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八十三章

清和 第八十三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9:07 来源:笔趣阁

铁铉的诈降之计彻底激怒了燕王。

济南城下,黑洞洞的炮口张开,燕军士卒依次将火药泥土和铁球装入炮口,随着一声声巨响,济南城遭受了第一波火炮的洗礼。

地动山摇,声震云霄。站在百米外,仍能感受到大炮发射瞬间掀起的热浪。

这就是火器的威力。

真定城下,北平城外,燕军与南军都曾大规模使用过火炮。在济南城外的轰鸣的大炮,一半是南军友情赠送,包括火药和铁球,大部分都是从德州的库仓里搬出来的。

如果道衍在此,十有八-九会双手合十,再给李景隆发一张好人卡。

送人送炮送粮,慷慨无私,一枚铜板都不要,还有比曹国公更好的人吗?

炮声轰鸣,城内城外完全是两种心情。

济南城的守军躲在工事中,捂着耳朵,一声接一声的骂着燕军不是东西,生儿子没xx。

燕军多日的郁闷得以发泄,若非担心炸膛的危险,火炮声会更加密集,飞到城墙上的铁球至少将多出一倍。

渐渐的,城头的守军撑不住了。

头晕耳鸣,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恐惧油然而生,士气更是一落千丈。

两军对战,正面交锋,生死不过是瞬间的事。狭路相逢勇者胜,如今的情况是,燕军根本不给守军相逢的机会。

互砍?没兴趣。直接用铁球砸才过瘾。

打不下济南?那就轰下来!

呼啸声中,一枚铁球越过城头,砸塌了一处防守工事,躲在里面的守军全部被埋在了木头和砖石之下。大火瞬间燃起,带着一股焦糊的味道,令人作呕。

距离最近的守军,直愣愣的看着眼前一幕,惊恐的不停后退,被断木绊倒。

又一枚铁球飞落,鲜血飞溅。连一声惨呼都没有,士卒被碾压成了碎末。

燕军炮击的间隙,铁铉亲自走上城头,一队士卒跟在他的身后,每两人抱着几块木牌,冒着被铁球和飞矢击中的危险,依次将木牌悬挂在城墙之上。

士卒大多不识字,木牌上写了什么,只能靠猜。

木牌悬挂完毕,铁铉没有听从属下的劝阻回城,坚持留在城头之上。俯视城外的燕军,他倒要看看,燕王是否敢继续开炮!

燕军注意到城头的异常,看到守军挂出的大木牌,察觉到情况不对劲,立刻飞报燕王。

神情复杂的看着那些木牌,孟清和叹息一声,果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见士卒仍要继续填装火药,连忙说道:“等等,先别开炮,等王爷下令!”

未及,大营中奔出一队铁骑,为首者正是朱棣。

看到城头悬挂的木牌,朱棣顿时脸色铁青,牙齿咬得咯吱作响,声音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一样,“铁铉!”

城头之上,更多写着“太-祖高皇帝神牌”的木牌被悬挂出来。

城下,震耳欲聋的炮声再未响起。

燕王脸色阴沉,黑似锅底,众将的神情也相当难看。没人想到铁铉会玩这手。

这算什么?聪明睿智还是阴险狡诈?

燕王手按长刀,恨不能马上冲进济南城,将铁铉大卸八块。

挂出洪武帝的排位,就算明知是假的,燕王也不敢继续开炮。炮声一响,奉太--祖高皇帝遗训起兵靖难立刻会成为一个笑话!

铁铉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捻须,俯视城下,神情中带着蔑视。

冷哼一声,有能耐,开炮啊!

一旦损坏这些木牌,燕王起兵的理由再站不住脚。什么藩王靖安清君侧,分明是乱臣贼子,天下人皆可诛之!

燕王头顶冒火,却不敢真的蛮干,燕军士卒只能将火炮推回去。

城头的守军立时欢欣鼓舞,看着城下的燕军,乘兴破口大骂,声音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多样,骂得燕军额头暴起青筋,各个想抽—刀子砍人。

沈瑄按刀骑在马上,遥望济南城,眼眸微眯,突然开口说道:“孟同知。”

“卑职在。”

“此法似曾相识。”

黑色的眸子望过来,孟清和忍不住头皮发麻,干笑两声,“卑职……里中曾使用此法,将朝廷军队挡在了屯外。”

“是你所想?”

“……是。”

“可有破解之法?”

