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三百六十一章 整军计划与悲剧的北洋财政

驻军和关税的问题暂且不说,对厘金的事情朱尔典却是真的很有兴趣,而且——————中国本来就属于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扬子江流域更是如此,为了能够维护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就必须要有一个既强有力且又对英国十分友善的统治者才行。

就像先前说的那样,本来英国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是袁世凯,因为他和许多前清的官僚一样对大英帝国的力量感到敬畏。

只可惜现在这位仁兄已经下台了,取代他的则是一个年轻的统治者,一个更有力量的统治者。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对英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问题是这个年轻统治者不但有着很强的力量,而且和法国人的关系也很密切,这就很麻烦了…

要知道中国可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现在严绍和法国人关系这么近算什么意思?然而英国人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和法国人翻脸,因为他们还需要法国人去对付德国人,和德国人相比中国的问题反而算不得什么。

如果说严绍和法国人没什么关系的话,说不定英国人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向严绍施压,偏偏他和法国人的关系很好,如果想要对严绍施压的话就不得不考虑法国人的态度。

而支持中国境内的其他军阀来推翻严绍?现在严绍可是中国力量最强的,尤其是在袁世凯被击败之后。就算其他的军阀全部加在一起也未必是严绍的对手,他们实在是找不到可以扶植的对象。

而且先前帮助袁世凯对付严绍就已经耗费了英国许多资源,在欧洲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英国人更不愿意继续耗费资源在中国这么一个暂时对英国来说不怎么样的地方…

如此种种已经让英国不得不考虑英国在华利益受到损害的可能。而在考虑到法国人和严绍的关系…

就算英国人想做些什么,也给等到对德国人的战事结束后…

按照朱尔典自己的想法,就是等到收拾了德国人在把这笔帐和法国人连本带利的算一下——————反正英国的既定国策就是让欧洲大陆始终无法完成统合,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不然英国也不可能会得到欧洲搅屎棍这么一个绰号。

所以只要收拾完了德国人,下一步肯定就是收拾法国人…

谁想到现在居然主动找上朱尔典。想要表达善意…

当然,这个善意是互相的…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一战途中发生变故。原来的沙俄突然变成了苏俄,使得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有了新的目标,恐怕英国人最后真有可能下手,就算不是采用动武的手段怕也会采取别的措施。毕竟在欧洲出现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势力从来都不是英国人乐于见到的。这点从后来英国人在欧盟里发挥的作用就可以看的出来…)

————————————————————

从严绍的庄园里离开后,朱尔典返回了公使馆,心里还在不断盘算着这件事。

至少在他看来,这次严绍的要求并没有触动列强的核心利益,如租界区等等,而且又愿意以厘金作为代价,整件事情并非没有可能…

而在稍后的几天里,严绍除了不断会见北洋和其他派系的成员外。也和德、俄、美、法以及日本和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公使进行了会面,商谈了有关驻军及关税的问题。

不出所料的是。日本人在这件事上持着明确的反对意见,并且认为裁撤厘金本来就是新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根本没有理由以此要求列强表达‘善意’…

不过和日本人相比,其他列强的态度就显得比较暧昧了。

法国人在中国本来也没多少利益,再加上关系比较好,又有雷?科帕和贝尔特朗居中做联系,所以法国人很快承诺只要其他列强,尤其是英国不明确表示反对,那么法国人在这件事情上愿意支持严绍——————即便最后没成功,法国人也愿意把在中国的驻军减少到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上。

除了法国人外,美国人在这方面也愿意支持严绍。

这时担当美国总统的是伍德罗?威尔逊,也就是后世极为著名的威尔逊十四条的提出者。对于这个一个人严绍几乎不可能忘记,所以在美国竞选总统的时候,雨石集团在美国的分部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支持。

也是因为这份渊源,所以双方也就有了一定的交情。

事实上由于每次竞选的时候雨石集团都没有押错宝,所以雨石集团在白宫那边还是很混的开的,与之相比雨石集团的对手就没那么幸运了——————也不奇怪,严绍虽然不记得每个总统的名字,但大致上还是有些印象的,如前面的那位西奥多?罗斯福,这个属于绝对有印象的,后面的塔夫脱也有些印象,而这个威尔逊也同样有印象…

顺带一提,后面的两个就没什么印象了,比如说沃伦?盖玛利尔?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毕竟严绍可没兴趣把美国所有总统的名字都记住,所以这两个基本上没什么印象,但是再后面的胡佛和罗斯福还有艾森豪威尔,这些就属于不可能会忘记的那种…

