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862 > 第六百零八章 北洋军阀

穿越1862 第六百零八章 北洋军阀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8:36 来源:笔趣阁

一个国家,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事情从来都是千头万绪的。

上位者,顶层的上位者,从来都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专门关注于一件事情。就像现下的中国,一边同荷兰谈判,一边同德国谈判,另一边还要宣传教育,继续的组织移民,继续的修筑沟通内蒙、西南、新疆与内地的铁路,继续征召新兵,继续推行电力……

……

河南陈州府,周家口。

在明清时期,周家口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如今到了新朝,周家口的兴旺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越发壮大。

前年,也就是第一任内阁最后一年的任期当中,经河南省政府特批,周家口由镇升级为县,成为了陈州府最新的一个县城。

而周家口级别一升格,这里立马就出了个幺蛾子!

在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不到三亩地的陈州府,周家口赫然组成了一个合作农场。这是农村合作社制度在中国被提倡以来,河南地区第一个民众自发组成的合作社性质农场。

加入农场的有大地主两个,小地主七个,自耕农三十五户,佃农一百零三户,农场总面积一万一千亩,牛马总数量接近四百匹,车辆六百多,农用具等百套!

农村合作社是第二任内阁就任之后提起的一项农村新政策。可以跟红朝的合作社挂钩,只是并不像红朝时那样是政策推行的,新秦这里是自愿参加。

以土地连片为前提。将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并且有农业税收上的一定优惠额。也就是说合作社性质的农场税收跟个人的农业税收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一个前提。一家只准入股一个农场,并且合作社性质的农场,单个股份不得超过30%,且必须由五家人以上。

刘暹这么做,对,这法子还是刘暹想出来的。他还是从促进大农业发展的基本点出发。眼下‘农场’发展的还是很缓慢。刘暹想到日后的机械化农业心理面就有些着急,就想出了农村合作社这么一出来。反正也不是强制性推行的,根本不会发展到红朝时候的地步。

像周家口这里由九个地主出面组合合作社,因为基本面积和成立速度。这事儿直接就惊动了刘暹。换句话说,这周家口的河北农场是直达天听了。刘暹甚至知道这河北农场做头头的人叫杨万同,自身家底并不丰厚,在九个地主当中排名最末尾,可他是前清的举人。前半生为人处世又很厚道和公正,在周家口,在整个陈州府都享有声名。自己不仅是陈州府的府谘议局议员,还是省谘议局的议员。这河北农场由他来担当带头人,不管是两个大地主。还是最底层的佃农,都信服的很。

农场下属还有一个农产品公司,有蒸汽磨坊和榨油作坊,还有一个养殖场。主要是养猪羊,现在这个时候,鸡鸭大规模养殖太容易得病了。就是猪羊如果不搞好卫生。也容易得瘟病。杨万同虽然是前清举人,但头脑灵活。直接跟陈州府的农业局挂了钩,后者不仅管着农业。也一样管着畜牧业。河南不比塞北,畜牧业不算发达,没必要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这农业局中有一定的农业、养殖方面的技术力量。

如今才两年都不到的时间,河北农场兴兴向荣,勃勃生机。

去年,河北农场分块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和红薯,小麦能磨成细面,玉米和红薯主要是自己吃,秸秆还能做成青饲料,喂养猪羊。大豆和花生却是用来榨油,剩下的豆饼等依旧能用来喂养牛马猪羊。棉花能向外卖!

产量比起没合并前并没大的增长,但是农税降下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高了。只是河北农场自家办的粮油店,利润就比之前要高。

有了第一年打底儿,第二年杨万同很有自信的在银行贷了款。购买了水泵,在田间地头打深水机井,沟通农场的各道水渠,修建蓄水池,还准备铲平了三个完全包裹在农场中的村庄地皮,在五个点建造了统一规划的新房子,老地皮收回农场用,虽然今年农场的耕地面积减少了,但到了明年春天,农场就会一举多出了五六百亩土地。

“分房啦!”

“开始抽号啦!”

