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看《钢铁时代》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这边的刘澍,把跟聂云台商议的过程,用电报的方式报告给了西北,从这一次的会见上面,双方都比较满意,1.2万吨的特种钢,订单总价格超过了1200万元,这也算的上太原特钢投产之后,第一个对外的大规模订单。
太原特钢,同样是在杨元钊的推动之下进行的,虽然总产量只有白云鄂博钢铁厂的六分之一的,只有太原另外一个小型钢厂的二分之一,但是太原特钢的利润是惊人的,在发动机,蒸汽轮机,汽车部件,弹簧钢和减震方面,太原特钢的产品拥有无可替代的性能,利润也保持了超高的程度。
同样重量的钢材,即便是加上了添加剂和淬火加工手段,增加的成本并不高,关键就在于科研上面,真的要把科研方面的成本加上,特钢的利润率不算很高,可是西北因为有一体机这样的逆天神器,在生产大宗商品上面很出色,在材料上面,更加的出色,特钢能够生产17个门类,192种钢材和金属材料之中,只有4个种类是通过哈比在国外弄到的配方,17个是通过包头研究所和科学家带过来的,剩下171个,都是通过杨元钊弄到。
这些科研上面的成本,杨元钊提取的不多,只是提取了总利润的5%作为研发成本计提。还有12%的科研基金,剩下的。全部都交给了特钢,这跟其他的特种钢铁厂。新产品70-80%的研发成本,甚至只有生产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批次和种类相比,这太优越了,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普通钢铁的价格,让特钢的利润率保持在一个超高的水准线上,也因为庞大的现金流的反哺,让特钢旗下的研究院,待遇极佳。人员供不应求。
敲定了这么第一笔订单,特钢的厂长周树泉也紧急的回去,暂时特钢的产品,对外很少,都是针对包头的大型重工业企业,甚至现在,特钢还肩负着的大型起重机和,龙门吊的材料研发工作,船用钢不过是其中一个不算特别大的小项。研发工作和实验的生产已经进行了,接下来,就是逐步落实,专门兴建一个生产分厂。这对于拥有庞大资本的包头来说,并不算难。
得到了刘澍的第一手资料,杨元钊也利用调查局。开始深入的调查江南造船厂,复杂的股东结构。在调查局无孔不入的调查之中,无所遁形。占据最大数量的,就是以北洋和革命党为首的股份,他们两个体系分别拥有32.11%和23.75%的股份,几乎超过了50%,剩下的最大的就是聂家和曾家结合在一起的12%左右,其他的都零散的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商人手中,可以说,北洋和革命党的这个统一行动,几乎网络了中国大部分家族,特别是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家族。
杨元钊一阵的不舒服,看样子,重金打造的调查局,也不是真正的无孔不入的,最少,这么大的一个动静,就没有发现,虽然这段时间,调查局的事物,都被俄国和北方的战事给拖住了,可是这么大的事情没有提前得到消息,这绝对不应该,这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造船厂的结合,如果是北洋和革命党合流的话,对于西北,绝对不能够称之为一个好消息。
西北绝不愿看到北洋和革命党合流,别说什么深仇大恨这玩意,政治的精髓在于妥协,为了同样的一个目标,政治家连生死大敌都可以放过,杀父仇人都可以平静面对,更何况北洋同革命党之间的矛盾,这个或许就会成为某种契机。
继续吩咐调查局,把江南造船厂的事情,给彻底的查一遍,顺带的,观察北洋同革命党之间的苗头,防止两个派系合流,另外一方面,评估目前中国的造船实力,到底达到了怎么样的一个层次。
遭到了杨元钊的斥责,特别是调查局这一次,很明显的疏漏了北洋和革命党联络,为了将功补过,甚至连调查局长梁二身边的大将都派出去了大半,亲自坐镇上海,整个调查局,大部分的精华力量,全部的集中到了上海,不但把江南造船厂背后的一切猫腻,甚至连负责人的祖宗三代,婢女仆人都给查了一个底朝天,江南造船厂的脉络基本上的出来,应该是聂家起头,推动的蛇吞象的游戏。
