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55 经济之农业

海上长城 455 经济之农业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国事方面,更是需要李广坐镇大唐岛。

李广和袁总理有约定,在同一时间内,两人至少应当有一个人在国内主政。

这就是刚刚建国的无奈了,法律距离健全还有十万八千里,各种规章制度也极不完善。李广倒是推崇法制,但是目前情形下还只能是人治占据主导。既然是人治,当家人如果离开一两个月,海唐国目前的情况虽不至于乱套,但是耽误各项进程,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可能性非常的大,甚至是肯定会有。

其实,这事儿,李广想的也太理想化了。即便法律规章都非常完善,国家随时也得有一个主政的人。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总书记和总理同时出国访问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袁总理要做什么呢?出国访问,而且是风险非常大的出国访问。

老先生一把年纪,但是为了国事,只能奔波劳碌,而且这次的任务,李广自忖以自己的能力,怕是不一定能做的比袁总理好些。

要说总理出访外国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字--钱。

海唐国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发展真的不能说很差。甚至可以做到在没有外来援助,不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自给自足,这是一个堪称奇迹的发展速度。

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完全不够。海唐国在印度洋立国,未来的世界环境再好,在以白人为主导的世界里,如果自身实力不强的话,怕是不一定能保住这片基业。

更何况,李广能任由白人继续主导世界吗?中华崛起虽不是李广一个人能做到的,但是出一份力。流一份汗,抑或是流血,李广都在所不惜。现在的李广已经不是当初的稀里糊涂的小青年了。经历了多年战火洗礼,李广已经有了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看看海唐国四三年的经济状况吧,看数字,真的很不错。尤其是最辉煌的一项成就,不仅仅令国内蒋委员长羡慕,整个东南亚,甚至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都要羡慕。

在四三年,海唐国率先解决温饱。而且有大量的粮食可供出口创汇。战乱年代,世界各地,除了南北美州大部地区没有饥荒,亚洲欧洲非洲到处是饥荒遍地。海唐国能做到这一点,如何不叫人羡慕。

海唐国的农业发展速度惊人。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以袁总理为首的政府方面计划准备做的好。

早在四一年,四二年。海唐国进口了大约价值两千万美金的农产品。而且是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期,进口粮食的平均价格大约在五十美金也就是两千唐元一吨。

政府方面前前后后从南美,美国,加拿大总计进口了大约五十万吨的粮食,而这些粮食足足能够满足一百五十万人生活一年。

这些粮食就是海唐国能够顺利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没有这些粮食作为支撑的话。海唐国根本不可能顺利发展。

这些粮食保证了海唐国国民以及军队的粮食供应,甚至还解决了很多土著人口的温饱。同时还把盟友,比如锡兰临时政府也牢牢的抓在手中。

而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开荒种田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在数十万的土著俘虏和黑人俘虏以及日军俘虏的辛勤劳作之下。进度之快,令人惊叹。

到四三年年底,海唐国拥有耕地的数量已经达到四千万亩(其中一千多万亩土著原有农田几乎全被收为国有),根据政府规划,到四五年年底,达到一亿亩土地不是梦想。

而农业发展速度极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要归功于勤劳的华夏农民。

以李广的想法,一个农民,尤其是在没有机械化农机的情况下,能种地十亩,就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了。

但是事实上,海唐国的新移民们吃苦耐劳的程度令李广几乎不敢相信。甚至认为政府给出的报告有浮夸嫌疑。

在政府报告中,一个种植稻米的农民,平均可以管理二十亩田地。而且几乎全部是两季生产,甚至有农民出产三季稻米。

而种植小麦玉米番薯的农民,不用平均,几乎每个人都管理着三十亩土地。

要知道新移民,大多数是一个人就是一家,根本没有帮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这些在国内吃不饱肚子的农民,一旦分到了土地,一旦有了拥有自己的田地的希望,爆发出来的热情是惊人的。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农民人数从三二十万人增长到两百万上下,农田从一千万亩增长到四千万亩。而截止四三年年底,粮食产量绝对可以达到六百万吨。除去军民食用等消耗,结余粮食在四百万吨上下。

四百万吨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足够一千万人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消耗。

也就是说,经过连续的移民,海唐国现在虽然还是只有两百万人(华人),但是仅仅是粮食产量的话,完全可以支持一个一千多万人的政体。李广只是震惊于农民爆发的无穷力量,其实他要是算算的话,这个结果其实并不难得出。

要知道,初期移民的几乎全是青壮年,没有老弱,没有妇女。几乎是净生产力。在国内,一个劳动力如果拥有三十亩地的话,养活四五口家人,其实是正常情况。当然,战争期间,根本就没有正常情况,一个五口之家,有三十亩地的话,也只是温饱而已。

四百万吨的粮食,对于海唐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助力。当下,海唐国的巨量的粮食有一个最佳的销售方向--意大利。

而粮食的价格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五十美金一吨,而是超过一百美金一吨。也就是说,仅仅出售粮食,除去运费等消耗,海唐国将会得到大约三亿美金的外汇收益。

在李广一直的概念中,农业不赚钱。但是现实给李广上了一课,农业很赚钱的。

当然,海唐国的情况特殊,土地几乎没有成本,劳动力是几乎是纯粹生产,只有自身的消耗。而这个情况也是完全的非正常状态,哪有一个国家大多是男子青壮的。

袁总理对农业的期望很高,但是也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之高的收益。四三年,海唐国的农业生产总值几乎占据了gdp的一半,为国家创造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一半。

再加上海唐国已经比较成熟的几个军工产业发展都很不错,国家收入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有了这么多钱,海唐国的日子应当会过的不那么紧吧,袁总理为什么还要辛苦奔波去找钱呢?

原因很简单。赚钱多,花钱更多。(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