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六十一章 张謇

扩张之路 第六十一章 张謇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5:04 来源:笔趣阁

“……刚刚得到的消息,芜湖纺织厂的人已经开始派人联系当地棉农,并且已经定下了价值数十万的原料…”

“他们还派人和当地的一些织户进行接触,似乎是想看看有没有把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给他们的可能…”

大生纱厂的例行董事会上,几个负责人正在一一汇报着情况,会议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十分沉重。

包括张謇在内的几个负责人本来还因为不久前日本人被坑了一把的事情高兴,没想到现在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大生纱厂的这些人会对日本人被坑感到幸灾乐祸,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日本人和大生纱厂竞争时,把‘放价争购、滥而无择’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结果弄得南通当地的棉花价格持续上涨。

现在张謇最头疼的也是这件事,幸好纱厂的效益非常不错,年利润几乎每年都能达到30%上下,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106%的惊人程度,所以日本人的这点手段暂时还动摇不了大生纱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日本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又冒出来了一个芜湖纺织厂——————八万枚纱锭动起来后的消耗,只要想想就让他们觉得有些恐怖,要知道那可是大生纱厂全部纱锭两倍的数量…

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个特例,大生纱厂能够在后来形成那么大的规模,主要还是靠的四点。

一个就是‘土产土销’,也就是从当地收购棉花,然后在把棉花纺出来的纱卖给当地织户。

再就是不缺工人,南通当地不缺熟练工人,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唐闸一带妇女多是天足,能长久站立,“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

还有一个则是成本问题,大生是在南通本地收购棉花,在成本上比其他纱厂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南通当地工人的工资也要比上海低,普通女工的工资只有八分钱,熟练女工的也只有一角钱…

第四是日俄战争…

1904年(光绪30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每件40匹)以上,而大生纱厂的棉纱是销售给当地织户的,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日俄战争这段期间,大生纱厂获利很多,最后张謇才会在1907年又办了一家分厂。

不过现在的话,安徽那边的人工成本比南通还要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抵销了运输成本上的劣势。何况就算没有这点,往南通卖纱也能获得极大的利润,大生纱厂也就不得不面对芜湖纺织厂竞争的威胁。

————————————————————

看到房间里几个纱厂的负责人都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张謇皱了皱眉,轻拍了几下桌子。“都这么愁眉苦脸的做什么…”

见几个负责人都看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后张謇正色道。“就算他芜湖纺织厂的棉纱卖过来了又如何,我张謇办厂本来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今华商中又多了一家新秀,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张謇这么说,其他几个人表面上不敢说什么,心里却撇了撇嘴。

和张謇不同,大生的几个负责人固然有‘设厂自救’的理念,但更多还是想要从中获利。如果说人人都有‘设厂自救’的想法,那当初张謇办厂的时候也不可能会那么困难,等到大生陷入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指责他。

不过就在几个人还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时候,张謇却是话锋一转。“而且,纱厂所产的棉纱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就算他芜湖的棉纱进来了,也未必会对我们产生多少威胁,何况我大生纱厂难道还不如一个连厂房都没建完的新纱厂吗…”

听到张謇这么说,那几个负责人的脸色总算好看了一些。

的确,如今大生纱厂四万枚纱锭所产的棉纱,只能满足南通关庄布一半的用纱量,就算芜湖纺织厂建成,也不过是把另一半填满罢了——————何况他毕竟是家安徽的纱厂,总不能把所有的产品都卖到南通来,不管自己的根基之地了吧。

而且就像张謇说的,现在那家纺织厂连厂房都没有建完,就算是想要投产,没有个一年半载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段时间已经足够大生牢固自己的销售市场了…

看着手下的人士气总算提升了一些,张謇不为人知的轻叹了口气。

“看来分厂的事情,必须要尽快提上行程了…”

最近几年,就算排除掉必须要给的官利,大生纱厂依旧获利极丰,建新厂的想法也早已在张謇的脑中徘徊许久,如今因为严绍的出现总算是下定了决心——————与其等着人家上门来抢生意,倒不如先把市场占了…

对芜湖纺织厂的出现,张謇心里的确很高兴,因为他当初办纱厂,就是为了‘设厂自救’,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在大生获利后开办了诸多企业,最后成了大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高兴的同时,张謇心里多少也有些嫉妒。

大生纱厂直到开机时,招股都进行很不顺,实收资本不足20万两,买地、建厂房,加上支付官利等其他开支,已用去19万多两,资金耗尽,每天仅收棉花一项就要1万多两,只有靠借债一条路,可就是借债也难乎其难,无奈只有“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因为没有流动资金,张謇一度想按50万两股本、年息8厘把厂租给朱幼鸿、严信厚,只是两人贪心太重、一再压价,没有谈成。

大生开机前后,张謇几乎天天在过“年三十夜”。他在外地,每次接到沈敬夫的告急信而一筹莫展,不时在日记中感叹“通厂筹款,垂成而败”、“通厂筹款迄不谐”。他当时多数时间在南京主持文正书院,靠这份薪水养家,筹办的四年多时间里,未曾用过大生的一分钱,其他几个董事也是。他在上海奔走,最艰难的时候,旅费无着,“常常跑到黄浦滩对天长叹,看江也是长叹,眼睛里泪同潮水一样涌出来。有时候旅费不够,也卖过好几回的字,厂款分文不去动用。”

这种境遇和严绍回国时身边陪着两位绝色佳人,身上还揣着几百万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说这样他都不嫉妒,那他距离成仙成佛估计也不远了…

————————————————————

见众人的士气多少回升了一些,捻了捻下巴上的胡须,张謇觉得是时候把分厂的想法提出来了。“……我觉得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另开一家分厂,以应竞争,不知诸位是否赞同?”

“分厂?”几个负责人互相看了看。

大生的棉纱产量只能满足当地织户一半的需求,即便是开了分厂也不需要担心销量的问题,所以在大生内部早就有人呼吁再开分厂。

如今听了张謇的提议,那几个负责人想了想后并没有反对,因为分厂开了对他们而言只会有好处。

见几个人没有反对,张謇有些高兴的点了点头,这大概也是股份制的麻烦之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哪怕是好事也需要先征得股东们的同意。

不过就算已经决定要建分厂,但分厂毕竟不是短时间内能建的起来的。别的不提,单是购来纺织厂所需的机器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行。另外还有厂址的选择、建设,员工招募等等等等…

再加上现在还不是两年后,虽然因为日俄战争的关系使纱厂获利不少,但是扣除掉需要给股东和官府的红利后,剩下的钱其实也不是很多,如果不是这样在明知道建分厂有好处的情况下,张謇也不可能直到07年才把分厂建好。

(顺带一提,07年的7月23日,张謇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这也是后来大生能够成功的一个极大原因,因为在南通当地他们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不过有得必有失,大生的失败和这也不无关系…)

对于分厂的厂址,张謇心里已经有了腹案,那就是崇明建分厂。

不过和芜湖纺织厂不同,大生纱厂并不是属于张謇个人的产物,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张謇也需要和股东们商量一番才能决定。

而其他的股东在听到张謇想把分厂建在崇明后,心里多少也有些犹豫。除此之外,在分厂的规模上,这些人也争论了起来。

有的人认为分厂的规模越大越好,也有的人认为和大生纱厂刚建时一样即可,这点上张謇比较倾向于后者。

看着会议上互相争论的股东们,张謇轻轻的叹了口气,觉得有些头疼。

“不管怎么说,至少事情被提上议程了…”

————————————————————

求收藏,求推荐票~~~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