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远东之虎 > 第五百五十二章噩梦中的美国还未醒

远东之虎 第五百五十二章噩梦中的美国还未醒

作者:贪狼独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17:30:58 来源:笔趣阁

第五百五十二章噩梦中的美国还未醒

司徒美堂听得屠千军的话不禁点了点头,的确现在都破产了能够有个收购机器、收容工人的地方就不错了!哪里顾得上这么许多啊?!而且这还是州政府组织的,相信这也会对罗斯福的声望产生积极的作用。

是以,罗斯福同意这份提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此时屠千军却对着司徒美堂轻声问道:“叔父,我们的收购计划进行的怎么样了?!”

司徒美堂听得屠千军的话笑了笑道:“当然很顺利!现在那些个农场主们要抛售都来不及呢!所以我们愿意去买的话他们都很低价甚至相当于白送都肯给我们!”

说着司徒美堂笑呵呵的道:“所以,我们几乎用不到什么钱就收购了成批的小麦的燕麦还有干玉米。都已经有几百吨了,但你小子打算怎么处理这些东西啊?!老堆在仓库里总不是个事儿啊!”

屠千军听得司徒美堂的话呵呵的笑开了,对着司徒美堂轻声道:“不久后我们就会用上了,只要这份提案被通过了那么相信我们的东西会都用上的……”

听得屠千军的话,司徒美堂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了起来!是啊,一旦这份提案被通过了那么州政府自然会考虑收购农产品来抵付工资。而司徒美堂和屠千军他们所收购的那些个农产品很快就会成为抢手货!因为市面上的农产品已经不多了。

想到了这一点,司徒美堂不禁对于屠千军颇为佩服!反手之间竟然再次大赚一笔,这等手段何其之高明也!而且他还顺势让美国人给他送去熟练工、送去大批的机器!

这点更是让司徒美堂极为钦佩,可以说屠千军的这次计划极为成功!由于他的操作,不仅赚到了大笔的财富不说,还交好了罗斯福州长、进入了西点军校甚至还让美国人赶着给他送那些中国极为需要的工业人才!几乎等于白送那些各种机床!

就这些点来看,屠千军这次无疑是收获到了极致!

随后屠千军又和老人聊了些细节问题后,便由司徒美堂在致公堂内给他找了间客房安然睡去。至清早时分,图在林豹的护送下赶到了电报局给远在张学良发去了一封极其之重要的电报!电报曰:

六哥见字如人,安好否?!弟千军于万里之外美利坚叩首,今国内战事如火如荼弟已从报上得知。然美利坚亦不平静,华尔街之股市大跌美利坚民众凄凄惶惶。而无数物资无人购买、惨淡堆积,熟练之工人满街凄惶无人聘请。

是以,弟以为此时正是我东三省收购于美利坚之各种机械、聘请熟练工人之良机!久闻六哥欲改制兵工为民用,而此时美利坚却多有熟练之工人与机器。若是此时我东三省聘请其工人、购买其机器必得美利坚之好感!

介时,我东三省必多一后盾也!而我东三省则是可借此机会提升我工业品质、并聘请大量之熟练工人!开发我东三省之资源,便在弟发报之时美利坚甚至以小麦、玉米等粮物做以煤柴之用!而羔羊等则射杀弃之于野地,任其腐烂!

各种物价极其低廉,正是抄底之大好时机!弟已与纽约州州长罗斯福先生秘晤,由罗斯福先生承诺将由他出面为我东三省组织人手及收购机器!并派出货轮运往我处!

现便盼六哥尽早回电、确定订单及所需人手。而后汇款!以便弟于美利坚为我东三省之未来购之!切切!

弟屠千军,1929年11月18日于美利坚。

而屠千军等没有多久便等到了张学良的回电。便见得回电上曰:

千军吾弟,见字好!得弟之信,兄甚为开心!请得知常先生一晤,先生也言之此事可行!是以,兄即电报与弟!

现兄汇五百万于花旗银行,做与弟之收购资金!至于机器及工人聘请,则由我东三省之众位叔伯讨论后拰定名单再电报于弟。

兄张汉卿,1929年11月18日于奉天。

收到了这封电报屠千军总算是深深的松了口气,捏着电报他缓缓的走出了大门。在林豹的护送在登上了汽车驶向了华兴楼去,在那里有着司徒美堂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一路上整个纽约街道死气弥漫,四处行走的人们似乎像失去了灵魂一般!看着这些失魂落魄的人们,屠千军不知怎么的忽然想起了后世电影上的那些丧尸。

和这些人们何其相似的!失去了精神,眼中没有了希望的光芒。如同行尸走肉般的走在街上,和这副情形何其相似啊!

而事实上现在的纽约确实也是一片的惨淡中,在现在的纽约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黄油:每磅三角九分,上等牛排:每磅二角一分,鸡蛋:每两打四角一分,电影票价:二角五分。雪佛兰汽车:出厂价445元、一车燕麦还买不到四元一双的“汤姆.麦坎”牌皮鞋。

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

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前来探访的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皆是一片的愁云惨雾。

而比现实的经济状况更为可怕的是信心的消失,由于这次严重的危机而无论是大家族出手还是市场调节均没有效果,而胡佛总统却又没什么解决办法于是导致了大多数的美国人逐渐的绝望了。

甚至不断的有人在谋求办法想着离开美国!前往其他的国家,又或者是每天无所事事的在自己那破报纸、纸皮搭建的屋子里等待着未知的未来。

坐在车内的屠千军冷然的看着车窗外的那些凄凄惶惶的人们,心中知道这场股灾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近4000美国人跳楼自杀身亡;影响波及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最终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同样这条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并敬告各位读者:一旦有一个行业连擦鞋匠都认为赚钱那么这个行业已经趋向饱和了。就如我们曾经试过在前几年里连买菜阿婶都和你说买股票赚钱的时候那你就不应该再进行股票投资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股灾中,近4000人因破产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随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着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所有投资者都已经对着股市失去了信心,而后的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

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而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名作家,如今却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这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开启的大萧条以来,美国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关于找工作,1932年前后传说的很多,有些听来离奇,却一点不假。确实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确实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确实有5000人来应聘。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

当时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约翰.e.埃杰顿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他说:“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罢工,便是根本不想干。他们无非想乘机替**鼓吹罢了。”对于这种含沙射影的指责,失业队伍里着实有不少人竟也默然忍受。

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其原因在于这时候的美国基督新教的道德观还很有势力。千百万人陷入绝境,当然不是咎由自取,可是社会工作者们却一再说:失业的人自觉羞愧。

1932年2月,有个人被房东撵走,他对《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说:“我已经两年多没有固定工作了,有时我真觉得自己像个杀人犯似的。我怎么搞的,连自己的孩子也没法照顾啦?”

这时候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依然趋向于奋斗致富,努力工作等等。但可惜这样的风格逐渐的在后来形成了缺失。

但就屠千军所在的这个时候而言由于教养和新教伦理的关系,这样的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说到这里,推荐读者看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的书)

现在呢,由于大萧条的缘故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正如沃尔特.李普曼当时所说:“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

17年后,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剖析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在陷入这种困境时是如何的痛苦:“如果他屡试屡败,前程绝望,一个人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压力,于是满心内疚,只恨自己无能。”

事实上在当时某某人宁可自杀也不靠救济过活,这样的报道当时报纸上登过不少。埃米尔.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1858~1917年)。——译者早就创造了“利他主义的自杀者”这个术语,说这种人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

而这样的例子在当时屡见不鲜,是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屠千军事实上是救下了很多人的性命。不过他用的方式或许含带了自己的好处在内而已。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