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五百九十一章

扩张之路 第五百九十一章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1 00:56:40 来源:笔趣阁

1917年,无疑是非常热闹的一年。

先是俄罗斯帝国因二月革命轰然倒塌,紧接着便是美国对德宣战,一连窜的变化令人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尤为令人吃惊的,恐怕就是美国对德国宣战的速度。

毕竟在这之前,美国一直都是保持着中立的姿态,不管协约国和同盟国如何邀请都没有动摇过,完全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样子,可现在吗…

不管他们自己是怎么想的,至少在外界看来,他们表现的似乎有些………急不可待?

毫无疑问,掌握了主动权的一方通常都会有更大的优势,而主动的一方,有些时候即便是能得到一些利益,也会因为他们的主动而削弱一些…

如今的美国就是如此。

原本美国在那里坐山观虎斗,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有求到他们的地方,他们自然也就可以待价而沽,并且从中赢取更大的好处。当然,他们是肯定不会选择同盟国的,毕竟他们与协约国之间的利益明显更大,单是一个英国便欠了美国十多亿英镑,算上协约国的其他国家——————很明显,即便美国帮助德国赢得这场战争,德国也肯定不会帮英法偿还这笔钱…

所以为了能收回这笔钱,美国也只能帮助协约国。

但是,有同盟国在那里,他们无疑可以自抬身价,并且获取更大的利益,其中的好处可想而知。

不过现在吗。由于美国的态度变得非常主动,这部分的好处就肯定会减少一些,但美国人也没办法。毕竟谁也没有想到俄国居然会突然灭亡。虽然现在有新的临时政府在那里主持大局,但无论是英国和法国,还是中国和美国都很清楚,在变乱之后,通常是很难指望这类临时政府稳定住局势的,何况在东线还有上百万的俄军正在与敌人作战,就更别指望他们能摆平问题了。

眼下即便临时政府不会和同盟国苟合。恐怕也是不能指望他们能在东线继续牵制同盟国。如此一来,少了俄国在东线的牵制,同盟国便可以抽调至少上百万的兵力到西线。即便西线的联军比历史上多了中国远征军这几十万人,在与德国的对峙当中恐怕也要落入下风…

而很明显,美国即便是再怎么忙,想要真正的派兵支援协约国。恐怕也需要半年的时间——————要知道。单是坐船到欧洲便需要很长时间,何况还需要诸多的准备等等,比方说把部队运到前线,还有对欧洲环境的适应等…

自然那,若只是派兵的话,两个月也就够了,历史上美国也就是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第一批美国远征军运到欧洲的。

问题在于,这部分远征军只能是象征性的。毛用都派不上。

而若是协约国在西线被同盟国杀的大败,恐怕即便美国真的能动员百万援军也没用了——————总不能先到英伦三岛上。然后帮着英国人反攻大陆吧?德国人可不是吃素的,何况如果单比部队的战斗力,美国恐怕很难和德国相比…

所以,为了避免情况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也只能早早宣战,即便不可能立刻就派出大量援军到欧洲,鼓舞一下欧洲人的士气还是办得到的。

这样,好处虽然会少上一些,但也比全赔个干净要好的多。

真要让战局变得糜烂起来,暂且不提美国能不能收拾的了,即便是收拾了,其所作出的付出怕也与回报无法相提并论了…

————————————————————

随着美国正式加入协约国,并且对德国宣战的消息传播出去后,欧洲及远东顿时一片沸腾,伦敦、巴黎,几个主要的协约国城市都有市民自发的前去美国使馆献花,即便是在远东的中国,同样有不少人松了口气。

没办法,虽说自1913年以来,民心士气已经振奋了许多,国民的自信心更是要比以前强了不少。但毕竟只是短短的三四年时间,这么点时间即便是能提升一些自信心,唔,该怎么说呢,就好象是海绵一样,看上去似乎是很大的样子,可是一压,水分就多出来了。

