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清和 > 第一百三十四章

清和 第一百三十四章

作者:来自远方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4:45 来源:笔趣阁

草原上的战火成功烧了起来,鞑靼和瓦剌打得热闹,预期一两年内消停不下来。

女真各部成群结队到大明朝贡,马匹全都交由行后军都督府管理,人参和皮毛选出上佳者随奏疏一同送往南京,留在会同馆里的女真人,整日里期盼着孟少卿能有空见自己一面。

历数以上,孟清和算是圆满完成永乐帝交代的任务。现如今只等天子的敕令下达,给会同馆里住着的女真首领们一点甜头,将他们打发走人,自己就能收拾包袱返回大宁了。

孟清和不在大宁期间,大宁都指挥使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大宁都指挥使佥事张贵调浙江都指挥使佥事,未几,因罪降为千户,又因御史弹劾,被发云南戍边,此生怕是回不来了。

大宁都指挥佥事王庸,许成有罪,上念其屯田有功,降为大宁左卫佥事,令戍边自效。不久,王庸因抵御鞑子有功,升指挥同知。许成被巡按御史弹劾有怨忿,对朝廷有不轨之言,令下锦衣狱。抓人的队伍,由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亲自带领。

天子下令,调彭城卫指挥使余成,羽林前卫指挥佥事杨成,刘七,黄保,张鬼神等为大宁都指挥佥事,李讨,周官保俱为大宁都指挥同知。

赐大宁都司都事姚堂绮衣钱钞,余者仍官在原职,各赐钱钞有差,多为嘉勉。

看着纸上罗列的名单,孟清和深吸一口气,明面上,大宁行刺一事已宣告终结,但对永乐帝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的余波还将持续很久。

一旦朱棣突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几个不法之徒密谋行刺于朕,其中还牵涉到建文旧臣,说不准就会派出锦衣卫,拿着驾帖,请人到诏狱谈谈人生理想,花-鸟-风-月。

被贬谪的人中,张贵是旧事被查,许成则是另有原因。

孟清和压根没想到,一直给他沉稳印象的许佥事,竟然是个骑墙派,还骑了不只一面墙。

宁王,建文旧臣,懿文皇太子被废为庶人的两个儿子,许成都有联系。

这样的人才,竟然只是个都指挥佥事,如果加入情报部门,定能大放异彩。努努力,杨铎之后,或许就没纪纲什么事了。

只可惜,走错了路。

起初,孟清和满头雾水,不明白许成到底是哪方的人。

直到纪纲向他透露,洪武年间,许成的父亲曾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辅佐太子朱标,后因卷入胡惟庸案被下狱,亏得太子求情才保住一家性命,被发戍边。论理,许成同建文帝的关系绝对更近。

孟清和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多少有了底。

至于许成为何会同张贵成为好友,张贵之前在大宁都司所行种种是否同他有关,孟清和不想深究。

人都进了诏狱,背后的关系已经察明,除非永乐帝突然开始吃斋念佛,放下屠刀,否则,许成这辈子都不可能出来了。

按照天子的行事风格,未必愿意手下如此寻根究底。但凡牵涉到朱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皇位争夺,聪明人都该躲得远远的。

天下易主,朱棣是大明的天子,朱允炆是生是死,不是孟清和该操心的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天子敕令下达,高高兴兴返回大宁,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偶尔丰富一下精神生活,无事联络一下有意内附的草原部落,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边塞生活。

当然,如果随时都有美人在侧,生活会更加美好。

考虑到美人爱咬人的习惯,这个念头刚升起就被拍飞了。

抿一下嘴唇,为了面子着想,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暂时远距离产生美吧。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天子敕令送抵达北京。

复孟清和为大宁镇守,授资善大夫,正治上卿。免鸿胪寺少卿,赐银三十两,彩币十五表裹,钞五十锭。

圣旨交到孟清和手中,白彦回笑道:“咱家恭喜兴宁伯。”

孟清和谢过,借着客套的时机,将备好的红封递了出去。

敕令下达,孟清和总算能安心了。

发了奖金,加了荣誉职称,不用被文官整日惦记着捞过界,又能回到大宁,永乐帝果然说话算话,纯爷们!

