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见鬼实录我和我身边人 > 第783章 “鬼东西”系列之鬼炮仗(四)

正当李捕头要扬言要处理这些惹是生非,看热闹的民众的时候,张家父子一如既往的背着尸体、拿着炮仗来到了李捕头的旁边,一声不响的各就各位,准备点放爆竹,围观百姓们为之起哄。李捕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抓了一辈子的人了,被抓之人见我不是拔腿就跑就是束手就擒。可眼下的这对张家父子倒是坦荡无比,不仅没有逃跑的意思,反而在自己的眼前,干起了不能干的事情。这不是存心让李捕头下不了台吗?李捕头恼羞成怒,呼喊着众衙役道:“弟兄们,把张家父子给我拿下!”别看这衙役平日里吆五喝六的,但真的在老百姓们面前耍威风,自个儿还真得掂量掂量。现如今张家父子名望所归,算是在那边为民除害,老百姓人多势众,平日里对你这些走狗算是敢怒不敢言,如今这个时候,还容得了你们狐假虎威?于是老百姓们纷纷将那些众衙役挡在外面,不让其靠近张家父子,李捕头见状,真急了,拔出挂在腰间的腰刀,在张家父子面前比划了两下道:“老张家,你俩现在就跟我归案,或许我还能帮你俩美言几句,如若不然......”李捕头的话尚未说完,张家父子就在那边一边点着炮一边说道:“李相(李捕头的真名)李相莫嚣张,阎王老二来算账!”只见那炮仗“蹦......啪......”两声响后,那李捕头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像是一座石像,衙役们见状,那还了得,纷纷掏出铁尺、铁链。扬言要抓人。老百姓们纷纷围陇上去,要跟衙役打斗,这时大家又听到一阵炮响,众人们纷纷吃惊的安静了下来,“这张家父子的鞭炮一响,都要指定一个倒霉的人,这一次炮响,怎么没有指定一个倒霉人呢?”只见张家父子齐声喊道:“乡亲们,安静了......”原来这这声炮仗响是做定场用的,大家见张家父子有话要说。于是纷纷安静下来,那些要抓人的衙役,也呆在了当场,跟着一看究竟。

“我们张家一辈子为人坦荡,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做人,没跟他人吵过一句嘴。打过一次架。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惹祸上身。花家的花德磐,趁我儿媳生育,调戏我家儿媳,我儿媳含羞受辱,毅然而然的于是诀别。刚生了一半的孩子,就被那花德磐抢于手中,同样无辜而死。我们张家将其告官,想不到那贪官颜炳闻收受花家银两和美女。竟然将一宗事实清晰的杀人案演变成难产。我张家老实本分,自然不会与人打打杀杀,但我们有嘴,我们会下咒,谁是坏人,我和我儿子看得一清二楚,还有......”张行鼎指了指地上的儿媳和孙子的尸体接着说道:“他俩跟我们一样,孰是孰非,一清二楚!今天,我们张家做事张家当,不连累父老乡亲!我们自在这里下咒骂人,看谁来阻拦我们,那我们就骂,就诅咒他!”

这一番话,张行鼎说的是慷慨激昂,在场的老百姓们纷纷叫好,甚至有些老百姓,反而催着那几个衙役,“去呀!去帮着你们的李捕头抓张家父子呀......咦?还愣着干嘛?还不快点动手?”那些衙役自然不傻,人家张家父子已然说出这样的言语,谁还敢上前阻扰?纷纷尴尬的呆在当场,是抓也不是,离开也不是。

张行鼎顿了顿,随后说道:“大白天,我一把年纪的张行鼎,也不怕说一些胡话,大家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你们能说我疯,也能说我傻,无所谓。这几天下来,我憋了一肚子的话,今天就索性打开话匣子,和大家说道说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众人见张行鼎要揭开谜底,纷纷拍手叫好,声音此起彼伏的喊道:“老张,说吧!我们听着呢。”、“张大爷,你说什么我们都信!”、“鼎子呀!你有什么难受的,就都说出来吧,蚊子把我们搞得如此困顿不已,我们大家都已经受够了,今天好好的宣泄宣泄!”......

