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耽美小说 > 海上长城 > 427 开心谋发展 2

海上长城 427 开心谋发展 2

作者:流水夜帐 分类:耽美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21:05 来源:笔趣阁

说李广对搞经济在行,有点夸张。不过李广对经济的方向还是有很长远的认识的。不可能不长远,穿越人士要是这点见识没有,纯粹白活了。

但是,具体到如何花钱,而且还能兼顾眼前和长远,投入产出比例最高。以李广的水平还真是不好立刻作出决断。这是一个经济体系的设计。

有些人愿意当神仙,替国民计划一切。那种危害李广可是在二十一世纪所见所闻的多了去。

但是,具体到海唐国的状况,这么多钱都算是军方加上政府赚到的。如何花,政府和军方占主导权却是无疑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

好像是体现某某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一环。

而且具体到海唐国的情形,政府倒是真的可以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开建几个大工程,建设几个大工厂什么的。从而形成如同改革开放后,以国企为龙头,民企补充的格局。虽然弊端难免,但是也算是勉强一条经过验证的成功道路。

不过,海唐国的情形说实在的还不如中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且不说现在的国际环境处于战争状态,仅仅一个人力资源就使得海唐国束手。

八十年代的中国虽然民间几乎没有资本,但是却有着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民间经济从无到有,不断的找到市场的缝隙,从而发展壮大。

现在海唐国可倒好,市场不是缝隙,而是全空白(除了军工和农业)。可惜的是民间不仅资金短缺,连人力资源也短缺的很。

李广随便都能找出个几十个项目,轻松的耗尽这些资金。但是在耗尽了这些资金之后,市场空缺民间资金仍然难以填上空位。难以把这些投资及时的转化为经济实力。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反倒有可能出现浪费闲置。

在军舰上思考了十多日,随着思维深度的增加,这才觉得这个题目好像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李广的思维在某一日豁然开朗,在找到了海唐国发展困境的核心问题之后,一切迎刃而解。

海唐国缺什么?不是资源,不是土地,甚至不是资金,而是人。人才。农业需要人,工业需要人,军事需要人。所有国富民强的设想离开了人,统统玩不转。

打个比方,小日本全体无疾而终。去见天照大神。留下个完整的日本,海唐国现在都没有办法把他运转起来。

农业人口。还相对容易解决一些。国内的失地农民多了去。仅仅云贵川三省就够海唐国目前的运力吃满。

工人,缺。国内或许能再挖一些,但是远远不够用。

高素质工人,几乎是不要想从国内招收了。

高技术人才,海唐国已经四处挖人了,但是仅仅满足现有的几个军工企业都有难度。

至于更加高层次研究人员。想挖人,不是难度的问题,实在是太少了。

培养,这是海唐国唯一的一条出路。无论是着眼当前。还是战后,抑或是未来。

顺着这条思路,李广的经济建设计划逐步清晰-,被称为“一个核心两个方面”的投资计划自此出炉。

一个核心-人,人才。

两个方面,千家学校(专业),千家工厂(工程)。

所谓千家学校,就是大力发展教育。

海唐国已经有了一所政法学院,美国人出钱,英美两国出师资力量,海唐国从国内招收学生。为了增强这所大学的吸引力,胡适博士已经卸任了海唐国驻美国公使的职务,担任了这所政法学院的院长。而海唐国驻美国公使由执笔《第一滴血》的王世担任。

现在李广要办的是基础教育,加上从初级工人到高技术人才,所有实用学科的完整教育体系。而且是全部实行义务教育。

简单的来说,小学毕业,考不上初中的,有初级技工学校可上。至于学习成绩太差,连毕业都困难的,只好回家务农了。

初级中学毕业考不上高中的,有中级技工学校可上。

高中毕业却不能考上大学的,有大专院校可上。

而高中毕业能考上大学的,海唐国暂时无力筹备真正的理工科院校,只能先建设一个海唐国立工业大学的硬件,但是学生将会由政府出钱,送到美国或者乌拉圭上大学。

李广深知一考定终身的危害,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想发展那种非常理想的教育体系根本就没有可能。

长远的看,这种义务教育对于国家的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故此,四个级别的教育,升学比例都有限制。

