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1908之钢铁雄心 > 第三百七十四章 19式机枪

1908之钢铁雄心 第三百七十四章 19式机枪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1:53:09 来源:笔趣阁

第三百七十四章19式机枪

1919年chūn天,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后,曾经的海军上将,现在的俄国临时政fǔ最高统帅高尔察克,率领着这近一年时间里集结的四十万白军,向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控制的伏尔加河流域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域名请大家熟知」

在攻势初期,拥有四十万白军的高尔察克进展顺利。

毕竟当时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主力,几乎都在和协约国的干涉军对抗着。而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苏联红军,根本就无法和高尔察克的四十万白军相比。

然而等到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名将率领援军抵达时,战场上的形势骤然间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先是红军在白军的攻势下站稳了根脚,接着托洛茨基和伏龙芝等将领便开始指挥部队发起反攻。

虽然在海上的话,高尔察克一个人能横扫图哈切夫一群人,然而现在毕竟是陆战,高尔察克这个海军上将的指挥能力,就连布琼尼的百分之一都不如,就更不用提图哈切夫和伏龙芝这样的名将了。

再加上伏龙芝等人率领的苏联红军,曾经是

那几百万灰sè牲口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在东线战场上和德奥联军血战过,在实战经验上绝不是高尔察克手下那四十万菜鸟能够比拟的。

所以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尔察克率领的四十万白军就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到最后更是一副快要溃败的样子,就连最jīng锐的几个步兵师都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苏俄红军团团包围,被全歼仅在旦夕之间。

面对如此形势,高尔察克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选择撤退。

至于那几万jīng锐?

高尔察克也只能祈求上帝,抱有他们在战俘营里的日子能够幸福快乐了。

然而让高尔察克没有想到的是,在别拉亚河撤退后,他所率领的白军在苏俄红军面前居然是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由伏龙芝统领的苏俄红军先是在6月攻占了乌法,随后在8月攻占了乌拉尔,甚至就连高尔察克手下最为jīng锐的5万多捷克部队,也在乌拉尔被恰巴耶夫的红军第25师击败(恰巴耶夫,也就是夏伯阳)。

而且和历史上不同,在历史上恰巴耶夫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东线多次击退高尔察克的白军,有英雄恰巴耶夫之称。1919年9月5日,师部在利比时申斯克(后来此地改名“恰巴耶夫”以纪念夏伯阳)附近遭到白军的埋伏。夏伯阳试图泅渡乌拉尔河脱险,但从此失踪,再也没有被发现。

然而此时的恰巴耶夫,却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就此失踪,而是泅渡成功,摆脱了白军的伏击,并且就此成为了追击大军中最为得力的一员。

而高尔察克在好不容易退到了托博尔斯克后,却发现曾经在伏尔加河被他压制的苏俄红军,如今就好像恶鬼一样穷追不舍…

到了现在,更是已经兵临城下…

“乌拉!!!”

伴随着嘹亮的呐喊声,成千上万的红军跃出了战壕,向着托博尔斯克的外围阵地冲去。

在击溃了高尔察克手下的jīng锐后,现在的苏俄红军士气大涨,几乎达到了悍不畏死的地步。反观高尔察克手下的部队,士气却已经跌到了几近崩溃的地步。

然而就在这士气已经跌到几近崩溃的白军面前,在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打击当中,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很快就败退了下来。

“奇怪,这群匪军的火力怎么会增长的这么快?!”

看到冲上去的红军很快就不得不退下来,指挥部里的一名红军将领有些吃惊的道。

然而听到将领的话,一旁的伏龙芝却撇了撇嘴道。

“有什么奇怪的,还不是那些中国人在背后捣鬼…”

透过望远镜伏龙芝看的清清楚楚,刚才冲上去的那些士兵中,有不少的战士在中弹后,不少人都是肢体luàn飞,一些战士甚至干脆就是拦腰打断。

如此强大的表现,仅有口径的重机枪才有可能拥有。

而拥有这种威力恐怖的枪械的国家仅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同时重机枪的威力,也让伏龙芝想起了在一年多前,新生的红sè民兵在伏尔加河流域同占领伏尔加河流域包括伏尔加格勒的中国远征军冲突时马克沁重机枪的评价。

毫米打到没死的,有可能叫伤(轻伤重伤)米打到没死的,只能叫残。

被7.62毫米打死的,可以叫尸体米打死的,只能叫残渣。”

如此评价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红sè民兵对米重机枪的恐惧。

“不过有些奇怪,我记得中国人装备的米马克沁的xìng能,好像和那群匪军装备的重机枪不一样…”

