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重生空间种田 > 37碰了软钉子的师兄

重生空间种田 37碰了软钉子的师兄

作者:MS芙子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6:09 来源:笔趣阁

收费章节(12点)

37碰了软钉子的师兄

就在小鲜卖草席卖出了学问来的早几天。八月上旬的某一天,周子昂来到了新疆南部的乌鲁科萨镇(虚构),和他一起来的是封由农科院的于纲于所长写的推荐信。

换成了其他人的写来的推荐信,乌鲁科萨镇的镇长是不放在心上的,不过于所长的信就不同了。

于所长的信上说:周子昂是美国留洋回来的农学博士,在全国各地帮忙解决了不少病虫农害问题,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他。如果没有什么难题,那就派周子昂和下面的棉农多接触接触,交流下种棉花的经验和心得。

镇长把信看完了,就让周子昂在办公室里坐着,说是要找镇里的老棉农过来,带着周子昂四处看看。

从中国的南方一直到入了大西北,周子昂晒黑了不少,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英气。和各地的农民的频繁接触,让他明白了不少在研究所和书籍里都学不到的经验。

农民说话都最直白,认为你说得好,就竖起拇指拍拍你的肩膀,请你到家里喝碗酒。认为你不好,就吐着唾沫星子,戳着脊梁骨问候了你祖宗三代人,可隔了一天又是笑脸迎人。

孟山的那批进口到中国的基因改良种子,其中大多数已经被周子昂用空间里的泉水改变了属性,还有小半部分,说是零散着卖到了各地的散户手里,就算种植起来,影响也不会太大。

新疆算是他到过的几个地方中,最偏远的一处了。本来照着孟山给他的行程安排,是不需要到这里的,只是周子昂认为新疆的农业种植,比起其他地区,更富有特色,直觉告诉他,这一带很值得走上一走。

从乌鲁木齐下飞机后,入目是满大街的眉毛粗浓鹰钩鼻,长睫毛的新疆人。当地的水果,还有满大街叫卖的葡萄干和馕,对于周子昂而言,这一切都是新鲜的。

照着于纲的建议,他到了现在这个镇,据说当年于纲年轻时就在当地做过技术员。

镇长很快就回来了,只是他的面上有些难色,先是摸出了盒烟,递给了周子昂。

听周子昂说他不抽烟,镇长只得收回了烟。

乌鲁科萨的镇长四十多岁,常年的日晒让他的脸上布着好些色斑,说话声音响亮,不够操上口普通话后,语速就很慢了,是典型的新疆本土干部。

“买提说,他下面的棉农的棉田都种得很好,不需要外头来的技术员过去指导,”镇长说的买提全名艾哈.买提是镇上资历最老的技术员,同时也是镇上最大的棉农种植户户。

“真的都没有需要帮忙的农户?”周子昂倒是没任何不愉快的表现,只是再追问了一句。

镇长摸出了根烟,也不抽,只在在手背上弹了弹。他隐瞒了些事。其实也不是他隐瞒了些事,而是于纲所长明知故犯,怎么就让人来了他们镇。

哪个镇不去,偏要到新疆南陲的乌鲁科萨镇,这镇和其他镇都不一样。

于纲的信里是说,该镇上的贫农需要技术扶持,所以才让周子昂来的。可这名周姓技术员,年纪太轻了,又是留洋回来的,这类人,照着镇长还有艾哈买提的说法,就该坐在市政办公大楼里,和那些汉族公务员一样,吹着冷气,喝口泡开的功夫茶,看几刊报纸,那样才是适合他们这类人的工作方式。

可是这种话镇长哪能说出口,经常汉族人打交道的镇长于是换了副婉转的说话方式,大致把意思说明白了。

“真要问,那也是有一户人的。”镇长想让周子昂知难而退,就报出了镇上最穷的一户棉农。

周子昂问下了那个棉农的名字和地址,又问了镇上的招待所的名字,才离开了镇政府。

他走了才一会儿,一个戴着丝绒圆四棱小花帽的精瘦老头子晃进了镇长的办公室。

“走啦?”老棉农艾哈买提拎着个水烟袋,两只肿着的水泡眼下耷拉着两摊老皮,如同两颗风干了的枣子。

“年轻人,哪能那么快就走了,看来是要在镇上住一阵子,不知道会不会去找周奇正那家人。”镇长把周子昂刚才问得话,转述了下。

“找就找呗,我都说了,南疆这块地,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哪能由了这些汉族人指手画脚的,他真要是让周齐正家 的那几块隔壁田结出了棉桃来,我艾哈买提就把种长绒棉的技术交出来,”艾哈买提抿了口烟嘴,细长的白烟进了嘴,在喉咙里打了个转悠后,又从了他那个瘦高的鹰钩鼻里喷了出来。