如今国人在自信上也是如此,山东战役,欧洲的凡尔登和索姆河,国防军的发挥都很出色,尤其是在凡尔登,蔡锷的远征军可以说是一举挽救了整个战局,即便是在挑剔的人也挑不出半点毛病,许多在华的洋人对此更是有些感激。

一时之间,许多国人都以为中国已经可以与列强并列,一些自信心爆棚的国人更是将自己视为协约国的救世主,并且认为德国人及其他小伙伴面对中法英俄四大国的围攻,只有战败的可能。

这种舆论在国内有着很大的市场,一些洋人即便是心底暗笑,到也没说些什么。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论调到也不能说不正确。毕竟同盟国除了一个德国之外,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还有一个保加利亚,相较而言都要逊色许多。

而协约国这边,暂且不提意大利这样的逗逼国家,英法俄三国都是老牌列强,中国虽然只是一个新兴的强国,可是在欧洲同样表现了很强的实力,德国即便是在强横,同时面对这四个国家也只有饮恨的下场。

而且在国内的洋人与欧洲的不同,欧洲的那部分正直面着德国人的威胁,即便是英国的首都伦敦也曾经遭到过德国空艇的轰炸。而中国这边呢?情况却显得和平了许多,自从前段时间英法等列强的军舰从长江和中国沿海撤出去之后,更是连醉酒水兵闹事的事情也不见了,国内这部分人根本无法想象欧洲战争的惨烈。想法明显要比国内的那些人乐观许多。

谁想到,转眼之间,风云变幻…

有着数百年历史。横快欧亚大陆,拥有着这一时期连续版图最大的俄罗斯帝国轰然坍塌,一时之间,本来是包围着德国的三个战场突然坍塌了一面(三个战区分别是东线和西线,还有意大利战场,其中英法负责西线一块,俄国负责东线。意大利则负责自己的部分,虽然因为德国与奥匈帝国相连无法彻底包围住,不过奥匈帝国那部分下面就是黑海和地中海。而协约国在海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理论上也算是彻底包围了),而因为这个原因。

即便新的临时政府不妥协,继续履行前罗曼诺夫王朝的承诺。短时间内怕也没法对德国还有其他同盟国造成什么威胁。同盟国完全可以非常轻松的从东线抽调大量部队到西线来,形成对联军在各方面的优势,一时之间,局势前所未有的恶劣…

国内的那些洋人不说,一个个的都忧心忡忡的,即便是国内那些自信心膨胀的知名评论家们,那点信心也像注了水的海绵一样,只是轻轻一压。水分就全都出来了…

没办法,原来好歹是英法俄中四大国。再加上一个有些实力但很逗逼的意大利,同盟国那边出了一个德国之外全部都是猪队友,胜算真的很高,可现在俄国突然垮了,若是协约国没能顶住同盟国突然增加的压力,那么…

欧洲的战局恐怕就没办法挽救了,弄不好甚至可能一溃千里。

而且也有人在担心着,万一德国人没有直接对付西线的联军,而是把从东线的部队抽调到意大利战场怎么办?在意大利战场同盟国的部队并不是很多,却能把意大利的百万大军死死挡住,甚至还给他们来了几场大败,意大利人究竟有多窝囊可想而知…

若是同盟国真的抽调几十上百万的兵力到意大利战场,恐怕意大利人是没办法顶得住的,真要是那样,原本的三面合围可就变成了西线独自一面,法国的东南部甚至还需要担心从东南部而来的威胁,局势十分危险。

当然,这仅仅只是某些人的顾虑,大部分人对此并不是很担心。

俄国会垮台,固然是因为惨烈的战争,导致俄国再也无法支持下去——————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俄国政府太无能了,面对德国时连战连败,而且每次的损失都很大,国内又有些连饭都吃不饱了,再加上罗曼诺夫王朝的**,会变成这样很正常。

可是同样的,俄国因为支持不住垮台,德国的情况又能好上多少?

