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第三百四十九章:卫鞅,还是走了

秦歌一曲 第三百四十九章:卫鞅,还是走了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北信君把手放在了自己的头上,一种历史的沉重压在了他的头上,万万想不到他把卫鞅带到了齐国竟然还会出这样的事情,不是离谱,而是不一般的离谱!北信君很奇怪自己竟然没有立时把卫鞅斩于自己剑下的想法。他当然不能杀百里老人了,那主要是没有必要,再一个他对墨家的倚重太重要了。北信君要大大的利用墨家,这一点上不容置疑,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杀百里老人,等于得罪了玄奇,更重要的是,这个百里子竟然还算得上是鬼谷门,北信君可是深深知道这个鬼谷门的可怕,人才就是他最强大的武器,各种人才一出世,你有什么算计他们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那才真叫一个离谱。

就听百里老人呵呵笑道:“秦国出了求贤令,你不知道吗?”卫鞅不疑有它道:“身在深山,消息闭塞,卫鞅确实是不知。”玄奇对北信君道:“卫鞅不是你的朋友吗?你为什么没对他说这件事?”北信君笑道:“本君要来齐国,这是正好和卫鞅一起来,却是本君疏忽了!”

玄奇道:“你就是故意的,你是不是想要卫鞅到你的东骑去帮你?”北信君说不出话来!连卫鞅也踌躇着,不知道要怎么说话才好。百里老人呵呵笑道:“卫鞅啊,这是秦公发出的求贤令,已经有几个月了,有没有兴趣瞧上一瞧?”卫鞅再无多想,道:“正要见识!”

玄奇得意的向北信君抛个白眼,拿出一封竹简,在众人面前晃了一下子,然后打开。北信君一推手,笑道:“小兄弟雅言纯真,就由你来念吧……”

玄奇展开竹简,清了清本就无一丝杂音的嗓子,然后道:“求贤令国人列国贤士宾客: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河西失地,函关易守,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奇计强秦兴秦者,吾且尊官,领国政,持权柄,与寡人共治秦国。”

“好——”一声赞叹,只见一个青布的儒生出现,这人上了楼就听到了玄奇的说话,因为玄奇说的是雅言,他就忍不住听了,听到最后,再也忍不住,赞叹出声来。卫鞅等人回头,却见隔壁的男子站起来道:“弟弟!”那说话的儒生道:“哥哥!”说着,兄弟两还见礼!

然后对卫鞅百里等道:“云阳赵亢,在下也是秦人,老人家也是么?”百里子笑道:“正是!”赵亢对卫鞅道:“这位士子,我入齐有三年,却未见过足下,是刚刚来齐国的么?”卫鞅道:“在下卫人!从前来过,后来回国了!”他回的是魏国,却不是卫国,只是此中细节,自然也不必一一明说。赵亢笑道:“足下若有心入秦,来日同殿为臣,亦未可知!”说着自己向着自己的位子去了。方一坐下,赵良就道:“弟弟,你决意回国?”

赵亢道:“哥哥,秦国穷弱,正是要我辈出力,扭转粗野的风气,此不是你我穷首入学的目的吗?”那景监笑道:“说的好,秦国是老秦人的国家,自然要老秦人来建设,现在秦国穷弱,就是因为武夫多,而良臣文治之士少,此也是秦公出求贤令的原因。”

赵良摇摇头,道:“此言非也,秦国一向喜武好战,岂是我文学之士可入,弟弟,你要入秦,也当想想你学的是什么,我也想大秦好,但是大秦却未必会用你我之学,到时悔之晚矣,还不如继续治学,也好得以清静心。”赵亢不悦道:“哥哥,孔圣说过,学而优,当仕,你我为秦人,就仕,当然是要仕秦,岂有弃祖国而就它国哉?再说秦公发出求贤令,求贤治世之心,亘古未有,我等岂可冷了秦公的这片心意?”赵良叹道:“弟弟,哥哥是为了你好,你我都是文人,喜好文事,秦国喜武以久,血气争强从未有变,岂是你一人之力可以扭转的?好弟弟,我只怕你到时遭无妄之灾,就悔之晚矣。”

赵亢扬身而起,他注视自己的哥哥,一直以来,就才学来说,哥哥一直是在他之上的,他本不以为秦国的求贤令有多真实,也没有想过响应求贤令回到秦国,但没有想到的是,秦国竟然专门的派出来人了,要请他们这些本出于秦国的士子回到秦国,本来,他们这些人在齐国经受了文风的熏陶,对秦国那种只知道打仗的作风很是反感,但感觉到了秦公的诚心,赵亢的心动了,他本来以为哥哥也会和自己一样,毕竟学而优则仕,这本就是孔子提出的主张,也是他们这些从事儒学人的向往,若然没有这一句话,儒学者必不会有现在的人数。之所以那么多的人从事儒学,说到底其实还不是想要当官!说治学,真正把心思放在治学上的有几个?都是求仕不成再转而治学的,现在大好的当官机会就在眼前,岂有错过的道理?

