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第四百零九章:卫鞅三谒秦孝公

秦歌一曲 第四百零九章:卫鞅三谒秦孝公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卫鞅躬身施礼:“外邦士子卫鞅见过秦公。”秦公正在批示奏章,放下笔搁置在笔案上,抚案而笑道:“先生不用多礼,前先两次言三道,虽然先生诚心,但却不合于秦国,当然了,先生博学多识,本公也是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意欲肯屈就否?”卫鞅却是淡然,他默默的坐在秦公的身前,端起面前的米酒,闻了闻香,摆出了一副凝重的样子,如此,秦公也感觉出不对,忙半倾就着身子,做出了聆听的样子。

卫鞅道:“泾渭水清清,上下平原,千里良田,水面宽宽,渔盐可就。然,秦国守在此间,却是没有一点的文明成就。田地荒芜薄收,而民众更是陷入饥困之中?”

景监本来担心卫鞅再度胡言,听到了这里,知道卫鞅说的都是实打实的实话,这也正是秦公要听的!和北信君不同,北信君有着历史的大局观,有着两千年的阅历和知识,所以他可以知道怎么对待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才可以主导着东骑国进行这种别人想都想不到的跳跃式发展,这种先知的力量才是最强的。可秦公不知道,他虽然贤明,但他的本身智慧有限,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个指点他前进的明灯。就连一直半阖眼睛的黑伯也是静静然而立着,一双原本老浊的眼睛散发出了一种精光!

卫鞅道:“鞅在魏国,和老师公叔痤一起与秦对战过,是以鞅知道,秦民血勇善战,他们悍不畏死,视死如归!可是秦国虽然屡屡和魏国交战,但却不能真正的得到实在的好处,更不要说,攻必克,战必胜!国穷,兵弱,此正是秦国的现状!鞅之所言,然否?”

景监急忙道:“先生说的,正是君上日夜所思的!我大秦如此之状,先生有良策,当说出来!何必急人自误!” 秦公目光锐利的盯住卫鞅背影,向景监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断他。

卫鞅对秦公行大揖之礼,方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所为的,不过是国力人口,财帛粮草之争也!国力强,才可以打造精兵铁甲,国力足,才可以在大争之中挺过去,那何为国力?便是——国有余粮,始可无惧于饥荒,国有富,才可以团结民心!唯其如此,才可以使举国上下如臂之使由,能让民众从君王之所愿意,亦是如此,小国也可称强称霸。昔日郑国先行称霸,后又有吴越小霸,便是现在,也有一比,如若东骑国,鞅与东骑王交好,他打义渠,是他的兵马比义渠人多吗?非也,而是他花的钱多,又先一步抢下了义渠人的粮仓,由此,义渠钱少而无粮,故弱,而东骑有粮有财,故可称强!这就是战争的国力相争!是以要强国,就必然要使国富足,国富才可民强!魏由此而强,此前车之鉴也,君上不可不知!”

秦公微微一笑,抚案笑道:“知道又如何呀,现在秦国一无是处,要如何改变?如何强国?又如何富国?是王道?还是无为?抑或是仁心仁政?” 景监看话题已经入港,正在高兴,却听国君话音不对,着急道:“不行不行,那都是亡国之道,先生岂能再提?”

秦公摆摆手道:“请先生继续说下去。”“哈哈哈哈……”卫鞅先是大笑,然后拂罢袖子,神色肃然道:“治国之道,强国为本。王道无为、仁心仁政!尽皆虚幻之说!与强国之道冰炭不能同器。君上洞察深彻,不为所动,鞅引以为慰。”秦公急急道:“既如此,那先生为何不早赐教于本公?莫非先生认为嬴渠梁不堪受教?”卫鞅竖起了手指,道:“强国唯法!唯有变法才可强国!国家不对,国家不好,就是因为国家的政策法令有问题!既然有问题,就要改,就要变,就要去弊从优!故强国唯有变法,除此无二途!但是……”

秦公道:“先生快说呀……”卫鞅笑了,道:“虽然强国只有变法一途,但强国变法却也有各种强法。最早有魏国李悝变法强国、后有楚国用吴起之变,现在齐国叫声很大,新齐王隔三差王的在宫门前烹人变法,不知道君上以为哪一国可堪楷模?”

秦公听此一问,精神陡然一振,目光炯炯道:“先生此言,大有深奥。嬴渠梁平日只为强国忧心如焚,心念尚不及此,敢请先生指教。”卫鞅道:“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兴明吏治之强,楚国为地广人众之强。目下正在变法崛起的韩国则与齐国相类。” 秦公喟然长叹曰:“与三强不相上下,嬴渠梁此生足矣。”哪知卫鞅却是不留情面的断然道:“君上错了!卫鞅虽细数了上述三强,然此皆非根本强国,并不足以效法也,若是君上有心学此三国,照方抓药可也,何用于鞅?鞅要为君上提出的,是真真正正的强国之法,以鞅之法,不是强一时,也不是强一世,而是恒强者!持此强,秦公休说可以独王于天下,就算是扫平六国,亦只是时间问题!虽非一代之成,但君上也有积奠之功!”