即便强上一些,恐怕也没能强多少去,这也是没多少人担心的一个原因,因为既然战局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么如果不想变成俄国的样子,德国便只能是速战速决,尽量让协约国投降,免得损失太大,仅此而已…

没办法,虽说即便协约国战败了,同盟国也没办法拿中国怎么样——————现在的中国毕竟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国了。可问题在于,中国耗费了十数万伤亡才换来了协约国将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划分给中国的承诺,若是协约国战败了,那中国在过去的牺牲岂不是全都白费了?

而且即便战争结束后,同盟国一样损失惨重,恐怕拿中国没什么办法,可问题在于,国人的自信来的快,去的也快,即便在俄国垮台之后,已经有许多报纸进行了连篇报道,声称不会有任何问题,还有一些文章指出俄国战败,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除非他愿意损失个十多亿英镑,然而即便这样,国人的心里始终还是没有什么底…

不过现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国人总算是能松了一口气。

俄国长于军事,而美国强于工业。虽然在打仗上,已经和平了许多年的美国恐怕不是德国人的对手,但是凭着工业能力,全副武装的美国人未必会弱到哪里…

何况,这可是上百万的生力军,对战局的影响可是很大的。

甚至有许多国人乃至地方议员和国会议员提出建议,认为国社政府也应该派出更多的军队到欧洲去。最好将远征军的规模也维持在百万以上,和后续到来的美国远征军一起,迅速解决这场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惨烈战争。确保中国在中东等地区的利益…

——————————————————————————

国人暂且不提,那些地方议员和国会议员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并非是没有原因的。

理由吗,很简单…

就好象后世的美国,经常会有一些企业家对政治家提供献金。虽然在后世的那些国家,政治献金是合法的,并且有许多人辩解称。这并不等同于贿赂,可实际上却是收了企业家的钱之后,那些政治人物很难不给予一些回报…

国内也是如此。虽然国内并没有政治献金这东西,因为这类东西在国人的思维里基本上等同于贿赂。可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议员还是国会议员和地方上的企业家们多少都有些藕断丝连的意思,其中的一些议员本身甚至干脆就是企业家。

如今中国与协约国的贸易正值火热当中。许多议员都因此而赚了不少。若是协约国突然战败,其对他们的打击可想而知,更何况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协约国的资金很多,所以从中国买东西都是现金支付,可是等到后来,多多少少就有些…

若是协约国突然垮台,他们岂不是也要和美国一样血本无归?

即便他们的损失和美国无法相比,对这些葛朗台来说恐怕也和杀了他们没什么区别。剩下的事情也就简单了。只有支持协约国获得胜利,仅此而已…

然而他们的建议提交上去之后。很快就没了下文。

对马上就快要为人父的严绍来说,这些建议实在是没有浪费时间去看的必要,何况,他也没打算继续增兵欧洲。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并不是很担心欧洲的战局。

——————————————————————————

“…………..眼下欧洲的情况的确是很复杂。”从房间里走出来之后,和众人一起来到会议室的严绍看了看段祺瑞、付修明和宋教仁等人后开口道。“不过西线的事情我们还不需要担心,即便俄国已经无法再起到牵制的作用,同盟国想要把兵力从东线抽调到西线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考虑准备工作,短时间内同盟国只能依靠在西线的兵力发起攻势,而凭着我们与英法在西线的兵力,抵挡到美国人抵达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严绍对一战并没有像二战那么了解,不奇怪,毕竟二战中国可是直接参与国,足足与日本打了八年之久,若是算上东北什么的甚至更久,而且那时的中国也是四大国之一,虽然这个四大国的名号与其他三国相比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总比刚开战就被灭国的法国强上一些吧?

