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同人小说 > 茅山后裔 > 第十章 无奈之败

茅山后裔 第十章 无奈之败

作者:大力金刚掌 分类:同人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7:39:13 来源:笔趣阁

开车把王亚东送回家之后,张毅城第一时间给前不久刚被自己治好的郭明忠打了个电话,眼下自己在沧州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若想打听这个所谓的林学义,便只能指望这个人了。

接到救命恩人的电话,郭明忠自然是客气的不得了,虽说其本人并没听说过林学义这么个人,但却向张毅城推荐了一个人:沧州本地的民俗学家刘宝昌,按郭明忠的话说,刘宝昌曾经写过一本关于民俗方面的书籍,其间为了了解民间阴亲习俗,还专程拜访过自己好几次,两人关系还算不错,据说此人也是个武术家,应该对武术圈子那些冷门野史比较了解。

按着郭明忠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叔侄俩很快便找到了这个刘宝昌的住处。听说是郭明忠的朋友,刘宝昌很是热情的将二人让到了屋里,从刘宝昌的口中,张毅城得知,林学义在沧州的武术圈里属于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此人功夫盖世技压群雄,在当时的武术圈子里属于台柱级的人物,但却在与日本军官的比武中一败涂地,丢了沧州人乃至中国人的脸,最后不知所终,有传言是羞愧自尽了,也有传言此人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直至终老,总而言之此人死的即不光彩也不壮烈。

当然,既然是所谓的争议人物,自然有褒有贬,除了认为林学义给中国人丢脸继而大泼脏水的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林学义生前的朋友门生以及了解林学义为人的人,更相信林学义战败后自尽,以死谢天下,虽然败于日本军官但却敢于挑战,虽败犹荣。

很多人都有这种思维,只要你干的这件事是对的,且不管最后成功与否,只要死了,不管怎么死的都会有人歌颂,例如邓世昌,一没打赢海战二没撞沉吉野,但是死了,死了就是英雄,认为这是中国人的气节体现。林学义也是一样,只不过因为没脸见祖宗所以尸首并未埋进祖坟而已。至于张毅城提到的被胡万全盗挖的那个墓,实际上并不是林学义的真身墓葬,而是认为林学义虽败犹荣的那帮铁杆粉丝及其弟子徒孙们捐资为其在祖坟区内修缮的衣冠冢。特殊时期那阵子刘宝昌也参与过不少运动,也知道林学义坟冢被盗挖的事,但却并未听说坟中有林学义的尸骨,胡万全也只是盗走了些随葬器物而已……

1937年九月,因装备差距过于悬殊,**第40军39师庞炳勋部、第49军105师刘多荃部在沧县姚官屯防御战中失利,日寇矶谷廉介所率的第10师团趁机占领了沧县,据说当时林学义的独子林晓源在当地爱国人士的组织下加入了一个叫”抗战义勇团”的准军事组织,主要工作是协助**后勤部队为前线士兵输送给养物资,战斗打响后,林晓源被流弹击中死于非命,导致林学义痛不欲生,欲与日本人拼命,后来在父亲林啸曾的劝阻下,林学义并没有采取极端手段,而是效仿日本习俗,正式向第10师团的司令长官矶谷廉介下了一封决战书。

为造声势,战书由锣鼓队敲锣打鼓舞着狮子送到了日军设在沧县的临时指挥部,这种非暴力的高调挑衅,让矶谷廉介一时间也没了脾气,以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而言,如若有外族人下战书且如此高调,倘若不接,便会被视为不敢接,非但影响个人声誉,更是有损“大日本皇军”的“威名”,然而在战争年代,矶谷廉介作为师团最高指挥官自然不会傻到单枪匹马去跟一个敌对国的民间武术家决斗,但又不能丢了大日本皇军的颜面,作为权衡之计,矶谷廉介便以“支那平民无资格与大日本皇军高级指挥官决斗”为理由,并派出了一个号称是其徒弟的日本军官前往应战,而林学义败就败在了这个所谓的徒弟手里。

“说是比武,但实际上也没怎么比……”刘宝昌讲的绘声绘色,仿佛亲历一般,“林学义主动提出比试刀法,因为他压根就是奔着要日本人的命去的,刀砍比较痛快,要是比拳脚,很难一招毙敌,那个日本军官很痛快的答应了比刀的事,十几招吧……最多也就十几招,林学义的刀就被削成了两截,就败了。”

“林学义的刀被削成两截!”听到这里,张毅城心中猛得一惊,“那个日本军官用的是什么刀?”

