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之大民国 > 五十八节 纲常哲学

穿越之大民国 五十八节 纲常哲学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42:02 来源:笔趣阁

1928年,6月4rì,赵书礼宣布北伐已经三天了,大军终于开动,赵书礼亲率第一军为先锋,魏冉第三军压阵,第二军驻守张家口,防止关内溃兵由此溃逃。

陈驰如愿获得了炮兵旅和一个骑兵旅的补充,人数扩大到了八千人,炮兵旅是原来第一军直属炮兵,而骑兵是从李三江的骑兵部队中抽调的一只劲旅,全都是jīng锐。如果说第一军是先锋,那么第三师就是先锋的先锋了。

但是战争往往就是比戏剧还要戏剧,按照德国人参与,由新任参谋长李忘川制定的作战计划,是第一军担当主攻的任务的,可是奉系就是奉系,不愧是见谁败谁的军队,一跟赵书礼的割命军第五集团军接触,即刻溃退,追都追不上。

陈驰倒是很规矩,步步为营,遇敌先布设阵地,架设大炮,然后是炮兵炮火准备,接着是步兵冲锋,一切都是按照德国的步兵战术cāo典来的。可是奈何奉军不禁打,一打就跑,到后来他这个本来应该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先锋,反而落到了后头。魏冉匪气十足的第三军顺势就冲了上去,如同赶鸭子一般把奉系军队赶的到处跑。

魏冉军原来多是土匪,这样的军队,遇到恶仗往往会遇敌不前甚至擅自逃跑,但是遇到顺风仗那就勇猛无比,恨不能把所有功劳都抢光了。加上第三军中又多有马队,这样追击起冯军就更是肆无忌惮了。

奉军受rì本帮助,器械除沈阳自造外,多rì本出品。并且自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奉系觉得自己的底子是土匪来的,军官技战术不正规,士兵训练也松垮,因此在rì本人的支持下,开始奋发图强。从他们的司令部直到团部,都聘有rì本顾问,为之训练士兵谋划作战。按说奉军应该是有战斗力的,可是恰恰相反,他就是这么稀松,一见就打一打就败。发展到后来,奉军在何处开炮,魏冉的手下们就前仆后继地向何处猛扑,然后将其阵地连同大炮一并夺得,而后甘心。最终竟使得奉军连炮也不敢放,虽有jīng良武器和rì本顾问,亦都无法能起作用。此前他们在河南跟冯玉祥和广东的张发奎部战斗,就是这个德行,竟让张发奎的军队打出了一个铁军的称号。

看到这种情况,赵书礼对张家父子的能力是非常失望,竟有些庆幸自己这次选择了挞伐奉系了,就凭这种军队难怪9.18不敢跟rì本人干了,一枪不发让出了老家。但是他心里也在怀疑,奉系的溃退是不是因为张作霖也已经跑了的缘故呢。

就在这时候奉系军队已经撤往关外,张学良宣布不再阻挠国家统一,南方【割命整府】在1928年6月25rì宣布,中国完成统一;同时赵书礼收到了国民zhèng fǔ的邀请,要他到běi jīng去参加祭奠三年前逝世于běi jīng的割命领袖孙中山,祭祀大典在西山碧云寺举行,恰好赵书礼认为,跟奉系的战争没什么可打的,欣然受邀前往běi jīng,第一军则交给郑金声指挥,让他暂代军长一职。

7月初,赵书礼就赶到了běi jīng,此时大典尚未举行,订好的rì子是7月6rì。

此时běi jīng城还相当混乱,各路军队云集,有已经宣布了失败,等待接受整编的东北军,有从陕西河南一路打来的西北军,还有从广西两湖一路打过来的桂军,也有近水楼台但是却出工不出力的晋军,běi jīng城中往往是这个街道西北军占领,那个军队就是桂军占领,再一个是晋军占领,加上还有不少地方是东北军残部盘踞,局势错综复杂异常混乱。因此这种情况下,除了赵书礼其他四大集团军的司令都还没有到běi jīng。

赵书礼之所以赶在他之前到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běi jīng做了中国几百年的首都,清末虽然中国没落,但是好歹有仁人志士起来救亡,先有洋务运动,后有百rì维新,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总归是有点效果的,zhèng fǔ和民间先后派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建立了数以百万计的新式学校,而这些现代化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就聚集在běi jīng。这正是赵书礼此来的目的,挖空běi jīng!