聂云台的父亲,在做上海知县之前,长期就在江南机器局,熟知其中的一切,聂云台又是留美回来的,对于世界经济和航运业,有着很独到的见解,加上西北的几次大的行动,对外贸易和建设巴士拉港口和巴格达铁路,运出了大量物资,让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商港之一,变得更加的热闹,地处在上海的聂云台也就对江南造船厂有了兴趣。
任何的变化都是从兴趣开始的,聂云台有这个眼光,也有这个能力,曾家因为曾国藩,选择了明哲保身,退出了满清的权利层,并不代表曾家会沉沦下去,无论是聂云台二舅,还是曾家的族裔,都开始向横向发展,曾家已经成为了横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和浙江的庞然大物的,他的想法得到了聂家和曾家的支持之后,立刻开始付诸实际。
袁世凯这方面,由曾家留在京城家主负责联络,哪怕袁世凯目前,等于是重起炉灶,却不得不给曾家几分面子,北洋的创始人李鸿章,那是曾家扶植下起来,至于袁世凯,曾国藩权倾四方的时候,他还是一个驻朝鲜使节,不入流的小官。
北洋入局了,基本上已经扫清了吃掉江南造船厂的一切障碍,无论是渊源上,还是实际上,江南造船厂都是属于北洋,至于拉革命党入局,那是因为江南造船厂是在江南,要造船,就不能够放过航运业,长江航道这一条黄金水道,是造船业兴旺的基础。
理顺了江南造船厂的情况之后,调查局继续的深入调查,这一次,主要放在了工人和水平上面,西北没有造船企业,即便是黄河巡防营,也只是在杨元钊的支持之下,有了十几艘炮艇而已,最多设立一个维修基地,以前从全国吸纳工人的时候,或许有从事过造船的,过来之后,都成为了普通工人,没有调查他们之前的工作地点。
调查局的分析相当的深入,甚至还询问了一部分的专家,在上面写道,中国已经拥有了5000吨级以上的能力的,甚至,在得到必要的支持之后,可以拥有生产万吨以上货轮的能力。看到这里的时候,杨元钊似乎不敢置信的看着上面的最终评价,江南造船所已经拥有了制造万吨级货轮的一切能力。
杨元钊并不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一战的时候,中国也有生产万吨级巨轮的能力,历史上,1918年(民国7年),正值一战后期,美国政府以运舰缺乏,不敷协同助战之用,由美国运轮部总办韩丽和中国政府驻美公使顾维钧,代表双方签订合同,约定由江南造船所代表美国制造载重量一万吨,排水量14750吨的运输舰4艘,均为全遮蔽甲板型蒸汽货轮。采用江南所制造的三缸蒸汽机驱动,指示功率3670马力,要求六个月内完工交首船。
刚开工时一战便已结束,遂暂停。1920年美国政府要求继续履行订造合同,1920年(民国9年)6月3日第一艘“官府”(m布鲁西诺夫nd布鲁西诺夫rin)号下水。该船身长131米,宽16.7米,高14.3米,吃水8.3米,速率每小时10.5海里。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和美国驻华公使等都参加了下水典礼。第二艘《天朝号》(celesti布鲁西诺夫l)8月3日下水;第三艘《东方号》(orient布鲁西诺夫l)次年2月23日下水;第四艘《震旦号》(c布鲁西诺夫th布鲁西诺夫y)5月26日下水。这是当时中国造船业从未有的大工程,也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的船舰。因此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外报刊竞相报道,称之“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
按照民国发展的轨迹,无论是科技还是造船业的轨迹,民国二年和民国7年应该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引进大规模的生产装备,可能唯一诟病的就是中国没有设计能力,大部分关键的部件都无法生产,都是从国外进口组装的。
杨元钊很清楚,自己犯了一个主观性的错误,如果早知道江南造船厂的能力,他说不定在一年前,甚至是两年前就启动了,哪怕是2年前,江南造船厂还在清廷的手中,也是一样,20世纪是海洋世纪,任何一点微不足道的累积和提升,对于中国都弥足珍贵,更何况这个造船业,这个时代的造船业,技术水准并不高,只要有足够的机械和熟练的工人,赶超列强,并不困难。(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