卫鞅这是纵横家的手段了,那就叫把大话说,往死里说,说不停,雷不倒你不罢休,吓不住人不算完!果然,秦公给卫鞅的话雷到了,当下不敢先言,而是谦恭的拱手才继续道:“先生之言,使气壮山河,但嬴渠梁却多有不解,尚请先生详加拆解。”

卫鞅面色肃然,侃侃而论:“因为卫鞅所说的前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不能杜绝今的问题。虽然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强盛,然而自打魏罂称王之后,不修政事,怠于安逸,魏国便每况愈下。齐国向来外强中干,虽然现在新齐王搞了点小动作,但也不伤根本,只要齐王一怠政,齐国就会变回原样。楚国则自楚悼王以后,一直是外强中干,不堪真正的一击。即或以目下正在变法之中的韩国而言,也只是申不害之强,只要申不害一死,或是韩国换侯,便会逞衰落之势。此中根源何在?其一,变法不深彻。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须触动,更休提深彻二字。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三强四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

可惜这个时候,卫鞅并没有注意到东骑的变化,东骑到底只是一个戎国,又在北信君立国之后就进行了封边设关的行为,一直进行着严格的保密制度!而东骑在列国中又一惯保持低调,就算是和赵国交恶,也没有伤到要害处,本来么,东骑不打赵国,其它如匈奴的什么也会给赵人找一点不自在的,所以竟然没有人注意到东骑的变法。把国政交于墨家,把法律交到了法家,更是一下子就拟出了无数的法令,一下子竟然有两百多条!虽然现在还没有全面的张开,但国家的确是一下子稳当了,最离谱的是,东骑的国全由下面的人治理,北信君根本不用理会,他就如一个船的船长一样,连舵手都有,他只要看看航海图,给自己的国家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可以。若然卫鞅知道此点,一定会加以借鉴,甚至会为了东骑的法,而延缓秦国的法,可惜,在三年后,东骑才真正的出现在各国的眼前,而在那个时候,秦国的法已经开始了,再要变,却是难了!虽然其后卫鞅进行了一定的弥补,但却仍是不能跟上东骑的强国脚步,这就在于,卫鞅提出的变法,主旨是重农,他的中心思想是“耕战”两个字!但东骑的法令却是更多的和商业连在一起,一个重法,一个重商,如此大的不同,怎么可能说改就改得过来呢!相比起来,秦国的变法是加强当时的小农经济,可是东骑却是走农庄经济加工厂商业经济,甚至还有几大的军工厂,这些都是秦国比不了的!

不过虽然如此,可在此,秦公却是如同一个瞎了眼睛的人,看到了一片的天明!他一下子就兴奋的叫了起来,这时,又发觉到自己的失礼,连黑伯那老脸也露出一副的笑意。秦公忙把衣服整了整,大大的一揖,卫鞅现在可不敢托大,忙着回执以礼,两人礼过,秦公激动不已的道:“先生一番理论,当真是高屋建瓴,勘透天下,使嬴渠梁拨云见日,忧心顿去。敢问先生,根本强大,将欲如何?” 景监高兴的不知所以,兴奋的用秦人土语喊道:“君上,该咥饭了!咥了再谈如何?”秦公醒悟,爽朗大笑,“对,咥饭。黑伯,上酒菜,与先生痛饮一番!” 景监忙不迭的帮黑伯上菜上酒,害得一向整肃利落的黑伯竟是手忙脚乱,最后竟然把守门外的车英也叫过来帮忙了,众人高兴得哈哈大笑。

片刻之间,菜已上齐——四个大黑色陶盆,一盆肥羊炖,一盆清炖鱼,一盆生拌萝卜,一盆生拌野苦菜,另有一坛秦国的凤酒。君臣四人坐定,秦公亲自为卫鞅斟满一爵,而后端起自己面前的大爵:“先生高才深谋,胸中定有强秦奇计。嬴渠梁敬先生一爵,望先生教我。”

卫鞅坦然受了一礼,举爵痛饮,慨然道:“国有明君如公者,何愁不强?”

