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零五章

清和 第二百零五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臣闻草原多战事,更有鞑靼太保阿鲁台以下犯上,联合鞑靼诸部,驱逐可汗鬼力赤,迎撒马尔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为可汗。”

立在奉天殿中,孟清和不能看清永乐帝此刻的表情,只凭直觉,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对将地震同北疆联系起来,天子十分满意。

既然满意,就要再接再厉。

鬼力赤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坐实京城地动因北疆战事而起,才是关键。

虽然他自己都觉得此事牵强,可开弓没有回头箭,话出口,没有再咽回去的道理。

甭管旁人信不信,总之,自己必须相信。只要给出一个理由,还是天子希望的理由,没人敢站出来喷他胡说八道。

“鬼力赤者,鞑靼可汗,向我朝称臣纳贡,受天子赐金印封诰,奉天子之命,游牧边塞。”

“阿鲁台,鞑靼之臣,得天子恩赏,却不思回报,屡有犯上为乱之心。”

“本雅失里,矫称前元宗室,密结阿鲁台,图谋鞑靼可汗之位,其心昭然!”

清朗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响,传入每个人的耳朵。

永乐帝很期待孟清和接下来的话,听得十分认真,坐在龙椅之上,身体不自觉的前倾。

右班武将中,朱能和徐增寿也是听得出神。从孟清和的话里,能嗅出某种味道,战事将起的味道。

沈瑄同朱能并列,看向侃侃而谈的孟清和,面容肃然,双眸愈发深邃。

同列朝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没出声,借着站位优势,有志一同的看向老爹,果然,双目发亮中。

左班文臣中有不少人皱眉,支持御史弹劾锦衣卫的朝臣更是脸色难看。见孟清和直接将京城地动同鞑靼内-乱-挂钩,黄淮胡广等人当即就要出列,却被杨士奇一把拉住。

胡广转头,杨士奇松开手,没出声,表情也没多大变化。可就是这几秒的时间,孟清和悍然抛出了杀手锏。

“数日前,臣夜观天象,见有木星犯诸王星,未几,草原传报,鬼力赤为阿鲁台驱逐。旬几,京师地动,首在城北。足可见,此乃上天示警,为北疆之祸矣!”

一番高论,有理有据。结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孟伯爷放出一颗惊雷。

南京地动和天子,和朝中诸公都没有关系,天象和事实证明,是北边出事了!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得天子亲封,虽不享朝廷俸禄,级别也相当于“藩王”。如今,这位“藩王”却被赶下可汗位,带着手下四处逃命,鞑靼还放出消息,要拥立本雅失里做可汗,分明是有“犯-上-作-乱”之嫌!

撵走领了朝廷敕封的鬼力赤,拥立本雅失里,经过大明同意了吗?

鞑靼内部事务?

呔!鞑靼早向大明称臣纳贡,继承汗位怎么能绕开大明天子,自作主张?

分明是藐视朝廷,无视天子,找揍!

京师地动,定然也是上天看不惯鞑靼此举,给朝廷提醒,草原上的邻居不老实了,必须好好沟通一下。

尽管地动在金陵,鞑靼部落在草原,孟清和的话仍很有说服力,赫然将两者捏在了一起。

“臣请陛下,以国朝之威,肃草原之事,抚天下万民!”

既然地动的原因找到了,就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天子计划北巡,无疑是个好机会。不需要调动大批边军,只需调动大宁,宣府,甘肃等地的部分官军,到草原上溜达一圈,足够给以震慑。

再不悔改,奉皇命自助游的官军,人数定然要翻倍。届时,旅游路线发生变化,不小心和当地居民产生-摩-擦,造成任何后果,大明概不负责。

“臣请陛下,听万民之请,平北疆之乱!”

话落,孟清和跪地,顿首。

一片丹心,为国为民,天地可表。

沉默,良久的沉默。

武将不说话,自成国公定国公下数,已然被兴宁伯的大手笔震惊。这是要在朝鲜之后,继续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旗,发兵草原,征沙漠?

文臣一样不说话,六部六科,御史翰林,集体瞠目结舌。兴宁伯的口舌之利,心思之敏捷,再次出乎众人预料。

武将,勋贵?

向以捕风捉影为己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言官,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有这份本领。

浮石沉木,颠倒黑白,相差十万八千里都能扯到一起,简直比做出锦绣文章的定国公还要打击人!

不是没人想出言驳斥,可理由呢?

夜观天象属不务正业?

朝堂上还立着有神棍嫌疑的兵部尚书,就不许兴宁伯有点业余爱好?何况,兴宁伯的师傅可是姚广孝!有他做师傅,还有什么不可能。

鞑靼内部-动-乱-不关大明的事?

谁敢这么说,不用孟清和驳斥,永乐帝会先伸出大脚,直接踹飞。

就这么认了?表示兴宁伯说得对?

