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王化基,许多大臣皆上书挽留。
上上下下是不错,可最少得有错才能上上下下,宋九明明没错,为何贬下去?
然而所有上书皆不报。
他们不知道,这次宋九下去很重要,不然风怎能刮起来?
其实宋九临行那番话同样十分重要,象呼延赞,遍身刺字,刺青在宋朝常见,大多数人甚至士大夫也玩这个。然而呼延赞还嫌不够,又作降魔杵、破阵刀,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骓马,绦抹额。北征太原时,赵匡义看到了,觉得此人十分诡奇。
朕是文明人,帐下不准有妖怪出现……
差一点要将呼延赞斩杀。
后来立功了,事迹广为宣传,甚至一度成为三军与百姓的偶像,赵匡义也想开了,是有些不伦不类,可他是武将,还能要求他什么?但这样一弄,上阵后会对敌人震慑。
保州有功后,赵匡义准备大用,出为冀州兵马总管,然其无统御才,部下军士矛盾诸多,又改辽州刺史,又不能治民。赵匡义准备召以都军头,领扶州刺史。宋九进了一谏,又将他弄到保州去。
因此武将能治民者少之又少。
再看文臣,除了宋九与张齐贤有边功,又有几人有边功?不是不用文人,现在虽不多,开始用了,用了一些,但就是包括寇准与宋绶在下面都没有立军功。
再如书院学子,不少担任知州。做得还不错,但总体而言,他们确实是长于技术,如工农业,商业,养殖业,在政治上未必能火拼过书生意气的士子。
其他几类人分析得同样有道理,而且宋九在论用人上提出了好几种理论,那就是磨勘制度,别说得多好。那没用。先做出来再说。
三到五年守任制度,别迁来迁去,实际许多官员在瞎迁,县级官员容易任命。甚至有的小县一些副职官还空缺了。用胥吏暂代。然而州级别的官员能有多少。上面到京城高官又能有多少?都想升,最后岂不是打破了头。因此现在迁徙制度多是一个县调到另一个县,调来调去未必起多少作用。反而不易出政绩。
齐官制度,不管是那一类的官员上来,各有所长,一样,东华门外榜上的进士也未必那么贵,不过好在是这时,再过几十年宋九提出来,会让人活活喷死。
量才施用制度,用之所长,避之所短。其实宋九在中书时就这么做过,对樊若冰说,你能治理地方,做得不错,这是你的长处,但文学非是你之所长,卖什么文弄什么墨?
但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
那就是军事上人选的任用,适度地用几个对军务略有精通的人到边境州府任上磨练,使之对军务进一步精通,只有这些文官才能进入枢密院,否则象张宏一样,到西府只能向胥吏拱手。或者学习王沔温仲舒,不能处理军务,然后在西府瞎折腾,打压对手。或者大炮乱放一气。朝廷设这个枢密院除分权外能起什么作用?但现在对西府宰相人选慢慢挑剔起来,再辅以参谋司老将的协商,至少西府在决策重大军务上,差错不会太大。
用意很简单,内行人决策内行事!
可能比以前或者史上以后宋朝制度好,然而它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中央对边境将士用兵的干预,也就是将从中御制度,宋九还没有真正将这个弊病完美地解决。
其实还是宋九的问题,他虽有金手指,严格来说,不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不是思想家哲学家,甚至不是很好的经济学家与科学家。
……
宋家在收拾行李。
大姐抱怨道:“回来一个老的,下去三个小的。”
潘美马上就能回来,可是宋宝去了西北,宋家第二个女婿在河北,宋九又要去河东。
大姐想想这事儿,就觉得心里面很不平衡。
宋九安慰道:“大姐,你想一想那年辽寇入侵,河洲是什么情况?没办法啊。”
那年辽**队几乎接近大名府,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河北与京东路的北方都感到震动。特别是河洲上的商家与住户,河洲无城墙,道路发达,又那么富裕,一旦辽**队来了,那简直是一顿最丰美的大餐。因此所有河洲商户住户人心惶恐不安,有许多人一度搬到京城里住。宋九无所谓,但三个姐姐产业都在河洲上,在那两个月,无形中受到很大的损失。
因此事后有人提出要在河洲诸坊四周重建城墙,然而整个河洲南北呈一个尖三角形沿伸到东边,这个城墙如何筑?
“就你能。”
“不是我能,是我清醒。”
这句话大姐不是很懂了。
潘怜儿细心地替丈夫将所有行李收拾好,然后叮嘱窅娘。
家中还有一大群孩子,潘怜儿不能随宋九去太原,只好让窅娘去。
大姐不平,潘怜儿不大好说话,一边是年高多病的父亲,一边是丈夫,她能说什么?