“回指挥,卑职也想过,着实没有太好的办法。”

如果火炮给力,可以避开城墙直接轰门。

奈何受条件所限,现阶段的火器准头实在不敢恭维,一般都是指南打北,指东打西。瞄准地上的野猪,五成可能打下天上的飞鸟。

排队枪-毙怎么发展起来的?究其根本原因,准头不够,人数来凑。

所以,集合火炮轰炸城门,不可行。

继续攻城只能用人命去拼,战斗又会回到持久拉锯的节奏。

孟清和的话没能让沈瑄的神情放松下来,握紧马缰,遥望济南,神情更显凝重。

将近四个月的攻城战,近乎耗尽了燕军的士气。虽然粮草不缺,拼死攻城却对燕军相当不利。死伤的人数过多,很可能引起士卒的哗变。

围而不攻,将守军困死城中?更不可能。

山东不是河北,燕王仅占据德州一地,其余都在朝廷手中。不只是进攻,连撤军都要冒着相当大的风险。

铁铉的出现,向朱棣证明,朝廷中有李景隆这样的草包,同样有悍不畏死的官员。

平安和徐辉祖都是武将,能与朱棣战得旗鼓相当并不稀奇。铁铉是个文官,却能在朱棣的猛攻下保住济南,相当于狠狠在朱棣身上捶了一拳。

骨头没碎,也没伤及五脏六腑,脸面却被踩在地上,顺便跺了两脚。

燕王异常的愤怒,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升起王帐,召来众将,一起商量现在该怎么办。

炮不能打,继续攻城损失太大,撤退……燕王不说,没人敢提。

张玉沉默着,朱能的大嗓门也哑火了,谭渊一向不是出谋划策的人才,郑亨陈晖等人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沈瑄没出声,孟清和自然也老实呆着。万一燕王想起他借鉴过铁铉的办法,迁怒怎么办?

王帐中一片寂静,燕王嘴里发苦。

征战二十余载,麾下铁骑令北元闻风丧胆,如今竟被一个不通兵事的书生挡住,何其可笑!

帐外,巡营的士兵燃起火把。

帐内,燕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众人的额头开始冒汗。

突然,营中传来一阵嘈杂,燕王的怒火终于爆发了,猛的一拍桌案,“郑和!”

“奴婢在。”

燕王厉声喝道:“何人敢在营中喧哗?军法处置!”

“遵令。”

郑和领命,一脸的气势汹汹,被他逮住,至少二十军棍。

片刻之后,军棍没打,郑听事又脸色古怪的回来了。在朱棣发火前,躬身说道:“禀王爷,并非营中喧哗,实是事出有因。”

“事出有因?”

“奴婢听闻,有一小旗发现南军的探子,领数名兵卒追到济南城下,正在与守军……”顿了顿,郑和似乎有些牙疼,“争执。”

这是文雅的说法,实际上,双方正在扯嗓子对骂。

朱棣眉头皱了起来,众人也是面面相觑。孟清和眼珠子一转,谁有这个胆子?

济南城下,纪纲举着火把,一边骂一边注意身后的动静,听到马蹄声,立刻精神百倍,“弟兄们,成败在此一举,继续!”

顿时,双方的骂战进一步升级。

守军胆子再大,也只能问候燕军的祖宗十八代,打死不敢沾上朱棣一星半点。问候燕王的祖宗就是问候皇帝的祖宗,哪个不要命了才敢这么干。

纪纲则不然,他完全没有这个顾忌。铁铉的所有亲属全被他问候了一遍,铁铉本人更是未能幸免。

同样是读书人出身,纪纲自然知道读书人最在乎些什么。在他口中,铁铉三岁踹寡妇门,五岁挖绝户坟,八岁写-淫-词-艳-曲,十岁和风-化场所的工作人员结下了超友谊关系。考试作弊,贪污受贿,更是不胜枚举。

纪小旗骂得酣畅淋漓,城头的守军一片愕然,跟着纪纲的燕军兵卒也瞬间呆滞。

莫非是亲眼所见?不然,怎能将铁方伯六岁偷看隔壁小媳妇洗澡的过程形容得如此详细,如此活灵活现?