憋屈啊!

明摆着是胡说八道,却找不出更好的理由反驳。弹劾锦衣卫的御史互相看看,尚未提出的后半部分计划,明显要胎死腹中。

自己提出的理由,虽说更有事实依据,但在兴宁伯的“胡说八道”跟前,直接被比成了高大上脚下的矮穷挫。

关键是,兴宁伯先提鞑靼内乱,再提天子北巡,话里话外主张发兵草原,合了天子的心思,也符合勋贵武将甚至是部分文官的利益。

征讨安南,让许多人尝到了甜头。

土地粮食人口一步到位,广西云南接连开了互市,不起眼的凭祥县,更成为西南有名的商队集散地。不提武将,便是文臣,也有不少在购买土地和各种交易中得利。不出意外,起了战火的朝鲜将成为第二个安南。

如今,兴宁伯联系京城地动,以鞑靼汗位更迭为由,提议发兵草原,奉天殿中群臣,已有不少起了盘算。

比起可能在北疆获取的利益,锦衣卫的事,稍后再议?

朱棣高踞龙椅之上,将群臣的表情尽收眼底,看向的孟清和的目光愈发和蔼。

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出列附和孟清和的提议,永乐帝就能当场拍板,立刻下旨。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有人站出来了。却不是武将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户部尚书夏元吉。

“兴宁伯所言,臣附议!”

这个发展太出乎预料,朱棣也不免愣了一下。

很快,更让他惊讶的事情发生了。

继续户部尚书之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先后出列,支持孟清和的提议。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没有表示支持,却也没出言反对,沉默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六部天官,三位立场鲜明的支持孟清和,犹不甘心的两名御史瞬间风中凌乱。是他们没睡醒,还在做梦?

三名尚书表明态度,孟清和并没太过吃惊。

不提其他,单是“利益”二字,足以撼动人心。

沈瑄没有第一个出列,他只需站在这里,就是给了孟清和最大的支持。

成国公也没有当众表态,毕竟国公身份特殊,如果两位国公都站出来,很容易引起文臣-反-弹。文武不两立,为反对而反对,不是笑话。

徐增寿和张辅却没有这样的顾忌。

前者是皇帝的小舅子,自然一切以天子的利益为基准,以皇帝之意为准绳。

张辅在安南立下大功,但有沈瑄朱能在前,并未马上列入武将第一梯队,作古的老爹张玉才够资格同两人并列。

徐增寿和张辅先后出列,朗声道:“臣附兴宁伯之议!”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表明立场,旗帜鲜明的支持孟清和。

情势一面倒,即使有人跳出来反对,也掀不起任何浪花。

朱棣顺应群臣之意,下诏,将京城地动直接和鞑靼-内-乱-挂钩,并向鞑靼派遣使臣,敕谕完者秃王本雅失里和太保阿鲁台,郑重表示,草原上的事,朕已经知道了。鬼力赤得朕亲封,不提前打招呼就将他撵走,是扫了朕的面子,朕很生气!

不过,朕也不是不讲理的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一力追究责任,难免伤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朕决定网开一面。

“如能幡然悔悟,负荆来归,定加以封爵,厚以赐赉,俾于近塞择善地以居。若为下人所惑,图可汗之虚名,虽祸机在前有不暇顾,可以安南之鉴!”

威胁完毕,不忘补充一句“朕爱人之诚同于皦日。”

翻译过来,朕向以宽厚待人,以诚推人。想安稳的放牧过日子,就老实的接待朝廷使臣,学习鬼力赤,向明朝称臣纳贡。否则,朕另派人上门,就不是有话好商量了。

敕令当殿拟定,当殿宣读。

最后一个字读完,无论文武都有同样的观感,天子是铁了心要到草原上烧帐篷。这样的一封敕谕送出去,心不宽的八成会直接气吐血。

任务完成,孟清和回到五官队伍中。接下来的事,不需要他再出头,自然有朝臣完善补充。

不过,让他没料到的是,永乐帝不只想借机收拾了鞑靼,还想顺便将迁都一事完全定下。

“朕北巡之后,欲在北京天寿山修建长陵。”

此言一出,奉天殿中顿时一静。

在北京修陵?

华夏自古重身后事,帝王多生前开始修建陵墓。朱棣提出在北京修陵,无疑给出一个讯号,他下定决心迁都,谁反对也没用!

朱棣几次三番表明决心,反对的朝臣仍是占了多数。

迁都是大事,虽然天子下令北京行部建造皇宫,规划京城,南京的大多数官员仍不愿迁王北方。为了让天子打消主意,太--祖遗训都被搬了出来。

“臣请陛下三思!定都金陵乃高皇帝决议,迁都一事关系重大,还请陛下陛下慎重考虑。”

孟清和蹙眉,看向说话的官员,绯袍上绣云雁补,束金荔枝腰带,三品文官。看他在左班的位置,应该在吏部供职。看面相,正是不惑之年,以文官的品级,称得上年轻有为。之前没见过,难不成,是新提拔上来的?

