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65 民

海上长城 465 民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石春是一个农民,三十四岁,长期艰苦的生活,使得这个青壮年,已经弯腰了。

今天石春脸色放光,唱着家乡的小调,牵着牛,牛背上是他的蓝昆仑族小媳妇,小媳妇肚子里怀着他的孩子。

石春是云南人,祖辈都是受苦人。到了他这一代,更是地无一垄,房子只有祖上留下的两间破草房。平日只靠给大户人家做活挨日子,三十多岁了还打着光棍,理想梦想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想也想不到的词语。

那天村子里保长找上门,问他愿不愿意外出博条活路。石春如同木头疙瘩一般的脑袋,在哪一天不知为何突然有了灵光。他石春穷的叮当响,也没有什么好骗的。

吃了上顿没下顿,不定哪天就饿死路边。穷人,死到哪里不就是沟里的烂泥一堆嘛。

甭说三十亩地一头牛,就是给一碗白米饭,他石春也不会在乎自己这条烂命。只是他骨瘦如柴,体格也不好,还不知道人家收不收呢。

没想到,石春报了名,很快就伙同一大帮子穷老乡,被组织了起来。

一个戴眼镜的学生娃领着这群叫花子一般的人就此上路。石春不识数,听说是走了半个月。但是那半个月,他一点点都没有觉得苦,对他来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后来,他上了飞机。现在想想还觉得不好意思,飞机上天时,他被吓的屎都拉到了裤子里。

石春一路上都是迷迷糊糊,见到了长相稀奇古怪的人,见到了长长的火车,见到了铁做的汽车。见到了很大很大的船,见到了大海,然后他就到了大唐岛。

就这样石春宣誓成了一名海唐国人,住进了圆圆的土楼。

管事的先生(海唐每个乡有教师,兼管税收)问石春会种什么,能种多少亩地。

石春没有犹豫,张口就是稻米,三十亩。

没想到,两天之后,他就得到了整整三十亩水田。石春后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错,分到的田地全是熟地(种过的)。

他不会算账,管事先生说了一大通,他也没有搞明白。

最后就记住了两条。

第一,银行借给他一千块钱过日子。等打了粮食。还给银行一千斤大米。

第二,连续种三年地。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他的全交公粮。然后,这三十亩地和一头牛,就真正的属于他自个的了。

这中间其实有很大误会,但是以石春的知识,根本就算不清楚。但是不管具体如何,吃上三年苦。三十亩地一头牛就是自个的,石春认为值得,很值得。

更叫石春踏实的是,一千块钱真的可以买一千斤米。有了吃的,他石春能至少再活一年。

能吃饱饭,能多活一年,石春觉得自己这辈子是第一次做对了选择。 让石春更加有生活的动力,则是那三十亩地一头牛。

这可是三十亩好地,一头精壮的耕牛。在他的家乡,他就是干上一辈子,不,两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家业。

庄稼活,石春很拿手的。整个乡里,石春也是最肯出力的,真正的没日没夜的劳作,恨不能住在田地里。

人,一旦有了希望。爆发出的生命力是恐怖的,他一个人,竟然完成了三十亩稻田所有的劳作,收割,脱粒。

来到大唐岛,满打满才一年头上,石春已经种了三季稻米,三次收获。

第三次交公粮,石春因为交粮最多,竟然晕晕乎乎的上了戏台,佩戴上了大红花。听说,给他带花的还是海唐国总理。

总理啊,那可是戏里的宰相。

他石春祖上十八代怕是都没有见过宰相的,他石春这次真的光宗耀祖了。

石春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个慈眉善目菩萨般的老妇人,听说还是海唐国最大的官,李军长他丈母娘--苏毛氏,给他找了个媳妇。

老妇人当时说的话,石春现在还记得:“看你也老大不小了,我去挑挑,给你找个能生养的媳妇。”

然后,石春就有了小媳妇。

海唐国婚姻法,男子十八,女子十七方可结婚。但是这些兰昆仑族,别说识数了,连自己的年龄都搞不清楚。于是乎,苏毛氏很霸气的把所有适婚的兰昆仑族女子全部规定为十七岁。事实上,石春这个小媳妇有个十三四岁就不错了。

石春这个老光棍,倒是不嫌女子是个兰昆仑族,不会说汉语,能娶个老婆已经是祖上积德。

女菩萨说话真的很灵验,才几个月,他的小媳妇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他石春是人,是有良心的,他要谢谢女菩萨的大恩大德,让他石家没有绝后。

今天,石春就是专门带了媳妇,到女菩萨门前磕头谢恩的。

李广带了两个孩子出门,正好看见石春和他的小媳妇在门前磕头。对此,李广已经是见怪不怪,他的这个丈母娘,两个爱好,一个是拜佛,一个就是说媒。而且,苏毛氏说媒,简直是流水作业,速度快的不得了。三五秒钟配一对夫妻,那是正常速度。至于合适与否,苏毛氏有苏毛氏的标准,但是那标准实在是。。,李广理解有难度。

海唐国有婚姻法,但是在苏毛氏面前,好像有也好像没有。婚姻自由,自由恋爱,有这样的法规吗?

