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重生之超级强国 > 173章 种瓜得豆

重生之超级强国 173章 种瓜得豆

作者:牧场星辰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3:38 来源:笔趣阁

卢江县有两个县属建筑公司,分别叫建一司和建二司,但因为体制原因,这两个企业几年后都将资产重组,成为股份或私营企业。

在这个时段,国营建筑公司地位崇高,端的是铁饭碗,有如“大爷”一般,他们高高在上,业务小了不愿意做,价格低了不愿意做,而且完工时间也不能保证。

因此,如果此时成立一个“凤山建筑队”,绝对有钱可赚。

“赵乡长,你说的是真的,真的有钱可赚?”李康有些兴趣。此时的村长,其补助非常低,要不是平时村民托他们办事孝敬两个,还不如一个普通农民风光。毕竟,村长的应酬也要多得多。

“要不,我们打个赌:如果你赚到钱了,分一半给我!如果没赚到钱,我负责赔你,每月赔50一年赔你600元,如何?”

“赵乡长,我哪能和你赌呢,我相信你说的。不过,这个建筑队如何组建呢?”李康终于表了态。

让赵无极没想到的是,两个村的书记和村长纯粹是因为心气不平来找他“麻烦”的,但闲聊之中说到的这两项事情,最后竟然成了凤山的支柱产业之一。

“凤山豆干合作社”,后来一直沿用着这个名字,其“招牌”还是赵无极亲自题写的。1986年11月初组建,11月下旬开始生产,最初只是简单的小袋装以及散装,小袋装的主要销售在梓州、卢江一带,其份量大约为20克左右,出厂价才4分钱一袋,零售卖6分或7分;但就这样,从1987年起,每天的销售都在10万袋以上,到88年,更是每天销售达50万袋。至于散装和大包装,则向梓州与卢江的餐厅供货。最早当然是在卢江美味烧腊销售。后来几乎遍及了梓州大大小小的餐馆。

后来“凤山豆干合作社”的产品“凤山豆干”扩展到了炒货、泡菜、腌卤、烧烤等,其口味也发展到了五香、麻辣、鲜香、孜然、咖哩等数种,产品共计20余大类500余品种,凤山乡的3000余名适龄女xìng,几乎都在这个合作社打工。产品销售到了东南亚等数个国家。

到2010年时,仅每天消耗的黄豆就达10万公斤即100吨,各类产品年销售额超10亿元。仅此一项,凤山财政就能受益1亿元以上。

至于“凤山建筑队”,则以50个人,零资产起家,组建初期即1987年chūn节之前,大约三个月时间里。每个工人就挣了差不多200元,而凤山也分到了4500元利润。次年开chūn,建筑队扩展到200人规模;1988年改组为“凤山建筑公司”,有管理人员各类技术人员60余名,常年在公司的建筑工人达到600人以上,此后,几乎每隔两年就是一个台阶,2000年时扩张为“凤山房地产有限公司”。2005年再度扩张为“凤山地产集团”。年销售额达200亿元。凤山乡的收益也由年利润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到了2010年时,凤山乡财政每年竟然可以从中分到5亿元的利润。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此时,凤山的合作社在缓慢的发展之中,凤山的几个企业也在垂死挣扎。但是,元旦节放假上班之后,凤山乡的四个乡镇企业领导却不约而同地找到赵无极。

这时,赵无极正在看乡经济办送来的经济发展报表。

木雕合作社(1986年底):涵盖五棵松村、大碑石村、龙王潭村、望龙村共计4个村,入社农户280户。12月当月销售收入14万元。

竹编合作社(1986年底):涵盖上河村、慈觉寺村、东沟村、西沟村共计4个村,入社农户310户。12月当月销售16万元。

生猪野养合作社(1986年底):涵盖大碑石村、五棵松村、龙王潭村,入社农户120户,年出栏野养野放生猪3600头。预计1987年全年销售收入204万元

豆干合作社(1986年底):主力为凤山村,其他村有零星人员加入,企业经营模式,入社农户180户,12月当月销售收入15万元。

山珍合作社:除凤山村、高家坝村外,其他村都有加入,入社农户350户,1986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销售收入12万元,但受益农户不多。

凤山建筑队(1986年底):主力为高家坝村。12月当月完成产值75000元,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从10月开始,到12月底,凤山乡仅从上述合作社企业里“税收”所得为4.7万元。

“你们,有事?”赵无极放下报表,掩饰着内心的高兴,问道。

“赵乡长,我们几家企业的员工都回家了,怎么办呢,这企业还开不开啊?”四人的反映的问题出奇地一致。

“什么原因啊?”赵无极明知故问。在各村的合作社组建起来之后,一些工人开始眼红了,尼媒的,老子每个月才二三十块钱收入,别人在家里编个筐筐一天也要挣五六块,一个月下来也是百多块呢。尼媒的,老子要辞职,不干了!