纪小旗骂得太过投入,没留意是谁塞给他一只喇叭,对着喇叭,声音顿时放大数倍。

铁铉早年的英勇事迹也被放大数倍,清清楚楚的传进了众人的耳朵,一点不打折扣。

递完喇叭,孟清和任务完成,退后一步,不愧是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颠倒黑白罗织罪名的能力,普通人拍马也赶不上。

自叹弗如啊。

上官被骂得狗血淋头,城头的裨将自然不能坐视,立刻带头驳斥。

挣扎和驳斥都是徒劳的。

前读书人,未来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口才非一般人可比。有了喇叭,声音更是稳稳压过对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胜负毫无悬念,纪纲大比分获胜,守军扯破了嗓子也是惨败收场。

虽然手段不入流,到底是出了一口恶气。

纪纲跪在燕王马下,哑着嗓子,捶着胸口,抱着马腿,发誓为燕王肝脑涂地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卑下不才,愿为王爷赴汤蹈火。”

朱棣的心情不错,甩了一下马鞭,让纪纲起来。

第一眼,他就看出纪纲是个小人。但小人有小人的用处,有些事只有小人能做,也只有小人能够做好。

用得好了,不过当养着一条狗。给几块肉骨头,随时能放出去咬人。如果哪天这条狗不听话,一刀杀了也没什么可惜。

回营后,纪纲越级被擢升为百户,仍在陈晖麾下听命。同袍看纪纲的眼神变得很不一样,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竟然有这份本领。

陈晖对纪纲这样的人并不感冒,便是得了王爷的夸赞,也不过是个谄媚佞幸之辈。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便是武将,看人也是极准。

对此,纪纲一点也不在乎。他的目标远不是一个百户能够满足。哪怕手段用尽,哪怕被万人唾骂,全都无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转投燕军为的就是出人头地,他渴望权利,他要站得更高!

燕王出了一口恶气,铁铉却喷出了一口老血。

纪纲的确抓准了他的脉门,对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名声更重要?

众口铄金,一夜之间,济南城内竟也流传开了铁方伯早年的各种“趣事”。这样没有根据的流言荒谬至极,却无从解释,越解释越黑。

若有哪个好事的言官闲着没事参上一本,铁铉百口莫辩,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依靠坚强的意志,铁方伯顶住了流言,始终没有倒下。

燕军又在济南城下耗费了半个月时间,始终寸功未尽。铁铉和盛庸趁机派出小股士兵不断袭扰,五次里总有一次能得手,让燕军防不胜防。

不能继续打下去了。

燕王决定退兵,道衍及时送上了梯子,言“大军疲惫,请王爷暂还北平以图后举。”

这封信来得太及时了,燕王马上召集众将,宣布回师北平的决定。

将领们同时抱拳,道:“王爷英明!”

没有谁突然脑袋发抽,在这时唱反调。济南打不下来只是暂时的,保存实力卷土重来,必下此城!

燕军6续开始拔营,十几万大军的行动自然瞒不过城内的守军。

“燕逆要退兵了!”

铁铉同盛庸合计,在燕军退兵的途中进行追击,无法一举歼灭,也不能让敌人撤退得太过顺利。

见铁铉咬牙,一副仇深似海的样子,盛庸表示理解,任谁被泼了一身的脏水都没法淡定以对。

“方伯,燕逆小人伎俩不必在意。本官和同侪深信方伯是身正的君子。”

铁铉感动了,“将军……”

盛庸:“再说了,六岁毛都没长齐,偷看小媳妇洗澡算个x!”

铁铉:“……”

“方伯怎么又吐血了?燕逆当真可恶!”

铁铉:“……”

八月中旬,燕军撤围济南,经德州回师北平。

铁铉和盛庸派兵追击,击败燕军的殿后部队,趁势进攻德州,却没能成功。城内的燕军打退了盛庸的两次进攻,在德州百姓的帮助下,将朝廷军队拦在了城外。盛庸兵力不足,强攻不下,只能撤退。

自此,德州彻底落入了燕王手中。

历史上,盛庸本该在燕军撤退时收复德州,不想孟清和横插一脚,燕王趁机收拢民心,又有安6侯吴杰把守,凭借盛庸手头的兵力,收复德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如此,守住济南,迫使燕王撤兵也是大功一件。

南京的建文帝总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下令嘉奖,而是再三确认战报的真实性。

朱允炆实在是被李景隆坑怕了,被耍过一次,坚决不能被耍第二次。

好在铁铉和盛庸都不是李景隆,战报和奏疏上写得清楚明白,实事求是。在德州一事上也未做任何的隐瞒,建文帝安心之余又不免皱眉,太实诚了些。

燕王收拢民心很成功,需要战报上写一次,奏疏上再强调?当真是给人添堵。

转念一想,实诚点总比偷奸耍滑要好。

封赏的旨意很快拟定,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麾下军官也各有赏赐。铁铉的封赏却迟迟未下。建文帝本欲擢铁铉为兵部尚书,圣旨拟好,章都盖了,未等发下,兵科和户科学给事中突然上疏弹劾铁铉有生活作风问题,并有贪污嫌疑。

言官的职责就是讽谏上谕,纠察百官。

弹劾某个官员,有切实证据更好,没有证据也问题不大。“据说”二字本就是为捕风捉影准备的。

“臣闻,铁铉早年行为不端,祸害乡里,其言行令人发指……”

近期,朝中御史正掀起弹劾李景隆风潮。黄子澄虽是白身,仍频繁被建文帝召见,面圣时直接跪倒在地,大哭道:“李景隆有二心,不杀了他,无以谢宗社,对不起战死的将士!”

