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再说江东军。
孙策听了周瑜劝,便率领江东军掉头南下,然而,走了差不多半个月才走到合肥,因为随军的十万袁军降卒,还有二十余万老幼妇孺严重拖累了行军速度,带着这么多妇孺,一天只能够行军不到十里。
除了行军速度慢,还有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出现了。
粮食!此前周瑜从柴桑运过来的军粮快要吃完了!
孙策知道江东缺人口,更缺壮丁,也知道将人口带回江东得利远大于弊,却不知道要把十万壮丁连同二十余万老幼妇孺带回江东,竟这么难!
尽管吕范给袁军降卒定的口粮标准非常低,老幼妇孺更是每天只能领到一碗稀粥,仅能勉强吊命,但既便如此,三十多万张嘴要吃饭,每日消耗也是极大,周瑜从柴桑运来淮南的五万石军粮眼看见底了。
这天驻营之后,吕范找到了孙策。
吕范进帐之时,孙策正与周瑜在讨论军粮的事。
经过半个月的将养,孙策的伤情已经大为好转,虽然仍旧无法下榻,更不能骑马,却也至少可以坐起来用膳了。
见吕范进来,孙策笑道:“子衡可是为了军粮而来?”
吕范讶然道:“主公莫非能够未卜先知?”
孙策大笑道:“某不能,公谨却能。”
吕范行过礼,对周瑜说道:“公谨既知在下来意,想必已有对策了吧?”
周瑜笑道:“子衡放心,前次某从柴桑运来的军粮仅只是第一批军粮,后续还有五万石军粮将会运抵,若不出意外,这几日便可运抵了。”
说完,周瑜又对孙策说:“不过伯符,这批粮食却是最后一批存粮了,华歆说了,豫章全郡的府库都已经让某给搬空了,所以这批军粮如何运用可得好好的打算,否则,再多的粮食也会坐吃山空,到时就麻烦了。”
吕范也说道:“主公,在下要说的也是这个。”
“是得好好筹划。”孙策点点头,问吕范道,“子衡可有良策?”
吕范苦笑道:“惭愧,在下只知道不能坐吃山空,却委实没有良策。”
孙策又问周瑜道:“公谨你呢,你可有良策?”
周瑜摇头说:“伯符你又不是不知道,某自幼喜读兵书,内政却非某所长。”
孙策闻言大失所望,周瑜却语锋一转接着说道:“不过,某知道有一大贤,其人有姜尚之才,尤善理政,此人定有良策。”
孙策急问道:“公谨,此人是谁?身在何方?”
周瑜回答说:“此人姓张名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
“彭城人氏?”孙策的目光立刻黯淡下来,说道,“远水难解近渴,奈何?”
周瑜微笑笑,又说道:“伯符勿虑,早年黄巾乱起,张昭便举家迁至扬州避祸,于合肥城中暂且容身,若不出意外的话,此人应该还在合肥。”
“善哉,某当寻访之!”孙策一拍床榻便要起身,却不料牵动伤口,剧疼之下,顿时闷哼一声又摔回到了软榻上。
“伯符休急。”周瑜连忙劝住孙策,说道,“若张昭仍还在合肥城中,某走一趟,定然替伯符请此人出山。”
孙策急忙说:“如此,某就静候公谨佳音。”
“某去去便回。”周瑜向孙策、吕范长长一揖,起身走了。
周瑜这一去便是一日,孙策留在大帐里当真是度日如年,回想起来,便是当初在皖县偶遇那位女郎,此后前去寻访而不得,似乎也没有这样的急切。
直到日暮时分,周瑜才终于回来了,而且果然带回一人。
此人年约四十岁出头,颔下蓄长须,身形挺拔,一表人才。
不等周瑜介绍,孙策便挣扎着从病榻上坐起身,拱手作揖:“若是某没有猜错的话,这位先生想必就是当世姜尚,张昭,张子布先生了吧?”