虽然后世的许多国人都认为中国配不上常任理事国的身份,认为中国在二战中根本没作出什么贡献,但考虑到法国都堂而皇之的当上了常任理事国,至少严绍觉得中国坐这个位置还是很有资格的。

毕竟中国的贡献就算再少,也比当时的法国要强的多,既然法国都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凭什么中国就没有这个资格?

再加上二战还有许多后世的知名人物,如在后世中国十分著名的小胡子元首,还有一直叼着个雪茄,以剪刀手闻名的丘吉尔,还有身残志坚的罗斯福,物业水平一流的蒋校长,虽然玩了场大清洗,差点把苏联给洗亡国了,可最终还是成功逆袭的大胡子斯大林。

在加上德国的一众名将,外加其他几个国家的将领,还有二战史上十分搞笑的意大利人做下调剂品,以及史上唯一一场波及了四个大陆的战争——————亚洲、非洲、欧洲及大洋洲(尽管只是碰了个边),可惜日本人只打到了夏威夷,不然就是五座大陆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二战都要比一战有看头。

不过对于一战的一些重要事情,严绍多多少少还是知道的,要问为什么…

刀刺在背传说…

任何一个观看二战史的人,都不能不看一下二战发生的缘由。

其中中日之间的战争。缘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当时中国的衰弱,还有日本对领土的渴望及对中国的野心。再加上当时中国的不抵抗政策让日本非常容易的取得了东北,如此小的代价,却得到了这么大的领土,任谁都会**膨胀,最后演变成这么一场战争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可是欧洲,为什么德国会在欧洲掀起二战,则完全是因为这个刀刺在背…

战争的开始。在最初的确消除了德国社会的分化。天主教徒、犹太人、信义宗教徒、社会主义者、右翼势力与自由主义分子都因战争而团结。不过,随着战争的变化,原本的分化再度出现。天主教徒、社民党人与犹太人对战争之热情减退。令其对国家的忠诚受到质疑。借助战争发财的人士与参加罢工的工人也遭到批评。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就因为替交战双方提供军备,而遭到别人的谴责。个人利益往往被其他行业牵引着。德国政府设立最高价格管制以干预经济,而商人则以转移生产目标作回应,造成物资短缺。以上情况令社会紧张。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在1917年。单单在德国就有五百次罢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社会之不安,往往是经济因素居多,而非人民是否爱国的问题。虽然德国的生产力在1917年到1918年时大幅下跌,但其实当时她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最高 峰,无法再增加产量。根据后来的统计,德国根本无能力与英国、法国和美国打消耗战而取胜。德国的确是欧陆大国,但她的工业产量与人口完全比不上整个协约国 集团。虽然她打败了俄国。但同年美国之参战,已注定德国后来的失败。美国仅仅在战争最后一年才加入战场。然而他毕竟是生力军,其工业实力又远强于德国。

如果美国没有参战,单凭德国再加上其他几个小伙伴,在摆平了俄国的情况下,的确有战胜英法的可能。毕竟在两面战争的情况下,德国已经与英法在西线战成了平手,若是少了一面,情况无疑会有很大的变化,胜算也是德国较大。

然后…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不过虽然已经失去了得到胜利的希望,但是德国人依旧认为自己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所以在请求停战的时候,德国提出的条件就是希望能够保留占据的比利时的领土…

只是和许多德国政治家想的不同,鲁登道夫断言,协约国要求之和议将与德拉古式条约无异。然而,德国人民并不相信他的理论,却深信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德国社民党在战前早已是德国的著名民主派,协约国承诺和议与在其后恢复德国主权,更赢得以上党派的一致赞同,大力支持停战。

结果,凡尔赛条约出乎德国人意料之外:德国必须割让约一成的领土、让莱茵兰非军事化、让法国占领萨尔区和付出大量赔款(分70年还债,直到1988年,不过记得历史上是一直到前几年才还完)。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战争罪责条约:德国必须承认对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