“赵亢此心回国,决无更改,哥哥不回秦,弟弟管不着,可是我回秦国,是回定了的!”说完这句话,赵亢向景监行了一礼,然后道:“两位放心,我必然会游说齐国士子入秦,稍有成,必是我赵亢回国之日!”景监道:“秦国必不会负君等!”赵亢感动的点点头,却是对着哥哥一拂袖子,不屑的而出。

眼见赵亢匆匆的来了,又匆匆的下楼,北信君笑道:“真是有趣,来了就走!有性格!”

玄奇道:“不要打扰卫鞅!”这时,一直沉浸在求贤令中的卫鞅回过了神来,他的眼中灼灼发光,喝道:“好一卷求贤令!”百里老人笑道:“好在何处?”卫鞅用他那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节道:“此,诚五百年,一卷雄文也!”边上人道:“说的好!”却是那个黑皮的秦国公主荧玉,她现在化妆成一个黑皮小子,旁人一点也瞧不出她的性别,只可惜她的形象太深入北信君的心了,当年一剑,北信君可是刻骨难忘!

北信君大异,一见,这小子不知怎么回事,从隔壁跑过来说话。北信君道:“你怎么跑过来了!”荧玉粗声道:“我听你们这边说话有趣,就来听了,这位小哥,我能坐这儿吗?”

玄奇是一个老江湖了,她微微一瞧,就发现荧玉公主脸上那脖子下皮肤的颜色。再一抽动鼻子,一股女儿家才有的香气就扑出来了。笑道:“坐好了,这个家伙不吃人!”荧玉冷笑道:“他敢吃人么?”却又奇道:“我记得你,你跑齐国来干什么?”

北信君只当没听见,却听百里老人微笑对卫鞅道:“你听此文,其意若何?”

卫鞅笑道:“还不好说,不过我想到秦国去看看!”北信君道:“你真要去秦国?”卫鞅道:“还望哥哥了解我!”北信君本要说的话止住,过了一会儿,他道:“你就不想想自己的后果?”那荧玉大怒,道:“东骑……那个……秦国怎么了?凭什么就去不得了?”

北信君冷冷指着卫鞅对荧玉道:“你知道他是谁?”荧玉道:“想要入秦的士子,怎么了?”

北信君摇摇头道:“你和当年一样,无知又幼稚!”荧玉道:“你……”北信君冷笑道:“怎么,还想再刺我杀我?”百里老人道:“不知北信君怎么说?”荧玉道:“什么北信君?”北信君道:“卫鞅是法家,他入秦国,那就是要变法,卫鞅,你说你的法学是什么?”

卫鞅道:“我方才说了,法令归一,法出无二,一切唯法……王,在法下!”

北信君道:“就是了,秦国法纪废驰,法纲无继,卫鞅,你要去了秦国,就要立法,定法,执法,刑法。你自己算一算,这意味着什么?原本秦国之民之官无法无天,如天上之鸟,你却把他们全都关了起来,到时,你就会给自己树立无数的敌人,你的才学虽可强国富国,但是你的性命,却必不可保!变法是小逆天,岂可没有命填!到时,你的命就要填在你的法中!你此去秦国,固有机会一展你的所学,但也有很大的机会身死魂灭!”

荧玉怒道:“你胡说,秦公一意变法,岂会让旁人去伤了他,只要是为了秦国好,我们秦国就不会亏待了他!”北信君冷笑道:“当今的秦公也许可以容得卫鞅,但安知第二个秦公是不是也可以能?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那个时候,卫鞅当如何?”

百里老人笑了,他道:“卫鞅,北信君说的不无道理,自古以来,凡事关变法,无不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一个不好,身死是必然,你可要想好了,老夫答应秦公举荐贤才,却也不忍见贤才为吾所坏!”卫鞅笑道:“既然老先生为秦公所请必知秦公其人,请问先生,秦公是可以托付变法之君么?”百里老人断然道:“秦公变法,其心志坚,不容置疑。若君去变法,自可一观真假!”卫鞅笑道:“说的好!”然后站了起来。

北信君已经知道不好了,他摆摆手道:“你不要说了,要去秦国,你就去吧……我就知道我的地方小,你看不上眼……”卫鞅不好意思道:“鞅岂不知二哥的好意……只是……鞅的心里……二哥也是担心鞅,不过鞅可也不傻,要是真的到了那一天,鞅可还不会跑么?”