“在下惭愧。”张昭长揖到地,说道,“不敢当将军如此谬赞。”
一听来人真的是张昭,孙策大为高兴,连声对周瑜说:“公谨,快请子布先生入座。”
说完又抬头招唤贾华:“贾华,快给子布先生烹茶,要会稽山的老茶!子布先生定要尝一尝某珍藏的会稽山老茶。”
后一句,却是跟张昭说的。
一番客套之后,才终于进入正题。
“将军以天下生民为怀,不惜士卒挨饿,也要拿出仅有的军粮养活淮南饥民,在下实在钦佩,与袁术之流两相比较,更是高下立判!”在正式开篇之前,张昭先着实把孙策夸奖了一通,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孙策自然得谦虚一番:“先生过誉了,某愧不甘当。”
“将军当得。”张昭微微一笑,又道,“不过,请恕在下直言,将军这样带着降卒以及老幼妇孺终非良策,从合肥到历阳三百里,以老幼妇孺之行进速度,至少需走一个多月,从历阳渡江至少又要一月,如若船只不敷,只怕费时更久。”
孙策听得脸色发白,此时他才意识到,问题比他预想的还要严重。
张昭却还没说完呢,又接着说:“时下已进入五月初,五六月间正是飓风多发季节,一旦遇到飓风,尤为耽误时日,况且渡江之后还需安置,三十余万军民的安置,却非小事,既便诸事顺利,也需数月之久,若诸事不顺,数年亦未必能安顿好。”
孙策的脸色越发难堪,但他知道张昭所言不虚。
移民安置难免牵扯到土地之争,丹阳、吴郡土地肥沃,却鲜有无主之地。
豫章、会稽倒有大量无主之地,却地处僻远,安置艰难,别的姑且不论,光是给移民的种子、农具及耕牛,就很不好安排,而且偏远之地大多贫瘠,五年之内府库非但不会有粮赋进项,只怕还得拿出粮食接济移民,否则移民就会大量饿死。
孙策让张昭说的都有些灰心了,要不还是扔掉老幼妇孺,只带壮丁回去?
不过这事孙策也就是想想,先不说他若真为么做就会民心丧尽,孙策真要决定扔下老幼妇孺,那些袁军壮丁只怕一夜之间就会跑个精光,因为那二十多万老幼妇孺大多都是这十万袁军壮丁的妻儿老小。
稍稍歇了一口气,张昭又接着说:“在下请问将军,在这短则半年,长则数年的安置期限之内,将军如何养活这些老幼妇孺?江东府库存粮虽然多,只怕也经不起如此经年累月的消耗吧?”
听到张昭这么说,孙策却反而松了口气,因为他知道张昭之所以这么说,就必定已经胸有成竹,有了应对之策了。
当下孙策在病榻上拱手作揖道:“请先生不吝指教。”
张昭回过礼,又说道:“将军,凡事有利必然有弊,反之,有弊则必然有利,若处置不当,十万壮丁及二十余万老幼妇孺便会成为极大累赘,但是,如若处置得当的话,非但不会成为江东的累赘,反可以给将军带来极大的好处。”
孙策跟周瑜对视一眼,诚恳的道:“还请先生分说。”
张昭又说道:“窃以为,将口粮按军旅之法分给袁军战俘及老幼妇孺,甚为不妥,而应该换成以工代食。”
周瑜、吕范闻言顿时眼前一亮。
所谓以工代食,就是从现在开始,无论是袁军战俘,还是随军的老幼妇孺,都不再分给他们口粮,他们如果不想饿肚子,就必须出工!如此,孙策转眼可得十万劳工,既便是二十多万老幼妇孺,也是庞大的劳力。
孙策却有些不得要领,问道:“以工代食,让他们干点什么活呢?”
张昭显然是早有准备,当下从大袖里取出一封帛书地图,又在周瑜帮助下,在孙策的病榻前摊开,孙策示意贾华过来把他搀扶起来,再探过头一看,只见这副帛书地图却是淮南郡及庐江郡地舆。
张昭在合肥下方的巢湖周围画了一个圈,说道:“将军请看,巢湖沿岸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楚国时便是鱼米之乡,然而自袁术牧扬州,种种倒行逆施,不一而足,以至于民生凋弊,时至今日,巢湖沿岸之居民逃散殆尽,土地更已经抛荒多年。”
“妙啊!”孙策一拍榻沿,大叫道,“若以十万壮丁外加二十余万老幼妇孺为劳工,复耕巢湖沿岸之荒芜土地,则万顷良田唾手可得!”
张昭微笑着说道:“除了复耕荒田,还可围湖造田,两者相加何止万顷?且所得田亩尽是高产水田,来年产出纵以保守估计,也可亩产二石!止此一项将军便可得万顷良田,外加每年至少两百万石粮,此后用兵江北,再无军粮短缺之虑。”
孙策被张昭勾勒得的远景刺激得兴奋不已,直恨不得现在就动手。
吕范却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问张昭说:“荒田复耕,新田造好之后,并不会自己长出稻谷,敢问先生,耕作所需之种子、耕牛及农具从何而来?还有,时下已经五月,新田造好之后,至少也得**月间,播种秋粮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如此,从现在到明年春粮打下来之前,十万壮丁外加二十余万老幼妇孺的口粮又如何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