在伏尔加河一线和远征军冲突的时候,虽然因为装备和训练上的差距,使得当时的红sè民兵经常在冲突过程当中吃亏,个别时候甚至出现了一个排被远征军一个班压制的情况。

但是那些曾经的灰sè牲口也就算了,如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等人,绝对有资格得到名将这样的评价。

虽然将这些名将nòng到小规模冲突上发挥才智绝对是大材小用,不过在他们的指挥下红军还是在冲突中占到过几次便宜的,也算是稍稍挽回了一点苏俄红军的面子。

而在这几次冲突的过程中,苏俄红军虽然没有缴获像18式冲锋枪这样在远征军内也没装备多少的新式武器,不过像是米口径的马克沁重机枪或者是8毫米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却也缴获了几tǐng。

何况在击溃高尔察克的白军时,伏龙芝也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这其中除了几乎是人手一杆的máo瑟g98步枪外,剩下的就是马克沁或麦德森了。

将中国视为重要威胁的伏龙芝等人,在缴获了这些武器后也曾经仔细的研究过,因此对这些武器的xìng能也算是很了解。

所以在伏龙芝看来,虽然对面装备的机枪绝对是米左右的大口径机枪,但是却似乎并不是远征军曾经装备过的马克沁。

“真是奇怪…”

在刚刚冲上去的苏俄红军退下后,看着战场上留下的遍地残肢,伏龙芝有些奇怪的喃喃道。

伏龙芝当然会奇怪,因为白军所装备的并不是原来的马克沁机枪,而是四川兵工厂刚刚研制出来的191重机枪。

嘛,过去国防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的确不错,配合上的口径后,也拥有着极其巨大的杀伤力。然而马克沁机枪过去的口径毕竟是而不是同时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而不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虽然机枪弹仅比机枪弹大了1.27mm,然而却使原本每分600发的shè速降低到了450发,虽然的口径也使得马克沁能够破坏一些较简易的工事,但低shè速也令m2的支持火力降低。

这一点的话,在初期的时候还没什么,毕竟当时中国和周边的国家都很少有大规模装备机枪的国家,何况当时和马克沁配合着使用的还有8mm口径的麦德森机枪。

只不过在山东战役的时候,马克沁机枪较低shè速的缺点就暴lù出来了。

于是很自然的,陆军方面便要求当时国内的兵工厂设计一种新式重机枪。

由于对口径所带来大威力的mí恋,所以陆军的要求是和过去一样的米弹yào,有效shè程必须超过2000米,最大shè程必须超过6000米,总重不得高于60公斤(包括枪架后),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稳定xìng的情况下机枪的shè速不得低于600发/分。

对于陆军的要求,其他方面几个比较大的兵工厂都能比较轻易的满足,唯独shè速方面有些难题。于是从1915年开始,四川兵工厂、东北兵工厂等大型兵工厂都开始了新型重机枪的研制工作。

最后用了4年的时间,终于研制成功了一种符合陆军要求的新型重机枪,也就是现在白军所使用的191重机枪。

该重机枪采用的是毫米,全长1653毫米,枪管长度1143毫米,枪口初速930米/秒,shè速600发/分,有效shè程2000米,最大shè程7300米,采用水冷散热装置,供弹方式为弹链供弹。

该枪增加了一个液压缓冲器,以吸收过大的枪管后坐力,并且液压缓冲器内油的流量可调,shè速随着流量可变。为了防止走火,增加了后阻铁,为便于双手cào作,在机匣后方装有双手握把。

另外该枪也可以当作高平两用机枪使用,同时也能安装在汽车或装甲车上,甚至可以安装在飞机上,因此在xìng能上绝对要高于现役的任何一款机枪。

不过由于是新研制的机枪,因此虽然xìng能突出,但在可靠xìng上陆军多少还是有些怀疑。所以当高尔察克开始败退,紧急要求国社政fǔ进行支援的时候,陆军就将已经生产出来了一百多tǐng19式重机枪用运输机,通过沿途的几个大型机场运到了高尔察克手中。

想要通过高尔察克的手,来实验这些新型机枪的xìng能究竟如何。

毕竟只有战场,才是最佳的实验场。

何况使用者和实验品都是俄国人,将机枪送过去还能赚到不少

真是何乐而不为啊…

于是,在托博尔斯克城外,也就发生了刚刚的一幕。

虽然目前为止19式重机枪只显lù了一点xìng能,但在城内观战的中**官们看来,它已经是xìng能相当优异的一种武器了。

“至少要比原来的马克沁强多了…”

