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山河血 > 第五章 谁予恩赐

山河血 第五章 谁予恩赐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56:30 来源:笔趣阁

棉田,在田间的沟垄上,一株株绿色的棉苗尽显着勃勃生机,而在远处的田地间,还可以看到农民正在田间劳作着,他们正抢着时间把育成的棉苗称栽到田间,对于这些农民来说,这些棉苗不仅仅意味着收获,更意味着他们今年能不能置办上几亩田,从而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而对于许多因无负承担附加税,而不再购田的农民来说,这棉花也许意味着一座新房、一辆飞人重载自行车、一台缝纫机、甚至一台戏匣子,总之,棉花对于农民而言,意味着希望,对未来的希望。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哎……”

站在刚刚植上棉苗的棉田中,管明棠不由的发出一声叹息。此时他倒不是叹息,倒不是为今年小麦晚熟的丰收影响了棉花的称栽,从而可能导致棉花减产,这总是无可避免的,而他之所以叹息,却是因为在这丰收的同时,一柄柄无形的工业剪刀,正在不断的“收割”着农民劳的财富。

工农业剪刀差,这是资本发展的必然,占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业资本家在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民交换工农业产品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利用剪刀差来剥削农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剪刀差还反映着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

不过那还是通过对市场操纵,还无法违背基本的市场供求原则,而在苏联那个国家控制一切的地方,市场的原则被改变了,国家为加快积累工业化资金,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收入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转入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当时人们把农业和农民丧失的这部分收入称为“贡税”或“超额税”。

而在中国,在邯彰,这里并不是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市场,同样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为了积累工业建设的资金,管明棠同样也选择了“剪刀差”只不过那些剪刀更加隐性、更加巧妙,尽管为外人所指责,但是他们却看不到其中真正的“奥妙”

弯下腰身,管明棠只是用手轻轻抚了下棉苗,这种育苗移栽技术,是农业研究所去年研究获得成功后,于今年推广的新技术,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土地,而棉纤维质量也有所提高,而这些棉花的种源,则来自于“希望高科”一家从事良种繁育、研发的公营公司,而这些棉种,尽管是由农业研究所繁育,但却是由“希望高科”制成成品良种,通过合作社售给农民,价格高于普通棉种一倍有余,但其和麦种一样,都有着产量稳定,发芽率高的优点,也正因如此,其价格虽高,却依然受到农民的欢迎。

而实际上,麦种来自于农民和农业研究所的育种田,棉种来自农民售出的优质棉,而“希望高科”只是将其进行“包衣处理”如此,便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可仅仅只是这样,还是不够的!

为了尽可能的获得剪刀差,管明棠还借鉴后世的经验,经心设计了一个个形似连环套的“剪刀”此时,今天小麦的大丰收,在农民把粮食“卖”给合作社的时候,当他们选择“粮券”的时候,他们就陷入了这个“连环剪”之中。

粮券是合作社四大发明之一,准确的来说是“四大剪刀”之一,刚开始实施时,是为了避免小称伤农一事,农民可以用其支付地租,这是有法律保障的,可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农民却看到相比于家中储粮千个一年损失l00余个换“粮券”则再划算不过,纸片上的数量不会被老鼠啃食、不会招虫子,同样也不会被受潮霉变,把粮食交给合作社换成粮券,等于把“损失”交到了其它人手里,如果需要可以随时凭票前往粮店换粮,老百姓看似占了便宜,似乎还是大便宜。

但是与此同时,邯彰专区农业合作社名下却又成立了“邯彰面粉公司”而其资本积累正是利用农民的“占便宜心理”他们每年可以用近似无偿的方式临时借用数十亿斤农民“存粮”从而迅速完成资本积累,每年上缴数百万利润。

而且还有许多农民被“惯懒”了,初时他们用“小麦券”换小米之类的杂粮,后来日子过好了,便直接用粮券换面粉,以麦券8折的换面粉券,这样他们可以在各乡粮店直接凭票取面,随用随取,既不占自家的地方,还免去了推磨磨面的麻烦,因此存粮换面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然的“邯彰面粉公司”这家公营企业的赢利也就越来越高。

而从去年借助“奸商购进劣肥坑农……”实施了“化肥公营”而又以“便利农业”为借口实施“小麦换肥”而通过不对等交换,使政府拥有了大量的粮食,在一连串巧妙的政策下,资本市场范畴内有工农业剪刀差,在邯彰发挥到了极至,地利盈收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很大的一部分都转向政府。

可是,单纯如这些农民,他们又岂能想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呢?

