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明末乞活 > 第二百三十章.碰钉子

明末乞活 第二百三十章.碰钉子

作者:好大一只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41:12 来源:笔趣阁

后世几大革命老区,着名的晋察冀边区,大部分可就在脚底下的太行山上!

虽然同样大名鼎鼎的陕甘宁边区在陕西,可是这个时代,陕西算的上朝廷一个统治重要据点,因为大明王朝的江山就是从蒙古部落手中夺回来的,陕西来是防御蒙古,西域的桥头堡,朝廷驻扎有大军守护,而且还有洪承畴这等名帅的统领,统治力量与后世截然不同。

而且陕西地形相对平坦,没有足够的匿藏余晖空间,可这太行山,就算日后宋青书所在的时代,如此发达的交通都有些地方触碰不到,别看这里卡在山西河北,这个大明帝国的腹心地带,可钻的空子却比陕西多的多,算是个性价比比较高的根据地。

而且山西照比陕西还多着一种对宋青书来说尤其珍贵的资源,也就是先前所说,可以提供支持的阶层。

晋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山西就已经开始了繁盛的商业活动,不少学者认为,贾字出于,说的就是河东解州的池盐,春秋时,盘踞山西的晋国向外出口最大的贸易物资就是盐,得益于盐,晋国摆脱了齐国管仲的盐铁专卖钳制,还为周边国家出口而拉拢北方小国,称霸中原百多年。

不仅仅是盐,晋人还北上与草原游牧民族做着皮货贸易,入了两汉,丝绸之路打通后,晋地的商人又加入了这条流淌着黄金的道路,宋青书后世旅游参观时候,就见过山西灵石博物馆中展出的古罗马钱币,山西山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把人逼得不得不这么灵活的流动起来。

然而晋商真正形成一大商帮势力,还是在明朝,也是得益于盐,随着大明九边相继设计,供养上百万边军成了帝国庞大的负担,应对如此庞大的粮食需要,从洪武年间,开始实行了鼓励商人贩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盐引的,再在北方销售的开中法。

从江南运输粮食成本太过昂贵,故而晋商开始在边地包地,雇佣当地人口屯垦,同时把到手的池盐贩卖到整个北方同样需要巨大的销售网络,仅仅凭借自己是做不到的,晋商又是与各地当地的土商合作,这形成了最早期合作公司的雏形。

开垦塞上屯田以及与各地土商合作,免不了各种磕磕碰碰,大的外部压力逼得这些晋商抱成团,共同抵御风险,日后在各地经常能见到的山西会所,秦晋会所,都是这样一种提现,拉帮结伙的晋商,开始组建形成了商帮势力。

开中制度在明中叶随着政治**,权贵侵占盐引,军队腐化,私设的管卡越来越多,还有大明边防的整体后退而基本废弛,沉重的军费开支成了令大明王朝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在百多年的经营中,晋商非但没有因为开中制的崩溃而走向灭亡,反倒依靠着雄厚的资本积累还有商业道路而愈发兴盛,他们把江南的茶饼,丝绸,陕西的铁器等贩运到草原,然后又把草原的马匹牛羊,皮毛绒货等贩运向江南,几乎全国各地都少不了这些山西老西儿的身影。

就如同宋青书在西安城认识的渠伯涛,就是祁县渠家的大商,施天福虽然是西安本地人,可祖上也是晋商,西安城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也是返回山西老家,也不知道去做了什么,据说他老家就在山西代县。

宋青书麾下是农民军,他倒是天然得到贫农的支持,然而可惜,占据社会基层,数量最大的农民阶层从来都是个弱势群体,依靠他们是成不了大事。而且现在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还算稳定,不像元末那时候蒙古人残暴,几乎家家汉人都思推翻元朝,民族~矛盾压过了阶级矛盾,朱元璋能和地主阶级贴合在一起,宋青书就算把脸贴过去,换来的估计还是个冷屁股,可这新兴的商人阶层不一样!

晋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是在清初,满清入关后,山西不知道出了多少红顶商人,渊源就是因为入关之前,明末那段动乱时期,山西商人不知道把多少物资贩运到草原上,流入辽东,给后金政权那落后的生产力予以强烈的支持,不仅仅是货物,不经意间晋商还带出去大量关内的军事信息,又给满清入主中原提供了情报。

既然这帮家伙为了钱连大明都不要了,那如果自己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那晋商倒向自己,至少把自己视为一份子,应该挺轻松吧?