在见识过了19式重机枪的表演后,一个机枪兵出身的军官评价道。

其实除了19式重机枪外,另外还有一款19式班用机枪也已经开始在国防军内服役。19式班用机枪的出现,是为了取代已经在国防军内服役多年的麦德森式轻机枪。

嘛,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而且直到21世纪,仍然可以看到麦德森机枪的身影。

在1904年,丹麦军队正式装备麦德森机枪,而且许多欧洲国家也争相购买使用,比如奥匈帝国、法国、荷兰、芬兰、英国、俄罗斯、瑞典、葡萄牙和其他一些地方,在南美洲和亚洲也有一些国家有购买和使用,尤其是拉美地区,客户相当多。

在超过五十多年的生产中,麦德森机枪生产了超过十种口径至8mm,并且有大量不同的衍生型,和各种配件。该枪最早型号的口径为8x58r克拉格口径,这是丹麦军队所使用的步枪口径,丹麦北面的邻国挪威和瑞典的口径也是6.5mm。德国装备的麦德森的口径为7.92mm(部分缴获使用的除外),中国订购的也是7.92mm口径。俄罗斯装备的则为7.62x54r,在荷属东印度陆军则采用与hemburg步枪相同的6.5mm口径,英国订购的则为.303恩菲尔德口径,在拉美地区多数为.30-06或7mm西班牙口径,但也有其他的口径,总之麦德森机枪几乎生产了当时所有的军用步枪口径型号。

麦德森机枪的自动原理比较特殊,为枪管长后坐式,枪管后退的行程较大(长于枪弹长度),自动机往返时间也较长,因此shè速较慢。闭锁机构为枪机摆动式,这种枪机是由马蒂尼步枪衍生而来的。尽管这样的结构明显很复杂,零部件也多,而枪弹的装填路线是走曲线的,看起来很容易出问题,但事实上麦德森生产质量很高,工作起来相当可靠,故障率也很低(和某号称阳光下的机枪形成鲜明对比)。

shè击时枪管后坐,使受弹器旋转,将枪弹左移至进弹口,再由推弹杆推人弹膛。退壳机构为拨壳式,枪管后退使拨壳tǐng下端与机匣退壳面相撞产生回转,上端将弹壳从膛内拨出,并从下方滑出枪外。其枪管和枪机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联接,但运动方向不一致。由机匣导板上的曲线槽控制枪机上下摆动,完成开、闭锁动作。

不同的型号shè速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偏低的。比如.30-06麦德森机枪的理论shè速400发麦德森机枪理论shè速为500发/分。发shè机构为击锤回转式,有快慢机功能,手动保险/快慢机柄在扳机护圈左侧前方。

麦德森机枪的shè击jīng度高、xìng能可靠,但主要的缺点是生产成本较高,当然,单只是成本到也没什么,因为在大规模工业化后的今天,麦德森的那点成本国社政fǔ还是能承担得起的。

关键是麦德森的shè速太慢,在使用8mm机步枪弹的时候,麦德森的shè速仅有500发/分,考虑到英国人已经装备的刘易斯机枪拥有550发-750发/分的shè速(刘易斯有shè速调节装置),陆军觉得麦德森已经可以安心退到二线去颐养天年了。

当然,最初的时候陆军的要求并不高,仅仅只是要求新的机枪足够轻便,同时拥有高于刘易斯机枪的shè速而已,至于口径,考虑到国防军保有的大量麦德森机枪,因此口径被暂定为8mm。

由于新机枪的装备数量将会远高于19式重机枪,因此几大兵工厂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过在这个时候,严光也出人意料的掺和了一下。

那就是由自己提供资金,研制一种符合严光要求的新式机枪。

当时无论是陆军还是其他几家兵工厂,都没有重视严光所谓的新型班用机枪,然后…

由于新型机枪的研制工作很顺利,所以在18年的时候,陆军就已经开始对几家兵工厂生产的样品进行测试,并且开始从样品当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型号。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严光提供资金研制的新型班用机枪登场了。

这种被命名为19式班用机枪的新式机枪,刚刚登场就已经惊yàn了所有人。

10公斤左右的重量,仅比过去的麦德森机枪重了一公斤左右,然而这种采用风冷散热装置的新型机枪,口径和麦德森一样都是8mm,供弹方式上无论是弹链还是弹鼓皆可。

而在shè速上19式班用机枪的理论shè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0发/分。不过这只是理论shè速,实际战斗shè速仅有200多发/分,不过即使如此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了。

