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第五百六十三章:秦赵同源

秦歌一曲 第五百六十三章:秦赵同源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原本第二批队的千夫长是赵另,但是姑射由认为赵另的才能不足,所以改让赵参统领。(读者吧 )

在赵国的军中,最多的将军是赵氏的子弟,这些个宗族弟子的大量安置,是成功让赵国虽然有大量的地方军头却最后还是服从于赵国的命令下的原因!古人独信血脉之说,岂非无因?但可惜的是,在整个赵国的军事中,赵氏的将军只有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和他的儿子马服子赵括是真正的大才,可以当一面之将也。其它如赵成、赵文、赵造、赵俊、赵固、赵袑虽然也算是可以,却不能真正的独当于一面,在军事上还不能算是第一流的名家。

虽然有平原君赵胜其人,可是他的地位太特殊了,先后事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由此可见他的才能和受到的猜忌。让这样一个人掌兵是不可能的了。马服君赵奢是个人才,可惜他不能活,在他发达之后的没有几年,就死了,独是留下了一个儿子。马服子赵括是一个兵学天才,可惜没有什么实战的经验,不知阵战之险要,最后上了当打败仗败得太惨而翻不了身!还给后世人无知的嘲骂了两千年,成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反而教材。

可就算是如此,赵军中还是有着层出不穷的赵氏子弟。在这一支军中,赵参无疑是赵国上层看好的一个人物,同时姑射由也很看好他,对他器重。所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期望赵参可以发挥一下作用,那怕那个作用很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小也是他所要的。在刚才,战车没有奈何得了北秦人,这让北秦军士气上来了,军队打出了军心,打出了战意,打出了血性,打出了北秦人身体里那股噬杀的性子!如果不能在这种北秦人大踏步前进的情况下挡住北秦军,那接下来的战斗就将是一场说不出的灾难!整个赵军就有可能大量的惨死在这里。

不用看也是可以知道,在这支北秦军的后面,北秦人还保留下了一半的军力。赵军把兵力分成了四个批次,这从理论上说是对的,仗本就是这样一点点打的。把大量的军队投入到战斗里去,士兵就会可能生出乱来,那样反而会影响战斗力。古战的战争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两军杀得一团乱,而突然有一支奇兵出现,这时就可以决定两军的胜负。比如在清军入山海关的一役里,当时的清军利用吴三桂的大军和李自成的军队打仗,两军打得难解难分,吴军落入下风,但闯军在战斗中建制也完全乱了,就是因为这个乱,清军出动,结果夸称八十万的李军立时给杀得落花流水,不堪而敌也。在当时,清军出动的兵力只是五万人。

再比如亚力山大和大流士一战。打得最激烈的是亚力山大的两万多步军,可决定一切胜负的却还是他手下直领的那支骑兵!正是因为他利用步军拖住了波斯军的主力,他才可以突袭波斯军而大胜!不然的话,就他区区的那三万人,怎么可能和波斯军二十万对战!

赵军并非是一无是处的,他们的想法很好,一千人从正常的角度上讲,是应该可以挡住敌军的,就算这一千人对付不了北秦军,也可以给后续的赵军制造机会。但在赵军的认知里,北秦军竟然是如同斩瓜切菜一样的打败了赵军,一千的赵军上前去,竟然只是两三下就给北秦军杀光光了。如此巨大的差异顿时让赵军再度的反应不过来。可赵军总要做点什么,目前并不是别的什么时候,而是战时,赵军匆匆扎下了营,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营门的拒马都是简陋的不值一提,在如此的情况下,赵军如果还要犯傻的后撤收兵,那他们面临的只能是一败而死!北秦军不会讲什么逃敌勿追的话,再说了,北秦还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也就是说,姑射由算错了,事实上他又怎么想得到,在明明有了这样的实力下,北秦军竟然还把黄河渡口放过而不战的。北秦军既然放弃了黄河渡口,从兵事的常理来说,那是军队战力不足,可现在看到的却是相反,只是,既然北秦军如此强大,那又为何放弃了黄河渡口呢?

姑射由想不通,不在一个相同的角度很难相出一个同样的答案。他有想过北秦军是要杀伤他的军队,但如果是那样,在自己到达后就该发兵了才对。不过,现在也差不多了。

就在北秦正面的军队杀向赵军时,北秦后面的军队也完成了整队,从外表上看,他们很快就可以完成战斗准备!不仅如此,北秦一直暗藏的骑兵还露了出来。本来赵军是压着北秦军的,如果可以压上去,北秦军就会给堵死在那儿,那样一来,位于土墙后的北秦骑兵就会反而的给自己的步军堵死,那就会形成一个可笑的局面。但显然北秦军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反击如之随来,快的让人不敢相信,就如同一头家猪突然间露出了嘴里的尖齿才让人发现感情这是一头在山林里的孤行野猪。又或者明摆着是要打狗熊但却惹出了一头老罴!

