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三国领主时代 > 第958章 尚书台

三国领主时代 第958章 尚书台

作者:懒猫不瘦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23:43 来源:笔趣阁

东汉中央政府沿用三公九卿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理念,说白了不过是政治花瓶,而且风险奇高。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常为德高望重的楷模,因此往往很小差错承担很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有人因考核地方官无所依据被罢,有人因同僚庙争失仪没上奏此事免官(注意:是同僚争论失仪,三公只是没告状),还有人因为直言忤旨下狱或被杀,甚至连累到家人自尽。

不难看出,东汉的三公就是用来做表率和背锅的……

东汉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因此实际政治权力在尚书台。

尚书,原是六尚之一,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并列,战国时期就有此官署。尚有掌管之意,表示掌管帝王之物,因此六尚大部分为宫中女官范围,汉代其余五尚职责没太大变化,但尚书渐渐成为执政要员,汉武帝选拔尚书、侍中组成内朝,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是天子近臣,地位渐高,最终发育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堪称丝逆袭楷模。

尚书台主官是尚书令,副职尚书仆射,下设尚书左右丞,六曹尚书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故尚书令基本成虚职,于是本为副职的尚书仆射显得更为重要。

逐鹿领有一人,历史上跟尚书台有些渊源。

这个人就是贾诩。

贾诩是凉州军少有的智者,平时为人低调,但他身上凉州军烙印明显,是凉州众将信任的同路人。贾诩不喜出风头,此前有李儒在前面运筹帷幄,贾诩乐得做路人甲,可李儒死后,贾诩对凉州军的重要性便很快凸显出来。没办法,凉州军有的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有智计能独当一面的却少之又少,要知道凉州军上位手段不正,担心各路诸侯反,握有实权的重要官职,肯定得交到自家人手上才放心,贾诩已是凉州军最重要的智囊,自然得重用。

史料记载,凉州军感念贾诩怂恿占据长安有功,李任命他为左冯翊,直接让他掌控三辅重地并欲封他为侯,足见对他的信任,但贾诩坚辞不受;李又任命他做尚书仆射,鉴于凉州军头向来没把挂名主事的三公放眼里,三天两头地换三公玩,贾诩做尚书仆射,必然是尚书台实际负责人,某种意义上就是大汉最高行政长官,权势涛天的存在,可贾诩还是坚决不接受。李没办法,最后只得让他担任尚书。

游戏中,贾诩还没到长安就被逐鹿军俘虏,在中央担任尚书已经没戏,不过巴郡的官还是可以做的。就逐鹿领的扩张势头,以及贾诩本身根深蒂固的自保观念看,远离朝堂的漩涡,在相对单纯的地方郡国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在鱼不智看来,贾诩应该愉快地、死心塌地地为巴郡崛起而努力……

闲话结束,回归正题。

东汉尚书台主政沿袭已久,之所以出现如此低级的认知错误,完全是由于鱼不智不了解中央职署,自作聪明拿三公九卿说明抠字眼导致的误读。

好不容易找到尚书台,找卫兵一问,现实情形更是让鱼不智哭笑不得。

尚书令空缺。

唔,这是正常现象,毕竟传统是三公挂名,再设尚书令也是有名无实,徒增尴尬。可问题是没有正职,副职尚书仆射病休半个多月了是什么操作?

尚书左右丞,一个因得罪凉州军家眷被抓去坐大牢,另一个挂印而去!

六曹尚书稍好,起码有四位在职,在职率超过一半,可喜可贺可讴歌,但听尚书台的几位卫兵说,前番起码有两位尚书闹辞职,惹得凉州军大怒,威胁要借不识抬举的家伙脑袋一用,尚书们吓破了胆,再不敢提辞职的事。

被这么强行镇压,尚书台剩余官吏心情显然不会美妙,部门群龙无首,全体士气低落,又不敢跑路,只好有一搭没一搭的混日子。现在的尚书台,由四位尚书轮流值守,但气氛沉闷悲观,大家只求有功但求无过,几无效率可言,所幸现在诸侯割据,中央没多少事情可做,大部分时间门可罗雀,倒也勉强能够应付,暂时没有什么严重纰漏出来。

鱼不智来尚书台办事,得到尚书台官吏高度重视。

为什么?

一是太闲;二是鱼不智在朝野间风评向来极佳,且为国开疆风头正劲;三是这位是货真价实的地方诸侯,自讨伐董卓战役以后,就没有一位地方诸侯现身中央,虽说玩家诸侯没那么多顾忌,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吏部曹和民曹尚书刚好在官署办公,闻讯联袂“接见”鱼不智。

郡守秩两千石,尚书秩六百石,论官职大小,鱼不智的官职更大一些,但尚书台是中央编制,又是政务中枢,能调动的资源、所定政策的影响力,都远比郡守国相多,很多地方大员为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政策,普遍对尚书台的官吏礼遇有加,相对地位真不是秩俸多少体现的那样。再加上是在长安,尚书主场,用“接见”描述这次会面,一点都不为过。

两位尚书显然对鱼不智充满好奇,颇具传奇色彩的玩家诸侯,多次为大汉建功立业,外战成就尤其值得称道,难免让人好奇。

初次见面,例行说上几句场面话,彼此吹捧一番方才进入正题。

待鱼不智说明来意,两位尚书神情明显不安起来。

“想那刘君郎汉室宗亲,先帝让其牧守益州,本应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可他竟然为了一己之私,拒绝履行州牧应尽责任和义务,不接手高原据点,且声称必须见到朝廷公文再作定夺,这不,我只能亲自来长安讨个公道……两位大人,怎么?”鱼不智见两人脸色不对,停下来问道。

两位尚书交换了眼色,眸中分明能看到几分惆怅和无奈。

吏部曹尚书道:“不智大人,此事难矣。”

民曹尚书也道:“大人听我一言,速归去,休要再提此事。”

说罢两人竟同时起身,作礼告罪转身离去,摆明不愿意插手飞地之事,自有小吏来送鱼不智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