德国投降后,盟军从没有占领德国领土,而当时西线的德军仍在法国北部。而且,当时列宁与德军议和,在3月俄罗斯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夺得大量俄国在东欧之领土与赔款。这代表德国打败了俄罗斯,也表示当时德国仍有胜利之机。于是,很多德国人都深信德军所向披靡,根本没可能会战败。换句话 说,只要政府代表没有“卖国求荣”,而国家又没有因革命而崩溃,德军一定会取胜。对一些德国人而言,即使必须求和,他们也相信盟军会根据十四点和平原则宽待德国。

条约之所以被称之为屈辱的,是因为德国人认为自己拥有实力。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条约。

于是,德国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与前军事领导人就借此诿过于人。最著名的代罪羔羊就是威玛共和国的领导层、社会主义者、**者以及“国际犹太人”,亦即被认为“为富不仁”的犹太人。以上人士统统被称为“十一月罪犯”。被指为出卖民族的罪人,包括批评德国民族主义、煽动叛乱、煽动军事工业之罢工与牟取暴利。最重要的是,“十一月罪犯”被指叛国,与所谓民族大义相违背。

自然,无论如何最终德国都终将失败,但,人性就是如此。总要找出一个借口来,结果就是刀刺在背的传说广泛流传。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到也没什么。所谓斩草除根,如果一棍子把德国人给敲死了,即便德国人一直都在怨恨着,恐怕也没有能力再掀起一场大战。

可问题在于。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在英国立场方面,他亦主张公平和不太苛刻的对待德国。原因是德国和英国之间有不少经济活动交流,站在利益方面,而且英国虽然属于欧洲,但实际上却一直都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换句话说若是没了一个强些的国家,法国岂不是一统欧洲?就好象当年的那个拿破仑一样。这对英国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英美都主张不严惩德国。不过作为损失最惨的国家。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最后,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

结果就是,协约国逼迫德国签订了一个充满了屈辱,可同时又没办法把德国人一棍子敲死的条约,虽然后来德国因为经济方面的因素,结果被弄的民不聊生,魏玛共和国更是从头被骂到尾。

之后呢?却因为苏俄的威胁,英美等国给予了德国相当大的支持,在让德国对他们怨恨的同时,又帮德国人进行了一次重生。

——————————————————————————

该怎么说呢,有一天,你与你自己的邻居因为土地的矛盾,于是拿着刀子火拼了一场,最终在对方已经认输的情况下,因为自己也挨了不少刀,为了泄愤,就把已经认输的对方手筋给挑断了,房子和土地也抢走了不少。

你对对方做了这些事情,对方必然会怨恨你。

可是因为手筋被挑断了,房子和土地也被抢走了,甚至就连刀子也不让用,所以对方即便是怨恨你,也拿你没有什么办法。

可是这个时候,突然搬过来了一个看上去似乎比原来那个更危险的家伙到附近,为了避免自己的土地啊,房子啊什么的被抢走,于是你就想帮前面那个疗伤,顺便给他置办点家业什么的,让他帮着你在前面顶着…

这么做,似乎未免太天真了些…

没错,原来那家伙似乎的确和新来的有些矛盾,但仇怨就算在大,难道能比和你大?结果你在把人家手筋都挑断了,房子土地也抢走了之后,又一厢情愿的帮人疗伤,满心以为对方会报答自己,或对自己有利一些,这也太天真了。

而历史上的德国,就是以实际的方式,向英法表明了他们的行为究竟有多天真…

这个方式,就是复仇…

新来的和德国人有仇?这个没错,毕竟是立场矛盾,所以德国的确如英法期待的那样对苏联动手了,可是在动手之前,德国人却是先把英法给揍了一顿。

最终,法国只用了没多久的功夫便宣告亡国,英国也因为德国的关系,虽然没像法国那么惨,但也至此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后来的美国和苏联…