所以现在的北秦军不必要怕赵军了,他们大踏步子上前来,把后方空出来了,于是后方的北秦军就飞快的列阵,同时那些骑兵也开始从墙后踏出要进行后面的战斗!姑射由必须要加快他的步子,一旦让这支骑兵出来,就如同下棋的时候让对方的车出了格。在象棋里车是在棋格的内部,一旦出现就会横冲直撞,无有当其锋者。可要把车拿出来却要三步!北秦人已经移开了挡路的,所以现在北秦的骑兵只剩下后面的步子了!再不挡住北秦步军,那就全完了!希望在这一点上,一向表现出众的赵参可以做到这一点,哪怕姑射由并不放心。

把军队交给赵参,赵另很是高兴。他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看赵水就知道了,不是他跑的快,他就要和自己的部下一起死了,好在姑射由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就刚才的事来说,并不是赵水的战罪,那种事,换了谁都是一样的。既然可以暂时离开了那个危险,赵另也无意再冒这样的险。他立时收手,回到了第三批队里面去。这时赵另还羡慕一个人,他看向最后,那是祁岂西手下的几千后备军,他们是一些后军,说白了算不上战斗力的玩意儿。虽然这等于是一种不被看重,但在这个时刻,那个职位却又是多么的好!不要觉得赵氏充斥着赵中就可以有优待,认真说来这都是要付代价的。只慕公侯王命贵,不见黄沙土埋人。

比如说赵奢,他也算是个人物,见微知著而识大体,更是用兵有方,秦自商鞅变法后就强大了起来,此后最经历的败仗屈指可数,但真正说来,第一次重大的失败就是折在了赵奢的手里。赵奢,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虽然因为“沙丘之乱”,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赵奢亡命入燕。但在赵惠文王十二年,赵奢回到赵国。可见此人爱国。他精于兵法,赵惠文王十九年,赵奢攻取了齐因的麦丘;赵惠文王三十年,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国,八万秦军战死,三万锐士丧命,天下震动。赵奢死后,时人称之为“马服君”。

可在这里出现了变化,赵括打了败仗,赵王累及亲族,不怪自己任人之过,反罪战败之失,逼得赵氏的后世子孙以马为姓,这才有人逃了性命,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

此可以见之,想要荣华富贵,要拿命搏,要拿命换。你搏到了,那就是你的,你搏不到,那就连命也没有了。这个道理赵另知道,赵水也是知道,不然他也就不会逃回来了,此二人知,赵参又如何不知,只是事情就是如此,已经到了头上,在了面前,再也没有躲避,只有舍命一战,军令之前,岂容有三心二意,到时一声令下,斩头而死,那死的可就是大大的划不来了。赵参冲到了军前,他抽出勾剑,扬声道:“后退死,而进者生,诸军杀敌,将军随后,我大赵雄风不倒,不死不败!”赵参在军中有大名,他的出现让赵人激起了战意。

这就是古代军队强悍的地方了。如果是在宋时明清,面对自己的军队给敌军这样一痛杀,十成的战力也去了八成,只怕还没有打,士兵们就要先作鸟兽散了。但赵人不同。人说秦赵同根,此话非是无因。春秋初期,一支秦人从陇西草原流居赵国,与赵人多有通婚。赵人中也多有“秦”姓,以至于流传着一种说法,“秦赵同源,姓氏不分”。两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姓氏、语音等等都是很相近的。秦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秦军死缠烂打的性情众所周知,秦人那不死不休的“赳赳战歌”、“无衣”等,都告诉了我们慷慨悲歌岂燕赵之独有!赵国既然和秦国相似,焉无强兵?他们的士兵又岂是随便打打就丢盔弃甲而逃者的。正是赵国的这种特性,在战国末期,天下的名将和强兵,几乎都是集中在了秦与赵!而整个战国,最辉煌最夺目的四大将星,更是两国各居其二。赵国有李牧、廉颇。秦国有白起、王翦!

唯强兵始可出良将!这从哪说都是铁的事实!手下没有一批战力惊人的士兵,那当个屁名将。虽然赵国没有开始变法,士兵打仗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不知为何而战,不知自己要打什么样的仗。但打仗就是打仗,打起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的原因理由其实都不重要,相反的,如果要停止战斗才真正要一个完好的理由,战争已经成了不得不进行下去的事。打起来了,就是要赢,这是男人的战争,是男人的游戏,是一种争胜的战斗!

北秦军屠杀了一千赵军,没有让赵军胆寒,相反,他们更愤怒,他们更加的狂暴,他们要把心里的疑问化成战斗力,要杀向北秦人,以此证明自己不是一般人,是强军。这也是军人的尊严!“杀————”千言万语化成了这一句简单的话,赵军只要战,他们向着对面踏步过来的北秦军迎上!他们并不相信北秦军就真的不可战胜!他们要洗涮去自己的耻辱!