“当然是人家自己的刀!”刘宝昌皱眉道,“其实林学义也挺冤的,单纯论功夫,那日本鬼子肯定不是对手,但谁都没想到他会败在兵器上!”

这种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正式决斗,不可能像小孩子过家家那样,不可能允许“我鞋没穿好你先停停别打,等我穿鞋;或者说你丫耍赖,这把不算,有本事再来一把”等等诸如此类的托词,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败了就是败了,没有第二次机会。日本军官削断林学义的刀后,日本刀稳稳的停在了林学义的肩膀上,离脖子也就几厘米远,之后日本军官收刀入鞘,大笑着扬长而去。理论上讲,不管用多好的刀砍多烂的刀,砍断一把刀都需要很大的力量,而日本军官的刀竟然能稳稳的停在林学义的肩膀上而未伤项颈,说明日本人挥刀的力量很是精准,目的就是砍刀而不是砍人,也就是说从战斗一开始,日本人的目的就是砍断林学义的刀。日本人不杀林学义,可能是因为心存仁念,但也可能是一种蓄意的侮辱。在那个年代,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在习武的人看来,如此兴师动众的宣战却遭遇如此惊天动地的惨败,苟活,绝对是比战败更耻辱的事。

听着刘宝昌的分析,张毅城的心都快从胸口跳出来了,自己压根没提刀的事,只想打听打听林学义这个人,没想到倒问出与刀有关的线索来了。

“小伙子,刚才有个事忘了告诉你!刚才你提到过胡万全盗挖林学义墓葬的事,忘了告诉你,胡万全盗走的随葬品中有一把日本刀,据说就是那个日本人用的刀!”

“嗯……!”张毅城听的津津有味,说实话,早在刘宝昌提到林学义的刀被日本人砍断的时候,便已经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你知道那把刀是怎么跑到林学义的衣冠冢里去的么?”刘宝昌面带神秘。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9月9日,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与此同时,驻扎在中国各个占领区的日军开始陆续向当地中**队投降,瞬间由占侵略者变成了战俘。

曾经在沧县姚官屯防御战中浴血奋战的国第49军105师此时已驻扎在江苏武进,日本投降后,105师626团参谋长徐长宁作为中方代表接受了武进当地日军部队第三师团步兵第36联队的缴械投降,在集中清点战利品的时候,徐长宁惊奇的发现了一把日本刀,与当年砍断林学义佩刀的那把日本刀无论从造型、尺寸、还是刀鞘的颜色、新旧成色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细一打听,方得知这个所谓的步兵第36联队虽说番号上隶属第三师团,但却是由当年打过沧县的第十师团第39联队改编而来,也许是无巧不成书,也许是历史的小玩笑,当年在沧县打的不可开交的两只部队竟然以另一种方式重逢在了武进,只不过双方的角色此时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通过进一步询问,徐长宁得知,此刀的主人,就是联队指挥官节骨洞三中佐,此人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武士节骨正的后人,也是日本古剑术流派节骨风吹流的八代目传人,在接到投降命令后便切腹自尽了,当初在沧州与林学义比武的,也正是此人。

说来也巧,当年49军驻扎沧县的时候,林学义曾经登门拜访过626团团长顾惠权,当时恰逢徐长宁在场,林学义想让儿子参军入伍为国效力,希望儿子借此得到锻炼,但碍于儿子年纪太小只有十六岁(那时的年龄基本上是指虚岁,虚岁十六岁的话,周岁则只有十五岁),便想私下请求顾惠权先给儿子安排一个后方差事,最后被顾惠权婉拒了,理由是蒋委员长有曰:“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此刻大敌当前,年纪小,并不能成为干后方的理由。会面的结果虽说并不愉快,但却让徐长宁对林学义这个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后来林学义挑战矶谷廉介的事迹也让徐长宁深感触动,以至于着便装亲临比武现场,虽说最终林学义因刀不如人而遭惨败,但徐长宁也明白林学义是输在刀上,虽然战败,但作为一介平民却敢于挑战日本高级军官,至少勇气可嘉,也算是虽败犹荣。从始至终,徐长宁都是站在“挺林”立场之上的人。

“您是说,这把刀,是徐长宁放到林学义衣冠冢里的?”张毅城一皱眉。

“不完全是……”刘宝昌道,“抗战结束后,徐长宁特地派人将此刀送到了沧州,林学义堂弟林学礼的手上。将此刀放入衣冠冢的,应该是林学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