吴杰和张伦的决心顷刻间土崩瓦解。郭英都是这个待遇,同样是败军之将的自己会有好下场?

张伦还想矜持一下,吴杰却一咬牙一跺脚,跳槽!

燕王大喜,亲自把吴杰从关押的地方请出来,沐浴更衣,好酒好菜的招待,共同缅怀太--祖高皇帝时期的美好岁月,试图拉近彼此的关系。

吴杰脸色有些发白,那段岁月算得上美好吗?多少人前脚上朝后脚奔赴刑场,为了保住项上人头,他做了多少努力?

端起酒杯一仰头,既然已经决定跟燕王造反了,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既然燕王说那是美好岁月,那就是美好岁月。

喝酒!

喝醉了,不美好也美好了。

几壶酒下肚,燕王微醺,吴杰已经醉倒。

郑和来报,张伦也松口了。

燕王摆摆手,“让世子和郡王招待张指挥。”

“是。”

看着被宦官和宫人搀扶下去的吴杰,燕王捏了捏额头,大和尚的计策果真高明,放走一个没什么用处的高巍,足以让建文那黄口小儿再失人心,自毁江山。拿下山东,即使不能马上攻下南京,划南北而治,守住河北等地却绝无问题。

“来人。”

“奴婢在。”

“请道衍大师到西暖阁。”

“是。”

建文二年五月辛未,北平城外,燕军完成集结。

十余万大军列队,铠甲和兵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战马打着响鼻,略显焦躁的跺着前蹄。

此次出兵,意义非同寻常,众将不敢有一丝马虎。

为了攻城,大军携带了不少的火炮,由道衍和尚主持的地下-兵-工厂已搬到了地上,在匠户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虎蹲炮被不断改良,还造出了虎威,夺门将军等新炮。

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的火箭也被装备军中。张玉请示燕王,火箭与火铳单独成队,归入火器营中,由燕王亲自指挥。

见识过一次火器营的-操-演,孟清和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明初军队的彪悍折服。

如果不是现在的火器不够给力,时常有炸膛的危险,很难保证朱棣不会弄出一支领先世界的“现代化部队”。

饶是如此,明初的火器水平也是傲视全球,无出其左右者。

出征前,依照惯例,燕王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说。

众将士举刀高呼三声,燕王大手一挥,城头响起战鼓号角之声,大军出发。

沈瑄仍为前锋,孟清和不再押运粮草,而是负责哨骑,随时把前方探路的情况向沈瑄报告。

哨骑多由皮袍皮帽的蒙古骑兵组成,燕山后卫的蒙古骑兵有一半来自内迁的草原部落。这些壮汉加入造反队伍的目的同朵颜三卫一样,为了牛羊,为了草场。

哪怕招揽蒙古部落的主意是自己出的,看到越来越多的蒙古壮汉,孟清和也不免苦思,打到改朝换代,燕王又要打出多少白条?

草场可以赖账,牛羊怎么办?难不成再到别人的地盘去抢?以永乐帝的行事风格来看,不是不可能。想想未来可能被抢劫的对象,孟清和掬了一把同情的眼泪,遇上永乐这样的皇帝,认倒霉吧。

燕军浩浩荡荡向山东进发时,德州的李景隆很快得到了消息,立即升帐,下令召集军队。

在众人以为他终于要英勇一回,率军抵抗时,他却抄起帅印,跨-上战马,带着集结完毕的军队出城向南奔去。

敌人从北来,主帅却向南飞奔?

一头雾水的南军面面相觑,随即恍然大悟,跑路!

主帅都跑了,他们留下等死吗?

众将士立刻撒丫子随着李景隆一起飞奔,没人顾得上城中的粮食军械,此时此刻,跑路要紧。

应该感谢李景隆,至少这次他没自己跑,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奔,算得上厚道。

燕军前哨抵达时,德州已经不剩一兵一卒,彻底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