看看,政府方面制定的升学比例,李广想想自己的童年,不堪回首。

小学毕业比例为百分之八十,小升初百分之四十,上技工学习百分之四十。

想想一个小学生,就要承受如此残酷的升学比例淘汰,李广吧嗒吧嗒嘴,没有反对。

如果从小学开始计算,大学生升学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

这些政策,说实在的李广有些抵触的。但是即便是如此恐怖的升学比例,海唐国也要在三年内支出四十亿唐元。相当于一个亿的美金。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过惊人了。要是按照黄金价格,这年头的美金差不多相当于2012年的五十倍。也就是说教育投资相当于2012年的五十亿美金,三百多亿人民币。

这样的大手笔,不要说中国。即便是在美国也是超大的手笔的。因此,这项政策一出,全国震动,连中国大陆也人人惊叹。

虽然有水分,但是这项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的义务教育。在这个年代,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欧洲国家,都做不到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海唐国的教育对象可不仅仅是现有国民,其覆盖面可是包括了中国大陆。

说是大手笔都有些谦虚。简直是疯狂。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是这个年代还是七十年之后,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教育,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学生从何而来。

要知道,海唐国在四三年年初时不过一百二三十万人口。根本就没有多少适龄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因此,学生来源只可能是中国内地。

为了吸引移民,海唐国的政策优惠的不得了。所有来自国内的学生,无论是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无论是高等专业。无论上几年学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全免。条件只是毕业后在海唐国工作上学时间的一倍半时间,而且是拿工资的。

学生上学期间,欢迎家属陪读。如果该学生,全家移民到了海唐国,仍然享有海唐国“三十亩地一头牛的待遇。”

至于能不能把这些学生留下来。使得这些学生全家移民到海唐国,那就看政府的本事了。至于有些学生学成后归国。李广曰:为祖国做贡献了。

总理以及政府各部门。对此信心满满。移民部部长李汝霖,老官僚现在也豪气冲天,拍着胸脯保证:三年内,要是这种条件还不能吸引百万学生,他这个移民部长立刻下台。

能招收一百万学生,如果全留下。那就意味着五百万国民。意义重大啊。

-------

另一个方面,千家工厂(工程)。

实际上,投建一千家工厂仍然是为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其核心,仍然归结到一个字--人。

这些工厂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只是投资个三五千美金,有的却是数万,最大的投资有数百万美金规模。

这些企业都算是小微型企业。但是却能形成一个近乎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些企业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海唐国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安置所有技术工人。

在另一个时空的中国,教育弊端数不胜数。但是像李广这样的工科学生,最大的一个素质缺陷是重理论轻实践。

既是现实要求,也是李广的想法。所以,这千家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承担着学生实习工厂的作用。

李广有超出时代的眼光,但是上千家工厂,门类繁多,具体到哪些企业能真正的存活,并发展壮大,却不好说。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眼光虽然重要,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能决定成败。

比如海唐国的一个项目,高炮近炸引信。这东西不能说李广的眼光不正确,也不能说李广过分的好高骛远,毕竟美国都已经造出来了。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却在当下难以创造效益。不能创造效益,一个企业自然就不能生存下去。即便是过了几年能制造了,过了二战这个时间段,仍然是难以回收投资成本。

因此,在这些小微型企业行业方面,政府采取的方法是:政府投资,商人租赁。或者商人立项,政府出钱。方式可以灵活多变。

如果企业成功,那么政府可以高价出售企业股份。如果企业不成功,那么政府就当交了学费。

至于如何少交学费,那是政府的事情。就看政策如何制定,决策水平如何了。这种琐碎的事情,就交给政府官员考虑去吧。

其实李广搞经济,最相信的还是:把企业交给市场。

不过,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把企业交给市场却很不彻底。小微企业,政府方面倒是没有太过于看重,也舍得放手。但政府全资投资的大项目有好几个,竟然其中有几个隐隐形成了国有企业的形式,而且还有实质。

第一,交通。大唐岛海唐国重点开发的只有四个周边海港城市和一个首都长安。以海唐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大唐岛原有的半原始港口已经够用。但是作为首都的长安,由于在内陆,交通极为不便利。因此,在经过了论证之后,决定兴建一条横贯东西的主干道。

这条长达六百公里的公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国防建设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待这条大道建成,海唐国东西海岸之间的兵力调拨将会极为便捷。大唐岛的本土防御等级将会提升一个级别。

