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第六百二十九章:清风山下

秦歌一曲 第六百二十九章:清风山下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滕公大怒,微微一沉,低声喝道:“我把你这低下铜臭的商人,平日里指着国难大发其财,现在国难当头,要你付出一点代价,却这般推三阻四!再有啰嗦,我滕糇认得你,可我手下的儿郎们却不见得认得你们了!”滕糇这老东西一发怒,手下的赵兵齐声大喝。

郭亘脸色发白,忽然又缓了一下,只见到一队赵国的官兵奔来,却是这榆次城令。这榆次城令大叫:“休要动手……”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榆次这个地方得到郭氏许多的好处,榆次城令自然是要替郭亘细说一二的。只是榆次城令只是一个区区城令而已,他的手下不过上百人,如何镇得住滕糇。好在他总算是一地之长,滕糇道:“你是榆次城令?”榆次城令方要说话,滕糇道:“不管你是不是管事,只是此事关系到我大赵的军机大事,容不得虚假托辞!郭亘,现在你光拿武器也不行了,老夫还要你拿军资三十万金!以资劳军!”

郭亘再和气也是火大,他手做戟指道:“我郭家对大赵的捐资,从没有短少过,好么,有生意,大赵交给卓家,现在不费而取,却来寻我郭家,你这匹夫之意,是否赵侯的君令?”

郭亘在这里用了一点心思,其它到了现在,有些事已经隐瞒不过去了,比如说赵国前方军队的失败,对于赵军的失败,郭亘是高兴开心的。小样,要你们赵国对不起我郭家,输了吧,输得越多越好。最好整个赵国都灭在北秦国的手里。现在滕公到榆次,郭亘也是知道的,晋阳的事也传开了,可怜此时的滕公过于急着到郭亘这里,催要武器,所以还不知道。

滕公道:“大胆郭亘,你私通于北秦,老夫听说了,大赵国只你郭氏一家有足够的盐出售,而天下目前,可以拿出大量的盐的,除北秦外,岂有它哉!”郭亘莫名其妙。只是这件事却是有因的。要知道滕公年纪大了,可以说是已经退在家中,平常都是靠自己从前的积蕴为生,这点钱赋虽然不算少,可说起来也不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缺盐,他也就跟着遭了殃,老头吃的盐越多,花的钱自也就越多,他花的钱越多,这养老的钱就越少,如此一来,老头那个惨,每天最常吃的就是土菜,甚至一度的,老头想要卖自己的田!

现在老头重新得到了起用,他这样跑来发郭亘的火,就可见出这老头对郭氏大量走私昂贵的私盐的仇恨!可这一点郭亘哪里会知道,他道:“郭家的盐也是买来的,花的钱也非在少数,我郭某高价进盐,低价出盐,有时还要折本,我行的正,坐的端,你要有理,请赵侯下君令拿我,郭某认了,但这样纵兵为祸,老匹夫,我纵给你钱财,你消受得了吗?”

滕公大声道:“拿下!”这里就可以看出军事的力量了。赵兵大喝,一支支长铍向前,把郭氏一族围住。在榆次城里,郭氏虽大,有庞大的冶炼工厂,也有众多的工匠,人数多的时候,可达数千。这股力量绝对非同小可,身为大商之家,郭氏也有养剑手豪士的习惯,但面对赵国的这些士兵,纵然他手下的剑士再多,又能有多少?“慢————”郭亘大叫。

滕公扬手止兵,道:“你识相了?”郭亘仰天长笑:“罢了罢了,官夺民财,自古有之,郭义,你领军爷们去我们的府库吧,滕将军,你要的我们郭氏没有,但把个府库全给你看了,你能拿多少,要拿多少,想搬多少,要搬多少,自请随意吧!陶公说的好,钱财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哈哈哈哈……”陶朱公就是范蠡,他本是国宛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楚国费无忌当政,范蠡入越,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急流勇退,毅然弃官。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齐国请他当宰相。范蠡又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陶朱公做生意虽然牛B,但他名扬天下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这“陶朱公”三字在后来,居然盖过了他越国上将军之名,这就有原因了。当时是一个士的时代,陶朱公自然算得上是一个士,更何况,他是一个国家的上将军,替勾践复国的传奇人物。从商居然盖过了他的官名,其关键就在于他三富而三散!每当陶朱公做生意发了财之后,他就会把自己的钱财四散而去,分掉给他的朋友邻居,他每散一次钱,不要多久,就又发大财,钱就又回来了,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并不是说暴发户乱花钱,也不是说陶朱公有本事,花多不可以再赚多少。

