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二百零四章

清和 第二百零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永乐六年六月壬戌,夜-色-中,南京城北突发轰鸣之声,地动山摇,火光瞬间照亮天空。

崩裂声中,整条街道从中裂开,像是巨-兽-张开的大口。

房屋成排塌陷,百姓被巨响惊醒,许多人身上只着中衣从屋中逃出,在地动中,站都站不稳,满脸的惊惶。有-赤-着膀子,满脸尘土的汉子,逃得一命,却不见妻儿老母,顾不得脚下的晃动,爬也要爬回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屋。

“娘!”

“爹!”

天色渐亮,脚下的震动也渐渐停了。

城西火药局内,大使和副使满脸焦急,指挥着匠户和军丁查看存储火药的仓库。

“危险!快让开!”

装着火药的罐子被突然掉落的瓦石砸碎,擦撞起火星,轰的一声,火光充天。距离最近的数名匠户瞬间发出惨叫,捂着脸颊胳膊,倒在地上痛苦的翻滚。

“快灭火!”

大使和副使心急如焚,若是仓库起火,整个火药局都得赔进去!

“快啊!灭火!”

饶是两人喊哑了嗓子,爆-裂声仍不断响起。虽然库中存放的火药不多,火势起来,仍无法扑灭。

熊熊烈火开始蔓延,受伤的人越来越多,大使和副使不得不带人逃出,火药局很快陷入一片火海。

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分别遣人前往城中各处,灭火是其一,救人更为重要。

锦衣卫南北镇抚司灯火通明,杨铎策马,亲自率人前往城北。

自永乐元年,应天十八府,河南山东等地,地震,大水,、和蝗灾轮番出现,受灾百姓不知凡几。

幸亏国库和天子内库充裕,铜钱堆成了山,又有大宁等地丰产,朝中地方多有能臣,赈灾善后处置得当,即便有损失,到底没有出现大批的流民。

如今,地震发生在京城,天子脚下。稍有不慎便会流言四起。追究下来,不知又会有多少人头落地。

钦天监监正和监副连夜被召入宫,可以想见,今夜,整个京城都将不眠。

定国公府内,地面刚有颤动,孟清江便被惊醒,抓起外衫,跑出客房,迎面遇上了府内护卫。孟清义只比孟清江慢了一步,虽未从军,十余年的草原生活,让他比寻常人更能预知危险。

两人都惦记着孟清和,顾不得脚下不停的晃动,直奔后堂。

孟清和是被沈瑄从厢房里抱出来的,身上裹着一条薄-被,显然还有些迷糊。

沈瑄抱得自然,护卫和长随也很淡定,孟清江和孟清义却僵在了原地。即使晓得孟清和同沈瑄的关系,两人仍不知该作何反应。

直到震动停歇,冰冷的目光刺在身上,差点被国公爷外放的煞气冻僵,孟清义才咳嗽一声,表情略微正常了些。孟清江却继续僵着不动。再次证明,论心理承受能力和神经强悍程度,孟清和一家都非常人所及。

半梦半醒,孟清和在沈瑄怀里打了哈欠。

“国公爷?”

不是他神经太粗,没有风险意识。实是不小心撩拨了虎须,被国公爷正法,累得动动手指都难。勉强能睁开眼睛,已经称得上是奇迹了。

“无事。”沈瑄单臂托着孟清和的腿,让他趴在自己肩上,腾出一只手,拍拍孟清和的背,“继续睡吧。”

孟清和又打了和哈欠,或许是被拍得太舒服,知道不是睡觉的时候,还是止不住眼皮打架,只能环住沈瑄的肩颈,强撑着没再睡过去,想清醒的思考,却着实有些困难。

护卫在侧的亲卫长随都是眼观鼻鼻观心,背对国公爷和孟伯爷,腰背挺直,做大义凛然状。

唯二在状况外的,也被国公爷的煞气冻住,出不了声音。

地动停后,高福和周荣分别带人查看过府内各处,向沈瑄回禀,“除有两处厢房损毁,无人伤亡。”

沈瑄点头,晃动停后,等了许久,不再有地动迹象,远处的火光也渐渐熄灭,令府内众人各司其职,抱着孟清和又回了东厢。

房门关上,周荣咧咧嘴,“散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高福一向不喜多言,和周荣打了招呼,率领伯府亲卫又回了中堂。

孟清义和孟清江被长随送回客房,两人的表情都有些飘忽,不约而同被门槛绊了一下,险险摔倒在地。

东厢内,躺在榻上,孟清和反倒睡不着了。

单手撑头,看着躺在身边的沈瑄,说道:“国公爷。”

“恩?”

“我同你一起上朝。”

沈瑄睁开眼,漆黑的眸子,清晰映出了孟清和的面容,“为何?”

近些时日,孟清和一直留在国公府养病。汉王世子的授课停了,五军都督府递了条子,早朝和晚朝自然就免了。

“地动之后,天子定会求直言。”孟清和躺下,捏了捏胳膊,有些麻,大脑却更加清醒,“我有点担心。”

“担心?”