不过,再有能力,这个时候出言反对,都是主动为官-途设置障碍。不见站在他前边的众位都没出声?明显在等着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做出头椽子。

意外的,永乐帝没有发怒,而是沉声道:“朕欲迁都,卿以为出自何心?”

“臣……”

“不明白?朕告诉你!民有家主,朝有国君。一家之主,当立身持正,担一姓之责。一国之君,当抚育万民,以身卫国。朕继大统,承高皇帝遗训,居金陵之腴,时刻不忘北疆之险。鞑靼虽已称臣,然-狼-子-野-心不灭,窥伺我中原之地。瓦剌同为异族,秋肥虏壮之时,多兴兵来犯。北疆边卫军民,苦其久矣。”

出言的反对迁都的朝臣,面现羞惭,讷然不语。

“朕舍锦绣膏粱之地,迁都北京,誓以身守国门,护我大明万千子民!”

群臣震撼。

哪怕知道后世历史,知道后世人对永乐帝的评价,在这一刻,亲耳听到永乐帝道出的一番话,仍是热血上涌,豪情顿生。激动之余,仍不忘,当下正是刷好感的最佳时机。

打定主意,拉着身边的张辅一同下拜,“陛下圣明!”

张辅一时没反应过来,动作慢了一拍。直到孟清和喊出万岁,才猛然回神,用比孟清和更大的声音,高喊万岁。

随着成国公,定国公,淇国公,武阳侯等纷纷下拜,反对迁都的朝臣瞬间了悟,大势已去。

武将表态,文臣不能许久站着。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震耳的万岁省中,跪地,顿首。

迁都之事,就此一锤定音。

朱高煦和朱高燧很激动,对老爹的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

霸气侧漏的永乐大帝端坐龙椅,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在暗爽,这种感觉,当真是无比的舒爽。

敲定迁都一事,户部上奏京城赈灾。

夏元吉表示,户部不差钱,就是差点粮食。交趾运来的粮食,部分补充给了边军,又分出一批运往征讨朝鲜大军,眼瞅着陛下又要北巡,随时可能征沙漠,粮食当真不够用。

原本,这事和孟清和没多大干系,偏偏夏司徒一边表示粮食不够,一边瞄向孟清和。一眼接一眼,想说是错觉都不可能。

孟清和无语,户部没粮,看他作甚?

夏司徒表示,以兴宁伯的聪明才智,会不晓得他是什么意思?刚刚他可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兴宁伯的,礼尚往来,总该有点表示。

孟清和转开视线,他没看到,什么都没看到!

夏司徒毫不气馁,继续瞄。

几分钟过去,孟伯爷终于撑不住了,不能自己出面,干脆凑到张辅耳边,低声道:“张兄,能否帮小弟一个忙?”

被兴宁伯叫哥,张辅受宠若惊。

定国公似有觉,转头,冷眸扫过,新城侯喜色尽褪,只余惊吓。

孟清和也没办法,谁让国公爷距离较远,不具备扔牌子的条件,只能就近请张辅帮忙、

“侯爷,是这样……”

简短说明,张辅意动,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列,高声道:“启禀陛下,臣愿捐粮五十石,做赈灾之用。”

五十石,对比张辅的俸禄,委实不多。但有他起头,6续有朝臣品出味道,接连表示愿意捐粮。

百石不多,十石不少,一石也是心意。

一斗……这太少了点。

朱高燧很大方,直接喊出两百石。朱高煦更大方,两百五十石。

兄弟俩都是有钱人,抛除外快红利,每年的禄米就有一万石。相比之下,几百石粮食,绝对的毛毛雨。

朱棣抚须点头,儿子没落老子面子,很好!

孟清和默默垂首,两百不够,三百也好,怎么偏偏就出了二百五这个神奇数字?

锦衣卫北镇抚司内,杨铎身着大红锦衣,腰佩鸾带,正在翻阅公文。

纪纲大步走到堂外,表情中透出控制不住的喜色。

“卑下纪纲,求见指挥!”

“进来。“

待纪纲走进堂内,行礼起身,杨铎抬起头,见他满脸喜色,奇怪问道:“何事?”

纪纲压低了声音,将早朝上发生的事,巨细靡遗报知杨铎。

“亏得兴宁伯,不然弟兄们都要惹上麻烦。”

兴宁伯?

杨铎敛眸,嘴角勾起一丝笑纹。锦袍映衬下,竟带着一抹-艳-色。

“纪同知。”

“卑下在。”

“顺天带回来的人,不必再留着了。前往贵州的人,也该动身了。”

语调没多大起伏,笑容仍挂在嘴角。

六月天中,纪纲却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哆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