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扩张之路 > 第二百四十三章 盘算

扩张之路 第二百四十三章 盘算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1:35 来源:笔趣阁

眼见严绍的眼神越来越不善,再加上自己的把柄似乎也落在了对方的手里,那几个人连忙和李国筠一起灰溜溜的从都督府里滚了出去。

只是在滚出去后,心里还是在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件事显然是不能这么完了的,毕竟这次被抓的人里有很多人都和他们有很深的关系,他们不能不站出来。所以他们很快就叫嚣起要在议会里弹劾严绍,至少要把那些人保住这件事,然而听了他们的话,李国筠却只是摇了摇头。

另一边,见李国筠他们灰溜溜的离开了,卡特琳娜轻轻撇了撇嘴。“我还以为你会直接把他们给留下呢…”卡特琳娜指的自然是那些跟着李国筠离开的人,无论从哪国刑法来看,这些人都犯有受贿罪,就算全抓起来也没人能说些什么。

而听到卡特琳娜的话,严绍却是笑了笑道。“我也想啊,只是还不到时候…”

严绍自然是想要收拾一下这些家伙,问题是现在军政府才成立几个月,根基不稳,不宜把动静闹的太大。而且特事局的规模虽然已经比原来大了许多,但也没神通广大到能得知所有情况,至少在有多少人收了钱这件事上,特事局弄的还不是很清楚。

要是冒然行动的话,固然能抓到一批,但也会打草惊蛇,使得另一批逃掉。所以在特事局还没有弄到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人的名单前。严绍还不打算动手…

要么不动,要动就一次全部解决,严绍可不打算给自己留点小尾巴。

卡特琳娜也明白严绍的意思。所以听到她的话后很快就点头道。“放心吧,这边我会尽快弄明白的…”

这件事本来就是特事局的工作,作为局长的卡特琳娜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那就全拜托你了…”说完严绍低头再次看了眼餐桌上的早餐,过了半响才摇头道。“可惜了这顿早餐啊…”被李国筠他们这么一闹,反正严绍是没那个心思继续吃下去了。

————————————————————

从都督府里灰溜溜的出来,那些跟在李国筠身后的人开始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

有的说要弹劾。有的说要报复,还有的说要想办法把那些人救下来,说来说去没一个现实些的…

而听着背后传来的噪音。李国筠却是既恼火又有些无可奈何。

现在省城里的确有不少人收了钱,但是李国筠没收,这点他可以拍着胸脯保证。

只是李国筠虽然没有收钱,但这并不表明他就不知道其他人收钱的事情。只不过他在安徽多年。和地方上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送钱的和收钱的他都认识,再加上这也是官场上的惯例,所以李国筠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作哑了起来。

这次如果不是严绍的行为多多少少冒犯到了他,他压根就不愿意趟这混水——————虽然如果通知了他,他肯定会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几个关系密切的人,而被他通知过的人有九成九的可能又会通知给其他人,一来二去的。严绍也就抓不着几个人了…

不过这次的事情也让他看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严绍虽然被许多人视为立宪派。但其实他和立宪派的人根本就不是一条心,从本质上讲他到更像是个革命党,这点从他对地方上做出这么大的反应就可以看的出来。

一般来讲革命党主要是由乐衷于革命的青年、反正的官僚、不切实际的理想家和地皮流氓组成的,而立宪派则是事实业的资本家和地方上的士绅名流。

问题是这时中国从事实业的商人实在是太少了,沿海一带还好一些,内地的话很难见到成规模的实业,像芜湖这样的城市甚至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两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这还是因为当时外国人什么都买,让当地士绅看到了实惠和好处,不然的话恐怕还给晚上几年。

换句话说至少在安徽,立宪派的主要构成是地方士绅而不是实业家。

而士绅是什么?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也算是地方上的实力派,哪怕是官府也要给他们一些颜面,毕竟许多地方官府也需要有他们的配合才行。

原本安徽的时局虽然不算太平,但毕竟也没什么大事,再加上有官府看着(到处都是革命,官府也怕闹出啥起义来),所以地主们在收租子的时候就像从前说的一样,一般都是五五开,也就是所谓的“岁取其半”,有的是“四六派分”,七八成的十分罕见,切多在偏远地区,官府控制力薄弱的地方…

在历史上,等到了2、30年后,不要说‘岁取其半’,就连‘四六派分’都成了良心标准,几乎每地的租子都在七八成,极个别甚至达到过九成,基本上属于要人命的那一种。

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时局混乱,到处都是军阀,政府根本管不了地方。另一方面大概就是因为地方上的县长等官员,许多本来就是地方上的士绅,要么是干脆和政府派下来的官员合起伙来搜刮地方。