政治是很危险的,有可能你前面的那个支持对了,后面的那个却支持错了…

而严绍呢,却是每任都没有出错过,这在旁人看来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也正因为这样每次严绍的竞争对手想要对雨石集团不利,最终都会不了了之,哪怕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押错过人…

当然,并不仅仅只是因为白宫方面的支持。雨石集团在美国同样有很多支持者,比如说那些向雨石集团供应零部件的工厂等,严绍的雨石集团可是养活了不知道多少的美国工人。这和石油等产业可不同,所以无论是谁想动雨石集团都给考虑考虑…

再加上威尔逊本人也是属于支持自由贸易的,且取消厘金对美国来说也是很不错的事情,美国人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有了法国人和美国人的支持,英国人顿时动摇了起来,毕竟这两个中前一个是对付德国的铁杆盟友,后一个则是极力争取的对象。而且严绍也不是空口说白话,直接要求他们撤销驻军和让中国关税自主,而是逐步的来。这也让英国人的抵触情绪少了许多…

何况在伦敦方面来看,如果能适当对严绍表达善意的话,或许也可以把他从法国人那边争取过来,至少不会为了法国人的利益而损害英国人的利益…

英法美三国里面。法国和美国是支持的。英国的态度自然也软化了许多。至于德国人那边,本来德国人的态度是很暧昧的,但是在严绍与德国公使谈了一下午,同时谈到新政府将要扩军,需要进够大量军械的时候,德国人的态度也明确了…

也不奇怪,其实当时德国对华出口的货物基本上都是军火,普通商品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是其实数量很少。

这点上从当时各国在中国所占的贸易份额就可以看的出来,当时英国所占据的贸易份额可以说是最大的。如1909年到1911年期间,其中香港占了33.9%,英国本身占了16.5%,考虑到香港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两者相加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0.4%,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都多。

而其次的则是日本,占了15.5%,再次是美国,占了7.1%,最后是德国和俄国,其中德国占了4.2%,俄国是3.5%,法国最惨,只有0.6,其他所有国家则是占了18.7%...

这也就不奇怪法国的支持态度了,毕竟他压根没多少利益,和严绍的关系又好,凭什么不支持?而德国人出口的大部分都是军火,是不需要缴税的,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俄国人的份额比德国人还少,态度自然更随便…

所以最要紧的其实就是英国、日本和美国的态度,而在英、美都支持,剩下的德法等国要么支持要么就是无所谓的情况下,日本人的态度似乎也就有些无所谓的…

————————————————————

有些事情参与的人越多就越难保密,所以没多久的功夫有关严绍正在与列强谈驻军权及关税等问题的消息就传遍了全中国。

对于这两件事,自然是有许多人关注,只是几日的时间,大江南北便都开始议论起这件事。对于驻军及收回关税的事,普通老百姓自然是不怎么关心的,然而许多士绅、官吏对这件事却极为上心…

对于消息被泄露出去列强到也没怎么怀疑,毕竟参与的人多了,不泄露出其才奇怪,只是在外界舆论的压力下,有关驻军及关税的谈判却是不得不提早开始了…

根据严绍与朱尔典等人的协商,整个谈判将会在严绍正式接任了袁世凯的位置后进行,对此严绍自然没什么异议,毕竟新政府都还没成立就谈判也的确有些问题。

但是对朱尔典提出的,将两件事合并在一起谈,严绍则是表示了反对,认为两件事应该拆开来…

严绍可不傻,知道这两件事究竟有多难产,驻军的问题也就算了,将列强在各地的驻军减少到象征性的数字,除了日本人外怕没几个国家会在意,可是关税…

法国那种也就算了,其他国家还是很上心的,真要谈出了结果来没点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分开来谈才是最好的…

而为了能让协商顺利,严绍也承诺,只要自己接任便会宣布取消厘金,并用半年的时间彻底减除厘金的问题,对此朱尔典和雷?科帕等人表示满意,就连一直都在反对的日本公使也说不出什么来…

————————————————————

尽管已经做出了决定,要在严绍接任后才和列强正式的谈。但在严绍的授意下梁士怡和其他一些新政府的未来官员已经开始商议关税的问题…

他们谈出的结果和历史上差不多,就是在现有关税的基础上增加5%的附加岁,奢侈品的税率最高为30%。同时每三年修正一次等等等等…

就和严绍对列强提出来的一样,一步步的来…

不过这时严绍正在谈着整军的事情,所以就做了一次甩手掌柜,把事情全都交给了梁士怡他们,而拉着刚刚抵达北京没多久的付修明和李良、冯国璋他们在北京内谈起了整军的事…

所谓的整军,就是将现有的国社军与北洋军全部按照新军制进行整编,同时对各地军阀手里的部队也进行一下归纳。整理一下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军队的情况…