白彦回身上不只带着给孟清和的敕令,还有召朱高煦和朱高燧回京的诏书。

徐皇后千秋节将至,天子有意将儿子都叫回身边。儿子不在身边这么久,总是想念。

沈瑄本也在内,无奈北京实在离不开他,他要是走了,袁容又得累趴下。朱棣实在没办法,总不能让大闺女再为了驸马到自己跟前哭吧?

不能把义子召回来,干脆多发赏赐,老子愿意给,谁也管不着!

赏银抬进府,沈瑄面相南京方向顿首,“臣叩谢天子圣恩。”

双目微红,真挚感情流露。

不用多说,传旨的内官定能将定远侯的忠心和孝心带到皇帝皇后面前。

沈瑄得的赏赐极为丰厚,单赐银就有五百两之多,彩币宝钞更是论打装箱。

拿起一枚分量十足的银锭,孟清和忍了几忍才没咬个牙印上去。

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所谓“义子”和“臣子”的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孟伯爷捧着银子做沉思状,沈侯爷自然而然的误会了,点了点装银锭的匣子,“十二郎喜欢,便收着。”

“我收着?”孟清和怀疑自己听错了,五百两,不是五两,让他收着?

“有何不可?”沈瑄一身公服,绯色衣袍,更衬得他面如冠玉,俊雅非凡,俯身,手指擦过孟清和的下巴,“你我情分,理当如此。”

孟清和:“……”

谁再和他说古人含蓄,绝对一板砖拍过去!

敕令送达北京,白彦回没有停留,立刻赶往宣府。

鞑靼和瓦剌开战之后,宣府边军加强了边塞防卫,开春前建造的地堡,瞭望墩台和敌台都派上了大用场。

朱高煦将主要的练兵和防卫工作都推给郑亨,自己带着亲卫和边民军汉-成-日下田劳作。

与此同时,仿照大宁城的模式,招收流户,吸收早年间离散的军户,接纳愿意内附的草原牧民,以奖励激发杂造局工匠的工作热情,各项安排专人负责,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年开垦出的荒田都撒下了麦种,冬日里荒芜一片的土地,逐渐被葱绿所覆盖。

地堡墩台连成一片,新垒砌的城墙散发着泥砖的味道,城中的青壮背起长杆,拿着棍棒弓箭,主动同边军一起巡逻。

边民到城外樵采时,也结成了最少五人的队伍,发现鞑子立刻示警,炮口和弓弩立刻张开。威慑力丝毫不下于开平诸卫。

自草原陷入战火,北疆都是如此防卫。除少部分鞑子伤兵和离散游骑,大批的鞑子骑兵从未敢靠近宣府十里。

朱高煦向老爹证明,他有能力守卫一方,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也可以像普通军汉一样屯田种地,和糙汉子一起蹲坐在田边,捧着大碗,大口咬着杂粮饼,丝毫不见皇子的傲气。

白彦回找到朱高煦时,他正敞开衣襟,大口喝着凉水。

好一会,白公公才认出眼前这位是汉王殿下,眼睛瞬间瞪圆,表情很是难以形容。

见朱高煦看过来,白彦回忙行礼道:“参见殿下。”

朱高煦挥挥手,让白彦回起来。

“白公公到此所为何事?”

“回殿下,陛下有旨,宣殿下回京,共祝皇后殿下千秋。”

听到父皇召他回京,朱高煦面上现出一丝犹豫。

换成以往,能被父皇召回京,他定是会马上打点行囊,快马直奔南京。但是现下,他发现自己舍不得这里,舍不得他亲手开垦出的麦田,舍不得这貌似苦寒的生活。

朱高煦摇摇头,脑袋被石头砸了吗?