北信君在心里哭,在历史上,商鞅变法成功后,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当时他娶了一个好老婆,秦国公主荧玉。可问题在于秦孝公已经死了,而在秦孝公死后,天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孝公让儿子放卫鞅,但是嬴驷要报卫鞅刑流之仇,杀了他,还分了尸。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孝公对儿子说卫鞅已经变法成功了,你现在只要杀了他,就可以平息那些老世族的愤怒,也可以借此认出那些老世族,然后你就可以行连环杀计,先杀卫鞅,但要维护新法,等到那些老世族再闹事,这点时间也够你调齐兵力杀那些老世族了,而且由于你杀了卫鞅,那也就是说,是间接的替了没死的嬴虔报了仇,这样的话,嬴虔就会铁心的支持你登立君位,如此一来,你的位子也就可以稳了!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一切是怎么回事,也许秦孝公是不想杀卫鞅的,也许秦孝公做的和他老子秦献公一样。只是秦献公是把老公叔留下来给儿子放生的,但秦孝公却是把卫鞅留下来给儿子杀来立自己的君威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但就实来说,以功利主义算法,第二种可能性最大,因为秦孝公本人不想杀卫鞅,他不杀还可以让自己保住清名,让他的儿子杀,这里面的好处真是太多了!以秦孝公的才能来说,他是绝对可以做到这样的算计的。

这一点就和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不杀和坤一样。他在自己活的时候,一直的力保和坤,甚至连和坤把大清搬光了也没有说一句废话。他自己也是知道,他的算计就是,在自己临死的时候,和自己的儿子嘉庆说,将来国家没钱了,可以向和坤要。这一点很多学者都不明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在乾隆的时候,由于乾隆的好大喜功,所以国家已经开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绝对的**,这种**是一种历史的洪流,他如时间一样不可抗拒!有一次乾隆自己查贪污,最后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整片整片的烂了,如果他真的铁了心反腐,那只会一下子把一地的所有官员从大到小的全抓了,这简直就等于逼自己的手下人全部起来造反。所以他把这种事情压下来了。有一次一个清官和乾隆说要处罚所有的贪官,乾隆说了一句很明智的话,现在那地方的狼都吃的差不多了,好,我们抓光他们,然后怎么办?再派一群更饿的去吗?

连所有的后备官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当时的清朝,坏的已经不是官了,而是整个制度!

官坏了,换一个就行了,但是制度不好,能怎么办?最离谱的是,大清就是这个制度的主人,如果换制度,也就是自杀。乾隆以一个人的心理看着自己的国家,他留下的和坤是大清国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抹金黄。结果不出所料,在此后,出现了大规模的造反,嘉庆得来的钱基本上打白莲教打光光了,没剩下多少。其后道光,也是一个守成的,并无半点出息,死后,是咸丰,太平天国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如果不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的湘勇、楚勇、淮勇出现,大清就真的完了。其后,湘勇自散军力,楚勇随着左宗棠平定了新疆之后,也是没了,只有淮军,最后成了清末的怪胎,北洋集团!

历史上,商鞅在知道嬴驷要杀他后,他不是和电视剧里那样的自寻死路!他先一步的逃到了商地,在自己的封地里组织力量自保,可惜他的力量有限,根本不可能和庞大的国家力量对比,最后兵败是必然的。兵败之后,商鞅逃到了魏国,他向魏王说我可以强大秦国,也同样可以强大魏国,只要你用我,我就可以在二十年后让魏国再度的打败秦国,你看怎么样?

但在当时,商鞅于此之前做了一件让魏人无法原谅的事情,就是他诱骗了大魏国公忠体国的丞相公子卬,公子卬在魏国的时候,魏国连败,而国力不倒,竟然还能保存,要知道当时的魏国是在同时和秦、齐、赵、韩开战,自陷于绝地,可它竟然能挺过,这里面不仅有着庞涓的功劳,真正的大功臣是公子卬。甚至在秦国连败魏国的时候,也是他出马,打得秦国说不出话来。当时的秦国没有了办法,为了对付公子卬,所以才出动了商鞅。

商鞅用极不光彩的诱骗手段抓了公子卬,老实人吃亏么,再行诈计袭击魏国,把安邑都打下来了,商鞅是用这个军功让自己由卫鞅达成了商鞅的转换。可正是这一点,也是魏人绝对不能容忍的,虽然公子卬得罪了魏国的很多臣子,但在当时,魏国是他一人支持,身下带起来了多少手下臣子,在他们的说服下,魏王把商鞅交到了秦国。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