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草根奋斗记 > 第35章 清理 4

草根奋斗记 第35章 清理 4

作者:边城明月 分类:同人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09 来源:笔趣阁

见他俩干了,栗军不敢怠慢,连忙跟着把酒喝了。

一杯酒下肚后,三人都是脸热心跳,气氛也渐渐热烈起来。自然话也开始多了起来。

老支书亲热的说道:“王干部,以后我不叫你干部了,叫你元平行不行”?

王元平一听,连忙带着笑说道:“您这样最好了,这才是一家人那,听着亲热,这么叫最好了”。

老支书接着说:“元平,你在这里教了一年书,是先生,有学问,我想请教你,怎么让我们栗山的老百姓能不出去讨饭”?

坐在炕边的栗军,抬头看了一眼老支书,眼神里显然有些不满:“九叔,这个不能算是讨饭吧。咱们栗山自古不都是唱门子吗?农闲时出去唱上两嗓子。一来可以节省家里的口粮,二来也能要点口粮存下,好多家庭孩子多,这也是个好事”。

老支书眼一瞪,呵斥道:“你知道个屁,说的好听是唱门子,不好听的不就是讨饭嘛”。

这几句话令王元平感到非常震惊,所谓“唱门子”就是俩人结伙到农户门前一拉一唱,直到户主给了干粮这才罢休。

洪南西部农村因为贫穷,这个习惯洪南西部农村自古有之。一到农闲时,为了节省吃的、喝,这些贫穷农村的村民常常结伴到经济好的地方讨饭,一讨就是两三个月。王元平家乡海崖那里,是讨饭人群每年必去的地方之一,每年寒假时王元平都要在家里遇到过几次去讨饭的,对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了。

不过,这种习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已渐渐消失,很少有了。在栗山教书的一年时间,他也没有听说过那个学生说过此事,因此以为已经没有这种现象。

现在听老支书一说,他感到非常意外也感到震惊!他没有想到现在的栗山,还存在这种现象!

回味着老支书的话,他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是啊,如果家里富裕,谁会出去顶风冒雪出去“唱门子”,之所以还有这种现象,都是一个“穷”字逼得。

他认真看着老支书,反问道:“您见多识广,又是老革命,知道的多。还是您说怎么能不出去唱门子”?

老支书一笑道:“元平,这句话要是三十年前这样说我,我可能还会接受。可现在我在栗山待的都快傻了,地道的老农民一个。让我说还真说不好。你能写会说,见的也多,还教过书,教书在过去那就是先生,先生还有不知道的,快说吧”。

王元平听老支书这样说,也就不再推辞。思索了片刻,抬头看着二人道:“那我就说了,说不好不要见怪”。

“说吧,没事”,二人催促道。

“老支书,栗村长,咱们洪南有句俗话叫:救穷一时,难救一世;无工不富,无入不稳。您二位可能听说过吧”?

老支书和栗军双双点头称是。

王元平侃侃而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救助穷困也是当时,不可能永远救助。什么办法才能救一世?只有一条路,发展工业!才能使老百姓富裕,只有富裕起来安居乐业,也才能稳定民心。富裕以后也就没人再愿意去唱门子了”。

老支书点点头:“是啊,什么原因能使人放下面子出去讨饭,难道这些人就是愿意这样做吗?不是!是生活贫困迫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如果栗山能像你们海崖一样经济活跃,大家有事做,每月有固定收入,也就没人再去唱门子了。你不知道啊,每当我看到村里的老少爷们扛着行李卷,冬闲时往外走时,我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我站在栗山山坡上看着他们,眼泪哗哗的流啊”。

说到这里,老支书的眼圈有些发红。为掩饰自己,他赶快擤了一把鼻涕,擦了擦嘴脸。

咧了咧嘴,说道:“唉呀,这个炉子的煤不太好烧,呛着眼睛了”。

王元平见他如此,心里也不太舒服,他能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于是赶紧安慰道:“老支书,会好的。您也不要太难受了”。

老支书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烟,分给二人。自己又抽出一支来,放在烟盒上顿了顿,叼在嘴边。火柴一拉“滋拉”一声点上。

一股烟草的香味顿时蔓延至整个屋子。

几口烟之后,老支书往炕前地上弹了弹烟灰。心情似乎平复了一些。他打破沉默,道:“元平,你刚才说的无工不富,这个我也听说过,这个说法很对。但我们栗山如何发展工业却是个难题?你们海崖那里比较富裕,你给出出主意”。