原来是有人监督也就算了,毕竟事情闹大了他们也给小心一些上面追查,但现在是他们自己监督自己。上面只要他们把税交上去也不愿意深究,尝到了做土皇帝的甜头,他们怎么可能控制得住自己。

现在安徽的地方就是如此。其实不只是安徽,南方已经光复的省份几乎都是如此。地方上的狠命搜刮,上面的只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到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招兵买马,或者是维持军政府的统治,都需要这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再者说就算你想计较,也给有这个实力…

自然也不是每个士绅都是这样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比坏人多,而那些好人也更喜欢明哲保身,而不是站出来替一些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出头。

然而严绍现在的这个举动。显然表明了他并不打算让安徽也像其他省份一样,变得乌烟瘴气…

认真的讲,其实李国筠也很赞同严绍的举动,毕竟他也不愿意让安徽变的和其他省份一样乌烟瘴气。可他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立宪派的利益——————那三十多个县镇里被抓起来的官员。至少有一多半都是过去立宪派的成员。作为立宪派的领袖,李国筠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反应来,因为严绍的举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立宪派的利益…

再加上先前的行动,他这个做副都督的居然都不知道,李国筠自然是很恼火。

“或许,是要想个办法了,只是像后面那几个蠢货说的,调动议会势力弹劾他。这绝对是不可取的,暂且不提究竟有多少议员会赞同。那个姓严的手里可掌有三个师的兵力,就连这安庆城都有一个旅外加一个团的兵力在,单凭嘴皮子可拿他没什么办法…”

自然,也不是没有靠嘴皮子成功的,比如说原来的贵州都督杨荩诚。

1905年(光绪31年),杨荩诚以最优等第一成绩毕业,被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5年余,成绩皆优。归国后出任贵州新军第一标教练官和陆军小学学堂的总办。

可别小看了这个第一标教练官的位置,贵州并不富裕,所以当时的贵州仅仅只成立了一个标的新军。而杨荩诚在这个标,就相当于副团长。

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贵州光复后,杨荩诚就被推举为贵州都督。

最初的时候自然是没什么,可是没过多久,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当时中国地方上的排外情绪很严重,能够以外省人身份坐稳位置的,历史上似乎也就只有蔡锷一个人而已,自然,现在又多了一个严绍。

贵州军政府成立之初,是由都督、行政总理和枢密院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都督由摔黔军北伐的原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的杨荩诚担任,赵德全为副都督,自治学社的领导人张百麟为枢密院院长,立宪派的任可澄为副院长,周培艺为秘书长兼行政总长。

这其中作为立宪派首领的任可澄过去一直都和自治学社处于对立状态,在贵州光复以后任可澄等立宪派和旧的官僚甚至还以为大祸临头,因此四处寻找可以避祸的地方。

按理说这个时候贵州已经算是落入革命党人的手中了,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革命党人都有天真的毛病,张百麟等人在光复了贵州后,居然认为应该对任可澄等立宪派和旧官僚‘宽以容众’,‘不计前嫌’,任可澄的枢密院副院长就是这么得来的。

当然,这些并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是还将奉贵州巡抚沈瑜庆令率部入省城镇压革命的刘显世委为枢密院军事股长,黔军第四标标统兼西路巡防统领这样的要职(刘显世只有一个营)…

如果说对任可澄这些老旧派系 ‘宽以容众’,‘不计前嫌’,还可以说的过去的话。那么将枪杆子也交给别人,怎么说呢,一般的人是干不出这么二的事情的,尤其是这个刘显世还是一个没什么好名声的人…

而事实也证明,将刘显世纳入贵州军政府体系内,确实是张百麟最大的错误。

因为刘显世在带着原本是用来镇压革命党的一个营进入贵阳后,发现占领贵阳的革命党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此在心底深深的瞧不起这些人,尤其是那些袍哥的人,个个一头扎包巾。头发分挂两耳,身披鹤衫,腰佩刀剑,称兄道弟…

虽然有些不明白怎么贵州就被这群家伙给拿下来了,但是这并不耽误刘显世拜访满清旧吏、士绅还有那些立宪派的人…

与此同时刘显世也在或明或暗的不断争取着各种权利,只不过一直都没有成功,而这个时候原来的立宪派派也不甘于老对头掌握贵州权势。两者凑到一起恰好是一拍即合…

另一方面,随着贵州的光复,对张百麟等人来说杨荩诚也就没了利用价值。

杨荩诚是四川人。他做都督军政府内自然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说和杨荩诚一起发动革命的张百麟,还有立宪派的任可澄等人。