——————————————————————————

由于对这些历史的了解,让严绍对一战有了一直大致上的概念。尽管因为许多原因,这部分没记住,但是绝大部分有用的还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比方说一战发生的原因,与中国有关的青岛战役。再加上凡尔登、索姆河等,同样,俄国崩塌的事情严绍自然也是记得清清楚楚。毕竟后世的中国奉行的可是锤子镰刀主义,而后世的苏俄,恰恰是在二月革命之后的十月革命上台的…

这种事情,即便不百度一下,教科书上也会写的清清楚楚,严绍怎么可能会忘记?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严绍很清楚的记得。不要说是二月革命了,即便是在苏俄成立,并且与德国苟合之后。德国依旧没能打败英法。

如今历史虽然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英法毕竟有着中国的帮助,在欧洲对德国还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至少。坚持到美国抵达是没问题的。这也是严绍没有担心的原因…

何况…

——————————————————————————

“即便英法真的输了也没什么…”示意下人给自己弄一些喝的东西后,严绍对着段祺瑞等人轻笑着道。“大不了我们再帮英国人和法国人打赢就是了,何况我们在远东,而德国在欧洲,就算战争胜利,德国也不可能威胁到我们,即便真的没办法了,大不了就和德国谈和。难道德国人还能拿我们怎么样?”

“这…”见严绍这么有信心,段祺瑞等人忍不住苦笑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德国人可是绝对不好惹,虽说如今中国的确有了比较强的实力………在僵持的情况下帮着英法击败德国还没什么,可如果战局已经一塌糊涂了,他们可没这个信心…

至于谈和???这个到有些可能,但德国难道会牺牲土耳其人的利益,依旧把伊拉克等地让给中国?

在许多国人看来,或许是没拿到也就没拿到了,反正中东那块荒凉的很,既然是没能拿到手,那也没什么可惜的,只要不用割地赔款就好。

然而段祺瑞他们却很清楚,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帮助英法赢得这场战争,完全是因为在那里的土地下埋藏着海量的石油,在寻常人看来或许那里能轻易的遗弃,可对他们来说那里却是必争之地。

所以在付出了十多万伤亡的代价之后,他们只能继续走下去了,也因此,他们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都显得比较沉重…

看着他们的样子,严绍忍不住笑了起来。“你看看你们,居然还没有信心,别忘了,这场战争的确关系到我们很大的利益,但难道美国人就没有了吗?就算战局真的糜烂不堪,大不了我们和美国人合作一下就可以了…”说着严绍从座位上战起来,虽然已经年过三旬,却依旧意气风发。

“凭我们的能力,完全可以动员数百万兵力,所缺的是什么?不过是武器装备而已,正是由于没有能够支撑数百万部队的工业基础,所以我们才只能屈居于英法列强之下,而美国有什么?这个时代最强的工业,且与协约国利益攸关,若是协约国真的被灭了,美国即便是破产也不是没可能,所以呢?”

“如果欧洲真的发生变动,我们完全可以与美国联合,然后由我们承担大部分的兵力,由美国来承担武器装备及后勤等问题,若是真的能如此,即便是动员五百万的远征军到欧洲也不是没可能,只要英法能给我们坚守住一个落脚登陆的地方,我们便可以给他们来个逆袭看看…”

“从俄国的情况来看,就能看的出来,德国的形势似乎也不怎么样了,即便是能在西线击败英法,也不过是强弩之末,少量的部队或许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但只要我们与美国动员超过三百万的兵力,便足以踏平已经德国…”

“当然,这个装备费用的问题的确有些让人头疼,不过,我想英法为了这场战争能够得到胜利,相信一定会愿意承担这笔费用的,反正他们已经承担了十多亿的英镑,相信也不会介意在承担一部分,毕竟就算是欠的钱多了一些,也总好过亡国吧,如此一来,自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这么做我们的伤亡一定也会很大,但作为扭转战局的任务,所能得到的好处无疑也会很多,不过………总的来讲,我还是希望西线那边能坚持到美国援军的抵达,毕竟这不是我们的战争,我们没必要为英法拼到这个程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