沈瑄先是惊讶,随即了然,弯了嘴角,托起孟清和的后颈,俯身,堵住了他的唇。

许久,在孟清和的耳根发热,脑袋又开始模糊时,才被放开。

“十二郎可是担心瑄?”

气—喘—匀了些,孟清和没好奇的哼了一声,扯开沈瑄中衣的领口,狠狠就是一口,磨牙!

古时天灾,往往会同帝王和大臣紧密关联。

要么天子失德,要么朝中出了奸佞,上天示警。总之,必须要给出个说法。

自班师回朝,定国公太过高调,朋友没交到一个,敌人却立了一排。尤其朝中的士大夫,几乎被打击个遍。孟清和时常会想,自己和沈瑄一起出现,到底谁拉的仇恨值更多些。

京城地动,天子定然要求直言。届时,很难保证不会有人借题发挥。只要有了出头的椽子,攻讦沈瑄的声音定会一浪-高过一浪。理由现成的,杀孽太多,有伤人和,

天子出面弹-压?坚持真理,直接喷回去。

继续弹-压?好,不在定国公身上找毛病,迁都北京的事情必须讨论一下。

孟清和上朝,不求把可能找茬的都拍回去,至少能分担一下火力。

“不是杞人忧天。”半撑起身体,看着沈瑄散开的领口,孟清和费了相当大的力气,才没再咬下去,“总之,有备无患。”

他相信,真有起刺的,成国公武阳侯等人也不会放着不管。但要和士大夫们摆事实讲道理,总是弱了一截。

听完孟清和的解释,沈瑄脸上的笑意加深,单手扣住孟清和的背,将人重重的压进了怀里。

“十二郎的心意,瑄知晓。”

温热的气息拂过发顶,孟清和动了动,却被扣得更紧。有力的心跳声回响在耳边,干脆伸出双手,环住了沈瑄的腰。

按照孟伯爷的想法,自己的人,当然要自己护着。不只护着,还要护住。谁敢起幺蛾子,直接巴掌扇过去,顺便补上两脚,让对方晓得,花儿之所以这么红,不是没理由的。

“时辰还早,再睡一会。”沈瑄放松了力气,一下下抚过孟清和的后颈。

“恩。”孟清和含糊的应了一声,“时辰到了,一定要叫醒我。”

“自然。”

修长的手指--插--入乌黑的发间,漆黑的眼眸似不见的深潭,眸光凝处,好似看着藏于心中的珍宝。

抓住了,攥紧了,捧住了,再不会放手。

心中惦记着上朝,孟清和并没有睡实。沈瑄起身时,也顺势睁开了双眼。

长随送来热水青盐,洗漱过后,简单用了些粥和点心,换上朝服,一同出了国公府。

一路上,遇上早起的同僚,互相见礼,基本都是沈瑄在中,他人立在两侧。孟清和是从一品武官,爵位却不高,遇上侯爵国公也得让路,先抱拳行礼。

“兴宁伯可好些了?”

徐增寿几次上国公府蹭饭,加上多次帮忙,同孟清和也算有了交情。对这位国舅爷,孟清和抱持的态度是,不一定要友情深厚,却绝不能交恶。寻常的交个朋友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谢侯爷关心,下官尚好。”

寒暄两句,孟清和便闭口不言。徐增寿转向沈瑄,声音不高,只道:“上朝时,当心些。”

孟清和听得真切,不免庆幸,今天来上朝果然是对的。徐增寿不会平白无故提醒沈瑄,他定是同自己一样,预测到今日早朝不会太平。

自己完全是推测,武阳侯八成是得了确切的消息。

徐辉祖在北京练兵,魏国公府和武阳侯府在京中的势力便全部交给了徐增寿。自国朝开立便扎根京城,树大根深的魏国公府,提前知道些消息,并不奇怪。就算天子晓得了,也不会生出过多猜忌。

“多谢武阳侯。”

“你我何必见外?”徐增寿笑道,“不过,若真心感谢,叫声舅舅如何?”

沈瑄不语,半米之内,温度骤降。

孟清和很想策马走远些,到底没敢。

每次遇上武阳侯,都要提起这茬。这位果然心宽,完全不担心哪天国公爷忍无可忍,请他到演武场切磋一下。

沈瑄周身的煞气越来越明显。徐增寿终于停止了“亲情”轰炸。

距离宫门尚有百米,朝臣便需下马,整理朝服,步行前往奉天门。

门前当值的是锦衣卫。

指挥使杨铎不在,悬巡夜铜牌的是锦衣卫指挥同知纪纲。

见到孟清和,纪纲略微颔首,并未上前搭言。

孟清和不以为意,反倒觉得,一段时日不见,纪纲行事又谨慎了许多。但比起杨铎,还是多少差了些火候。

未及,宫门大开。

群臣分为文武两班,6续进入宫门,踏上金水桥。

虽有太子少保的荣誉头衔,站位时,也要按照武官品级,孟清和跟在新城侯张辅身后,一边走,一边瞄了两眼文官队伍,重点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位的神情都带着些跃跃欲试,今天的早朝,定然会相当热闹。六科给事中离得远了点,暂时观察不到。不过想也知道,千载难逢的机会,绝对少不了这些给事中。

得出结论,孟清和暗自琢磨,早朝上,一旦有人起刺,自己该如何应对。

无论如何,必须拦在沈瑄之前。说不准,能借此机会,为自己计划做的事情铺路。

打定主意,孟清和定了定神,整个人都变得沉稳起来。

群臣进-入奉天殿,乐声起,四鼓过后,一夜没睡的永乐皇帝坐到了龙椅之上。

“跪!”