当然,高shè速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麻烦,那就是长时间持续shè击的话,枪管很容易就会过热。因此在设计时19式机枪的枪管极易更换,生手的话需要7秒钟的时间,而熟手的话则仅需3秒钟,因此即便在作战时枪管过热也可以快速的更换枪管。

不过在战情紧急时,不考虑枪管寿命的话,完全可以到枪管玩坏为止。

同时19式班用机枪的扳机设计独特,扳机护环内有一个双半圆型扳机,上半圆型为半自动模式,而下半圆型设有按压式保险的扳机则为全自动模式,因此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làng费弹yào及枪管过热的现象。

虽然19式班用机枪的xìng能堪称惊yàn,但这并不代表其没有瑕疵的地方。事实上在可靠xìng上,19式班用机枪还是不如麦德森轻机枪的,而且高shè速也带来了弹yào补给困难,毕竟1200发/分的shè速,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其他轻机枪shè速的两倍。

同时19式班用机枪生产所需的工时也很长,生产一tǐng19式班用机枪需要150个工时。而且在生产时,需要用49公斤的钢铁以钻削方式才能制造出12公斤重的19式班用机枪,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多的钢铁都被làng费掉了。

不过瑕不掩瑜,19式班用机枪的高xìng能还是得到了陆军的青睐。

而且虽然在生产成本上比较高,但也不可能高的过麦德森机枪。

虽说已经国产化多年,但因为麦德森机枪的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过多,所以每tǐng机枪的成本依然高达400多银元口径的马克沁机枪的生产成本也不过800多银元而已。

19式班用机枪的生产成本虽然很高,但还是无法和麦德森相比的。

何况19式班用机枪不但可以作为压制武器,也可以当作高shè机枪用,还能安装到车辆上去,和后世的通用机枪也没有太大区别。

因此虽然当时还有其他几个型号的机枪作为候选,但最终陆军还是选择了19式班用机枪作为麦德森轻机枪的替换机枪。

——————————

白军所拥有的19式重机枪的确是让伏龙芝吃了一惊,但战争的结局很少会因为一件武器而改变。装备的作用的确很重要,但武器制胜论真的有效的话,后来统治中国的也就不会是tg了。

在战争中除了武器外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作战素质和军队的士气以及后勤都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高尔察克的白军除了第一样外,剩下的几乎全都不具备,因此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了。现在高尔察克在托博尔斯克所作的一些,都不过是垂死挣扎而已。

何况高尔察克手里的19式重机枪一共也不过一百多tǐng,要是一百多tǐng重机枪就能改变战争结局的话,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了。再说伏龙芝的手里,也有一千多mén迫击炮。

因此虽然在jiāo战的头一天吃了一些亏,但是没过几天,伏龙芝就已经在战场上找回了面子。

——————————

19式重机枪的原型为美军的m2重机枪。

19式班用机枪的原型则是德国的mg34通用机枪。

虽说现代战争中已经不需要mg34或是mg42这样高shè速的机枪了,但是mg42是二战中xìng能最优异的机枪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和德国不同的是,中国也不需要担心弹yào消耗的问题。

ps:其实我觉得二战中最适合用mg42的是美国人啊有没有,mg42完全是为后勤给力的美国佬设计的啊…

不过美国人似乎也不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尝试,美国曾经有一款t24通用机枪,是美国仿制mg42而成的通用机枪子弹。原来计划是在战争期间作为一款可以取代步兵班内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919a4的机枪而开发,但在1944年最后并没有装备于美**队。

二战时期的欧洲战场上,盟军对于mg42通用机枪的强大火力保持又憎恨又恐惧的态度,不过美军倒是抱持务实的反向思考态度,认为“打不赢就加入”(ifyoucantbsp;是一种致胜的方式,于是由萨吉诺转向机有限公司负责进行建立了一tǐng原型工程枪搭配美军使用的.30-06子弹以创造出威力比mg42还强大的机枪,并且暂定命名为t24通用机枪(原型武器以t作为代号,正式就役之后才改为m)。它也可以装在m2三脚架上作为重机枪使用。

然而,由于枪支的设计是以子弹为基准而不是以枪支原有的结构去配合威力更大的子弹。.30-06子弹的装yào量比7.92毫米máo瑟子弹多出0.34cm3,正因为装yào量过于强大并且超过了原来的mg42的结构,最引人注目的结果就是导致t24通用机枪在全自动shè击的情况下比北美野马还疯狂的原型设计缺陷。结果美军将这个计划束之高阁并且当作从来没有发生过。

由此可见,改动枪械口径也是要考虑一下枪支结构的~

嘛,上面的这些字数由于没到7000的上限,所以是免费的,因此不用担心^o^!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