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爆发的1913年,到1916年,就整年差不多过去了3个年头左右,可是掐头去尾的,就是4年,战争越发的激烈了,协约国的损失在500万以上,德国的损失也在120万,可以说战争给交战各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协约国的是受创巨大,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双方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或者是同样的程度,协约国早就投降了。
可战争双方,就是这么的不平等,跟德国只有7500万人口不同的是,协约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不说殖民地都完爆同盟国,至于加上殖民地之后,协约国每年可以提供的人口,战争人口,远在德国之上,这也是的协约国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协约国太大了,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发达工业的几个国家,还是人口大国,俄罗斯,美国,都是人口上亿的国家的,英法差一点,却拥有着占据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殖民地,这一点是德国无法比的。
持续的作战,持续的伤痛,可德国过的不错,特别是1915年到1916年的这一年,因为中国偷袭美国,4对12取得完胜,彻底的击沉了的12艘战列舰,这对于协约国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少了12艘主力舰之后,哪怕其他的舰船损失不大,也实际上让协约国失去了制海权,哪怕英国控制着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可在英国本土,却是越来越危险。
德国屡屡凭借着海上的优势,对于北大西洋的封锁,占据的制海权之后,潜艇和普通的战舰,开始打击协约国在后勤补给,让协约国在后勤补给上面,相当的困难,到1916年的5月,才算是勉强的完成了对于欧洲陆军的补给,可是战机已经失去了,本来应该在1916年的春天,开启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因为后勤的关系和公海舰队袭击波尔多彻底的化为乌有,协约国不得不收缩部队,放弃了好不容易突破的那一道防线,退守5公里,继续的设置防线,并且借助着时间差,让后方的防线更加的稳固。
如果换成去年,协约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收缩防线,代表则单位面积之中,更多的军队,代表着更加狭窄的接触面和战线,这对于处于下风,跟德**队作战能力也不如的协约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现在,他们错了,在1915年年底,在说服德国释放部分战俘的时候,中国拿出了很多的条件,其中包括了单兵防弹衣和155陆军重炮,这个重炮看起来不是陆军最大口径的火炮,可是真正的使用到部队之中,却发现,他真的成为了陆军的最强者,没有之一。
在公海舰队偷袭波尔多的时候,155重炮没有完成整训,再加上这一个行动太过突然,陆军为了保险,没有出动这些试验部队,到双方战线彻底的稳定了之后,这部分的155重炮当然调上来了,在持续作战之中,逐步的实验这个火炮的威力。
能够在杨元钊的坚持下,并且按照后世的层面设计出来的重炮,哪怕出口的只是削弱版,已经展现了威力,这种新式的155重炮,这个重量只有之前的155重炮的三分之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起最重的155重炮,轻了二分之一以上,这种的重炮,真的是步兵的利器,在步兵的重型支援火力之中,重量越小,移动越发的方便。
只要减重,哪怕是威力一样,甚至有些降低,也是可以接受的,可这样重炮,威力可不是原来155能够比,速度上面,比普通的155最少高出了30%,在步兵火炮之中,射速不是最重要,却代表着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的炮火覆盖程度,对于师一级,甚至是军团一级的重型压制火力来说,这一点相当的关键。
如果仅仅这样的提升不算什么,可是新式155重炮炮弹重量也高出了的30%,二种提升这结合起来的威力,155重炮的威力最少也是原来155的一倍以上,基本上达到了200毫米以上重炮的威力,最关键的是射程,155重炮的射程几乎比220重炮的射程还要远15%,这可是最关键的地方,本身步兵炮火,一般而言,你能够威胁到对方,对方也可以威胁到你,精锐的炮手,可以通过多次观察,计算,找到对方火炮的位置,在大规模的陆军作战之中,如何保护自己的重炮,削弱和干掉对方的重炮,是指挥官指挥艺术的最直观的体现。
