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之大民国 > 一百三十节 鼓动

穿越之大民国 一百三十节 鼓动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1:16:38 来源:笔趣阁

此次塞北军攻击西北使用了十万人的兵力,第一军近半数士兵三万人参加,第二军是主力出动了五万人,重建后几乎都是新兵的第三军只出动了两万人。此次作战目的除了军事占领外,也有锻炼士兵的目的,第一军是因为天津事件还没有从yīn影中摆脱出来,需要鼓舞斗志,因此调派了近一半的兵力参加,第三军则是新兵来见识见识实战,因此担当主力其实是第二军,而第二军军长李三江也顺理成章成了军事行动的指挥官。

此前拟定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为进入宁夏,如果顺利马家军不干涉的话,很容易清除掉小股的忠于冯玉祥的部队,占领整个宁夏;第二阶段是向西攻击,打通河西走廊;第三阶段是伺机攻入西安占领陕西。

可是作战计划做的再好,终归实现起来是还是要人的。

相比赵书礼等上层,底层士兵们普遍对攻打西北热情不高,士气难免受到影响。

至于原因吗,自然是因为塞北军当年收编了相当一部分西北军士兵,这些士兵过去就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又久经沙场,在投到塞北军后,能经过筛选的后来表现都比较出sè,很大一部分人现在已经担任了基层军官的职务。对这些原西北军士兵来说,冯玉祥在他们眼里是相当好的长官,对士兵如同亲人,不但不许军官欺压士兵,他本人更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威望很高。这些西北军背景的官兵情绪也影响到了其他士兵,而且塞北地方的很多移民也都是从西北迁来的,因为这个出身的原因,相比打西北军士兵们普遍更愿意去打zhōng yāng军。

这种现象作为指挥官的李三江心里十分清楚,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没少到基层兵营中做工作,给他们讲要以塞北的大局为重,告诉他们西北对于塞北的重要xìng,占领了这里就能让塞北的地盘从xīn jiāng到热河连成一片。但是士兵们不是很接受这些飘在云间的借口,对于西北军背景的士兵,或者祖籍是西北地区的士兵来说,西北军就代表家乡的军队,打西北军带有一种他们对家乡的背叛,他们更愿意从自身感情出发来对事物做出评判。

但是好在这些士兵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即使是新兵也至少在新兵营中呆了数月,因此服从命令这条军规他们是懂的。所以虽然情绪上不积极,但是并没有抗命的显现,这是李三江唯一欣慰的地方。欣慰归欣慰心中却难免担忧,军事组织是一种奇妙的组织,非常难以掌控,一个弄不好谁也说不出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军事活动又非常微妙,任何细小的因素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后果。因此李三江心中一直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这让他极不舒服。

“报告!203师2004团全体官兵请缨所先锋。”

突然随军参谋的报告惊醒了正在忧虑中的李三江。

“2004团请缨?请缨!”

突然李三江有些疑惑了,对参谋再次确认道:“你确定是2004团吗,该团中西北籍士可是比例最高的,而且团长曾经就是西北军的军官,他们一直是最反对进攻西北的,他们怎么会请缨。”

“没错就是他们,听说是他们的参谋给全团做的思想工作,现在2004团战斗yù十分强烈,这情绪甚至影响到了相邻部队。”

“思想工作?你给我好好说说。”

“是这样的,他们的参谋叫田子华,据说原来是跟他父亲在běi jīng天桥底下说评书的,后来听说移民塞北能得到土地,加上běi jīng那几年经常是城头变化大王旗,百姓人心惶惶,于是就举家前往河套了。这人口才不错,能言善辩,后来从军中脱颖而出到了军校学习过一阵子,这次出发前才回到军中,担任2004团参谋。部队的时期低落他也注意到了,在部队过磴口的时候,他把城内的报纸买了个jīng光,然后分法给士兵去看。结果一进入宁夏,该团士气就已经调整过来了,后来看到宁夏本地的灾情,他们的士气更加高涨起来,竟吵嚷着要当先锋了。”

“报纸,什么报纸。”

“哦,什么报纸都有,大多是我们塞北的报纸,也有南京那边的大报。”

“区区几分报纸怎么就能起到这么大作用,你说说重点,别罗里吧嗦的半天我也没听明白。”

参谋被责备了一句,不敢回嘴老老实实的道了出来。

原来自从赵书礼宣布出兵后,不管是塞北的报纸还是南京方面的报纸,都纷纷谴责起了西北军。南京是一直在谴责的,而塞北一般比较中立,此次塞北军的行动影响了他们的观念,老实说塞北的报纸有个毛病,十分排外和自我,甚至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塞北整府他们自己可以骂,但是一到对外的时候,他们却会众口一词的对敌方猛烈抨击。当然也有一些或者哗众取宠的,或者就永远扮作mín zhǔ斗士站在整府对立面的报纸,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但是这样的报纸显然田子华不会去选择购买。

田子华买的这些报纸多是言辞激烈的,对西北军从上到下数落了个遍的,尤其是很多报纸跟南京大报相互转载,隐隐构成了一道舆论统一战线。其中最让塞北军士兵有感触的是,报纸上报道了西北的灾情,百姓多有饿死卖儿卖女成为常态,同时透露出塞北支援西北的救灾物资,通通被冯玉祥用作了军事方面。也有南京的报纸报道zhōng yāng给西北灾民募捐了大批善款,只等冯玉祥愿意放弃非法的武力行动,就可以用来救助西北百姓,又发出冯氏认清大势,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呼吁。