御史练子宁多次上疏,请求皇帝下旨收回曹国公的爵位,立斩不赦。

杀还是不杀?建文帝很是犹豫。

以李景隆在战场上的表现,足够死上一百次。可他到底是自己的表亲,前任曹国公还是太-祖高皇帝义子。杀了他,有违建文帝一贯的仁厚形象。况且,下旨将他从战场上召回,就是为了掩盖主帅临阵脱逃的丑闻,如今山东的战场刚有点起色,适合翻旧账吗?

最终,建文帝驳回了御史的上疏,也没理会黄子澄的痛哭。他甚至怀疑,黄子澄如此迫切想要李景隆的命,是否是为了脱罪?毕竟,当初举荐李景隆的是他,帮助隐瞒战报的也是他。

想到这里,建文帝落在黄子澄身上的目光变得有几分不善。因为黄子澄花言巧语为李景隆开脱,他才会大肆封赏一个败军之将!太子太师,去他的太子太师!

建文帝怒火飙升,黄子澄顿时不敢再哭了,齐泰上前劝了几句,黄子澄才没被当场发落。之后被皇帝召见,再不敢提砍了李景隆脑袋一事。

黄子澄不提,不代表朝中会安静。

言官都是猛人,人生格言就是咬定青山不送口,越挫越勇。

建文帝驳回了练子宁的上疏,弹劾李景隆的奏疏立刻如雪花般飞入通政使司,不只建文帝头疼,通政使司上下也眼前发黑。凡事扯上言官,基本没法善了。

李景隆知道自己遇上麻烦了,天大的麻烦。干脆躲在国公府里不出来,学习高巍闭门思过。

思过期间访客寥寥,大家都认为曹国公要倒霉,自然不会主动上门。

左都督徐增寿是个例外,隔三差五的带着好酒来找李景隆。喝醉之后,李景隆拉着徐增寿的手,眼泪横流,“患难见真情,某如今才得体会!”

徐增寿笑了两声,执起酒壶,又给李景隆倒了一杯,“说这些做什么,喝酒!”

李景隆再次大醉,醉后痛斥黄子澄不仗义,皇帝听信谗言,不顾亲情。徐增寿脸上闪过一抹奇怪的表情,或许,他也没想到李景隆的脸皮会厚到如此地步。

拉拢他,当真有必要吗?

李景隆的事情尚未解决,言官又和铁铉杠上了。

铁铉守卫济南本是大功一件,弹劾的奏疏一上,却让建文帝没法如计划中封赏。他可以想象,封赏的命令一下,御史的炮口对准的将不再是铁铉,而是皇位上的自己。

无法,只能压下铁铉的擢升命令,暂时调他回朝,到兵部听令。

弹劾铁铉的给事中满意了,击掌庆祝又一次不畏强权的胜利。高兴之余不忘上疏表扬一下皇帝,能听言官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建文帝气得肝疼,依旧要强撑着笑脸,是,爱卿说的对,朕一定继续努力。

回到北平城的燕王得到情报,也是乐了半天。记下弹劾铁铉的几个给事中,决定打到南京之后立刻给几人厚赏,赏过之后马上令他们回家种田。

这样“耿直”的官员,适合给朱允炆打工,朱棣坚决不予采用,录用了也会马上让他们回家吃自己。

燕山后卫新擢升一名同知,孟清和肩上的担子轻松不少。处理好手头的工作,一觉睡到天亮。整理妥当拉开房门,一身绯色武官服的沈瑄恰好走来,看着孟清和,弯了一下唇角,“孟同知睡得可好?”

“见过指挥,谢指挥关心,卑职很好。”孟清和行礼道,“指挥休息得可好?”

深邃的眸子染上笑意,愈发显得清俊无双。

“孟同知精神不错,既如此,明日同我一行,应无碍。”

孟清和抬头,表情中带着疑惑。刚回来,又要出征?

“瑄曾说过,回北平后,当备得厚礼,拜访十二郎家中。”白皙的指尖擦过孟清和的脸颊,“十二郎莫非忘记了?”

孟清和:“……”

说不小心忘了,会不会被人道毁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