“大家排队!”拿着大喇叭筒的农场管事站在高处,对着人群大声喊道。在他们身侧不远处还站立着周口县的副知县徐世昌。

这位袁世凯的老朋友,现在已经走到副县长的位置了。

他不知道河北农场已经直达天听,可是作为整个河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河北农场还那么大的面积,县政府乃至府城,对河北农场都是必须要关注再关注的。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河北农场分房子了,全国各地都来了不少记者,其中不乏《大公报》这样的报业魁首。知县不好亲自出面站台,徐世昌原先是周家口镇的镇长,自然就他出面了。

底下的百姓们一听到这个,也顾不得不远的地方站着那么多记者和副知县大老爷了,立刻争先恐后的冲向选房的桌子。

这房子可是不要钱的。砖头瓦房,比原先家里那破烂土坯房好出了太多了。虽然院子比原先的地儿也小的太多了,但没谁不愿意的。

在中国内地的农村,就是一般的富农,或是一二百亩地的小地主,家里的房子也是半截青砖半截土呢。

“谁再抢就给拽到最后去挑房!”大喇叭里头传出了吼声。不仅仅是口头的威胁,负责维持秩序的农场安保们也开始把众人给强行推进一列长队里头去。

这些安保也都是农场的人,那些不愿意好好排队的,差不多每一个都是自己认识的。这里头除了跟‘包工’差不多的佃户以外,还有自耕农,甚至是地主家分出来的儿子。谁也不好得罪。他们堆着笑脸说:“给咱们往前安排一下。”安保们可不好对这些人发脾气。只能也和颜悦色的说:“这之前咱们都试过多次,一家只能抽一次。那个号在箱子里你也看不见,抽的早可不一定抽得好。”

然后这次选房实在是一件大事。何况中国老百姓‘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潜意识里就觉得全让农场上层安排,就会有弊病了。怕好的房子,地理佳的房子,都给地主的儿子们给抽走了。那么他们怎么办呢?就是排队靠前!

百姓们想不出农场这种抽号的法子怎么作弊,他们潜意识里就觉得抽的越早越好。所以对他们说排队靠前也未必能抽到靠前的号,纯粹好话说给了聋子。人类的习惯性思维就是如此!感性上总是觉得选择多的时候得好的几率就大。

徐世昌这时候对着记者打着官腔,“大家要看看啊,老百姓对分房是多么的踊跃。百姓们越踊跃,就说明他们的心越热,就越会记着农场的好,农场就越会有凝聚力。我相信,河北农场今后的工作也会越做越好,让农场内的家家户户都越过越红火!”今年河北农场的耕地面积虽然减少了,可赚的比去年还多。因为农场对外收购小麦、花生和大豆,磨成细面,榨成花生油、豆油,那卖的价格可比收进的价格高多了。

就跟东北的大豆产业一样,随着中国经济、民生的复苏,首先就体现在生活物资的需求上。河北农场不仅卖粮油,还有养殖场,再加上农场中小河、水坑里散养的鸭鹅,不知不觉间这个河北农场在整个陈州府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时间这还短短不到两年!

徐世昌已经打算在今年农场的收益统计结束后,总统写上一份详细的文章,跟县里一把手联名后,看能不能得到府衙的推荐送到省政府去。若是能在省报上刊登了,今后对自己的仕途是大大有利的。

年纪刚过二十八,徐世昌就坐上了副知县的位置,虽然这根袁家有一定的渊源。家族中除了省部大员的项城袁氏,在现今的陈州府里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更别说徐世昌自身能力就优异,又恰好赶上周家口镇升县的档口,年纪轻轻就成了副县长,将来只要不犯大挫,前途远大。

所以,徐世昌现在也在展望更高的舞台。

现场的抽号在进行着。虽然有着紧张、期待、担心。虽然百姓们都希望能够排的更靠前,但到底是按规矩来了。实际上老百姓想排的更高前来的目的也未必全是认为——能更高前就能拿到好的号码。只是房号早点拿到受的话就意味着可以早点去看房,心里头也能早点的安定下来。

腊月稍晚的时候,刘暹看到了徐世昌写的那份文章,甚至知道了这份被联名的文章实际是徐世昌自己一人完成的。但对这种做法,也没发表啥意见。官场中有一条路,就是四面八方都是朋友;官场中还有一句话——不吃独食!

徐世昌,这个很熟悉的名字,第一次映入了刘暹的眼睛。他恍然悟到,时间已经快1885年了,原来北洋的那班军阀大佬也已经到了要出人头地的时候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