镇长没说话,只是手里还摩挲着烟盒。

周子昂在一家叫做“满色”的招待所里住了下来。

西北的招待所,比起沿海和内陆来,条件要差很多。

七八平米大的单人间,一张床加个柜子和电视,早中午供热水,算是当地条件最好的招待所了。

镇长说得那个叫做周奇正的当地贫农,周子昂没有打算立刻去拜访,听着刚才镇长的口吻,乌鲁科萨镇怕是不那么简单,尤其是那个叫做艾哈买提的老技术员,周子昂打算现在当地走走。

放置好行李后,周子昂就在乌鲁科萨镇上四处走了走。新疆的白天比全国其他地方来得迟,人们开始忙碌的时间也迟一些,相应的,夜晚也来临也显得迟了些。

乌鲁科萨镇不是像乌鲁木齐、喀什之类的旅游景点,只是个南疆最常见的产棉镇,四周没啥好看的景色的。

周子昂原本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在逛过当地的街道之后,周子昂改变了看法。

和南疆其他的镇不同,乌鲁科萨镇几乎没有什么汉族人的身影,当地都已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维多,吃得也是清真食物为主。不过吃肉也不难,满色招待所的老板娘就是个汉族人,做得一手好吃的红烧菜,鸡鸭肉做得尤其好吃。

除了汉族人少外,周子昂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当地的棉农都很富裕,基本每人的家里都有两辆车,一辆小轿车外加一辆运棉花的货车。

镇上的棉农从不愁棉花采购,每年的棉花采摘季,都会有专门的收购商来采购,而且棉农采摘了棉花,也全都是送到了艾哈买提的农业加工公司,统一外运的。

镇上真正说话做主的,不是镇长,而是据说有六十岁高龄的艾哈买提和他的棉花种植园。

打听到的消息,和周子昂想得也差不多。他在乌鲁科萨镇上走了不少路,最后停留在了一条不算是繁荣的街道上。

新疆地大人稀,路宽房屋之间稀稀拉拉,看着尤其空旷寂寥,习惯了北京拥挤景象的周子昂,一时还真有些适应不了。

他想起了早上镇长告诉他的那户贫民,想着问问路,先去贫农的家里坐一坐。

肚子很不适时的叫唤了起来。周子昂无奈地摇了摇头,在云腾门时,他的修为已经是习惯了不近吃食。

只是到了这里后,不吃饭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尤其是母亲每顿饭都巴不得让他多吃三碗,现在一下子不吃饭还真有些不习惯了。

“好吃的巴哈利,新鲜刚出锅的巴哈利,”稚嫩中带着几分怯弱,一名十岁出头的维吾尔族装扮的小女孩,推着辆和她的身高很不相符的三轮车车,摇晃晃地从街上走过。

周子昂正觉得肚子饿,循着小女孩的叫声看向了她的三轮车。

那是辆改装得很简陋的三轮车,轮胎上打了好几个胶皮补丁,车兜子外的漆皮也剥落得差不多了。

不过这些都不会冲阿泰宁三轮车兜子子上搁放着的那块热气腾腾,散发着香气的糕点带给人的****力。

小姑娘卖得是种叫做巴哈利的传统维吾尔族的糕点,在乌鲁木齐周子昂也看到过几次,不过因为行程匆忙,他还没来得及吃一次。

这种巴哈利后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火车站一带也常有看到,不过那些都不是地道的。

三轮车上叫卖着的巴哈利呈焦糖色,表层铺了些切碎了的核桃和葡萄干,像是发糕,又比发糕要软一些。吃进了嘴里有浓郁的羊油和奶的味道。

听到有人叫住了三轮车,要买巴哈利,小姑娘忙停下了车。

“给我一块,”周子昂看了眼小姑娘车上的巴哈利,还没有动过刀,看着生意不是很好。

小姑娘懵了会,不知是不是没听懂周子昂的话。

“听不懂汉语吗?”越往新疆内陆走,不会说汉语的小孩就越多,这在2000年初,还很普遍。

“我会说普通话,”小姑娘怕错过了好不容易光顾的客人,急忙回答着。

周子昂听着她的口音,像是上海一带的,再看看她的脸,又不是地道的汉族人,鼻子和眼睛长得像是汉族人,只是肤色和头上凌乱扎成的维族姑娘的辫子看着又是个维族人。

“你要多少?”小姑娘舔了舔嘴唇,强烈的日晒和缺水,让她的嘴唇干裂开了几道纹路。

“切多少,就多少吧,”周子昂随意地说道,在最上面的巴哈利上比了比。

小姑娘眼里闪过了阵惊喜,她从车兜子里拿出了一把切刀来,掀开了巴哈利上用来挡灰尘的透明塑料布,刚要切下去的时候,身后的客人说话了。

“先等一等。”周子昂想起了什么,从身后的提包里摸出了样东西。

听了叫声,小姑娘手中的切刀颤了颤,锋利的切刀带过了块巴哈利,落到了地上。

周一了,新的一周,要有开门红哦,各类票子,芙子是大爱滴,记得看文时投票撒~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手机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