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丈六金身 > 第1155回 福慧双修

丈六金身 第1155回 福慧双修

作者:吾心飞扬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3-04-20 15:45:29 来源:笔趣阁

也就是能如法诵持,具大悲心者,他会派遣诸大护法守护。目前念诵大悲咒的人非常多,灵验事迹很多,除了观音菩萨大悲神力的加持,还有诸大护法的加持力。但是,若想达到善神护法守护不离其侧,很多人都不够格,他们位阶非常高,不可能常来守护三业经常不清静者。高僧大德或有可能。

以前看到有个东北法师,宿世杀了狐狸,导致狐狸讨债,最后法师念大悲咒,狐狸就不能伤害他,但是他一睡觉不念,或者什么不如法,便被狐狸所害。可见,做到让大悲咒的护法如影随形地守护不容易,他以大悲咒的咒力,克制狐狸的攻击。像其他的附体者,念大悲咒不能解决的,也是如此。自己诸多业障和过失,想让菩萨派遣诸大护法来护持,是不可能的。大悲咒法中的明王护法,如乌枢纽沙摩明王,如果一来,别说什么世间鬼怪大仙,就是天魔也闻风丧胆而逃。在明王法中提及,遇恶鬼神作障者,以白芥子护摩,鬼神灭族。这是非常威猛的。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些大护法来护持。但是如果能虔诚恭敬持诵,自然福报增长无量,所愿皆成。

经文中提及五种发心,方为相应,即为父母孝养、为功德善根、为国土丰饶、一切众生、为无上菩提。因此,修此法时,可以如此对天王发愿,祈请天王加持,福慧增长,财宝丰饶,使弟子能有资财孝养父母,供养三宝,布施贫乏众生,修诸善法,顺利修行证菩提。

从中可以看出,天王要求发心的是利他之心。在家庭的责任上,孝敬父母,在世间利益众生,护国护民。在佛法中种植善根功德,修证菩提。这都是与天王的特德和愿力相应。唐朝玄宗时代,不空祖师请来天王的大军,成功击退了西藏吐蕃军队的侵犯。因此那时,有如下赞颂:

善利万物兮惟彼水方护持国界兮惟我天王

良将受委兮镇固封强精心奉职兮宣托福祥

星宫上胜兮回架崇冈灵像俨立兮众宝严庄

威神震曜兮摄伏荒保又忠贞□兮翅赞圣唐

目前有供养修持财宝天王法的,虽然传承系统不同,但是其最根本的义理是一样的,发心要正,与天王相应。天王号称为护法天王,护持佛法长存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虽然天王、地天等都是佛菩萨之示现,但正因为是示现,所以在东密修法中,涉及天人的,往往会念诵佛慈护真言给诸天,以增加天人的威光势力。一般的经咒,都能增加天人的威力,除了佛慈护真言,特别的如地藏法、佛顶尊胜陀罗尼、金光明经,都是天人非常喜欢的法门。

《贤愚经·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二十一》云:“天王答言。我为天王。天耳远闻。称我名者。我悉闻之。以称我故。增我势力。威德眷属。我亦复以神力。及敕鬼神。护念是人。增其禄福。令离衰患。”

《毗沙门天王经》:“兼复思惟而无间断。为毗沙门天王并诸眷属。念恩德故常应诵吉祥赞。令彼天王获诸吉庆。愿毗沙门天王男女眷属内外亲姻辅弼。乃至使者及诸营从。国界有情佛所称赞十种福利悉皆获得。所谓一者净信二者戒。二者闻四者舍。五者受六者慧。七者形貌八者力。九者辩十者色声香味触富贵自在。于佛法中而开法眼。证得圣果获得甘露妙法。亦得三十七品助佛道法。持诵者每日作如是发愿。”

这是一种类似共赢的做法,我们称赞供养,念诵、施食、放生布施后,回向给天王及其眷属,或者哪位天人护法如地天、大吉祥天等,都会增益他们自身及眷属的威德势力,反过来,他们也会感念行者的一片诚心,会常加护念,满其所愿。

如果突破宗教的局限,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毗沙门天王是我们的师兄、师哥,只是他修得非常好,且威德势力无比广大。何以见得?在《贤愚经·摩诃斯那优婆夷品》中,天王称呼一位女居士为姐妹,女居士疑惑不解,说你是尊贵的天人,我是凡人,怎么这么称呼。天王说:“佛是法王,亦人天父,我为优婆塞(在家男居士),汝为优婆夷(在家女居士),同一法味,故言姊妹。”

修福报而不住于福报,不受求福所缠缚,继续向上修持三摩地,心得自在,此方为大根器。无任修何法,勿忘最初的发心,是为关键!

佛法出世的因缘非让众生满足各种世间愿望,而是入佛知见,了脱生死,证得佛果。又因末法众生之福薄,所以才有了“以欲勾牵,令入佛智。”的种种方便。后面的令入佛智才是佛之本怀。假如学佛,一直是为了求财、求感应、求各种感应,这也是可以的,菩萨也会满愿,不然不会出现很多求财的法门。但是理应发起更大的心,求证菩提,利益众生之心,方为究竟。

见闻、佛法知识的积累、事相上的感应,这些如果不用于实修,则易增长我慢。若在心地上除习气,观照心念,则烦恼日消,一日有一日的进步。若持佛菩萨圣号,念念都摄六根,久而久之,散乱自除,渐渐得一心,是方为实修。

此即:福慧双修、理事圆融。现在在事相上修法、修福的比较多。具体如念佛持咒、拜佛、布施放生、上供下施。这些是事,是修福。而理则是心地一边。如戒定慧、禅修三摩地等等。当然,这两者也不一定严格区分,如念佛时,若都摄六根念,万念归一,其实是修福亦修慧。念地藏经、金刚经随文入观,落实到生活中,也是福慧双修。如果只是口头念诵,求感应求功德,那只是修福。

在金刚经感应录中,古人有不少念了几十年的金刚经,感得息灾延寿。但我好奇,为什么没见提到他们开悟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