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草根奋斗记 > 第3章 回家

草根奋斗记 第3章 回家

作者:边城明月 分类:同人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09 来源:笔趣阁

大公共汽车左摇右摆一路颠簸,四十六公里路近两个小时晃到了海崖镇。王元平不知何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这种大公共汽车上不到十分钟一准睡着,等他醒来的时候汽车也到了海崖镇汽车站。

这时刚刚改革开放,海崖镇属于沿海地区,人们思想较为开放,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乡镇企业起步早。木工机械厂、纺机厂、毛纺厂、针织厂、印染厂、织布厂等工厂众星拱月一般散落在镇政府驻地周围。海崖镇水产养殖发达,单是扇贝养殖的产量在当时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0%。

海崖镇所属村庄的青壮年,大都在镇里各个工厂工作,而这些乡镇企业由于不受国家工资限制,大都收入很高,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思想比较开放。由于海崖经济条件好,它的路况相对比其它乡镇要好很多,镇中心三纵三横六条柏油马路,当时在全国柏油路除了国道和部分省道能够铺设,县道则绝无仅有,往往都是造价较低的沙子路。

海崖作为一个乡镇,不但主要公路全是柏油路,通往各个自然村也都是白沙子路,而这种路在当时是大多数县道都很难全程铺设的。一个乡镇能有这样的财力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因此在洪南县乃至在滨海地区,提起海崖人们都会伸大拇哥,有句话叫:“有女当嫁海崖”。而生活在海崖的人们也感到自豪和骄傲。

王元平的家就在离海崖镇不远的一个叫王庄的村子,这个村约有三百多户人家,是个较大的村庄。从海崖到王庄没有公共汽车,只有捎脚的拖拉机和驴、马车。王元平找了一辆拖拉机,把自己的行李往上一扔,跳上去坐在行李上,脚蹬在车厢上,有些怯意的欣赏着路边的风景。

适逢夏天,骄阳似火,路旁高大的白杨树笔直挺拔,树干下部用白石灰刷过,白杨树枝繁叶茂迎风而立,远看像是两排打着绑腿的高大卫士,一眼看不到尽头。繁茂的树冠把路面遮盖的严严实实,阳光透过叶子照射到路面上像是点点印花。一阵风刮过,白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路面上的印花随着枝叶的舞动轻轻摇曳。这声音像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这景色似一幅漂亮的油画。这一切让王元平有些陶醉。

滨海农村的人们有个习惯,农活不忙时,很多年长者爱在村口聚在一起聊天扯闲篇,俗称“蹲街头”。王元平的母亲李红莉早早就来到村口,一边和几个“蹲街头”常客说话,一边不时的看着村口的公路。

李红莉今年四十七岁,1.65米左右个头,这个个头在当时属于高个范围,光洁的脸庞白白静静,齐耳短发利索干净。

这时,村口的公路传来阵阵“突突”的拖拉机马达声,李红莉连忙手搭凉棚,眯缝着眼睛向公路驶来的拖拉机看去。儿子王元平正冲着她在用力的挥手。李红莉心里一阵激动,疾步向村口硬去。

待拖拉机停下来,她见到儿子高兴的不得了,习惯性的拢一拢头发。第一句话:“怎么才回来,路上顺利吗?”边说边要帮他拿行李。

王元平从拖拉机上跳下来,几个月不见,母亲头上已添加了几根白发。他鼻子发酸。一边和母亲争夺行李,一边说:“妈,我又不是个小孩,您干吗还要出来接我啊”。

李红莉笑道:“你再大在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一年回来两三次,我不接你这么多行李你怎么能拿过来”。

“蹲街头”的常客们看着李红莉道:“元平回来,你多买点好吃的,我们也跟着沾光去吃去”。

李红莉爽朗的笑道:“来吧,来吧,好酒好菜买下了,一起吃吧”。

“蹲街头”的常客们哈哈大笑,王元平赶快上前向这些叔叔大爷问好。

与众人玩笑一番后,娘俩向家里快步走去。

王元平的家在村子西边,四间瓦房玻璃门窗,为了方便晾晒粮食,两年前王可建和李红莉商量好在院子东侧南侧起了三间平房,院子里一水水泥地面,地面打扫的很一尘不染,这种房子在王庄属于不多见的好房子。

李红莉和王元平拐弯进胡同口,看到父亲和几个叔叔在门口等候,赶紧上前打招呼。王可建哥几个一边应承着一边把李红莉和王元平手里的行李接过来簇拥着王元平走进家。

洪南县上个世纪**十年代在农村居住的国营工厂全民所有制工人(也叫固定工),每个村子都会有几个。王元平的父亲王可建就是这样的工人。

王可建今年四十八岁,当过六年兵,后来转业到洪南一家国营企业洪南溶剂厂工会工作,由于性格耿直,说话办事很粗,又好酒。干了半辈子职业上没有什么起色,只熬到了一个工会干事的岗位,报纸倒是看了不少。他自己很满足,熬着等退休。李红莉农忙时拾掇几亩地,农闲时则在家里搞着养猪和鸡等副业。虽说供着三个学生,但家里并不是很累。

王元平出身农村,尽管对农活也熟悉,但由于王可建和李红莉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比较宠他,基本上不太让他干农活,不像其它农村孩子那样放学以后当劳力使唤。