礼官的声音在乐后响起,孟清和随众人下拜,垂首敛眸,让人辨不出任何情绪。

如孟清和所想,永乐帝当朝宣布,因京城地-震,求直言。

以朱棣的性格,自然不会说,上天降下灾祸是他这个皇帝没做好。如果哪个胆大的敢把这件事往他身上扯,不拍板子也要离开中-央,下放边区。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劳动改造。

“诸卿可直言,于社稷有益者,朕定然采纳。”

潜台词,考虑好了再说话,否则后果自负。

永乐帝话说完,奉天殿中一片寂静。

换成建文朝,天灾发生,皇帝肯定要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做一下自我批评。可龙椅上这位明显不这么想,也不打算这么干。因地动求直言,都要提前定下基调。

大多数朝臣心中没底,都不打算先开口。

几名御史和给事中眼中却闪过喜色,天子此举,更利于他们的计划。

既然如此,还等什么?

出列,直言!

“启禀陛下,臣有奏。”

孟清和抬头,顺着声音看过去,视线落在说话者头戴的獬豸冠上,嘴角掀起一抹冷笑,果然是御史先发难。

不过,御史直言的内容却和他预想的完全不同。

“臣参锦衣卫指挥使杨铎,用心刻薄,不明政体,用同知纪纲,千户李实等为羽翼,诬陷忠良,刑--讯-良民,无视太--祖法令,矫释圣意,抓捕僧侣,肆意妄为,致死民怨沸腾,上天示警。臣请陛下,下杨铎,纪纲,李实,庄敬等人狱,以明圣德,抚天下黎民之心!”

话音刚落,立即有数名朝官附和,誓要将杨铎的罪名坐实。

言官发力的方向竟是锦衣卫?

愕然之后,深思片刻,孟清和悚然一惊。

之前,永乐帝下诏清查天下寺庙,朝中闹腾了两次,很快平息。如今又被提了出来,同天灾联系到一起。朱棣再铁-血,手腕再强硬,也不能不有所顾忌。

文臣同锦衣卫势不两立,武将虽对锦衣卫有所改观,涉及到天灾,也未必会帮锦衣卫说话。出言的御史是看准了这点,才将矛头对准了杨铎。

握紧朝笏,孟清和咬牙。

是他想差了,再同沈瑄势不两立,也要顾忌沈瑄的身份和国公府的势力。位列朝班的可以是愤-青,是奸佞,却不会是傻子。

有更好的靶子,没人会去鸡蛋碰石头。

锦衣卫的名声本就不好,将-炮-口对准锦衣卫,即使不能成功,也会博得一个“好”名声。这个时候,谁站出来为杨铎说话,立刻会被泼上一身脏水。

不过,旁人可以明哲保身,孟清和却不能犹豫,更不能坐视不理。身为锦衣卫之友,就算被泼墨汁,也必须站出来说话!

明面上,御史弹劾的是锦衣卫,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可实际上呢?

清查寺院,核实僧侣,执行者是锦衣卫,主意可是他出的。陷害忠良,抓捕良民,明显也意有所指。

孟清和可以确定,如果他不站出来,恐怕永乐帝会第一个对他失望。

别问他为什么如此肯定,直觉告诉他,必须站出来。哪怕将炮火引到自己身上,也必须这么做。

一旦杨铎被“打倒”,他绝对会是下一个。

朝臣接二连三发言,朱棣的眉头越皱越深,脸色也越来越黑。

孟清和终于迈步出列,朗声道:“陛下,臣有奏。”

见兴宁伯出列,正慷慨激昂中的几位顿时脸色一变。

永乐帝的眉头却是一松,道:“讲。”

同言官们在锦衣卫的罪名上争论,是最笨的办法。想快速解决问题,必须将众人的视线转移开,孟伯爷已经有了腹案。

“臣启陛下,自陛下得继大统,励精图治,仁德载厚。政治清明,四夷咸服。百姓食得继衣得暖,均赞颂,河清海晏,国出圣君。臣以为,天降灾祸定非我朝之故。”

一番话,完全是在拍-龙-屁,还拍得相当有水平。

朱棣脸不黑了,殿中也无人出列表示反对。谁敢反对,无异于说今上不是圣君,活够了不成?

成功拍过-龙-屁,孟清和话锋一转,“臣以为,此次京城地动确为上天示警,然警示之地实在北疆!”

北疆?

京城地动,竟然也能和北疆扯上关系?

群臣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孟清和是如何将话题扯这么远。

龙椅上的永乐帝却是神情微变,手指一下下敲着龙椅,似明白了什么,扫过御史,眼神冷如数九寒冬。看向孟清和,目光却变得愈发亲切。果然老爹说得对,遇事,还是自家人靠得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