这里面真正的意思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生活的信仰。我们现在人总是为了钱而奔波劳苦,在这个物质的时代里,人基本都是钱的奴隶,而在春秋战国时的陶朱公,却已经参悟透了钱之为物。他不仅认识到钱多了会遭到人忌恨,还采用了一种放轻松的生活态度。

天下经商的人多,但能做到如陶朱公这样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走得脱的,真是没有几个了,也是由于陶朱公的这种生活态度,他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就更珍贵了。郭亘明白了此点,终于选择了放弃。当然,这也不是他就真的可以如范蠡一样看得开,放得下,而是他现在多少有些自得。因为对于他这样的大商来说,就算是给抢一下子,就能抢光他吗?何况他已经把相当一部分的资产运到了北秦国去。早在赵国攻打北秦的时候,他还有点担心,万一北秦战败,到时他的产业怕也就没有了,可是现在事情倒过来了,北秦军大获全胜,赵军失败的极为惨重,也是由此,郭亘放心了,只要在北秦的产业还在,他怕个屁!北秦国在,他在北秦三大金行(北秦国家金行、北秦人民金行、北秦商业金行。)里的存金就可以放心的使用了。只是,这个仇,他是真的记恨上了。

滕公冷哼了一声,转眼之间,他带着大军卷走了郭亘大量的器物和金财,这才走人。

榆次城令和郭亘议了一会儿,便行离去。和晋阳城不明不白的丢了不同,现在晋阳的动静太大,这相当于一次革命。在此时,农奴制度已经崩溃,现在是农民的时代,可就算是农民,在这个时候也是倍受剥削的,中国正进入到封建地主时代,不过在东方,比如赵国,这还是一个领土时代,领土时代和地主时代是不同的。相比起来,地主会小一点,一个地主的田地虽然会多,可不会多到离谱的境地。而领主就不同了,相当于国中之国,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领主一般的情况下不向国主上贡交赋,或是交的少,意思一下,而地主,是要交的。

秦国的卫鞅在变法,就是进行把大大小小的贵族领主变成中小地主的这个变法。

北秦由于建国的时候没有贵族,后来的北秦伯更是一个自私到顶的人,他宣布土地国有,虽然给百姓们种,但百姓也是要交赋税的,当然,这个赋税少的相就其它国家来说,是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现在的赋税还好一点,在战国的中后期,平民百姓的税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齐国曾经一下子把税赋提高了四倍之多,而秦国现在进行平和的税赋,可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高到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农民种十足的田地,却把超过六成的赋税交出去。

晋阳的革命是北秦国的一种方法。古代占领一地,往往都是委派官员,推行法律,可这总有着种种的问题,会关系的利益的再分配,北秦的方法就是杀光了晋阳三万多人,把整个晋阳城给血洗了,然后把城中的人财产没收,由于赵国的落后,山林有野人,外有戎胡人,这些人过着生不如死的野蛮生活,北秦人只要许以利之,就可以成功的让这些人变成北秦人。如北秦伯说的,再也没有什么关系比利益更加团结人。在赵国进行领主封建制度,对下层百姓的压迫越是严重配合,就越是对北秦国有利,对北秦的治理有利。按理说,这对于郭亘不利,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学问,北秦人杀的正常都是贵族,而不是商人,北秦重商,北秦要的不是一门心思控制土地的地主贵族,而是那些商人大富。正是明白北秦国的国法,郭亘现在起了正式通好北秦的心思。这也是其它国家对商人不信任的一个原因。

儒家就是这样,他们认为商人无君无父,眼睛里只有利益,但求利之所在,就不顾一切的追求,而视国家大义于不顾。但这是错误的。关键就在于,国家对商人的态度,虽然国家重视商人,有了商人,就会富足,所以为了钱财,国家对商人一方面抬举,一方面却是想着法儿从商人手里弄到好处。甚至在一定的时候,对商人下黑手。所以对于商人来说,关键的不是别的,而是国家给商人的政策。谁的国家给的政策好,商人就投向谁。

赵国既然对不起郭氏,那郭氏谋去就之心,也就是情有可愿的了。不过现在说的是滕公。

滕公到底不是真傻子,他总算是知道了北秦军攻下了晋阳,于是,他决定攻打晋阳。因为对于赵国来说,晋阳太重要了。有着晋阳,北秦国就可以凭借着汾水河守卫已经占领的赵国之地,而赵国援兵攻打北秦,就会面临晋阳的劫击。同时,晋阳的大军也会直接威胁到赵国的安危。说白了,不拿下晋阳,滕公手上的这五万人根本没有力量援救赵侯。

算得上知兵识将的滕公立时带军马到了梗阳。梗阳。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现在梗阳属赵。