王元平沉默了半晌,缓缓说道:“如何发展工业我不敢乱说。我说个海崖的真事吧。海崖有个村叫望城,前些年也很穷,刚改革开放时,他们村里弄了个面粉加工厂,赚钱了之后又上了个砖瓦厂。现在,这个村的工厂有七八个,村里的经济基础一下子夯实了,村里的老百姓大部分在这些厂子工作。我们栗山是不是可以模仿这个”。

“面粉厂砖瓦厂砖瓦厂”。老支书自言自语一会抬头看看房梁,一会又眨巴眨巴眼歪着脑袋思考,良久。他突然一拍大腿,兴奋道:“我得跟元平喝个酒,这个建议有点意思,我和栗军他们几个也讨论过好几次,但都没好主意。今天你说的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来来来,元平,咱爷俩喝一个”。

“不敢当,不敢当,我是瞎说,不见得好使”。

栗军一直沉默着没说话,听到这番话后,好奇的问道:“九叔,您想到我们办什么厂了”?

老支书喝完后放下酒杯道:“我刚才就是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咱们这里不能做面粉厂,要做就做砖瓦厂”。

看着栗军和王元平有些疑惑的表情,他乐道:“你们啊,怎么不想想。咱们这个地方吃饭都是问题,有谁敢整天买面粉吃?海崖那里离滨海近,可以销售到滨海去。咱们这里卖给谁?砖瓦厂不一样,那东西只要建房子肯定使用。所以我想干这个应该可以”。

王元平似乎想起了什么,接着老支书的话说:“砖瓦厂可以上,古来的传统老百姓只要有点钱,便都想翻盖房子,每年盖新房的不在少数。而现在翻盖新房不可能再用土坯和茅草了,一般都会用砖瓦。如此算来,这个量可就大了!不看别的,就单单一个栗山村几百户人家,有几户是瓦房?这些土坯房的人家早晚会翻盖。而且寻常人家娶媳妇就算再穷也肯定会翻盖新房,否则娶不上媳妇。只要盖房就会用到砖瓦,这样一来砖瓦的销路不是问题了。目前栗山周围好像没有砖瓦厂吧”?

“没有,没有,不但栗山没有,就是周围的几个乡都没有,大家用砖瓦都要到你们海崖的县建材厂去拉”。栗军摆手说道。

王元平知道县建材厂,就在父亲所在的县玻璃厂旁边,旁边还有个水泥厂。俗称“国营北三厂”,这三个工厂紧靠海边,占地五六千亩。是正经八百的国营企业,产品质量过硬,周围几个县用建材一般也到这里买。

他点点头道:“这就有门了,我们可以派人去学习他们的技术,然后就像咱们清理卫生一样,广泛宣传,打知名度,有了知名度,还愁没有人买吗”?

老支书长出了一口气,喜道:“这就叫灯不点不亮,话不说不明。元平,你今天的这个路子可是出对了!如果以后栗山这个厂真的建成了,不管你在哪里我都会把你拉来喝三天酒”。

王元平见老支书肯定,他心里很高兴。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一丝丝得意之色。

“九叔,话是这样说,真要干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建厂要钱啊,就咱村穷成这个样,连毛都没有一根上哪里弄钱”栗军不无忧虑的说道。

“这个我知道,改天我们就去乡里找吴书记和肖乡长汇报一下,看看他们怎么说,至于钱嘛,我想可以从信用社贷点,但不知道能贷多少”。老支书信心满满的说道。

说到建厂这个话题,那就离不开资金。王元平暗想“老支书他们要成功建厂,筹集资金恐怕是个大难题,要想顺利建成恐不那么容易。他刚想开口,就听老支书又道:“贷款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再到乡里、县里各个部门跑跑拉拉资金。万事开头难,跑开了也就好了。是不是?元平”

王元平点点头,随声附和道:“老支书,到时有需要我出力的地方尽管吱声,我初来乍到虽然没有什么关系,但跑跑腿还是没问题”。

老支书拍了拍他的肩膀,已示谢意。

三人越聊越兴奋,越聊越高兴。一直很晚才完事,等到老支书和栗军将他送回大队部休息时,王元平一看表都夜里两点多了。

本书首发于看书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