这些报道看后士兵们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塞北的新移民,而且大多以前家境困苦,否则也不会移民了,因此都非常理解没有土地的农民的心酸,对比自家以前的境况,对西北百姓充满了同情。

见到报纸宣传起了作用,田子华趁热打铁,反复在军中宣扬,塞北军此次出兵的目的,他不讲大道理,只说冯玉祥倒行逆施,塞北军完全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西北老百姓。同时告诉大家,冯氏久居西北,才导致了西北的困苦。歌颂西北的历史,什么长安自顾地王都之类的辉煌等,中国人向来看重自家的身世,历史上的荣耀正是西北人心中的一个骄傲。此时扯出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对比西北的现状,很是蒙了一大批人,甚至隐晦的表示西北的穷困也是冯氏造成的。又给士兵们大讲了冯氏的背景,说冯氏本来就不是西北人,而是河北人,他军中的军官也大多来自河北,所谓西北军完全是有西北之名,而无西北之实。这个说法当即就把冯氏西北军跟西北地方划清了界限,算是解除了士兵心中最后一个顾忌,让他们觉得他们此次进兵西北,不但不是对祖籍的背叛,相反是解救家乡百姓于水火,在这样的伟大美好愿望之下,他们热情起来才怪呢。

听完参谋的细说后,李三江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田子华掉到了总司令部,临时任命他为宣传部长,负责此次战斗中所有的动员工作。并且把原本的军乐队,以及由一些支援女学生组成的宣传分队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田子华算是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了,仗着自己评书的功底,把军乐队和宣传组织起来,打起了思想工作的攻坚战。不停的游走在各支部队之间,先是奏乐伴奏,女学生们唱起一些马屁诗人们写的赞美塞北富庶人民安居的歌谣,当大家听着熟悉的曲调正沉醉间,突然乐曲一变,唱起了一些哀伤的歌曲。这时候田子华就出场了,用非常有诱惑力鼓动xìng的语调,开始悲秋伤chūn的为西北百姓惋惜,又引导xìng的让士兵不自觉的回忆起自己家的过去和现在,最后才告诉大家现在是到了解救西北百姓的时候了,相信他们塞北军一到西北,百姓的苦难就能结束。同时信誓旦旦的表示,西北的百姓是欢迎塞北军的,甚至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着塞北军早rì到来···

总之田子华的鼓动效果就几个字:成功了!

比之大千世界,人就想一个个微粒,在做着布朗运动,谁也无法预知这微粒下一步的运动轨迹。或者遇到一股水流就能徜徉大海,脱离约束,或者只能一辈子浑浑噩噩下去。这股水流就是一个个机会,但是未必每人都能看的到,或者注意的到。田子华也是一个微粒,这次军队的士气低落,就是他运用才华的一个机会,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抓住了。田子华用自己的鼓动能力帮李三江解了心忧之后,很快得到了新的任务,李三江排他在大军前活动,为大军铺路。

军队沿着黄河前进,到了中卫,这里已经到了山区,只能沿着河谷前行。到这里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向甘肃攻击前进,另一路直接南下沿清水河往宁夏大城固原进发。大军所过之处,老百姓夹道迎接,颇有一番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气势。这全都是田子华能力,当然这些老百姓虽然未必出自自愿,有些是当地整府看清大势,在马鸿逵的联系下表示了顺从塞北军之后,按照田子华的要求组织的。有些百姓则是田子华亲自活动的结果,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整府的,对于那些沿途的小村庄,小山寨,则是田子华亲自去游说他们,甚至用金钱引诱。目的不外乎是让路过的士兵感到自己确实是正义的,同时做这些的时候,随军的记者会拍照,然后写新闻稿送到后方,这些都是宣传。

成功做了这些事情,田子华自己都对自己很满意,他也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的这些事情,竟然都惊动了赵书礼,当甘肃战局稳定后,被召回塞北嘉奖了一番还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命,当然这是后话了。

赵书礼之所以会注意到田子华,也是事出有因的,军队的士气问题不仅困扰着李三江,同时赵书礼也颇为头疼。当塞北宣布出兵的时候,当即有不少人向他表示反对,尤其是一些西北军的老人,带头的就是第一军中刚刚升职为旅长的赵登禹,他负责组建一个特种突击旅。就是原先陈驰打报告建议的死士旅,不过赵书礼没用这个名字,觉得太封建了。赵登禹带头带了几个西北军老军官,其中甚至有几个团长,围堵了塞北军总司令部,当然没有用武力,而是集体跪在司令部门前。

对这种行为赵书礼是不会妥协的,要是因为战士的意愿就随意更改高层的作战计划,因下而上这是本末倒置,更何况此例一开,等于树下了一个坏榜样,以后当军队不满意的时候,岂不是可以随意干涉威胁整府吗。因此他严肃处理了这几个军官,先是暂停了职务,然后关起了紧闭。同时军队按照计划开拔,丝毫不允许耽误。

不过对这几个军官,空军倒是很有兴趣,朱斌侯几次上门给他们说情,希望把这批人调给他们空军。赵书礼听取了朱斌侯的意见,颇为动意,但是这些人的紧闭他是坚决不会取消的,至于到时候怎么调动,必须得等紧闭期过了在讨论。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赵书礼在得到了李三江做的有关田子华的报告后,才那么的上心。也因为这次事件,他觉得军队的思想工作是那么的重要,中**队不是西方军队,有历史悠久的随军牧师传统,因此思想工作必须有专门的人才,通过了解田子华的表现赵书礼看重了他。

一百三十节鼓动

一百三十节鼓动,到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