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穿越1862 > 第五百二十九章 中国需要东北

穿越1862 第五百二十九章 中国需要东北

作者:汉风雄烈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4:38:36 来源:笔趣阁

东北的开发在新的一年里大刀阔斧的前进着。刘暹以‘亿’做单位的天文数字【华元】来做经费耗用,一种变样的《天朝田亩制度》实施在东北,百户一屯,十屯一乡,十乡一县。虽然没有‘圣库’,百姓的粮产等,却统一由地方官府来收购。

因为一部分散兵游勇在东北还没被彻底清剿,所以每个屯储备三十杆长枪,组织十五到二十名民兵,同时大批的旧式滑膛枪、线膛枪也流入民间。东北山林当中野物众多,打猎不仅可获得价值比相当高的皮毛,还能为当地百姓补充肉食。

朝廷可以为迁移的百姓提供足够的无息贷款,以便宜的价格售卖粮食,但是肉食就不能保证了。京津、山东一代的捕鱼业才刚刚发展,罐头产业也刚刚有个小苗头,根本无力供给东北内陆的移民足够的肉食。一切还需要自力更生!

刘暹可是听说过一句描写东北的话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在前世,原时空,建国那个时代,东北的物产就是这等的丰富,放到眼下时候,那还不要更丰盛十倍八倍的啊。

而且这批东北移民,尤其是黑龙江地带的移民,将来还有大用。给百姓一定得武装武备,培养一下他们的尚武精神,这是绝对为长远打算的。

新秦三年,刘暹的目标是移民东北三十万户以上,三年内一定要移民至一百万户。

不提什么外兴安岭,中俄局势。只单单为缓解华北粮食的所需,东北的开发就必须迅速上到规模。

如今之中国。两广的米价是最贱的,一斤在0.8华元上下。到了两湖、福建,就在一斤大米一华元上下,而江南淞沪一代的米价还要再高一些。

但一过长江,苏北山东还好一些,只是涨到了一斤大米1.3到1.5华元之间,换算一下就是一担大米一两银子。但是在河南、山西、山西、直隶、京津、皖北,一斤大米的价格最低也要2华元以上,小麦都能卖到山东苏北大米的价钱。少量地方的米价甚至还能升高到3华元档次。

虽然随着战乱的平息,在华北粮食生产进入正规以后。这粮价总是要低下一些的。但北方缺粮是个不争的事实。再加上未来刘暹还要对新疆、蒙古施行打击,以及诸多粮仓储备的建立,还有京津人口恢复以后巨大的粮食缺口,这粮食短缺问题就是有着南洋大米的支撑,也不可能全部抹平。

这必须将东北引入盘中,让东北发挥出自己粮仓的作用,才能盘活整个华北。

而且日本也是一个粮食需要进口大国。尤其是战乱当中,一船船的把粮食卖给日本,真心要比运到山东、京津要获利更多。

……

多军和八旗新军。在东至京津,西去甘肃大漠,绵延上万里的战线上,不到半年时间即全面败北。不仅整个满清被抛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境之中,同样也使诸多‘首鼠两端’的‘骑墙派’们陷入了无比尴尬里。

这些人多以受‘多公’知遇之恩为借口,可现在多隆阿依旧没死。一场败仗接着一场败仗的打。可人多隆阿就是不死。那么他们还要再坚持原先的借口吗?小心秦军立马提兵灭了你们!

如今大秦一统天下指日可待,蒙古的王公贵族们正在为摆脱‘满清’而努力着。这些‘骑墙派’人物也在为摆脱自我的尴尬处境而努力。

他们是当今天下‘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真正地自作孽!

作为甘肃的地方实力派。也是划水划得很抢眼的宁夏李平山,就是其中之代表。正牌的宁夏将军善庆,虽然是汉军旗出身,但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标准的奴才。人也早就在十月份就在秦州战殁了。

满清那时已经顾不得宁夏了。宁夏遂即就被多军支脉的李平山夺去。此人早年隶属胜保麾下,攻长毛、捻军有功,多隆阿取代胜保之后,他也是乖乖的顺服,由此纳入了多隆阿麾下。

满清在宁夏的布置,经过暴乱之后已经丁点不剩。善庆也是多军中的大将,坐镇宁夏要地,一大任务就是看守本地的huihui。这些人都是暴乱中主动投降的人,多隆阿把人分散安置,相当多的一部分就安排到了宁夏来。

