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秦歌一曲 > 写在前面的话

秦歌一曲 写在前面的话

作者:老实人12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3:27 来源:笔趣阁

可以说,是因为看了大秦帝国,才写下了这部故事,这是一部强国的故事,也可说是立志,当然,还有人性方面的东西,我在自己的书里,永远不会否认人性的恶。在一些小说中,人们写这种历史题材的,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比如说,神话,比如说某某智比如妖的人物。

相信大家有不少人看过霸秦这部小说的吧。

写得好,但那只是开头。

在后面,可能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原因,想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结果失败了,让这本书不再为我所喜。

如果写历史,我们可以加工,可以发扬一下蒙太奇(蒙你不要太奇怪)的艺术。

但我们不能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秦国的故事,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民族自强史,在秦献公始,秦国人用贫穷与困苦让一个穷鄙的国家在军事上显示了它的强大。

然而,在对国力要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国家要求变法,孝公出现,行商鞅变法。

可以这样说。

商鞅成全了秦国强国富国的理念,但他把秦国自献公时历代积下的自强精神给阉割了。

在这里一定要说一下少梁之战,秦献公在这一战中打了一个大胜仗。

可以说,魏国给打怕了,从这里起,魏国不大敢和秦国动兵了。

但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次年,秦献公因为上次的少梁之战的旧伤而死。

一个魏人头疼害怕了二十年的大人物大巨头倒上了死了,那么魏国会怎么做?

实力强大回复力强的魏国当即兴兵攻打秦国。

这时,秦国新君秦孝公才二十一岁,年青人上台之后郁闷的发现,魏国人要打过来了。

魏人打来了要怎么办?当然是打回去。

不过,这个时候,新君的弱点出来了。

一个新君在开头是没有威望威信的,哪怕他自身有那么一点点的战功。

但那又能怎么样?

当时的秦国官场上,上上下下都是追随了秦献公打了二十年仗的牛人,谁会听孝公的话?可怜的孝公要兵无兵,只能凑出五万左右,连十万人都不到,兵器更是如电视剧里一样的,多数的兵器断了失修,更不要说新的军器了。

在这种情况下,带这样的军队去打仗,而对甲坚兵利的魏武卒。

那是找死。

新君上位,面临如此之境地,其窘迫可想而知了。

这也是孝公能人所不能的地方。

他在这个时候,忍辱负重,向魏国,不战而降,割让了秦国的河西,这块由秦献公一手打出的地方,他双手这样的送了出去。

虽然他做出了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但在这一刻,历史是公平的。

虽然秦孝公不战而降,成了山东六国的笑话。

但秦孝公赢得了秦国下层官兵的心。

秦国真的是太穷了,穷到的确打不起一战的时候。如果是秦献公,他可以凭他的权威让那些贵族们献上一些,这样不是不可以打,但孝公不是献公,他只能选择隐忍。

于是,在迫切渴求国富民强的基础下,秦孝公在稳定了自己的权利后,开始图谋变法。

于是,卫鞅入秦。

这才有了商鞅变法。

有人说商鞅变法好,有人说不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商君的法只有四点。

一,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阡陌,是耕地的田界,原来每人有份田,都没有固定的田界,因为休耕地是大家的公田,耕地也常要重新划分。商鞅变法鼓励人民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生产,开阡陌,就是对人民扩大了的耕地,设立阡陌作为固定的田界,这就对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封疆,是天子、诸侯国境上及贵族采邑上或大田上的疆界,在疆界上聚土为封,封上又植树以为标志,称为封疆。开封疆,就是对当时贵族私有田宅设立的界划。开阡陌封疆,就是破除旧的封疆阡陌,重新规划,不得私自移动。这样维持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奖励军功,凡是有军功的,均可以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的奖赏。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的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可当五十石俸禄的官。制定了军功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象(又称谋人);(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特权、减刑、服饰、坟墓。严格禁止私斗,违犯的各以轻重施刑大小。以此鼓励人们为国家作战,并产生了大批的自耕农和地主,形成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局面。

奖励战斗,二十级军功售爵制,这让士兵对杀戮极为热衷。

三,重本抑末,奖励耕织。

当时把农业称为本业,是国富兵强的基础,而把商业和手工业称为“末业”。商鞅对努力经营农业的免除赋役,而对从事商业或怠惰以致交不起租税的,没收为官奴婢。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为了增加税收,鼓励一家一户的生产,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多交纳赋税。在客观上促使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封建经济的重要特征。一家一户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分家析产,使阶级经常在变动当中。