他们甚至还感恩的附出着,觉得现在他们所享有的一切——三级医疗、免费教育、社会保障等等,似乎就像报纸上说的那样。

“他们之所以感恩,是因为在中国第一次,有人真正的在乎他们……”可事实上呢?,事实上,政府的“在乎”是建立“得利”的基础上,一方面,这些政策的背后是争夺民心的用意,是基于“隐形税”的巨额收入上,现在的邯彰专区政府或许如外界所言“真正在乎他们”同样的,这种在乎是基于人均税的提高,即便是扣除工商业所得,仅从农业上直接、间接获得的“收入”邯彰400万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税负,实际上早已十数倍于国内其它地区,但农民们依然面带微笑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见到自己的时候,总是会用一种感激的眼神注视着自己,而他们从未没有想到自己所给予的“思赐”实际上正是他们的落在泥土上的滴汗所造就的恩赐。

这种恩赐是谁给予谁的呢?

沉默,在沉默良久之后,管明棠看着跟在自己身后,始终不曾言语的李直民,然后手指着在田间移栽着棉花的农民,轻声说道。

“仲民,很多人说,这里的一切都是奇迹,可是……”

神情凝重的管明棠把手指放下。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缔造这些奇迹的,实际上正是这些最平凡的普通人缔造了这一切!”

“因为他们有梦想!”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直民更想说,是因为我们给予了人们实现梦想的可能,因为在这里嗯,每个人都有机会,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所欠缺的正是那个公平实现梦想的机会

“先生,现在已经九点了,你上午不是要去51号区视察吗?”

李直民的提醒,才让管明棠想到今天自己还有其它的安排,去公司新区的51号区视察,51号区是公司设立的“科研区”。

或许是因为公司新区不断扩大中的逐步开放,曾经的新区中央区已经被新区管理委员会定性为新的“商业中心”而相应的,位于其中的数十间研究所,在过去的一年间开始慢慢的迁出中央区,而公司为了给“科学留下一片静土……”特意将曾计划用于新区四期工程用地用于建设研究区,或者说用于兴建“科学城”而科学城又在公司新区的“区号”划分中获得了“51号”由此其就成为众人口中的“51区……”

不过设立这个区域,并不是管明棠的决策,对于北方公司而言,因为需要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其从创办之初,即极为重视技术研发,而更是制定了“技术为本”的基本信条,为获得智力资源其不仅如收割机一般,想尽一切办法聚集国内的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同时还聘请了上万名外国专家学者,而其从强调应用研究的同时又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的方向,从技术模仿转向技术创新,51区的创办,就是整个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

公司创办这座科学城的目标就是为实现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一个基地,这个基地是从中央区迁来的公司投资创办的各类研究所,同时还在北方高等专科学校之外,于51区创办了北方理工学院,并且于此创造了一个适宜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的环境。

而每一次提及51区的时候,管明棠的脑海中总是会想起后世的那个有名的“51区”也正因如此,管明棠才会对那里充满期待,期待着那里在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的“51区”,最终引领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对此,管明棠并不怀疑,毕竟与51区紧密相连的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科学技术资料库,那里会同科技情报中心一起,给予51区一定的技术“支持”。

“嗯!走吧,仲民,我们去51区!”

说着,管明棠便离开了棉田,朝着停在公路边的汽车走去。

((未完待续[本文字由破晓更新组凡人残影提供]。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创世首发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