事实上,脑袋被砸的不只是朱高煦,白公公到广宁传旨时,朱高燧也不愿离开。

广宁和开原互市已初具规模,每逢月初和月中开市,往来人流穿梭不息,一次比一次热闹。

起初,市场中多是牲畜木材交易,近期多了不少女真和蒙古人的摊位。造船所需的木材,边军急需的马匹,粮食,香料,皮毛,药材,基本都能在市场中找到。

除了鞑靼和女真,零星有回回和其他番邦商人出现在互市中,手中拿着从城门处取得的腰牌,行走在摊位间,挑选货物,询问价格。

朱高燧同大宁镇守刘真商议之后,采纳孟清和的建议,设立了专门的收税司,凡是在互市中交易的,无论是谁,都要交税。

大臣收税需要请示天子意见,天子不批只能按下。

朱高燧没有这个顾虑,按照兴宁伯所言,明朝商人小贩赶集摆个摊位还要交上两三文,外人到明朝的地界做生意,无论如何,交易所得税,摊位费,卫生管理费,等等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看过孟清和列出的单子,朱高燧如醍醐灌顶,猛拍大腿。

单子上的条目,林林种种加起来够得上一部市场管理条例。

同兴宁伯递来的单子相比,自己之前定下的试行之法简直该揉成团,丢进火盆烧掉。

偶然机会之下,这份单子的抄录本落在了北京户部尚书郁新的手里。郁司徒看过之后,惋惜道:“以兴宁伯之才,不到户部任职着实是可惜了。”

能得郁司徒这句评语委实不易,孟清和事后得知,不免惊讶。

不是说文臣都不待见他?原来并非如此。

不管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工作,老爹命令下达,都必须立刻收拾行礼,回南京庆贺徐皇后的生日。

朱高燧先行一步,临走前不忘将自己从互市淘换来的好东西分出一半,派人带给朱高煦,添入送给徐皇后的寿礼礼单。

亲娘的礼物有了,给老爹的礼物是不是也该备好?

无奈兄弟俩一时疏忽,全都忘记了这茬。毕竟过生日的是娘亲,不是老爹。

对儿子的差别待遇,永乐帝会作何反应,只有等兄弟俩回京之后才能得知。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燧的礼物中备有两艘福船模型,即使是缩小版,船身也足有一米见奇。

自孟清和同他讲过海外异邦的故事,朱高燧就时刻惦记着那片神奇的土地,朱棣下令造海船,他更是比谁都积极。

在同孟清和,朱高煦的通信中,朱高燧也时常提及此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想出海的意愿。

朱高煦对此不置可否,但在回信中,也不免对海外的世界产生了几许向往。

孟清和则在想,如果郑和的船队里多出一个朱高燧,船队的路线或许会做出不小的改变。

郑和出海,只为完成皇帝命令。

朱高燧则不然,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孙子,永乐帝的儿子,开疆拓土,扬大明国威已是深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若是再加上一个朱高煦,或许美洲那片广袤的土地就没哥伦布什么事了。

孟清和四十五度角望天,霸气侧漏,横跨大洲,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好吧,他苏了。

穿-越此等神奇的事都能发生,苏一把,也能说得过去吧?

永乐二年三月甲辰,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奉召还京。

朱高煦的队伍途经北京,特地派人给沈瑄和孟清和送去两份厚礼。去人回报,兴宁伯已动身前往大宁,礼物交给了定远侯,朱高煦点头,没有停留,下令队伍继续前进,务必在徐皇后千秋节前抵京。