开建这条公路,海唐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相应的就有了桥梁建筑等专业。

第二,水电。大唐岛的水利资源实在是丰富无比。由于大唐岛中间一道南北走向的高原,东西两岸沿海,而且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因此在这个大岛上形成数百条自中部高原到两侧沿海的河流。其中五条最大的河流全是从中部高原发源,流入西海岸的莫桑比克海峡。

由于这种地形,决定了大唐岛无论是大河还是小河。水流落差都相当大,因此有发展水电的极好条件。

大唐岛倒是不算缺煤,但是看着狼烟滚滚的烟囱,李广很担心,这片美丽的岛屿会不会被他折腾的阴霾满天。

此外从经济角度看。水电最为经济。唯一的缺点是投资周期有点长。不过要想长远的发展经济,现在打下节能环保的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李广的坚持下。经过多番论证,这项投资计划被政府人员逐步接受。不过,在五条大河上建水电站,暂时还不具备条件,李广决定先拿几条小河练练手,培养一些人才。

于是。水电专业成为海唐国第二个大专专业课程。至于教师,目前只能从美国招聘。

第三,矿产冶金。

首先是钢铁。海唐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钢铁已经成为了工业发展的瓶颈。本来以海唐国的需求。依靠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些铁,从各地搜刮一些废钢材已经差不多够生产一些军火使用了。

但是,在推出了教育产业和交通水电产业之后,钢铁严重匮乏。不说质量要求高一些的合金钢,连建筑用钢筋购买都比较困难。政府投资四百万美金建设一座年产十万吨的钢厂。

这年头的钢厂,普通钢材还是用平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还没有出现。李广虽然看不上,但是也只能先凑合了,反正主要是生产建筑用钢材。总之在跑步前进之前,先学会走路。

教育方面,与冶炼和加工有关的几个技工专业随之成立,顶吹转炉炼钢,被列入了重点科研项目。钢铁冶炼加工成为大专院校的又一个重点专业。

有色金属的冶炼加工,海唐国可是一口气建了十几个企业。经过半年多的勘探,海唐国雇请的矿业工程师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矿产。

而且,有些矿产几乎就是在地表上裸露,品质优良,开发条件极为便利。

比如,距离海参崴不到一百公里,近邻海岸的一个区域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铜矿。这个铜矿根本不用开采,直接从地上挖就是了,而且品位相当高,储量极为丰富。类似的矿产还有许多,几乎是处处是宝。比如镍矿,锌矿,铅矿,铁矿等。

李广简直都不敢相信,这么富饶的岛屿,为何法国人没有开采这些矿产,为何在二十一世纪这里还是最穷的国家。

原因倒是不复杂,法国人手头的资源多了去,没有必要开采这里的矿产。这样的殖民国家,即便是独立了,缺技术,缺资金,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土著全是半原始的“黑人”。

有资源,就有了许多优势产业。比如铜矿,铜冶炼厂,电线厂,铜加工厂,这些工厂迅速开始筹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岛的西海岸附近,发现了一处钛矿。工程师们没有在意,因为这种矿在二战中尚未转入实用阶段。

但是李广不同,这小子当年学人炒股,就买了关于钛产业的某支股票x钛白,xx钛业。而且装模作样的研究了一番所谓的基本面,甚至连加工工艺流程都研究了一番。

最终,神马用都没有,亏惨。

刻骨铭心的教训,使得李广对于钛这种金属实在是了解太深刻了,钱啊,那都是钱啊。

谁又能想到,穿越数年,李广又遇到了这玩意。神马都不用说,必须的,绝对的,要从这块把“二十一世纪股市”的亏损捞回来。

于是,李广自掏腰包,一个实验型工厂开始建立。

在矿产冶金方面,政府花钱不少,但是实际上,除了钢厂,规模都不算大。仍然是示范性为主。

双千工程实施,教育加上产业,每年投资四十亿唐元(相当于一亿美金),政府立刻开忙。

四三年,四四年还好说,账面上差不多能够。但是四五年该如何筹集资金,袁总理经过李广的“货币侵略”熏陶,找了一条路子。一次性的,袁总理拿出五千万美金作为海唐国银行的储备资金,对外发行四十亿唐元。目标:锡兰,非洲,印度,缅甸。

才一比二,李广笑笑,太小心了点吧。怎么也得发行个一比四,一比五的才够侵略。

总之千家工厂计划,三五年后,海唐国将会拥有一个近乎完整的产业。(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