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斩邪 > 第三百七十一章: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斩邪 第三百七十一章:京城之秋,王朝之暮

作者:南朝陈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02:43:34 来源:笔趣阁

入秋的京城,秋风萧索。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每一次吹拂,都裹挟着不少沙尘,漫天飞舞,灰蒙蒙一片。当落下时,洒在屋顶上、街面上、树冠上。看上去,脏兮兮的样子,并且会一直如此,直到一场大雨降临,才或有可能清洗掉。

然而秋冬的北地,气候干燥少雨,往往两三个月都落不下一滴水来。等到隆冬严寒,有雪花飘落,雪片濡染到那层尘垢,更显肮脏。

风沙吹在紫禁城上,旗帜飞扬。

有消息出来,今早圣上又咯血了。这个月,已经是第八次,后面几次,一次比一次密。现在的他,整天躺在床上,昏昏沉沉。

自从病倒,皇帝就难以理事,朝野之上,分成了两派,一派以七王子为首;另一派,以四王子、五王子为首。

两派之间,夹着一个内阁首辅萧易安。

四、五王子一直居于长安,根基深厚,然而七王子本来镇守凉州,有铁骑十万,彼此之间,倒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但归根到底,还得看皇帝心意如何,最后会把位置传给哪一个。在民意上,七王子占了上风。他战功显赫,性格沉稳,素有皇帝壮年风范。

那时候的皇帝也是一代明君,政务勤勉,宽以待民,王朝天下,一片欣欣向荣光景。

只可惜,到了晚年,皇帝开始沉醉丹药之道,要求长生,因此生活荒诞起来,疏于政事,最终导致各大州域刺史拥兵自重,再难以驾驭,并渐渐形成了割据之势,埋下了现在石破军作反的祸根。

对此,朝野之上,很多人都觉得国师净往责无旁贷。

释家也有长生道,号称极乐世界。

自从净往担任国师以来,皇帝每天敲木鱼听经的时间比审阅奏章的时间要多得多。

属于老皇帝的时代注定将一去不复返,当下关键在于如何力挽狂澜,平定天下。

这需要一位勇勐之帝!

譬如七王子。

老皇帝大概也是有此主张,否则何以会把七王子从凉州召回京城?

只是,皇宫之中,每天木鱼诵经不断,但圣旨始终不见出。

各王子心里着急,各大臣心里着急,整个天下,都在着急。

石破军反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了雍州,雍州刺史郭宏图连夜带着满车美人逃到京城里告状,成为一大笑料。许多人心中恍然:原来不是每一个封疆大吏都能打的。

郭宏图此举,使得朝野哗然。当即有御史上书,言辞激烈,要治郭宏图失土之罪,该打入天牢。

好在郭宏图在京城也有人,多年以来,每年打点的无数银子还是起了作用。一番扯皮之下,他被定了“失职”,被软禁起来。

说是软禁,那府邸如同花园一般,宽敞可跑马,假山流水,亭台阁谢。景色宜人,当然少不得一大群莺莺燕燕,每天饮酒作乐,颇有乐不思雍之意。

石破军大兵压境,进迫中州,天下为之震动。朝野中幸得还有萧易安没有慌神,赶紧请圣旨,号召天下勤王,并封李恒威为镇国大将军,统领三十万联军在中州边境集结,形成防御战线,总算缓住了蛮军的脚步。

石破军叛乱,在某种程度上还缓解了王子争位的激烈矛盾。好比兄弟们正在家里争家产,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候,有外人打上门来了。

古书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李恒威忠于国,乃是上将,对付石破军有一定把握,暂时可压得住。但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扬州元文昌上书,称管辖下泾县县令陈道远贪赃枉法,鱼肉乡里,大兴土木,无法无天。南阳知府接到状告,派兵拿人,不想陈道远蛮横不服,胆敢反抗,还杀了南阳府的人,简直胆大包天,形同叛逆……

元文昌洋洋洒洒,千字奏章,陈述陈道远数大罪状。因此要朝廷下旨,削去陈道远所有功名,贬为白丁,再依法缉捕,交给大理寺审判。

这封奏章,掀起了轩然大波。

陈道远谁人?

新科状元,三元及第,更重要的是,还是皇帝钦命的。想当日,陈三郎会试文章开始之际并未得到青睐,不在一甲之中,却是皇帝看了数卷文章皆不合心意,痛斥大臣,连着两次,才终于把他的文章放上来了,被皇帝一眼看中。

再说了,陈道远这个泾县县令也是皇帝钦命的。

依照正常程序,会试前三名,一般都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事,极少外放。翰林院乃人才基地,熬得几年,很快就能上位。这也是对于一甲进士的褒奖,以及看重。

陈道远倒好,直接让一封密旨弄到泾县当七品县令去了。县令当然没有养在翰林院里好,许多人觉得,这是陈道远被贬。

问题在于,皇帝又御赐了一把剑给他,这里面就有文章了。

世间万事,但凡与钦命御赐沾上了关系,便具备了某些非同寻常的意义,值得深究。

许多人都搞不懂皇帝葫芦里卖什么药,让人费解。有一种说法是皇帝想以陈道远为棋子,安插到泾县里,能试探下元文昌的态度。

这个说法被不少人认可。

也有人认为皇帝此举并不高明,或会刺激到元文昌,让他起兵作反,从而适得其反。

持这般态度的,多是保守派。

皇帝突如其来的病倒,让这个争议告一段落,元文昌没有动静,石破军已经反了。

满朝文武,焦头烂额。

但这只是开端,这不,元文昌开始出题发难了。

元文昌与陈道远之间的是非矛盾,明眼人都心里亮堂堂的,两者为人,大伙儿也是一清二楚。其实到了这个份上,事实如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边的人,哪一个最不能得罪。

答案显而易见。

当即便有大臣上书,要陈道远返京请罪。陈述缘由,再做定夺。

这个主张得到了不少大臣的同意,在他们看来,当下之急,大局为重,先要稳住元文昌再说。

只是一片杂乱之下,谁都不知道陈三郎人在何处。好几天后,才有消息传回,说陈三郎跑到雍州去了。

朝野再度哗然!(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