如何打好时间差,如果抓住对方的薄弱地方,把自己的火力投过去,跟后世的自走火炮这样的装甲力量不一样,打炮是绝对的攻强守弱的,一旦炮兵阵地没有抓住时机转移,被对方抓住机会的话,一次火炮覆盖,就足以让战略炮兵力量受到重创。
从拿破仑开辟了陆军炮火时代开始,火炮就在陆军力量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火炮跟没有火炮,这完全是两种战斗力,现在,德国拥有了这个之后德国火炮,在远程威慑上面的威力,远高于协约国的火炮,以往可能要攻击10分钟左右,就紧急的调离,可是布置在一些高地之上,达到极限的炮火,完全可以无视这一点,15%的距离增加,代表着最少3公里,陆军炮火,100米已经是给界限了,更别说3公里,德国只要想打,基本上是一边倒,除了要防备协约国空中袭击,其他情况下不必考虑,这样全力以赴,甚至让演练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哪怕没有威胁的情况之下,也是在战斗的状态之下打过去,战争永远比训练来的快,德国这边到时打的爽了,协约国一边就惨了的,他们选择了最错的结果,退守到了防线之中,防线是稳固了,却更加密集了,要知道,此时此刻在德国前线155重炮最少也有8000门左右,本身使用重弹之后,威力远比普通的155大,协约国又是密集阵营,顿时倒霉了。
防炮洞是可以挡住155的,可是其他阵地就不可以,相当于220毫米重炮攻击的炮弹,又精准度相当的高,公海舰队舰炮强大,可再怎么,他的火炮数量有限,8000门火炮,毫无顾忌的攻击,又打的比较精准,伤亡数字就大规模的提升起来了。
德国见到有便宜可以占,加上公海舰队的偷袭还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再一次集中火炮,攻击了一处薄弱的环节,突破了这一道防线,歼敌数量不多,在25万左右,可是波尔多前线再一次的后退了3公里,整个防线都有些龟缩,一些地方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了。
本身因为美国加入,美国带来的协约国的实力的提升扩张的波尔多战场,再一次被突破了两个战线,这对不德国而言,是极大的好处,少了侧的两个战线,波尔多战场上面的容纳度,就会少15%以上,即便的协约国有再多的军队,也没有办法展开,
这样下来,所受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这也算是德国最大的胜利之一,不过伴随着占据的领土越来越大,德国需要守卫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连带着有很多很多的部队必须要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之下,需要的部队也需要更多。
这也是德国向中国要求人力的根本原因,无论是300万的劳动者,还是180万的印尼土人,这些都是及时战力,战争越发展,需要的兵力也就越多,德国已经在过去的3年时间之中,深挖潜力,可每年增长的劳动力数字都相当的有限,如果不是中国的支持,德国绝对做不到,在保证了国内工农业生产都相对比较稳定的前提下,还抽调了大量的部队,可是的再进一步,应该是不行。
1916年应该是关系到战局最关键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已经实际上参战了,无论是偷袭美国,还是在澳大利亚,太平洋战场上面出动,都给美国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占据了夏威夷之后,距离美国只是一步之遥,即便是美国,也不可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欧洲战场,此时此刻,德国还不知道,日本已经有归附的打算,否则的话,一定会更加坚定的。
既然美国因为本土的关系,对于欧洲的支持必然会减弱,那么德国就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一方面,在海上,寻求跟协约国海军力量的战略决战,在陆上,也要强行的打通波尔多防线,不给的协约国任何机会,只要能够在陆上扫荡法国的力量,最少在欧洲战场,会减少一个相当的敌人。
一战不是二战,二战扫平了法国之后,在欧洲大陆之上,还有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俄,一战的时候,欧洲大陆上面,除了法国之外,俄罗斯只是一个半工业化的国家的,分别被德国和中国打败,失去了大片国土和人口,根本无力承担起二战时期苏联的作用,这样的话,哪怕是牺牲再多,只要扫平法国,到时候独具欧洲德国将会拥有雄厚的根基,只有有几年的稳定,谁敢再说德国底蕴不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