李平山是归入了善庆麾下。但八旗不兴,镇守这里的军队更多是汉人组成。善庆战殁后,李平山顺顺当当的就接管了整个宁夏府,成为了甘肃地方派的一员。

秦军往昔跟李平山联系,李平山对秦军来使是客客气气,优待之极。但一涉及到实际问题就推脱自己受多隆阿的知遇之恩,如今军门尚在,这个时候就弃清投秦,后世声明尽毁也。

其油滑,推托,可是在秦军里头挂上号了。秦军很清楚这样人想的是什么。但刘暹怎么可能因为小小李平山就改变政策呢。

如今李平山是痛心疾首,整个年节都一直是寝食不安,他正在为自己当初的待价而沽感到无比后悔。

当初秦军虽然占优势,但从京津到甘肃万里之遥,实在太遥远太遥远。山西那时还握在清军手里,关中也有荣禄等在,怎么看都不是短时间里就刀刃逼身的样子,所以李平山耍了一滑头。甚至李平山和他的幕僚们还非常高兴。在他们这些人来看,无论是满清的朝廷,还是旭日东升的大秦,都会因为双方的激战而对自己拉拢有加。

李平山当然不看好满清的未来,所以他怕将来大秦对宁夏玩硬的,自己会一无所有。就铁了心思等着大秦一步步抬高价格,好买个好价,舒舒服服的享受今后的荣华富贵。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某个好家势。

只有秦清激战正烈的时候。李平山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而且因为他的出头,李平山还赢得了不少地方派的拥护。李平山就感觉自己又多了三分筹码。就更想买个好价钱了。结果让李平山和他的幕僚们万万没想到,这场决战竟然这么快就分出了胜负。半年时间都还少点。满清就彻底丧失了手中的筹码,大秦一统天下不可阻挡。

李平山现在头上顶着固原总兵的帽子,这是满清在善庆死后为了拉拢他给的香馍馍,李平山还征召部队,扩军三千余人,如今拥兵十二个步骑营头。

算是把总兵的架势给坐到了实处了。可是他屁股都没坐热,大秦就一巴掌拍了过来,将这顶官帽子拍扁了,这顶满清给的官帽子不值钱了。

五六千外强中干的乌合之众算什么?秦军只需要一个营就能踏平宁夏。

李平山心里面的那个恨啊。一恨多隆阿是银样镴枪头,打一仗败一仗;还脸皮忒厚,托着不死;二恨八旗新军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京营那么多人马和枪炮,秦军以弱势兵力攻击,半年时间不到就竟全功;三恨秦军对自己施了缓兵之计。让自己没了警惕,那曹克忠等人投降的时候,自己竟然一点风声都没听到。

同时也说真的,李平山很意外满清败得这么快的。

多军在陕西、甘肃的败仗并不稀奇。西北多军缺少重火力,同时随着多隆阿的离去,多军作训松懈了不少,整个西北多军有点外强中干的味道。而且曹克忠、雷正绾、陶茂林等都是汉人。只要是汉人,那就没几个能在这个档口上还给满清拼死效命的。所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时间太快了。略微的处于预料。

李平山真正意外的是八旗新军和京津多军的败仗如此之快之惨。

作为多军的一员,满清这些年对八旗新军。尤其是一扩再扩的在京八旗新军,那是怎样得下血本。李平山是有所耳闻的。诸多的洋人教官,多隆阿的督促,那么现今的武备,这本该是一支有着一定作战能力的军队的。毕竟八旗新军成立也好几年了。却不想败得会如此的彻底……

现在,李平山坐腊了。他该怎么办?

抱着多隆阿不松口,秦军大兵打来了咋弄?

而要是不抱多隆阿了,他这些日子来的打算完全蛋不说,他自己也没半点本钱给秦军讨价还价了。可能今后他只能回乡做一低调的富家翁。

李平山很后悔自己没能在大战结束之前判明局势,结果造成了他现在的尴尬处境,他是后悔不迭。但怎么弥补呢?

李平山真心不想做一个不识抬举的破落户。他还有一定得野心抱负,真的不愿意就此回归家里啊。但李平山也知道,时间不多了,自己在秦军那里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了。一旦收拾好了‘传檄而定’的那些地盘,那么,秦军的下一个目标可能就是他李平山了。

怎么办?在这些天里李平山茶不思、饭不想,一直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怎么能够改变自己的印象?怎么避免自己靠边站呢?

如果现在去投效秦军,最好的时机已经被错过了,纵然对方现在不拒自己于千里之外,前途也完了。李平山到了现在也不想放弃那前途!

你可以说李平山财迷心窍,官迷心窍,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赵先生,李平山给您赔罪来了。望赵先生看在李某人这些日子里对您毕恭毕敬的份儿上,给在下指点一条明路。”李平山对秦军特使的礼物只是一张纸,一张华夏银行一百万华元的存单。

“哈哈,李大人说的哪里话。小弟这里有一封信,是张将军写给您的亲笔信,这请李大人过目。”

一百万华元是有成果的。那特使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了一封信。

“看完了信,李大人就明白我家将军的意思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