因为受到排挤,再加上武汉的战况十分激烈。于是杨荩诚就带着黔军赶往湖北。只是他才刚到了常德。南北就已经开始议和,在之后清室退位,北伐已然无望…

根据李国筠从南京那边刚得到的消息,因为清室退位,北伐无望,杨荩诚已经只身前往南京面见孙中山,想要辞去都督的位置退隐归田…

对李国筠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成功案例…

只是里面也有一点点的问题。首先杨荩诚的情况和严绍不同,他不但是个外省人而且在贵州的根基不稳。而严绍呢?别的不说。单是在芜湖和当涂就有几十万和他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人。

而且严绍也不是杨荩诚可比的,在起家之前,严绍就已经创办了雨石集团,号称中国第一实业集团,年入千万,手底下也有近千杆枪,现在当上都督后更是有着近四万人,并且用一系列的新政收买人心,同时还用合作的手段把许多士绅的利益和他捆绑在一块。

单纯的排挤就像把严绍赶出去,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看来这件事,还是给通过外力…”

想到这里,李国筠抬头看向了北方,和身后的几个人打了声招呼后,便朝着家中走去。

顺便说下后来发生的事情,在赶到南京后,杨荩诚向孙中山请辞,但是没得到许可,反而被正式委任为贵州都督。只是这个时候张百麟等革命派、赵德全等新军和任可澄等立宪派、刘显世等旧军之间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

1911年2月2日,刘显世、任可澄、郭重光等宪政党、耆老会(在平刚、黄泽霖等人认为应该取缔的情况下,张百麟认为应该放任发展…)势力兵分三路,刺杀贵州的主要政要…

第一个被刺杀的是黄泽霖,而在刺杀黄泽霖成功后,刘显世便派兵围攻张百麟的住宅,只不过张百麟的运气好,当时他正在厕所里没有被搜到,这时南路巡防分统陈守廉带兵前来营救,最终张百麟逃离了贵州前往广西,最后转道上海去南京找孙中山去了…

至于第三个被刺杀的则是张泽钧,张泽钧的运气和张百麟一样好,虽然寓所里的人都死光了,但还是让他跑掉了…

虽然这个时候贵州的自治学社和袍哥的重要人物已经被刺杀,但是杨荩诚还有他率领的黔军还在外面,所以刘显世和任可澄在琢磨了一下手头上的实力后,觉得他们还没把握夺取贵州,于是便派戴戡到云南去,当着蔡锷的面黑了一遍自治学社等革命团体,同时请蔡锷让北伐的滇军顺路去一趟贵州,‘代定黔乱’镇压‘匪类’…

这个匪类,当然指的就是自治学社和袍哥等组织了…

蔡锷和戴戡的关系很好,而且也不了解贵州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作为正统军人蔡锷一向看不起袍哥这样的江湖门派,所以在犹豫了一下后便决定让率领滇军北伐的唐继尧顺路去一趟贵州…

不过就在蔡锷的命令刚发出去没多久就从贵州同盟会领袖之一的钟昌祚口中得知了真相,明白自己弄错了,蔡锷连忙发布命令让唐继尧停下脚步。问题是唐继尧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而且这个时候他也已经得到了刘显世和任可澄等人的许诺,比如说贵州都督什么的,事情都进行到了这个地步了怎么可能会停步?

于是唐继尧就告诉蔡锷滇军已经踏入了贵州,没有办法在改道了。至于尾行过去准备劝阻唐继尧的钟昌祚?在安顺的时候就已经被人暗杀掉了…

没过多久,张百麟逃亡,赵德全被俘,5月被杀于修文县毛栗铺。

自然,这些李国筠是不清楚的,不过他准备做的却和这个差不多。

另一方面,其实严绍也很清楚自己这么做肯定会得罪立宪派和地方上的士绅。这点昨天夜里的时候,特事局已经把搜集到的情报提供给了严绍。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在为严绍的举动叫好,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士绅对严绍的举动十分恼火,因为从那三十多个县镇里抓捕的人,或多或少都和他们有些关系…

然而在这么做了后,严绍并不后悔。

老天既然让他穿越回来,那他就必须要做一些改变。如果因为顾虑就放任地方上的败类去欺压老百姓,甚至和那帮家伙同流合污,那他还回国做什么?还不如留在国外开工厂、办实业,做个压榨工人的吸血鬼多爽,那可比回国干革命舒服多了…

————————————————————

啊啊啊啊啊,感冒好几天了,头疼,吃药看来是不管用了,看来是给到医院来挂一瓶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