可以说,这次商谈的结果,将会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队的规模…

理所当然的。这个规模必须要合理才行,尤其是要考虑财政的问题…

“………必须要考虑现有的财政问题,所以军队的规模一定要有所限制,目前做出的论断是33个师。这已经算是新政府现有财政的极限了…”

坐在严绍的左手边。李良愁眉苦脸的道。

自从来了北京之后他就一直都在梁士怡那里,为的就是好好了解一下北洋的财政状况——————顺带一提,按照原有的商议结果,梁士怡将会是新政府的财政副部长,专门辅助李良的工作。

在梁士怡那边稍微了解了一下后,李良的心都凉了…

因为这时北洋的财政已经不能用糟糕来形容,由于当时各地的款子都在军阀手里,根本不可能往北京递解。再加上这时又没有进行二次革命,袁世凯的直接势力范围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个月的财政收入甚至只有两三百万元而已…

两三百万?这么点钱甚至就连军费都不够啊…

而梁士怡也对李良打开天窗说亮话,如果不是有列强的借款,北洋基本上是撑不住的…

(我查到的资料是在1914年到1915年的这段时间,在二次革命结束后,北洋的财政收入也只有每月700多万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准确的…)

事实上不只是李良,听到这么点钱后付修明等人也有些惊了,毕竟就连安徽军政府那边每年的财政收入都不止两三千万,当然,这里面雨石集团出力甚多,不过听着付修明他们的谈话,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却是觉得老脸微红…

咳,闲话就说到这了,先谈正事…

“三十三个师,这已经是目前的财政极限了,而且还给是等萧师长那边传来好消息才行,只要有了福建、湖南和广东三个省的财税收入,新政府在财政上多少也能缓解一些…”这么说的时候李良已经是满心期待了,毕竟做财政部长有他这么可怜的还真少见…

“萧永言那边肯定不会有问题,不过多出三个省来能解决什么吗?要不要…”付修明侧过头去看向严绍,在那边严绍正认真的听着。“要不要干脆把浙江和江苏也拿下算了,反正只要拿下了福建,这两个地方就等于是被我们围起来了…”

算账的话付修明他们也是会算的,三十三个师,按照最新的军制每个师18510人,每名士兵10块钱来计算,一年下来就需要两百二十多万,再算上军官的军饷就是两百五六十万。

我们按二百五来算,十个师就是两千五百万,三十三个师是多少?

八千二百五十万…

就像李良说的,这已经算是极限了,就算拿下了福建、湖南和广东三个省,在算上安徽与江西的财政收入,一年的结余大概也就一两千万而已,勉勉强强够行政用的…

至于海军?现在海军还没多少人,李良等人虽然不是不知道海军的困难,但也只能暂时委屈一下他们了,毕竟光是一艘大一点的军舰就已经相当于一个师一年的军费了。

至于购买军械?这个还是算了吧…

如果真的全都按照国社军的标准来购买,光是步枪一项就需要一百八十万,这还只是按照每人一杆来算,你总给有些备用的吧?翻两倍,就是三百六十万…

这还没算轻机枪、重机枪、手榴弹、火炮还有手枪等等武器,另外弹药的价格也不便宜…

只要想到这一系列的花费,付修明突然觉得自己有些理解李良了…

“100个师是没指望了,我本来还以为至少能组建60个师呢…”看着李良的哭丧脸,付修明也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在来北京之前,他已经开始考虑扩军的问题了,100个师他是没想过,因为如果真组建一百个师的话,一年光是付给士兵的饷钱就需要两亿五千万,要知道前清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四亿多而已…

不过100个师没希望,60个总没问题吧?

60个师的话,也就一亿五千万而已,也就相当于前清财政收入的一半——————苍天在上,这个时候作为国防部长他可是一点也没考虑过海军…

不过…

考虑到国社军的新军制要比原来的大,哪怕是33个师也有六十一万人,只是国防问题到是足够用了。

而且这33个师并不只是新政府手里的,也包括了各地军阀手里的,所以财政上的话,还是可以余出一些钱来进行经济建设的…(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