他先去拜访了西北军宿将韩复榘,此时西北军驻扎在běi jīng的正是韩复榘军,此人虽然在两年前投降过阎锡山,但是冯玉祥从苏联一回来,他又投奔了冯,接着在北伐中一路猛打猛冲直入京津地区。如果没有此人帮忙,恐怕在běi jīng城活动不会方便。

赵书礼跟他曾经有过渊源,当初要不是赵书礼让开路,韩复榘是没用机会从山西到陕西的,而且他路过河套的时候,赵书礼还赠送给了他两万只步枪和一万石的军粮,可谓结了个善缘。因此赵书礼一去拜访他,当即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在běi jīng最好的酒楼摆下宴席,宴请赵书礼一行人。酒足饭饱后,赵书礼向韩复榘提出要求,他答应了帮忙。

然后赵书礼开始频繁的出入běi jīng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中间,不仅他亲自出面,他这次可是带来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的,人数有一百多人,规模相当大,人员有朱斌侯,徐新六等,级别相当高。

赵书礼第一站去了北大,拜访了校长李煜嬴。

李煜嬴是刚刚上任的,一个月前校长还是传奇人物蔡元培,没有见到蔡元培让赵书礼好一阵遗憾。不过北大的许多大师还是让他觉得不虚此行,民国是个奇怪的时期,这个时期风雨飘摇,但是堪称大师的人物却层出不穷。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株梨树突然某一年花开的格外繁盛美丽,道衍和尚看到了只叹息,主人问他为什么叹息,道衍说梨树要死了。果然第二年梨花没有在开花结叶,原来前一年主人装修房子把梨花的根给伤了,梨树是要把所有的jīng力都放进花中绽放开来,最后都变成种子。民国的学者们就跟梨花一样,他们大概也知道了国家将永远的跟古典的传统中国告别了,所以他们也拼尽了最后的能量要爆发开了。

跟这些大师们畅谈,让赵书礼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他们的认识思想让赵书礼十分的感慨,原来这时期的人并不像后人理解的那样古板和守旧,他们不但懂得新知识,也了解旧文化,新旧激荡之下,颇有心得。尤其是许多文学哲学大师们,他们的思想让赵书礼颇受启发和共鸣。刘半农、钱玄同、李大钊、周作人、鲁迅、高一涵等人,都是大师也都是赵书礼上辈子熟识的人物,此时可以面对面畅谈,大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大有一副不愿意在去管什么军阀战争,领袖大典,就这么跟大家聊下去的意味。

赵书礼两世为人,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是有一个习惯没有变,那就是读书。前世他就读了许许多多的国学,这辈子仍然如此,两世相加四五十年的读书经验,要说没有点心得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跟大师们之间的畅谈,也没有露怯,甚至他的很多想法很受大师们的欣赏。

尤其是跟梁漱溟的一天一夜的煮茶论道,让赵书礼对中国古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梁漱溟后世有最后一个儒士的称号,他对儒家文化有很深的底蕴,同时他还对其他文化颇多涉猎,此时的他正应蔡元培的邀请,在北大教授印度哲学呢。

赵书礼跟他讨论了很多儒家的学问,把自己心中许多对儒家的见解说了出来,没想到却受到了梁漱溟的否定,梁漱溟跟他仔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儒家,一个真正的儒家世界展现在了赵书礼的眼前。

“梁兄,儒家的许多见识已经没有可取之处了。”

“请举例!”