四,推行县制。

秦孝公以前存在县一级行政机构,但不普遍。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万户以上县设令,不满万户的设长,俸禄由三万石到一千石不等,在县令、长以下设丞等,官吏领取国家俸禄,国君有权任免。这一套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成为中国封建国家机器的雏形。

可是这一切的过于集权,导致了一个重要的缺点。

在行变法之余,商鞅在这里行了一条圣人之法。

民可始,由之,不可始知之。

商鞅和圣人一样,不认为那些平民应该知道什么,他只要百姓做两件事情。

耕战!

长时间下来,经过了六世。

秦始皇终于以六代秦国先君积下的余烈荡平了天下。

在这时,秦始皇只看见了自己百姓的顺从,天下财富的归一,他没有看到,老秦人的眼睛已经很麻木了。

是的,麻木,麻木到了不仁。

秦国的百姓已经在耕战的催眠下麻木了,百姓们只知道耕战,他们却并不爱国,他们只知道做自己要做的事,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

因为秦国的法太严了,商鞅的法太严了。

严法出苟政,这苟政的出现,也正是因为平民的麻木。

我们看大秦帝国,里面的老百姓动不动就造反,没吃的,造反,没兑现对平民的承诺,平民闹事。可是在后来……

秦民不一样了,面对苟政,他们一一饿死,面对不仁的法令,他们一一尊从。

秦皇的法令,年过六十自己去死。

他们也是尊从。

他们为什么这样?麻木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麻木,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另我们惊讶的一幕。

国家要亡了,士兵还在等着,等着国家出一位可以让他们承认的英主。

他们不承认秦二世。

他们坐拥五十万以上的军队,眼白白的看着这一切,看着那些乱民把大秦帝国给灭了。

一部分秦军回到了巴蜀,加入了刘邦的手下,他们,正是打败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这个捡便宜的,项羽不要的韩信给他捡到了,那些给帝国遗弃的军队给刘邦捡到了。

结果,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可惜,天命择主。

抢是抢不到的,没缘份呀,就是没缘份。

看看老流氓,刘邦这个家伙。

给赶入到了巴蜀,却是白捡了一支大秦精兵,在韩信的带领下,这支军队换了马甲。

我们在后世,只看到了韩信的不世奇才,但却没看到这些隐藏在汉军马甲下的秦国余勇。

一个帝国,换了个马甲生存了下来。本来,大汉的统制会更长,但是,历史在这里出了一个笑话,张仪说只有在最荒唐的君主才会任用的儒家,也用了换马甲的方式,在武帝时出生了,借大汉的勃勃生机,儒学独霸了。

于是,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击匈奴大战,汉军赢了战争,失了国本,只是便宜了儒家之学,大伪之言大行于世,国岂有长哉?

带着这份遗憾,让我们回到孝公时的年代,回到那,少梁之战的路上。

(在这里说一下,我不是孙老师,我的作品肯定不如孙老师,咱不足之处要承认,本人的历史知识不是那么牛的,咱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所以看到不对的东西不要叫,也不要奇怪,因为大秦是那么古老的一个时代,它的伟大与光辉让后世的君主们一一汗颜,他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一种隐密的方法,让这些有关的文化文学消失,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文明文化经过多少浩劫,远一点的,秦皇的焚书坑儒不算,那个我支持。真正算浩劫的,汉朝时一次,老董干的,所以董卿啊,你还要努力呀,给你们老董家赎罪呀,要老实工作,天天向上。到了晋朝的时候,又来了一次,那些石赵的胡人,这就算是远的了,中的不讲,还有近的,大家都知道,万恶的清朝修四库全书,还有文革时的十年浩劫。所以我们现在得来的关于战国时的东西,很多都是不全面的,是在那原本就酸涩不全的文言文中,由学者一点点猜测推敲出来的,这还要加上考古得出来的成果。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用真正历史的眼光来苟求我的作品,它还承受不了。不过,我本人也会重视这一点,尽量写出古时的那种意境,但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东西,有着太多沉甸甸的内涵,所以在这里,我不得不用一个特殊的人物来做主角,这样一个主角才能让这本书里有点温暖缓和幽默的气氛。一句话,我尽力写好,但各位看官也不要太较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