做这件事时,朱高煦没有刻意避开白彦回。

他与孟清和做笔友的事,老爹知道,宣府和广宁开原能有今日,兴宁伯同样功不可没。

道衍讲给孟清和的道理,同样被透露给了朱高煦。与其藏着掖着,不如一切摊开。

何况,有无孔不入,爱好趴房梁的锦衣卫,在老爹跟前,一切秘密都不再是秘密。

收到朱高煦的礼物,孟清和已在大宁城。

大宁的练兵和屯田都有专人负责,春耕正有条不紊的展开,集市扩大了估摸,城内开起了数家客栈,路旁多出了许多卖吃食的摊位。

按照都事呈报,许多到开原和广宁互市交易的草原部落都会途径大宁。大批的人流涌入,客栈和饭馆自然应运而生。

食物不图精致,只重分量和味道。尤其是军汉拳头大的馒头,两和面的饼子,大块的烤肉,还有能长期保存的咸肉最受欢迎。

许多以马匹交易的小部落,在大宁遇上合适的买家,当场便会交易。上马,中马,下马,可换茶,钞或绢布,各有定额,多者钞千贯,少者只绢布一匹。

从军到民,从农到商,大宁城里几乎找不出一个闲汉。

孟清和回到大宁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今年的屯田和练兵事宜,然后按照名单逐个认人。遇上差事分派不当的,偶尔提点几句。几番下来,不说马上同下属打成一片,至少要让这些新人知道,自己这个大宁镇守不是摆设。

期间,一批犯官被发到大宁诸卫戍边,其中就有因弹劾沈瑄袁容,被迁北京行太仆寺养马的前户部右侍郎李文郁。

由于行太仆寺人员满额,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给他安排,经上报,李侍郎被发来大宁。开平卫和全宁卫都有马场,正好缺人。

告状?说地方不对?谁理你。只要在行太仆寺挂了名,在哪养马不是养?

于是乎,李侍郎一路向北,最终在全宁卫落户。

同批被发戍边的,还有狭西按察副使王煜和江西按察司副使梁成,两者的罪名都是惟薄不修,不能正家,失风宪体。

简单总结一句话,生活作风有问题。

普通官员被御史弹劾此类问题,顶多罚款丢官。换成这两位,直接被发戍边。

谁让他们在按察使司工作?本身负责刑名诉讼事务,肩负监察地方官员之责,还犯了这样的错误,分明是知法犯法,定然罪加一等。

梁成暂且不论,王煜被参奏的原因,却是因他娶了属官司狱之女为妻,有失风宪。处理的结果,先是下狱,因皇后千秋将近,免死,充军戍边。

上诉?娶老婆也没妨碍谁?

不好意思,娶的老婆不对,就是最大的罪名。

由此可见,真爱无敌的说法在明初绝对说不通。敢以身试法,下场绝不会多好。

想想自己和沈瑄的关系,摸摸后颈,孟清和咬牙,家里有免死铁券,脑袋应该不会掉。又有朝堂上的铺垫,永乐大帝应该不会食言。万一事不可成,顶多再去戍边!永乐年有很多仗打,早晚有起复的一天。

除此之外,名单上还有因私下收礼,被人告发的前福建行都司都指挥佥事刘达。

为了政绩,以亲信用银诱民交易,使之犯法的给事中丁琰。

看到这位被发戍边的因由,孟清和不免咂舌,所谓的钓--鱼--执法,原来古已有之。但这位显然是为了政绩不要命,忘记自己在谁手底下干活,官没升成,反而直接被锦衣卫捉拿。

永乐帝亲言,“古人治天下,无非公平正大之道。今此辈小人但图邀功,假令民畏法反执-阴-诱-者送官,不顾枉陷良善,不肖刻薄如此,当以诬民之罪严惩不贷!”

这段话,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卷宗之内。

合上卷宗,孟清和深吸一口起,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朱棣为人,但是仅凭他为政期间所行,便不愧为继朱元璋之后,将大明带上巅峰的永乐大帝!

孟清和一边感叹,一边思索该如何安排这批犯官,让他们能够在大宁发光发热。殊不知,一封弹劾他的奏疏,已经通政使司封存,送入皇宫。

弹劾他的不是别人,正是自朱棣登基以来,将无数官员拉下马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