她只记得一夫一妻,这是针对李广的。哦,也针对苏茂德老先生。

李广对于汉人和兰昆仑族通婚,其实内心绝对不是他自我标榜的没有种族歧视,稍稍的是有些抵触的。

但是,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石春现在就很幸福。

总之,和兰昆仑族通婚,不仅是百姓们不反对,而且袁总理和苏毛氏等人都非常支持。

李广对于有些事情是比较迟钝的。或者说有思维误区。比如通婚这件事情。表面上,这种通婚解决了移民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的问题。

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一年多,三四百万人口的兰昆仑族有二十万适婚女子嫁给移民的后果。

而且这种通婚还在继续。在海唐国有能力解决男女比例问题之前,这种通婚肯定还要持续下去。三五年内,怕不有五十万兰昆仑族女子嫁给移民。

在李广想来,这不是什么问题吧。不过就是兰昆仑族少了些女人,人口增加速度会慢一点。根据他二十一世纪得来的印象,非洲人很能生的。

但是,李广忘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或者说他脱离现实了。穿越人士眼光长远不错,但是经常会有某种超前的误判。

这个年代,由于医疗和营养,中国人平均寿命不过四十岁,而兰昆仑族。平均寿命绝对不超过二十五岁。

这样的平均寿命,五十万通婚。几乎是把兰昆仑族所有的适婚女人全部给娶了。

看似和平的通婚。却造成了严重后果,比起血淋淋的杀戮甚至更加残酷。

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战俘劳动,向外移民等。

二十年后,当海唐国给予兰昆仑族选举权时,大唐岛上已经不到三十万纯粹的兰昆仑家庭人口了。而且才二十年。兰昆仑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

历史学家,袁晔总理在某个时间曾经指着一部史书,李广看到寥寥几个字:xx年春,摩科族内附。上(皇)念起忠心,准予内迁。

几百年后,中国还有这么个摩科族吗?

令虚伪的李广,聊以自慰的是:海唐国的这一手段比起美国屠杀印第安人而立国,要高尚那么一点。

------

像石春这样的农民,在大唐岛是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充满希望的海唐国已经开始了对小家的期望。

事实上,海唐国对于农民的税收也是非常重的。重的让李广不可思议。但是,三年劳作,得到一份产业,在所有农民眼中都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情。

目前,高达近七成的农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矛盾。毕竟大多数农民,现在还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没有负担。

李广提醒自己,这绝对不是常态,战争结束,或者国家经济宽松一些,立即就要减税。这样的税收,一个农民很难养活一家老小的。

让百姓过的好一点,轻松一点,李广也希望。但是,到处缺钱,李广也在努力找钱。而,粮食出口,则是海唐国仅仅能拿出手的几样产品之一,而且是最最重要的一样。

相比较于石春这样纯粹的农民,从南洋移民而来的华人,或者有经商,工厂经验的人家,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比较令李广欣喜了。

这些人虽然没有彻底放弃农业,但是主要的工作却是在工厂上班,或者开一个小作坊。比如海唐国最大的一个工业群体--迫击炮专业县。

无论是工人还是小老板,他们选的土地大多是山林(相对于农田有折合比例),种植一些长周期作物,比如橡胶树,长达七八年的收获周期。再比如种植甘蔗,一年一收。

甚至有聪明人,看政府重视奶牛,竟然从南美洲搞来了优质牧草种子,开始了种草事业。这玩意容易管理,不占用上班时间。

用不着政府指导,这些半工半农的人群,有着足够的经济头脑。虽然也辛苦,但是收入却比纯粹的农民要高的多,而且对国家的税收贡献也更大。

想想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那一幕,改革开放初期,大字不识的农民如同浪潮一般的迸发活力,一个个作坊,一个个工厂拔地而起。李广相信,假以时日,那些纯粹的农民涌入工业商业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他无意现在就以政府力量来推动。

别看农民苦,收入实际上也不高。但是,土地的诱惑力是无比的巨大,以至于工商业严重缺少人力。

工商界最近提出的限制给新移民土地,让新移民进工厂的要求。李广心说,资本主义羊吃人的那一套,竟然这么快在海唐国出现,实在是迅速。

不过,吸引移民,是海唐国最重要的国策。宣传做工赚钱,绝对没有宣传给土地对国内的贫民们有吸引力。

因此,即便是可能影响税收收入,李广也没有给予支持。海唐国的工商力量,影响力不小,但是还不足以左右政府。

李广不支持,工商界也有招数。不过这些招数是李广喜闻乐见的。工商界的大小老板们不断的游说农民,改种某些长周期经济作物--最常见的就是橡胶树。甚至主动提供种苗,提高工资。总之,想尽办法把农民从土地上吸引到工厂里。

以中国人的勤奋,只要有相对安定的环境,发展速度绝对是惊人的。别看海唐国现在在册人口才两百五十多万,李广甚至敢打包票,即便是没有预计中的战争财,五年时间,海唐国经济超过八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不是没有可能。(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