赵无极窃喜:尼媒,政策的壁垒终于在农民自己的选择里松动,这可不是我硬要砍掉几家企业,这可是农民的自发行为!

赵无极立即找来乡党委zhèng fǔ一班人进行“研究”:这些企业,现在人也没了,该怎么办?

“乡长,此前你不是有个想法吗,现在,正好可以给县委打报告,把这几个企业关闭算了。乡上正好可以节约一些开支。”副乡长甘霖提议道。

凤山乡的财政,在11月时紧张了一个月,但进入12月后,由于木雕、竹编生意的火爆,让乡上收到了万余元的“税收”,让乡zhèng fǔ终于有了“盈余”,但凡是凤山的干部职工,都喜笑颜开的,赵无极走到哪里,人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这个年轻的乡长,办法多啊!

但是,惟有赵无极知道,他的这些措施,受益的群众还很少,包括建筑队、合作社在内的全乡群众,其直接受益的,不到700户人家,与全乡3400户的总户数相比,才20%左右。如果按人口计算,全乡共有劳动力11000人,而全部参与这些业务的人,只有120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10%左右。

“好,以乡党委zhèng fǔ的名义,给县委打报告;同时,把86年度的经济报表也上报县委县zhèng fǔ!”赵无极心里一直在偷笑。尼媒,现在企业里已经没人上班了,县委县zhèng fǔ啊,你们说怎么办吧。

县委书记胡永生手拿凤山乡的报表,看到“人均增收”一栏,心头也非常爽,看来,这个赵无极确实是个能人,在凤山只干了两个半月,农民人均增收就达到了40元,如果是干满一年,岂不是要达到200元。再一看凤山乡1987年的目标,尼媒,真的了不得,他们订的目标竟然是人均增收500元,天啊,凤山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凤山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赵德正同志在家里也向年轻的赵乡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有什么不行的。我们这个目标,其实是非常保守的。当然,87年的任务,主要是扩大销售渠道,让几大合作社的模式惠及更多的群众。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每户农民至少有1人加入到各类合作社或建筑队中。”

“你们那个建筑队,我到是听说了,能吃苦,质量也不错。”赵德正表扬了一句。来自凤山乡的任何消息,赵德正同志都是非常关注嘀。

“给老爸你添麻烦了。”赵无极诚恳地说道。为了让建筑队尽快进入角sè,挣到钱,赵无极可没少麻烦他的这位常务副县长老爸。

卢江县委对于凤山乡取得的进步和赵无极同志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讨论到凤山几个企业的去向时,一从县委常委们,总有哭笑不得的感觉。神马时候,乡镇企业成了农民厌弃之地,该拿的工资也不拿了?

事情都成这个样子了,但卢江的县领导们讨论却非常热烈。

乐观的人士指出,凤山的经验很好啊,农民通过各类经济合作社,找到了致富门路,而凤山乡zhèng fǔ也不用在背着这个包袱了。如果整个卢江的乡镇企业都能像凤山这个样子,那卢江各级zhèng fǔ的rì子就好过了。

可悲观的人士却认为,凤山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现在的工业很危险啊,国营企业竞争不赢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竞争不赢农民的合作社,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如何保证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啊,如何保证我们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啊?

虽然人们有这样的看法那样的看法,但在决定凤山的企业是继续办,还是由此关闭将资产转让给个体经营,众人却齐齐望向县委书记胡永生和县长安福林。

“赵德正同志,你说说你的意见吧。昨天是星期天,赵无极同志应该回了家的,他本人是神马看法?”胡永生没轻易表态,而是问了问赵德正。

让胡永生欣慰的是,赵德正同志每每有惊人之回答,下来后仔细一想,赵德正的意见恰恰是该问题的正解。今天,赵德正同志会为县委提供一条思路吗?(未完待续。)

ps: 今rì第三更到。算是把昨天的欠账给还了。星辰继续码字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