张行鼎朝大家挥了挥手,双眼通红的说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儿媳和孙子已经死了多日了,但你们瞧仔细了,到今天,我和我儿子都能用炮仗沾他们的鲜血,他俩的尸体也没有腐烂......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儿媳和我孙子冤魂不散,这母子俩每天晚上给我和我的儿子托梦......托同样的梦,这母子俩在梦里们跟我们说,他们恨死这帮贪官污吏,恨死这帮奴才走狗,人间收拾不了他们,那就由这母子俩来收拾。这母女在梦中告诉我跟正荣了,说你要是恨谁,那就放着沾着我们血的炮仗,一边放,一边喊着所恨之人的名字,这样,这母子俩就能在当天,把他们带到阴曹地府......”张行鼎的话说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面面相觑,各自寻思着:“如果真是这样,那张家父子比颜炳闻、花德磐这些人更要可怕了,颜炳闻犯了错,好歹还有人能处理他,但这张家父子要是一时杀人起了性子,那人人自危呀,保不齐哪天的受害者就是自己呀。”在旁的张正荣似乎看出了乡亲们的担忧,主动解释道:“你们也不用担心,我的妻儿也就这么一点怨念,没有足够多的能力可以来杀人,他们的鲜血就够杀五个人的,那我和我父亲肯定要杀最最憎恨的五个人,颜炳闻去了、花德磐死了、花厚师也走了,今天轮到这个李相了。这四人是我跟父亲生平最恨的四个人,他们不仅是杀害我妻儿的元凶,也是鱼肉百姓、为非作歹的坏人,人人得而诛之,这四人死有应得。但我和我父亲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第五人应该是谁?”

众人们听到张正荣的解释,先是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又是一丝不安涌上心头,这“第五热”会是谁?总不该会轮到自己吧?

张行鼎接着补充道:“儿媳在梦中跟我说了,为了让她和她的儿子可以‘功德圆满’。请我和正荣两人务必在五天之内,分别将这五人给咒死。五天过后,儿媳和孙子的尸体就会腐烂,不再有鲜血,所有的怨念也就烟消云散,这就可难为我和正荣了!杀了心头最恨的四人,但这‘第五人’实在不知道去杀谁。因此,如果有衙役过来抓我们,乡亲们,你们就不用拦着了。让他们来抓我和正荣吧,我和正荣也能为死去的母子俩给一个合理的说法!”

你张行鼎都说出这样的话了,那还有哪个人敢出头做这个‘鸟’呢?衙役们纷纷在退让,这时,百姓们开始嘲笑衙役了。纷纷讥讽他们为何不上前抓人,衙役自知现有的环境对自己很不利。所以都打起了退堂鼓。

“等等......你们把李捕头留在这里干嘛?趁他还有一口气在。赶紧的将其拉回去收尸吧?”张正荣突然说道:

众衙役一时犹豫,不知道是去被李捕头还是赶紧撤,张行鼎说了一句实在话:“谁先把李捕头背回去,我父子俩就肯定不诅咒他。”

这话太有效果了,所有的衙役都争先恐后的拨开人群,去背那还像一尊石像的李捕头。最后搞得你挣我夺,衙役之间险些互殴的场面。正当老百姓们津津有味看着“狗咬狗”场面的时候,突然从街东响起了阵阵敲锣声,大家循声看去。一众官差衙役,肩扛“回避”、“肃静”的醒目牌,净水泼道,朝张家父子这里走来。懂的一点官场文化的百姓都能知道,敲着这七棒锣的,定是知府级别的地方高官,想必是那知府来了。

县衙来了知府坐镇,那就相当于省长到市里去指导工作,级别那是相当的高了!老百姓们的本质——奴役心理还是起了作用,根据那醒目牌的“提示”,纷纷安静的避让。那一众官兵开道,直到张家父子这里,直接将张家父子围了起来,而那知府的轿子才徐徐靠近,直到张家父子跟前,轿夫才把轿子放下,从轿子里走出一穿着官服、带着官帽的中年男子,一脸祥和的说道:“乡亲们,本府这次前来,就是为了张家父子的命案,本府要为张家讨还一个公道。”