秦公叹息道:“君无良相,孤掌难鸣。常盼管仲复生,不期而遇。” 卫鞅慷慨激昂道:“茫茫中国,代有良才,强国何需借代而兴?”景监兴奋道:“君上,管仲强齐一代,卫鞅要强秦于永远,气魄何其大哉!” 秦公大笑,“说得好!来,再与先生痛饮。”向卫鞅拱手相敬,一饮而尽。卫鞅一爵饮尽,慨然道:“治秦之策,鞅已谋划在胸。这是我访秦归来之后,参考李悝《法经》拟就的《强秦九论》,请君上自阅,相信必可于君上有用。”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本羊皮纸书恭敬递过。秦公慨然接过,正待要看,却是见到卫鞅行了一个辞礼,大袖下拂下竟然要退后走人!秦公大骇,一下子撞倒了几案,把黑油的墨都砸到地上的旧毡上,一个扑抱,把住卫鞅的袖子道:“先生休走,先生可是怪嬴渠梁礼贤不周么?嬴渠梁先前多有失礼,敬贤不周,先生可不能弃嬴渠梁而去!”

景监也是大赫,过来拉住卫鞅道:“先生何以如此,说的好好的,这却是为何要走?”

卫鞅道:“强秦之法,卫鞅已献,现在卫鞅走不走,都是一样的!”秦公道:“先生何出此言呢?”卫鞅长叹道:“君上休要怪罪于鞅,请恕卫鞅直言,鞅所献之法,虽可以富国强民,但若真想实行这《强秦九论》,确也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哪!还望君上三思而后行呀。”

秦公顿时明白了,卫鞅虽然献上了《强秦九论》,但是他本人却并不想要执法,只是对此秦公却是不解,执一国牛耳,卫鞅有什么不愿的?此中另有深意吗?想了之后,他道:“噢?难道先生这这《强秦九论》有什么问题吗?” 卫鞅语重心长道:“君上若是想施行这《强秦九论》,只恐顾忌朝野上下非议,而心存疑虑,因而不敢放手让主政官员大刀阔斧地去干——这一点尤为至关重要呀!” 秦公不假思索地道:“这一点请先生只管放心,本公决不会朝令夕改,处处掣肘率意干涉的。” 卫鞅微微一笑,站起身施礼告辞:“卫鞅告退。”

秦公再拉卫鞅的袖子……留下了两个深色的指印,他苦叫道:“哎,嬴渠梁正想听先生好好讲讲这富强之术的具体实施措施呢,此法也只有先生才可以执行,先生为何总是要急着要告退呢?”卫鞅郑重一揖道:“方才卫鞅说过,这《强秦九论》是法家霸道之法,与人情全然相悖,一旦真要实施起来,必将在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极可能将君上置于孤家寡人的被动地位——可以说此事攸关国运兴衰大计,轻率不得,故而卫鞅想请君上好好考虑上三天,届时如果君上真的意志坚定,决意实行变法,那时鞅自会倾言相告。”

“不用三天!”秦公嬴渠梁目中精光大放,手上更是无礼的死死拉住卫鞅的袖子,还往上一就,连带着抓到了衣襟之上,大声道:“强秦,是我的毕生大梦。为了这个梦,嬴渠梁百死而无悔,万难不足以扰我心!本公知道,三百年以来,变**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然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纵本公身死,亦绝不负君!”虽然国君一般都是说谎的,但……如秦公嬴渠梁这样的,当世有几?他的这种真情流露深深的打动了一向孤傲卫鞅,他眼中湿润,几欲出泪,长袖一拂,深深一礼,嬴渠梁却抱住他的双臂,不让他揖下礼来,卫鞅不由动情道:“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

两人四手,紧紧相握,一对明君强臣在北信君不愿意的情况下,开始了他们的联合。

史记——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少梁一战,秦献公中箭,于年尾死去,同年,秦孝公即位。于此同时,小小不起眼的东骑部立族成功。

公元前三百六十年,魏国会盟六国分秦,魏军先攻破栎阳城,后兵至雍城。同时秦**队先一步大破西豲戎,大军回击,而魏军虽至雍城,攻城不克,乃退。同年,东骑开始起兵攻义渠,至次年义渠灭。

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东骑部族全灭义渠!东骑正式立族,秦国封王,称东骑王。同年,东骑王赴魏,魏王封男君,故称北信男君,并以狐女当公主嫁北信君。同年,北信君携美赴齐,得法学士子近百人回东骑!东骑开始法墨齐头的变法。还是同年,齐王田午“病死”,史称齐桓公,齐威王立。魏国与赵国借机休兵,联手韩国进攻齐国,不克乃归。韩国开始自号小霸。

公元前三百五十八年初,卫鞅在秦与秦孝公会面,秦国决意变法!三月,秦国正式宣布开始变法,同月,东骑大军两万余开始向禺支族进发,进行了不宣之战,对外称是支抗禺支的侵略……

(下面就是东骑国伟大的强国远征!给票!)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