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赤色黎明 > 一四九 划地和份额(四)

赤色黎明 一四九 划地和份额(四)

作者:绯红之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0:06 来源:笔趣阁

“徐总理,这不行。”工商民部大臣张謇是第一个起来发难的。

徐世昌既然想创立属于自己的政绩,就得有功绩。在徐世昌看来,把原本的京张铁路延伸到包头,就是一个重要的政绩。北洋手里有着中国一流的铁路工程队伍,总设计师詹天佑负责修建京张线大获成功之后,他始终玩命的游说北洋zhèng fǔ修建从张家口到包头的线路,甚至准备修建从包头到绥远的铁路线。

修铁路是好事,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只是赚到万两黄金之前得先期投入万两黄金。徐世昌策划的这笔铁路资金来源让北洋内阁相当成员很不满意。袁世凯允许人民党在张家口建立羊毛收购企业,成效不错。自打铁路修成之后,张家口就是草原上的牧民们销售商品的目的地,穷苦的牧民不要钱,他们缺乏工业品。人民党依托了京汉线,把大量茶叶,布匹,运去了张家口,与牧民直接进行交易。各种贸易加起来,北洋一年就收了七十万两的税银。

徐世昌要把这笔钱投入到铁路建设中去,这可是动了不少人的nǎi酪。张謇负责工商民部,商税就是他的政绩。张謇是“空降干部”,严复只是被内阁厌恶,好歹严复出身还是北洋集团。张謇前清状元出身,名声虽然响亮,根基却是在江苏,在北洋内阁里头更是势单力孤。

北洋地盘里面其他税收早就被各势力控制,新开辟的税收完全靠人民党开办的生意,徐世昌不动别人的钱,直接要拿张謇好不容易笼到手中的利益,他自然不肯让步。

不过徐世昌可不是严复,北洋内阁能够逼严复出国,却动弹不得徐世昌。

“张公,詹天佑先生谈起张家口到包头的铁路,大概三年就可以完工。铁路一通,商贸就更加兴旺,何必只管眼前呢?”

张謇针锋相对,“当下zhōng yāng财政很是艰难,修建铁路投入甚大。就算是拿了新开办的诸多企业的税收,只怕也不够。到时候商贸税收还没收上来,倒先把国库掏空了。那时候光守着铁路又有何用?不若发行铁路债券吧。”

徐世昌怎么肯让张謇挡住了自己的路,他立刻答道:“铁路债券从发行到卖出去,至少也得大半年。现在只要先紧紧,铁路就可以立刻开工。而且铁路一旦开工,先修好的路段上也能通行火车,这羊毛生意还能做的更大,税收也能上来的更多。有些时候可以从长计议,有些时候就必须得立刻干。”

争执持续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徐世昌找到了袁世凯,“大总统,我觉得修建铁路之事不能再拖。”

袁世凯倒是支持徐世昌的,修建张家口到包头的铁路,意味着北洋对当地控制能力的极大提升。詹天佑修建京张线是袁世凯亲自负责,原计划六年通车,耗费700万两白银的京张线,只用了四年,花掉了500万两白银。袁世凯对詹天佑很有信心。

“我会和张謇说此事。”袁世凯答道。

徐世昌很是满意,严复就是因为没有袁世凯这种支持,才最后被逼出国访问。内阁阁僚们给你对着干的时候,内阁总理rì子也不好过。这可不是撤掉对抗的内阁成员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每一个内阁成员背后都代表着相当一大批人的利益,名面上跳出来的内阁阁僚反倒最好对付。可不能和那些势力达成协议的话,任何一件事都会遇到来自暗处的层层阻碍。袁世凯的威望在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优势了,只要袁世凯旗帜鲜明的支持。好歹不会有人敢反对过甚。

然而徐世昌并没有高兴太久,袁世凯接着说道:“菊人,张謇所说的国库空虚倒也不是没有道理。若是发行债券的话,铁路倒也能够暂时省不少钱。”

作为袁世凯的铁杆兼知己,徐世昌是敢说些实话的,“大总统,发行债券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以现在债券的利率,那就是高利贷。我是不敢走这一途。”

一说到利率,袁世凯不再吭声。放债的如狼似虎,袁世凯真的不愿意再惹麻烦上身。

关闭

张謇对债券的看法就和袁世凯完全不同,在袁世凯为这件事找张謇谈话的时候,这位前清恩科状元气势汹汹的说道:“大总统,发行债券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民间资金有处可用,国家也能搞建设。”

“那还债之事当如何说?”袁世凯问。

“铁路本就不该国有!”张謇大声回答了袁世凯的问题,“谁投资,谁收益。国家无须自己动手,只是筹划项目,铁路利益极大,商人们都知道。所以组建铁道公司,商家投资后自主经营。国家只是收税,无须承担风险,还平白有了一大利源,这才是当作之事。徐总理完全由国家出面建设铁路,国库承担不了且不说,就是承担的了,经营上的收益也是个问题。”

这种理论张謇一直在宣传,袁世凯听过多次。沉吟了一阵,袁世凯说道:“若是让季直你来承担一条铁路的话,你可愿意?”