怀着这种打算,宋青书与张献忠分别之后,带着大军又是强渡滹沱河,沿着忻定盆地旁的五台山,直接向北奔向代县,打算去找施天福接着合作。

山西可真是山多地少,经常还会受到官军袭击,需要躲进山里,而且还需要去平原打粮耽误时间,从系舟山走到五台山中部这么点道路,快四万浩浩荡荡的农民军大队伍足足走了小半个月有余,直到五月中旬,这才抵达代州附近。

一大清晨,挨着滹沱河不远的代县东城门旁,出现了十好几个奇怪的商人,穿得都是土布破衣的贫民打扮,一个个还挑着冒着热气的担子,闻着一股肉汤的香气,引得路上的代县商民都是频频张望过来。

晃晃悠悠的扁担在肩膀上颤个不停,压的从来没太挑过的宋青书真是龇牙咧嘴,还好几十里道都在平原,过了滹沱河不远就是代县城,走到城墙下昂头眺望着高耸的代县靖边楼,宋青书忍不住由衷松了口气。

可算他娘的到了!

来代县是为了落脚的,可不敢惹出太多事儿来,来之前宋青书把大营在五台山里找了个隐秘地段都给藏了起来,忻定盆地产高粱米,北方明军边军太多,这儿还没太被农民军涉足,而且高门大户不少,之前在忻州,大军可是抢了不少高粱米,做成窝窝头,也够吃一两个月的,暂时倒也可以老实一段时间。

宋青书还把疤脸,刘宗敏,苗美这些一看上去就不是好人的家伙全留山里了,就带着曾经在延安府用过的几个拉面大师傅,点灯子赵胜,还有十二个精干的亲卫,小规模进县里。

“站住,干什么的?”

没等宋青书轻松多久,一声粗鲁的吼声已经嚷了过来,到底自己这些人太奇怪,引起了守门官军的注意,这儿临近雁门关边地,属于太原镇范围内,守门的官军倒是比内地州县来的还要精悍些,一个个留着大胡子,面露凶光,倒也显得挺吓人。

身后跟着宋青书的是李定国,虽然后来是个名将,现在却是个半大小子,在陕西都没进城几次,被这一嗓子吓得还以为暴露了,伸手就要摸火铳,还好跟在他一旁的拉面大师傅陈老四老道些,赶紧把他偷偷按住。

一点儿也没有纵横山西三十六营乞活渠帅的威风,宋青书是一副笑脸赶紧放下担子弯下了腰,抱拳作揖道:“哎呦,这位官爷,小的可都是良民啊!我们都是卖面的手艺人,从陕西来,来投奔我们以前的东家施天福施大员外!”

“陕西来的?”

一听这个称唿,几个官军的神情全都紧张了下,最近陕西来的流贼太多了,弄的人人都紧张了,吆喝一声,十几个兵立马把一行人给围住了。

一般电视剧里打交道扮小丑,都是手下人去的,正主一般都在后头装逼就行,就像宋青书穿越前播的《老九门》,从来都是佛爷在后头背手潇洒一站,齐铁嘴齐八爷上去点头哈腰打理,可这事关前途和小命,宋青书哪儿放的下心,又是无比悲催的抱着拳头一阵作揖。

“哎呦军爷,咱们可都是小老百姓手艺人,没见过拿刀拿枪的,您可别吓唬我们?”

“哼,手艺人!”带头那个八字胡尤其凶悍,估计是伙长的家伙很是阴沉的撇撇嘴,旋即一挥满是茧子的手掌嚷嚷道:“手艺人是吧?那你们就给老子现场做碗面,做不出,可别怪老子刀子不讲情面!”

流寇冒充进城商民的事儿不是没发生过,不过一个个泥腿子除了种地啥都不会,这个办法倒是百试百灵,可惜,这次遇到的的是宋青书这个商匪,兵头的这话还真是瘙到他痒处,招唿几个同伴放下担子,这头把盛汤的锅打开,这头抻开面板,宋青书居然还亲自上阵,一个面团在手里又拉又扯,不一会就全变成不到筷子粗的细面条,汤里滚三滚,再加上点葱花羊肉片,宋青书无奈撑出一副讨好笑容把面递过去。

“官爷,您吃!”

山西是面食的天堂,几乎家家户户主食都是面食,当然,不少人吃不起白面,只能吃宋青书现在啃的杂粮面窝窝头,不过这做面的手艺倒是家家都会,然而,这么挑着担子,就地拉面的,这个时代还真就没见过,看的周围城门口等着进城的代县商民都有点呆了。

早晨上城之前,也就啃了个冷窝窝头,这么一碗清汤泛着红油,色香味俱全的兰州拉面摆在面前,那兵头也是口舌生津,直流口水,接过筷子和竹碗,西里唿噜三口两口竟然把个大海碗吃个精光,汤都喝光了,最后还打嗝饱嗝。

这手艺,还真不是一般农民军能装出来的,吃饱喝足,兵头态度也软了下来,抹抹嘴可算挥手让兵丁散开,舒服的拍了拍肚皮哼道:“还算不错,你们可以进城了。”

“谢谢官爷!”

可算松了口气,收拾下东西,宋青书挥挥手就要领着大家伙接着进去,可没走两步,身后那兵头的话又是让宋青书身子一僵。

“手艺倒不错,可惜你们来错地儿了,俺们代县,根本就没一个施天福员外,大点的商户,连姓施的都没有!”(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