滕公带着五万大军到了梗阳,招募了两千兵马,然后渡过了汾水,大军直向晋阳而去。

但是滕公算错了一点,他得罪了郭氏。本来对于这场的战事,郭氏是做商人本份的,不想出面,可是由于滕公对郭氏无礼,所以郭亘派出手下去向北秦军报信。一来滕公的大军行动不便,二来他要先到梗阳,所以行路自然是长了一点,于是,在赵军士兵向北秦晋阳而去的时候,北秦军已经先行一步知道了这个消息。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将军的区别了。

滕公是一个老将军,他七十多岁了,有十多年没有履及疆场,可北秦军的将领却是一个年纪不过二十的年青人。一老一少,反应了北秦的年青与赵国的老迈。其实赵国老吗?当然不是的,而是北秦太年青了。年青,这是北秦伯的治国之术。北秦伯认为,一支军队,它的将军,无论如何,也不能是一个老头。想也是知道,卫青那么牛B,可年纪一下就不行了,而霍去病后来居上,他从戎的时候不过十七,到他死的时候,也才是二十五岁,一个男人最年青丰茂的年华,这就是两个将军的区别了。那就是年青人那热火一样澎湃的积极进攻的精神。北秦伯一向强调,进攻之说,他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就算是真的守,也要有守有攻,唐时的张巡守城的时候,动不动就出城打一个小反击,逼得叛军对此没辙。

虽然滕公进攻晋阳,但他采取的方法是缓!是的,就是缓,因为要攻城,所以滕公建造了很多攻城的器物,事实上,整个梗阳给他搜刮的不轻。其中滕公还拆了梗阳大户的大梁当成撞木,又打造云梯三百,橹车一百,浩浩荡荡的向晋阳而去。从他到梗阳开始,到他正式发兵,用足了五日的时间,然后他兵发晋阳,可是这无形之中,他给了晋阳守军足够的时间。

北秦军怎么打晋阳的?飞快的行军,保密的行动,然后化妆突袭,随后大军直接的攻下了晋阳。赵国攻打晋阳和北秦人攻打晋阳,这就显示了这两种的军事思想。这场战争的经过后来载入了北秦军史中,在北秦军的军事教材里,充当了反面的角色。连北秦伯看了之后也是大生感叹,并且觉得莫名其妙。在当时,对于北秦军上下来说,赵军的这种缓慢的行军思想,真是让人不可捉摸。因为这样的行军,可以让北秦军方面全面的了解赵军的行军路线。

既然赵军的行军路线暴露给了北秦军队知道,那北秦军怎么可能不打伏击战呢!

其实滕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当然会知道北秦军有可能打伏击,就算不是北秦军也会有其它的军队打这样的伏击,在当时,打伏击是很正常的事,可埋伏大军团,这种事是很少的。滕公的军事思想很简单,就是循大道,走明路,五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赵军也会派出斥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北秦军纵然是伏击,那效果也是小的可怜,因为从大道上来说,没有什么险关要道,赵军士兵自然不怕有能埋伏的地方。可北秦军还是来了。

刘金吾年纪连二十都没有到,才打了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对于他来说,战果不是很大,而赵军的前来,正好可以让他再显一次威风。年青人果然是好战的青春。由于赵军的行动慢的那叫一个乌龟,所以北秦军懒洋洋的带出了三千大军的步军,还有两千多的骑兵,同时征召了一队一千人的民夫打下手。五千多人的大军,一千人余的民夫,全驻在清风山上。

清风山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当地有一个小村,叫徐家村,现在这个徐家村给北秦军杀光了,北秦军以此为基地,摆开了军阵,等着赵军的前来。这是一个斜坡的山体,北秦军守在山上,这叫形而势在上。处于上风,这样对防守有利,刘金吾有理由相信,在北秦军这样少的兵力面前,赵军一定会愿意和乐意进攻的。十一月二十八日,赵军到达了清风山前。

一经得知北秦军在前,滕公大惊,或者说他没有想到北秦军居然再次的主动出击,当然他也有想过了,只是当这种事发生在他的面前之时,却就显得惊人了。滕公策马上前,细细一看,北秦军堵在斜坡的清风山上,由于之前的战斗,赵军的战车少了,而且是斜坡,用战车**这样的斜坡,胜算不大。唯一的特点,就是北秦兵的兵少。一见到北秦军的兵少,滕公哈哈大笑,一声令下,赵军就开始准备进攻。是的,滕公在当时连营也不想扎,就要直接进攻,这也是经验主义的本位思想,滕公觉得自己的兵多,而敌军的兵力太少了,只要自己强攻,哪怕打不下这小小的一个山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