“眼下正是变革时期,而儒家向往三代之制,崇尚复古正是如此中国才原地不行了上千年啊。”

“此言差矣,真正的儒家不过是借三代之说来讽劝上位者而已,三代之时的情景儒家又岂能知晓。”

“不提这个了,儒士没有气节你不否定吧,他们讲究什么君子不立危墙,什么良禽择木而栖,根本没有是非之念,仗义每多屠狗辈,往往我们国家的英雄却要靠那些出身草莽的豪强,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啊。”

赵书礼说出了他心中一直以来对儒家的鄙视看法,中国的读书人就是缺乏责任感,每到王朝更迭,往往汉jiān就成群结队的出现,想想如此祖先真让中国人耻辱。

梁漱溟笑了,摇摇头道:“赵司令错了,宋之崖山多少仁人志士,中国的儒士从来不妥协。”

“仅仅一个崖山可不能说明什么,瑜不掩瑕,一个文天祥代表不了儒家。而且我数年读书颇有感触,那就是儒家文化中,没有原则。想做忠臣就说良臣不事二主,想做叛徒又说良禽择木而栖;不肯与人患难与共就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要拉人同舟共济就责难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观点;你说说如此儒家岂不可笑?”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许多许多的相互矛盾的原则,到头来不管你选择忠贞不二还是乱臣贼子都能从学术中找到理论依据,这样的文化被柏杨批为酱缸文化,到头来其实整个民族xìng格就是没有原则,墙头草随风倒。对于这种文化,赵书礼向来是深恶痛绝的,常常感慨中国正是被这样的文化葬送了。

梁漱溟笑了一下道:“国人误会儒家多矣!两面三刀不是儒家,中国文化驳杂,又相互交融,儒释道三教并立,相互融合。趋利避害的文化不是儒家,而是来自道家,而淡泊忘情其实是佛道共有的,跟儒家不相干。真正的儒家对这些事情有自己的坚定原则,孟圣早有名言,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我儒家该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怀。中国自古多背义忘恩之士,恰是缺少真正的儒士所致,人都说宋人柔弱,可宋人却始终没有屈服于强权,崖山一役数千人跳海也不肯做元臣,如此气节,中国历史上非chūn秋时无能比。至明代,虽官府吏治腐朽,但是明人却刚烈国人,盖因明人崇尚理学,心中认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赵书礼一听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儒家经典中,确实没有那些小道理,倒真的是讲求修身养xìng一身正气的。一时间他对儒家文化开始改观了,舍生取义的原则说明真正的儒家是刚猛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原则说明儒家还是决不妥协的。

突然赵书礼心中感慨起来,中国文化真是酱缸文化啊,儒释道三教合一,什么都能包容,其实就成了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用了。他几十年读书的心得,突然在心里闹腾起来,似乎有一种东西不吐不快一般。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意志,似乎是一种使命感,他要把这些都揭露出来,医治改变我们的国民xìng,他这种冲动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说的人生三立之一的立言的抱负。

当晚赵书礼就奋笔疾书,写下了如下的话——

人生好比天地间一傀儡,只有根蒂在手,才能一线不乱,舒卷zì yóu,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此线既纲常。

这纲常是有一条条的底线,一条条的原则构成的,这纲常乃每个人心中的信仰,每个人心中的纲常不同,每个人的xìng格就不同。每个人追求的纲常不同,这个人的人生就不同,可是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纲常,才能做到始终如一,如同一根线牵连在手!

赵书礼整理出了儒家的一系列的不可更改的原则,其中有孟子的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舍生取义原则,有富贵不能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原则,有“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的劝人自强自立的原则,更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总纲,等等等等,无不说明了儒家崇尚的是刚强和积极主动的文化。

赵书礼把这些主动积极的原则纲领列出来,一条条的他称之为纲常,当后来他的思想被别人接受的时候,被称之为纲常哲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