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光荣使命1937 > 第四百五十章:苏联援兵(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

正如陈锋预料的那样,苏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幼稚,与第八战区那些百战雄狮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近8万大军只坚持了不到4个小时就被消灭了大半,剩下的竟然没有后退,而是沿着一座不是很高的低矮丘陵布防,简直是愚蠢之极。

看到苏联军队的这种表现,陈锋的嘴角不由的上扬,就凭这些垃圾还想和他麾下的虎贲作战,苏联人真的是傻的天真。

6月1日早晨七点,天蒙蒙亮,苏军的侦察机就到了战场上空进行侦查,不过却被第八战区的防空部队给击落了,飞行员和战机一起直接被凌空打爆。

此时,经过一夜的休整,伊索夫少将也大致弄清楚自己手中到底还有多少可战之力,步兵尚有两万两千余人,其中八百多伤员。骑兵还有五千一百余人,不过这些骑兵的战马已经全部损失殆尽,此时这些人只能算是普通步兵了,甚至于连步兵也不如,因为这些人的武器装备也几乎丢失了。此外他手中还有两百七十多辆坦克,这也是伊索夫少将最大的依仗。

不过伊索夫也发现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的部队现在严重缺乏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在昨夜的战斗中他的部队损失了大量的高级军官,机械化第三十五军的指挥部几乎被全部干掉,上到军司令、政治委员、参谋长,下到步兵师的正副师长、师政委几乎损失殆尽,旅团长一级的军官也伤亡极大。可以看得出来昨晚的战斗中国人显然是早有预谋,一下子就打在了苏军的软肋上。

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一个刚刚晋升为副师长的沙白列夫,另外还有4个团长、11个营长。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苏联的军衔制度,苏联红军是一支专业的军队,所以也有自己的一套军衔,但是为了维护官兵平等,所以在1935年之前苏联的军衔一般以职务对等,即从1918年元旦起,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和下属的军事委员会命令在苏维埃红军中建立有别于军衔制的“职务等级”,按上下级关系区分为指挥员和红军战士。指挥员中又划分高级、中级、初级等。共4等12级。具体为:高级指挥员:军团长、军长、师长、旅长;中级指挥员: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初级指挥员:司务长、副排长、班长;红军战士:红军战士。

这样的军衔制度虽然起到了维护官兵平等、规范军人秩序、标识军认身份的作用。但由于“职务等级”本身的桎梏,不能“清楚地表现出指挥员和首长的军事、专业水平、军龄和功绩,权利和威望”。

有鉴于此,经过深入研究。苏共党中央和斯大林同志批准。1935年9月22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在苏联红军中建立军衔制度的决议》,决议认为:“军衔是正确组织全军人员服役,调配及合理使用干部的重要条件。实行军衔为固定军人的法定职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在武装力量中。根据军衔确定军人之间德隶属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确定与军衔相应的职务,规定服现役和预备役的期限。军衔对规定军人本人及其家属的物质供应、薪金、国家保障和优待的具体权力,具有十分种要的意义”。

根据此决议,在苏联红军和红海军中按照军人类别分别设立:陆军和空军指挥员和士兵军衔、海军指挥员和士兵军衔、军队政工人员军衔、陆军和空军技术人员军衔、海军工程技术人员军衔、各军兵种各勤务部门军事经济和行政人员军衔、各军兵种各勤务部门军医人员军衔、各军兵种各勤务部门兽医人员军衔、军事司法人员。

同时,决定设立“苏联元帅”军衔,作为苏联军队的最高军衔,授予“在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反侵略战争中建立卓越功勋,和具有杰出军事思想的高级指挥员”。据此,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35年11月20日,授予В-k-布柳赫尔、c-m-布琼尼、k-e-伏罗希洛夫、А-n-叶戈洛夫、m-h-图哈切夫斯基等五位同志以苏联元帅军衔。

这时的苏联除了元帅之外,陆军和空军指挥员和士兵军衔共5等14级:1、高级指挥员:一级集团军级(2)、二级集团军级(3)、军级(4)、师级(5)、旅级(6);2、上级指挥员:上校(7)、少校(9); 3、中级指挥员:大尉(10)、上尉(11)、中尉(12); 4、初级指挥员:大士(15)、副排级(16)、班级(17);5、红军战士:红军战士(19)。

所以,按照苏联现在实行的军衔制度,只有伊索夫和沙白列夫勉强可以算是高级指挥员,其他人嘛,压根只能算是上级甚至于中级指挥员,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仅靠这几个歪瓜裂枣显然是不现实的。

随着天色逐渐大明,伊索夫少将又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事情,那就是貌似他的部队现在已经陷入了中国人的包围之中,用望远镜望去,东西南北到处都是中国人的部队,而他的部队被死死压制在丘陵附近方圆不足十公里的范围内,形势岌岌可危。

更让伊索夫少将感到担忧的是,他看到中**队里面竟然有大量的坦克,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坦克?难道中国人已经可以自己制造坦克了吗?

现在伊索夫少将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中国人的坦克并没有它表面上那样强悍,寄托于伟大苏联生产的bt7快速坦克能在性能上完全压制中国人的坦克。

观察完整个战场之后,伊索夫少将立即给他的上级远东军区驻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和西伯利亚边疆区伊尔库茨克州领率机关发报,请求立即派员兵南下增援机械化第三十五军以及坦克第59师。

鉴于援兵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抵达,所以伊索夫少将请求远东军区立即派空军协同他的部队作战,否则的话他手下的这些残兵败将恐怕连三天也支撑不下去。

接到伊索夫少将的电报之后,苏联远东方面军军队集群领率机关大为惊慌,尽管知道前线的局势并不好,但是却没想到会如此糜烂。远东方面军司令员Г.m.什捷尔恩坐立不安,他无法想象中国人是如何在一夜的时间将八万苏蒙联军击溃,甚至于还将剩余的联军包围的。

同时,Г.m.什捷尔恩心中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按道理说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应该弱于日军,否则的话就不是日本在侵略中国了,而是中国在攻打日本了。经过几个月前的诺门坎战役,事实证明日本军队根本就不是伟大的苏联红军的对手,如此等量代换的话,中国.军队也不应该强于伟大的苏联红军。

但是事实证明,那个中国将军麾下的部队不但打赢了,而且还赢得很漂亮,伟大的苏联红军现在完全处于了被动。

不过担心归担心,Г.m.什捷尔恩并不害怕,他相信伟大的苏联红军一定可以战胜中国.军队的,而他的这种信心来自于长久以来苏军对中国.军队的心理优势,而这种心理优势有来自于近百年来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不断欺压与侵蚀盘剥,同时也来自于几年前的中东路战争。

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起因是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从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大小战斗进行了数十次。

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中**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苏军胜。12月20日,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

中东路战争苏联面对的可是当时中国国内最最强大的东北军,与苏军相比,当时的东北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并不比苏军差多少,在兵力上还占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结果却是东北军惨败,被苏联军队打了个10:1,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苏联军队一直认为中**队战斗力都是在5以下的渣渣。

经过商议,Г.m.什捷尔恩决定采纳伊索夫少将的建议,立即将方面军航空兵下辖的4个航空师中的2个抽调出来派往中蒙边界,协助伊索夫少将作战,同时又抽调了3个步兵师以及1个坦克师、2个炮兵师紧急开往中蒙边界。(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