这么一出,不仅让张家父子颇感意外,就是围观的百姓中,也不免有发出“唏嘘”的声音。那知府大人接着说道:“本县知县颜炳闻,为官期间,贪赃枉法,欺压良善,最终造成张家父子用诅咒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本府知晓后,一边上奏朝廷,揭发颜炳闻的恶劣行径,另一边,匆匆赶来本县,为张家父子住持公道。”这位知府虽然所说之话都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言论,但在古时那种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有这样说话的官,那在老百姓的眼里那就是青天大老爷了。所以老百姓和张家父子一听到这样的“表态”,心中都得到一丝无与伦比的宽慰。那知府见张家父子和百姓们的情绪都有缓和的趋势,于是先让上前抢夺李捕头的那些衙役快快退下,并让自己的护卫上前查看李捕头的“伤势”,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活不过今晚!”那知府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让自己的护卫尽快将李捕头带走,并让一名认识李捕头家的衙役带路,等背走了李捕头,知府定了定自己的官帽,随后大义凛然的说道:“今天我来处理这事,没有空手而来,为了表明本府的诚意,特地带来了一样东西。”说完,朝着自己的另一护卫招了招手,那护卫心领神会,将一卷纸的东西送了过来。那知府接过那卷纸,缓缓打开,然后一边向四周展示一边说道:“这是颜炳闻判张家父子张氏死于难产的判词,本府今天当着张家父子和各位相邻们的面,将其当场焚毁,并为张家翻案。”说到这里,有些百姓忍不住叫好起来,那知府从张行鼎的手中,拿过点炮仗的打火石,真的当着众人的面,将那判词给烧毁了,随后那知府高声宣读道:“颜炳闻胡乱判案,造成张家父子下咒请愿,罪不可恕。死有余辜,花家花德磐杀人妻儿,罪名成立。花厚师行贿官员,包庇纵容,罪名成立,这两人同样死有余辜。李相,制造伪证,串其供词,同样罪不可恕,死有余辜。”这知府讲的这番话。毛病很多,那花德磐杀人妻儿,颜炳闻收贿渎职,那叫死有余辜,但花厚师的一个行贿。李捕头的一个伪供,这两人虽有罪名。但罪不至死。这知府之所以这么说,那完全是张家父子已经将这四人诅咒给咒死了,那人死不能复生,就犯不着为这些死人去“伸张正义”了,索性来个顺水推舟,给张家父子一个人情。而张家父子原本有妖言惑众的嫌疑。但这么一来就让张家父子名正言顺,算是变相的摆脱了“法律”制裁。这知府的这番话,让百姓和张家父子大快人心的同时,也一下子缓和了百姓和官府之间的隔阂怨恨。这知府的初步目的算是达到了!

这知府既然说完了场面上的话,那接下来就应该说现实中的话了,只见他话锋一转,脸色严肃的说道:“各位乡亲,这事既然已经给张家父子平反了,那就不应该在聚众在这里了,大家可要知道,这聚众闹事那是满门抄斩的罪名,我想在场的每一位人,都不敢背负起这样的罪名吧?”老百姓们一听这,也有道理,先前的聚众围起来,那是因为出于“看好戏”的心态,那现在张家父子都被平反了,那还有啥好戏可看?为了不牵连自己,不牵连家人,还是赶紧的回家去吧。这一来,围着看热闹的老百姓一下子就去了七八成。还有两三成的人倒不是不愿意离开,实在是因为自己的家就在附近,在那边隔着大老远看着呢。知府见人散的差不多了,才回过头来,对着张家父子说道:“还是赶紧的,把这两具尸体给厚葬了吧?这丧葬的费用,由我们官府出。”这话一出口,我估摸着是中国历史上首笔国家赔偿案吧?当然,或许以前就有过,只是没有听说过而已,说的贴切一点,是我所知中,最早的国家赔偿案。

“知府大人,不是我们不愿意将我妻儿埋葬,实在是妻儿有托,说要‘咒死’五人他们才能‘功德圆满’,否则永远都......”张正荣话未说完,那知府就打断道:“张家的难处我是知道的,这事也不会为难你们,竟然还要带走一人,本府倒是有个建议,不知道张家能不能接受?”

“官老爷的意见,小民定当接受就是。”张行鼎躬着身、弯着腰说道:

“我这里有个犯死刑的人,死有余辜,今年秋后就等着万岁爷的圈点,如果你们非要诅咒的话,那就把他给咒死吧,我怕万岁爷今年没有圈到他,他还能生龙活虎的害人。”知府建议道:

ps:明朝的死刑,是有点意思的,明朝是一个严刑的朝代,各种酷刑数不胜数,但在死刑犯面前,还是继承了前朝“慎杀”的特点,很多影视作品,在描绘古代时候的判案,大都数都不尊重历史事实,什么“给我推出午门斩首”、“判处死刑”、“斩立决”......这些都是荒谬之极的对白。明朝的时候,审案的官员,最高的权限只能将人判处死缓,没有死刑的说法,即便是你是判了一个汪洋大盗、杀人如麻的人,你都不能判处死刑。那死刑谁说的算?皇帝老儿。每到秋后,也就是隆冬时节,大家快过年的时候,太监们收集全国各地上报被判了死缓的名单,将那被判处死缓的名字统一誊写在几张纸上,然后就呈给皇帝,皇帝手持朱砂笔,就看着名字打圈,这里得补充一句,皇帝打圈的仅仅是一张名单而已,上面没有写这人犯了什么罪,为何被判死缓?除了一个名字,什么都没有。皇帝圈点全凭个人的好恶,或许这个名字看得不顺眼了,用朱砂笔一圈,得!这被圈之人,那就得秋后问斩,死缓变死刑。这就得看那些背叛死缓之人的运气了。一年全国被判死缓的人约莫有二三百号人,一张纸上写二十四个人名,约莫是十来张纸,叠成一叠给皇帝圈阅,皇帝一般会圈走一半的人:那就是一半人会被判处死刑,另一半人则早点收拾一下,赶紧出狱回家,跟家人团圆过年去......(未完待续。。)

ps: 死缓:古时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