可遗憾的是,赵军在此时又犯错误了!时间太短,他们看到自己前方的士兵战友死去,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怎么死的,也许是一个误会,赵军自己犯了错误,可无论如何,赵军也没有功夫去想,他们只想着还击,他们并不是文化人,赵参也是顾不上这些,他才要真正的关注北秦军的动静。所以赵军死死的迎向了北秦军,他们一如前面战死的赵军士兵,向着北秦军发动了攻击。再一阵的响声。此刻,赵参算是明白了,他刚才在后面,前面怎么打,他可以看见,但并不能看清,而现在却是看清了:“是盾,我军没有盾……”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北秦军对于盾的使用是很熟的,这一点上没有一定的指导和训练是不可能达成的。盾牌,在一般的战斗中,用处不大。

战国时的盾,主要是橹,士兵们推着大橹车前进,后面的士兵在橹车后面用盾保护自己,冲到了近处,逼得敌军和己方大军进行正面的白刃战。或是用橹车组成一个临时的营地。士兵当然也会用盾,但是会给几百、几千的编组在一起,他们提着剑与盾一起和敌人进行战斗,和赵军或其它战国那种打着、打着就没了章法不同,其它国家打着、打着就会乱成一团,两边的战斗就会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复杂态势。打仗怕的就是一个乱,所以各国虽然装备了剑盾兵,但这还是一次低层次的战斗序列,不是主要的战斗部队。在春秋战国的武器中,有戈、矛、剑、戟、弓矢,还有殳、铍和弩。在这里面,剑的作用更是一种身份的表现,是军官们才佩有的武器,士兵打仗还是以勾兵(戈兵)、刺兵(矛兵)、戟兵、殳兵(相当于狼牙棒,没错,这是中原发明的一种武器。)、铍兵、长兵(弓兵)等。但没有盾兵。

盾是一种守具,当士兵在军阵里才用,一旦要士兵上前的时候,盾也就没有用了。当时的古人把盾主要叫橹。这种橹和楼车、巢车类的橹不同,古人叫蔽橹。攻城,冒矢石而上。

所以赵军杀向北秦军的时候没有用盾,而是挺着兵器杀过去,可怎么想到北秦军却是用这种武器的,并且还用得很好。由于在诸多兵种中,最多的主力兵种是刺兵、戟兵、铍兵三种,其余次之,也就是说,在赵军这种穷军中,只有勾兵、刺兵、戟兵、铍兵、长兵、车兵几种。所有的勾兵在刚才已经死光光了,没有戈当武器,谈何来的勾兵。这种勾兵主要是用来破甲等用的。但和之前说的一样,从理论上勾兵的确是好,但这种武器要很高的战斗素养。使用这种武器的士兵一定要会算准了,才可以用戈的刺头砸在甲盾之上破之。不然就次了。

所以又有戟兵。和那些使铍的士兵!这正是赵中的主力!这些武器无一例外的落到北秦人的大盾上面去了。但问题是北秦人在盾的使用上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练习与研究。他们全都知道,在对方使用长兵器的时候,盾兵要作的就是迎上去,你站在那里不动受到的攻击就会大,但你在对方向你冲杀来的时候先一步迎上去,就可以达到绝妙的效果。抵住,架住,用身体的力量,用集体的力量,靠着后面士兵的推动,用力的向前,把对方的兵器给高高的架到上面去,抵死了他们,这样才可以看到胜利。第二排的赵军已经有了准备,他们把兵器向前伸着。有的刺到了人,有的没有刺到,有的擦伤了人,有的甚至切下北秦军耳朵!戟上的小枝可不是说笑的。刺入一拖,威力那就不要说了。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北秦军公式化的反击。北秦军也刺出了刺枪,和赵军那笨重的戟头不同,北秦人刺出得又快,抽回的也快,还可以踏着步子向前继续刺击,三棱枪头那强大的穿透力让赵军的皮甲等同于无物!

“叮叮当当……”兵器与盾的交击,还有兵器入肉的闷响!这两种声音交替着出现。不仅如此,还有时不时的“嗖嗖嗖”“咻咻咻”的羽箭飞射之音。纵然赵军士兵有战心,敢战,肯战,可是他们却没有纪律,他们的军阵失去了统一,没有了完整。而北秦军却是十分的整齐。这种整齐就是北秦伯提出的整齐划一!一个伍,五十个人,但他们只要有一到五个不同动作!有的赵军士兵死冲在北秦军的盾前,大叫着给刺了两下射了两箭都不倒,逼得后面的盾手用短剑在他们的脖子上补那么一下子!赵军还是那样给北秦军杀得纷纷倒下。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