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斩邪 > 第四百二十四章:流民蜂拥,气候渐成

斩邪 第四百二十四章:流民蜂拥,气候渐成

作者:南朝陈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5-03-31 01:21:02 来源:笔趣阁

(新的一周,求新的支持!)

时日悠悠,光阴荏苒,已是入冬,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到了十一月下旬,每天阴云密布,看着想要下雪的样子。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这般季节,田野作物难以生产,不好耕种,而之前的一大批菜蔬薯豆之类都获得收成。

谈不上丰收,但足够解决许多人家的肚子问题了,起码能安然度过这个寒冬。

这便足够。

而且有了这一批收成,府衙粮仓的压力也大减。

没有下雪,却下起了冬雨,淅淅沥沥的,铺天盖地,浇得天寒地冻,浇得人心凄冷。

在十多天前,崂山府管辖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流民难民的踪迹。刚开始的时候人数还不是很多,稀稀落落的,但随着入冬,渐渐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每天都络绎不绝。

这些难民来自四面八方,来自雍州境内各地。

雍州难民潮发生过多次,规模最大的一次当然是蛮军入侵的那段时期,有条件的,几乎都逃了。他们逃往的方向都是相邻的州郡,或豫州,或青州,或扬州。

那一次后,雍州人口几乎少了一半,再加上战火丧生的,总共有十之六七人家不见。剩下的人有的躲进深山老林,有的四下流浪,这些人都是挣扎在生死线上,温饱无望,朝不保夕。

当冬季来临,气候恶劣,缺少衣食的人们只能成为流民难民,看别的地方是否能够活命,生存下来。

这个地方,叫做崂山府。

随着陈三郎入主崂山,关于崂山府的动静讯息就不断传播出去,口口相传,使得许多人知道崂山府局势稳定,可能有口吃的。

所以,他们便来了。

来到之后,立刻发现不同。区域边界处便有盔甲明亮的兵甲镇守,见了他们,当即有专人引导,带他们去地方。

见到如此阵仗,难民们还心思忐忑,想着会不会被带去哪里然后挖坑埋了,有些人都退堂鼓来,当惊疑不定地来到地方,却发现那是一整块安置地,搭建着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木屋子,而空地上架着一口口大铁锅,锅内热气腾腾,正煮着粥。

闻着浓郁的粥味,许多人当场便哭了。

……

一份份记录名册不断地被送进府衙内,放到周分曹的案上。

成千上万的逃难难民入境,有地方住,有粥吃,也就代表他们从此将成为崂山府的民众,要就地安居下来。

如此多的人口,光粮食消耗就是巨大的数目,给予各地县城,以及府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无大魄力,根本不会如此作为,全盘接纳。

但陈三郎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得还不错。

乱世人命贱如蚁,但对于有志发展的人而言,人口,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比别处,崂山府虽然还算稳定,但一路来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现在也是地广人稀的局面,特别下面县城管区内,抛荒的土地还占据极大的比例。有地没人,这地的价值就等于荒废掉,甚是可惜。

这就是陈三郎胆敢大量接纳流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练兵也得招收大量青壮,想要从本地群体中招收几无可能,已经达到了极限,必须吸收新鲜力量来。

下面各地,募兵的告示张贴得很多,随处可见,但凡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

当然,被点上兵的待遇可比普通流民要好得多了。寻常流民,每顿基本都是一碗热粥,有个地方住就差不多了。但当兵的可是能吃上干饭,还有肉。热肉热汤,那般诱、惑难以抵御,天天有肉吃,即使上战场拼命搏杀又何妨?再说了,要是杀敌有功,可是会升官发财的,正所谓富贵险中求,有得搏总比没得搏强。

因而多日以来,参军的人都是非常多。被选上的新兵当够了一定人数,就会被带到府城军营来,由江草齐操练。

这是必经流程。

一来下面县城缺乏练兵的条件;二来,兵甲乃是重中之重,不可轻假人手。

这段时日来,陈三郎在军营的时间都前所未有的长。

到了十二月中旬,军营招收新兵已达两万;而莫轩意在新宜县也练了三千兵。再加上本来的兵,总数量直逼三万大关,蔚然可观。

兵有优劣,一些上了年纪的,体质跟不上训练的便派遣到下面县城中去,成为当地县兵,设县尉一名,县尉直接受县衙主事统领,每一县,基本都有千名兵丁。这些兵丁能够维持当地治安,能够缉捕杀盗,作用非凡。

陈三郎之意,便是以府城为核心点,辐射到下面各县城,形成一张网,不管是民生还是军事,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样的话,下面的县城就不会孤立,经营得好,便能成为屏障,即使有强敌入境,也难以一下子就攻打到府城来。至于如何经营,就得看当地主事了。也已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对于不作为或做得不好的主事,可撤职换人。

诸多律令条例,写得清楚分明,装订成册,只要在境内任职的,不管高低,人手一本,务必背熟谨记,身体力行。

此册有名,名为《原律手册》。

其中的“原”字,正是源自陈三郎的本名。

随着《原律手册》的发行,以及无数流民的拥戴,从早到晚,难以估量的气息源源不断地蜂拥到府衙来,然后被陈三郎吸纳。

此等玄妙,实在无法形容。

过往衙门,不管大小,在其上还有朝廷压着,因此即使为官者如何得民心,也难以成根基,诸多威信,都被王朝吸了去。因为朝廷只要一封令下,调遣,而或革职,就等于被连根而起,民众再爱戴,也只是送顶青天伞罢了。

但由于整个雍州,朝廷都失去了统治,崂山也不例外,民心民意,尽皆落实在陈三郎的身上,那就截然不同了。各种变化,若他还留在泾县,无论做得再好再出色,也不可能得到。

某夜,逍遥富道立于崂山之顶,举首观望天象,再遥看府城方向,见此气象,不禁叹了一句:“书生,气候渐成矣!”(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