张謇先前的激愤主要是针对徐世昌,自己控制的税收被生生挖走,任谁都忍不下这口气。听袁世凯这么一问,张謇没敢立刻回话。私营公司承担铁路建设,能办成的话倒也不错,只是这里面水太深。让张謇对抗徐世昌,他有这个胆量。因为张謇不用办成什么事,他只用阻止徐世昌办成什么事。反过来,如果张謇想办成什么事,徐世昌背后下绊子的话,张謇并不相信袁世凯会坚定的支持自己。

袁世凯也不过分逼迫,他转而谈起了当前的政务。“季直,你一直推行实业,民间的门路也很广,这对外出口的事情,你这工商民部当承担起来。”

“大总统,我计划在山东兴找几个县种棉花。”张謇立刻答道。他原本在江苏北部几个县种棉,本来在当地经营的倒也不错。但是人民党夺了苏北,张謇家的事业就化为乌有。听袁世凯一说,张謇立刻就有了劲头。

“如此甚好,你当努力。”袁世凯勉励道。

平息了内阁的争端,袁世凯回到自己办公室后笔直的坐在沙发上,脸上终于露出了疲惫的神sè。现在一度激烈动荡的局面看似平息下来,国家也在向着发展的轨道上走。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外部压力一消减,内部斗争立刻就激烈起来。

眼下因为北洋缺钱,徐世昌与张謇的冲突还是围绕着怎么发展经济这个主轴。这已经是很正常的斗争。即便如此,徐世昌与张謇两人因为公事冲突大概已经结下了私怨。袁世凯本来还想通过让张謇承担一条铁路建设,一来平衡一下局面,二来也看看张謇到底有多大能耐。张謇的风评从来是“敢于任事”,没想到他居然临阵退缩了,这些读书人真的靠不住。

看着北洋内部的问题,袁世凯忍不住想起了人民党。据情报,人民党今年同时开始三条铁路建设,连云港到徐州,枣庄到徐州,连云港到上海。人民党内部就完全没有北洋的这种内部斗争么?

人民党当然有斗争,斗争还挺激烈的。陈克本想在广东开设椰子加工基地的事情遭到了财政部的反对。

每年从十一月到次年一年是财政部最繁忙的rì子,年度总结,第二年的财政规划。财政部的统计处一栋楼有二十几个房间,四百多人噼噼啪啪的拨打着算盘的声音,让整栋楼中充满了生气。

1912年一月,人民党统计科里面出现了很多新面孔。这些新面孔里面男女都有,唯一的共同点则是这些新面孔十分年轻。根据地教育体系里面正规毕业的第一批初中生正式迈上了工作岗位。

自打1906年开始,人民党到了凤台县根据地就开始推行义务教育体系。小学生们的年龄从五岁到十四岁应有尽有。转眼五年多时间就过去了。有些学生有些文化底子,四年制小学两年多点就毕业,加上三年初中教育,他们通过毕业考试后正式拿到了初中毕业证。

这年头十四岁的孩子就按劳动力看待,根据地尽力鼓励大家上完初中。既然是人民党这么宣传,不少家长倒也支持。可是上万高中又得三年,不少家长们也不愿意让快二十岁的孩子继续吃家里的。他们要求孩子们要么回家种地,要么就出去工作。

人民党公开招工,在百姓看来这就是“加入官府”。以前想“加入官府”得掏钱,现在上了学,考试过关就能“加入官府”,百姓自然是乐意的。特别是连女孩子都能在官府里面混个差事,更让根据地百姓格外惊讶。

要知道,当时人民党曾经承诺过,女孩子们只要能够初中毕业,国家就给安排工作。那时候百姓都觉得人民党再胡说八道。直到今天,大家才知道人民党绝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珠算是小学和初中都要学习,并且一定要掌握好的学科之一。加上五年多的文化教育。这些年轻的毕业生们被拉过来就业,除了还不太能理解自己到底在计算什么之外。对于该怎么完成工作倒是难度不大。

财政部长秦武安对这些学生出身的新同志工作很是满意。他和同志们仔细研究了一部分已经统计完毕的数字后,开了会,统一了意见。就找到陈克,“陈主席,我们财政部反对在广东开辟新根据地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