宋九缓缓去了太原。
同去的还有一个人,高琼。
此人乃是赵匡义的藩邸旧臣,但不是监督宋九的,若是监督宋九就不是高琼了,高琼与宋九关系不错。甚至潘怜儿有意将宋小鱼嫁给高琼四子高继密。
但宋九以女儿还小,拒绝了。
实际真还小,不过在宋朝人眼中也不小了。
可高琼夫妇闻之大喜,行,俺家等着。管小与大,只要宋九答应,那怕宋小鱼二十五岁出嫁,高家也要等啊。
然而高家还不算真正的权贵。
这也能说明高宋两家的关系。
事实这次去是因为高琼比较稳重,宋九不可能一直真呆在河东。这还是为后潘美杨业时代挑选人才的。
到了太原。
潘美问了一句:“小九。朝廷想经营山后?”
到现在为止,只有两个人提出这样的怀疑,一是潘美,二是李继隆。
宋九笑了一笑说道:“丈人,若真想经营山后,朝廷会放你回京啊?我领兵作战的水平,你能不清楚吗?”
潘美笑了一笑说道:“士别三日,当瓜目相看。也许你现在比老夫更有本事。”
“丈人,自家人,不要说见外话。不过陛下也让我将真相通知一些重要的将领。”
“就是你们在西府鬼鬼祟祟的那些想法?”
“丈人。不能用鬼鬼祟祟啊。还有陛下也参与了。”
潘美笑笑无语,赵匡义也参与了?他参与了又能做什么?
暂时没有让潘美回去,他的经验对宋九也有着重要的帮助,至少肯定比宋九本人强。至少在细节上。以及对河东边防了解上。肯定比宋九强上很多。正好借等人的机会,对宋九指导与交接。宋九开始召集诸将,人数少得可怜。从河东到西北,陆续驻扎以及练兵的军马有十来万之众,将校不知凡几。然而只有几个人,田仁朗、尹宪、杨琼、杨业、杨嗣、尹继伦、高琼以及将要回京的潘美。
田尹三人在西北,但离太原不是很远。
数人到齐,宋九先说了事情的严重性,这个计划还能说分兵,甚至分得比雍熙北伐更漫长,但为了保证它的有效,不是一道分兵,而是陆续的分兵,因此时间很长,可能要延续一年多时间,也可能要延续两年多时间。因此必须要保密。
宋九将真相说出。
所有人张大了嘴巴。
杨业狐疑地问:“这样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杨将军,你以来我朝若强行征伐契丹,有能力将燕云收回吗?”
杨业不能回答。
“因此这次象征意义远大于用兵之意,一旦成功,整个燕云都会惶恐不安。那么到时候再用一些手段,将会有更多的汉户向我朝倒戈。朝廷做法以前偏软了,软了,未必是好事,反而让对方不知所以然……”
杨业还是不作声。
宋九笑了笑,杨业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内心处肯定有些抵触这个计划。于是宋九又说道:“每次我看到这个太原新城,心中总有些毛骨悚然,外父将太原城迁徙到汾水之东,虽然不可能再产生什么王者之气,然而它的防御力差了。燕云不收回来,一旦北虏强大,河北是一坦平川,无险可据。河东有险可据,然而太原城却是无险可守。北虏可以轻松地兵发两路,一下河北,一下太原。我朝若那时国家又非是最强时间,君王又不及陛下英明,国家将会瞬间不国矣。到时候所有河北甚至河东千万百姓生灵涂炭也。此才是国家最大的隐患。杨将军,你为何将数子陆续送到战场?以至三郎牺牲。这不是不爱子女,而是大爱子女。失之虽小,得之却大。”
杨业拱手道:“宋公之深思远虑,属下远不及之。”
本来杨业也要召回去的,不过赵匡义考虑到杨业久在河东,对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十分熟悉,甚至对契丹人也十分了解,于是继续将杨业留下来,帮助宋九。
说完后,各将回各自的驻地。
潘美也回去了,事实若无宋九,杨业之死,群臣对潘美夹攻,导致潘美郁郁寡欢,在这一年就去世了。不过北伐失利,潘美心中同样郁闷,加上南下北上,身体也同样每况愈下,时常生病。
宋九换得及时,否则潘美可能还会老死在太原。
冬天也深了。
宋九在太原没有大的军事行动,相反开始担当起文官职责,处理吏政。
可是随后朝廷做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以尹宪为胜州知州,杨琼为胜州兵马总管,张凝为副总管,田仁朗代替尹宪,知夏州,知延州的还是翟守素。其他人变动不大。但胜州在什么地方?丰府二州上面的那广大的一块河西之地,就是唐朝胜州所在。
再加上宋九无缘无故的去了太原,这份诏书下达,只要有一些长远眼光的人都会想,难道朝廷改变主意了,不经营幽州,而改经营山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