李红莉年少时上过几年学,知道农村孩子要想出头除了上学和当兵,再无其他路可走。因此从小对王元平抓学习抓的很紧,管教的也很严,王元平长这么大能数过来挨的几次打都是因为学习,因此他有时很害怕母亲。他之所以能够考上洪南县师范与李红莉的严抓学习有直接关系。学习之外则对他则很松甚至有些骄惯,有好吃的好喝的自己不舍得吃都给他留着,每次他放假完毕要回学校时都是掉着眼泪送他。

这次王元平毕业,最高兴的就属李红莉了,她以为儿子这次应该可以回海崖镇工作,那就能每天都能看到儿子了,对父母亲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自己孩子能在家门口工作,每天能够看着那就是一件美事。李红莉早早就做了一桌子菜,和丈夫王可建老早把王元平的几个叔叔喊来在家等候儿子归来,她自己则一趟一趟去村口看,直到接着儿子这才放下心来。

农村习俗,一家无论有好事喜事,也无论是坏事恶事。一定要让自己家的亲戚共同分享,王家也一样,王可建哥四个,他是老大,老二王可成、老三王可凡、老四王可辉。这家哥四个就守着王元平和王元春两个男孩,其它都是女孩,哥几个骨子里还有些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对两个男孩都很好。尤其是王元平上了洪南县师范,身份从农村孩子变成国家公职人员,着实给老王家挣了光添了彩。老哥几个更是由衷的高兴和骄傲,仿佛在庄里腰杆硬了三分。这次他毕业,王可建早早跟自己的几个弟弟打好招呼来家吃饭,哥几个把手里的事停下,早早来到大哥家等着。

见儿子回到家,王可建的酒瘾早就熬不住了,招呼李红莉上菜开喝,李红莉高兴的应承着,一边上菜一边招呼儿子,王元平在屋里没有见到妹妹,问母亲妹妹去哪里了,李红莉说还没放学那,王元平看了看家里的挂钟,刚十一点,知道妹妹回来还要有一会,于是便不再说什么,老老实实听话坐到下位上。

王家老四王可辉一边倒酒一边询问:“元平,你喝点吗”?

王可建说:“他还是个孩子,别让他喝了,元平,你喝水吧”。

王元平听话的点点头,拿起水瓶来到了一杯水放到自己跟前。

王家老三王可凡是王庄的会计,刚刚干了一年,但场面话学的很到位:“元平是我们王家的光荣,大哥,你先起个头,我们也好喝酒”。

王可建举起酒杯,说:“老三说了,元平是我们王家的光荣,是我们祖上有得,第一杯敬祖宗。”说完,把酒杯一歪,倒了地上一点,众人也跟着倒地上一点。王可建接着说:“这杯酒给元平接风,大家喝了”。大家跟着也都喝了自己面前的酒。

老二王可成喝完后,边放酒杯边问:“元平,你这次应该分回咱们海崖了吧,去哪里”?几个叔叔眼光一起望向王元平。

看着父亲和几个叔叔期望的眼光,王元平一阵为难,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

王可建见儿子如此,顿时心里雪亮,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儿子如此吞吞吐吐,估计分配的地方不怎么样。于是接着说:“分到哪里都挺好,到那里咱都是享受干部待遇,咱家不说咱家就说咱村里出过几个享受干部待遇的?偌大个海崖镇又有多少几个。这在过去就是吃皇粮的,我知足,孩子。”

老四王可辉接过话安慰他道:“凡事往宽处想,好好干,肯定有前途,来,四叔跟你喝一杯”。

其他几人纷纷随声附和,也都端起了酒杯。王元平本来心里很为难不知该怎么说,见父亲和叔叔们这么一说,心里也就平静了。举起杯子道:“谢谢爸,谢谢叔叔们,我分到大阳乡了。虽说那地方不怎么样。但请您们放心,我会好好干出个样子,替咱们王家增光”。

他的脸憋得红红的,样子似乎是在赌气。

这时李红莉端着刚炒好的一个菜放到桌子上,在王可建旁边的方凳上坐下来,边用围裙擦手边插话问:“那地方听说落后,不过乡上应该还行吧,元平,你分到那里挺好的”。其实李红莉自己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本来以为儿子毕业了能回她身边工作,自己可以天天看着儿子。可现在希望落空了,落空归落空脸上可不敢有丝毫的变化,尽量放缓语气说话。

王元平心里知道母亲是为自己着想,便又道:“爸,妈,你们不用惦记我,我没事,刚才说了,不管分到哪里我都会好好干,一定不辜负你们。好了,别说这事了,吃饭吧”。

王可建听儿子这么一说,这才把心稍稍放下一点来。招呼着几个弟弟喝酒。李红莉了解自己儿子的个性,她知道儿子心里无论有什么憋屈的事也不会说出来,上学时就这样。她心里想,需要找个人跟元平聊聊天,别再憋出病来。可是,儿子的好友都不在海崖。找谁哪?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人来。

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一响,一个高个子少年推门进来,就见他满面春风,没有进屋大嗓门先传了过来:“大爷、大娘,我哥回来了”?

本文来自看書罔小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